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六

關燈
德而隐,故遁世不見知而不悔,與聖者同。

     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,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,顔子之學,見龍之德也,可以利見,而時在潛則潛,所學者聖學,故道同于聖。

     龍德,聖修之極也; 修之極而聖德純,則屈伸一緻而六龍可禦。

     顔子之進,則欲一朝而至焉,“可謂好學也已矣”。

     所謂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也。

    大學之道,止于至善;近小自期,非學也。

     “回非助我者”,無疑問也; 大其心而正大經,則雖所未知,而聞言即貫,無疑則無容問矣。

     有疑問,則吾得以感通其故而達夫異同者矣。

      道有異同,推其異以會其同,學者當自求而得之。

    待教而喻,雖達異同,其所達者猶有方也。

    聖人因問而曲盡教思之無窮,然非學者進德之實益。

     “放鄭聲,遠佞人”。

    顔回為邦,禮樂法度不必教之,惟損益三代,蓋所以告之也。

     “三”,當作“四”。

    言行,言乘,言服,言韶舞,則皆現成之辭。

    是其度數文章,顔子皆已知之,不待詳教,但告之損益而已。

     法立而能守,德則可久,業可大;鄭聲、佞人能使為邦者喪所以守,故放遠之。

     德立而業成,于君道無憾矣。

    以鄭聲、佞人為不足慮而姑置之,終為盛德之累,且潛移風會而不知。

    唯守之純一,而淫邪之微疵必謹,則居心一,百官正,風俗醇,可久可大之道,純王之德也。

     “天下有道則見,無道則隐”,“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”, 二者疑于不相通。

     蓋“士而懷居,不可以為士”,必也去無道,就有道。

     春秋之世,諸侯之國皆可仕,故不當懷土重遷而必去之。

     遇有道而貧且賤,君子恥之。

    舉天下無道,然後窮居獨善,不見知而不悔, 夫子所以周流列國而後反魯以老。

     《中庸》所謂“惟聖者能之”,仲尼所以獨許顔回“唯我與爾為有是”也。

     無我之至,龍德而時中,夫子聖而顔子以此為學。

     仲由樂善,故車馬衣裘,喜與賢者共敝; 子路所友,必其賢也;樂人之善,外見之仁也。

     顔子樂進,故願無伐善施勞; 進而不已,不見有可伐可施,樂己之進無窮,内修之仁也。

     聖人樂天,故合内外而成其仁。

     天者,理之無間者也。

    安之,信之,懷之,内盡于己者至;老安,友信,少懷,外及于物者弘。

    合于己而己無非天,顔子所欲進者此,而未逮爾。

     子路禮樂文章,未足盡為政之道,以其重然諾,言為衆信,故“片言可以折獄”,如《易》所謂“利用折獄”,“利用刑人”,皆非爻卦盛德,适能是而已焉。

     《噬嗑》齧而合,非天理之自然;《蒙》三未出乎險,聖功不就,皆非盛德事。

     顔淵從師,進德于孔子之門;孟子命世,修業于戰國之際,此所以潛見之不同。

     命世,世無人而己任責于天也。

    二子皆學孔子,而因時為位,無成心以執一,所以為善學。

     犁牛之子,雖無全純,然使其色骍且角,縱不為大祀所取, 大祀為郊廟。

     次祀小祀終必取之,言大者苟立,人所不棄也。

     大者,大節不失也。

    此教仲弓以用人之道,與“先有司、赦小過”意同。

     有德篇 此篇亦廣釋《論》《孟》之義而開示進修之方,尤切身心之用,誠學者所宜服膺也。

     “有德者必有言”,能為有也; 言以垂世立教,興起天下而天下賴之,聖賢所以死而不亡。

     “志于仁而無惡”,能為無也。

     不以己私累天下,天下無所損,安而忘之。

    張子此言,以警學者至矣。

    縱欲趨利,則天下求無其人而不得,是人類之狼虿也。

     行修言道,則當為人取。

     道,順于道也。

    取,取法也。

     不務徇物強施以引取乎人,故往教妄說,皆取人之弊也。

     君子之教,思無窮而道在己,則有志者自來取法;若不可與言而與言,必姑屈其說以誘使企及,成乎妄矣。

    往教之弊,終于妄說,枉己者未有能正人也。

     “言不必信,行不必果”,志正深遠,不務硁硁信其小者。

     反大經則正,達天德則深,循大常則遠。

     辭取達意則止,多或反害也。

     旁及則害于本意。

     君子甯言之不顧,不規規于非義之信;甯身被困辱,不徇人以非禮之恭;甯孤立無助,不失親于可賤之人。

    三者知和而能以禮節之也。

     言必于信,恭以免辱。

    不擇人而與親,所以和天下也。

    以禮節之者,以禮立身,雖不與世侮而終不枉己,所以節和而不流。

     與上有子之言,文相屬而不相蒙者。

    凡《論語》《孟子》發明前文,義各未盡者,皆挈之。

    他皆放此。

     挈,相引而及也。

     德主天下之善, 主,所要歸也。

    德得于心,而必以人心之同然者為歸;偏見自得之善,非善也。

     善原天下之一。

     原,所從出也。

    天下者,萬事萬物之富,而皆原天道自然之化,陰陽相感,剛柔相濟,仁義相成,合同而利用者也。

    若随其偶感之幾,立異同以成趨尚,則有不善者矣。

     善同歸治,故王心一; 期于善天下而已。

    張弛質文,善不同而同治,王心定也。

    一者,括萬理而貫通之。

     言必主德,故王言大。

     政教号令,因時因事,而皆主于心之所得以感人心之同得,則言約而可以統博,推之四海,垂之百世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