張子正蒙注卷六

關燈
難後獲,故君子事事則得食;不以事事,“雖有粟,吾得而食諸!”仲尼少也國人不知,委吏乘田得而食之矣;及德備道尊,至是邦必聞其政,雖欲仕貧,無從以得之。

     位望既尊,不可複為卑官。

     “今召我者而豈徒哉”,庶幾得以事事矣,而又絕之,是誠系滞如匏瓜不食之物也。

     人不能不食,雖聖人必以事食;不能不食,則不能不事,故急于事,不輕絕人。

    此言雖淺,而學者以此存心,則飽食終身,為天地民物之累,亦尚知愧乎! 不待備而勉于禮樂,“先進于禮樂”者也; 先,謂未備物而急于行;後,謂備物而後行。

    禮樂不可斯須去身,故急于行者不待物之備。

     備而後至于禮樂,“後進于禮樂”者也。

     治定制禮,功成作樂,聖人而在天子之位,乃建中和之極。

    君子、野人,以位言。

     仲尼以貧賤者必待文備而後進,則于禮樂終不可得而行矣,故自謂野人而必為,所謂“不願乎其外”也。

     素位行道,而無所待于大行。

     功業不試,則人所見者藝而已。

     藝,六藝也。

    聖人之德,非人所可測,則人見其功;道不行,則人但見其藝。

    功與藝有大小,而盛德之光輝不可掩,則一也。

     鳳至圖出,文明之祥,伏羲、舜、文之瑞不至,則夫子之文章知其已矣。

     文章,謂制禮作樂、移風易俗之事。

    聖德默成萬物,不因隐見而損益,文章則不可見也。

     魯禮文阙失,不以仲尼正之,如有馬者不借人以乘習。

     借,猶請也。

    謂馬未馴習,必假請善禦者調習之乃可乘,喻魯君不能正禮樂,當假夫子修習之。

     不曰禮文而曰“史之阙文”者,祝史所任,儀章器數而已,舉近者而言約也。

     淺近易知者且阙失之,況其大者。

    “猶及”,謂力能任之;“今亡矣夫”,歎其終不可得而正矣。

     師摯之始,樂失其次,徒洋洋盈耳而已焉。

     有聲無律,則其音濫。

     夫子自衛反魯,一嘗治之,其後伶人賤工識樂之正。

    及魯益下衰,三桓僭妄,自太師以下,皆知散之四方,逾河蹈海以去亂。

    聖人俄頃之助,功化如此。

    “用我者期月而可”,豈虛語哉! 聖人順大經而存神,故感心之速如此。

     “與與如也”,君或在朝在廟,容色不忘向君也。

     與與,相授貌。

    心盡乎君,則容色不貳。

     “君召使擯,趨進翼如”;自注:此翼如,左右在君也 向君而趨,如兩翼之夾身也。

    知非張拱者,近君不宜自為容。

     “沒階,趨進翼如”;自注:張拱如翔。

    “進”字衍文 文同而義異,上以向君,下以自饬也。

     “賓不顧矣”,相君送賓,賓去則白曰“賓不顧而去矣”,纾君敬也。

     敬無所施而過于恭,則自辱。

     上堂如揖,恭也; 緻圭于主,君當盡其恭。

     下堂如授,其容纾也。

     受命于君,已執圭而反于次,敬可少纾矣。

     冉子請粟與原思為宰,見聖人之用财也。

     财以成用,當其可則義精矣。

     聖人于物無畔援,雖佛肸、南子,苟以是心至,教之在我爾,不為己甚也如是。

     畔援,君子必與君子為類,交相倚也。

    聖人盡人物之性,在我者無不誠,不倚于物,故不為己甚,絕惡人以自表異。

     “子欲居九夷”,不遇于中國,庶遇于九夷,中國之陋為可知。

     九夷之陋陋于文,中國之陋陋于心。

     欲居九夷,言忠信,行笃敬,雖蠻貊之邦可行,“何陋之有!” 聖人之化不可測,而大經之正,立誠而已矣。

     栖栖者,依依其君而不能忘也。

     疑微生畝之言,因孔子遲遲去魯而發。

     固,猶不回也。

     執一必往之念,去則不可止。

     仲尼應問,雖叩兩端而竭。

     即下學之中,具上達之理。

     然言必因人為變化。

    所貴乎聖人之詞者,以其知變化也。

     盡人之性而知之明,則原于善而成乎偏者,洞知其所自蔽,因其蔽而通之,變化無方而要歸于一,是其因人而施之教,未嘗不竭盡上達之旨矣。

     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鞭之士,吾亦為之”,不憚卑以求富,求之有可緻之道也; 此小人之設心則然。

     然則乃有命,是求無益于得也。

     曲谕小人,使知返而自安于命。

     愛人以德,喻于義者常多,故罕及于利; 聖人之徒,正義而不謀利,無庸複與言利。

     盡性者方能至命,未達之人,告之無益,故不以亟言; 求道于天而不求道于己,無益于進德。

     仁大難名,人未易及,故言之亦鮮。

     盡天下之理,皆吾心之恻然而動,不容已者;執事以言之,則倚于一曲而不全。

     顔子于天下,“有不善未嘗不知,知之未嘗複行”。

     誠立而幾明,則自知審,而即以驗天下,無不知也;因人之不善以自警,則終身不行。

     故怒于人者,不使加乎其身;愧于己者,不辄貳之于後也。

     人有不善,則怒之矣;己不效尤,不使人将怒己,故曰不遷。

    貳,猶複也。

    此顔子力行之功,故夫子許為好學之實。

     顔子之徒,隐而末見,行而未成, 未仕,故道不達;早亡,所求之志末竟。

     故曰“吾聞其語而未見其人也。

    ”所以知此為顔子之類言者,以用舍行藏知之。

     “用則行,舍則藏,惟我與爾有是夫!“顔子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