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五

關燈
至當篇 此篇推前篇未盡之旨而征之于日用,尤為切近。

    然皆存神知化之理所一以貫之者,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也。

    篇内言易簡、知幾而歸本于大經之正,學者反而求之于父子君臣之間,以察吾性之所不容已,則天之所以為天,人之所以為人,聖之所以為聖,無待他求之矣。

     至當之謂德,百順之謂福。

     當于理則順。

    于事至當,則善協于一,無不順矣。

    事無所逆之謂福。

     德者福之基,福者德之緻,無入而非百順,故君子樂得其道。

     以德緻福,因其理之所宜,乃順也。

    無入不順,故堯水、湯旱而天下安,文王囚、孔子厄而心志适,皆樂也,樂則福莫大蔫。

    小人以得其欲為樂,非福也。

     循天下之理之謂道,得天下之理之謂德, 理者,物之同然,事之所以然也。

    顯著于天下,循而得之,非若異端孤守一己之微明,離理氣以為道德。

     故曰“易簡之善配至德”。

     至德,天之德也。

    順天下之理而不鑿,五倫百行曉然易知而簡能,天之所以行四時、生百物之理在此矣。

     “大德敦化”,仁智合一,厚且化也; 敦,存仁之體也;化,廣知之用也。

    大德存仁于神而化無不行,智皆因仁而發,仁至而智無不明。

    化者,厚之化也,故化而不傷其厚,舉錯而枉者直,此理也。

     “小德川流”,淵泉時出之也。

    敔按:此言用涵于體,體著于用,小德大德,一誠而已 淵泉則無不流,惟其時而已,故德以敦仁為本。

     “大德不逾閑,小德出入可也”,大者器,則小者不器矣。

     器者,有成之謂。

    仁成而純乎至善,為不逾之矩則。

    小德如川之流,禮有損益,義有變通,運而不滞,而皆協于至一,故任讓、進退、質文、刑賞,随施而可。

     德者,得也,凡有性質而可有者也。

     得,謂得之于天也。

    凡物皆太和氤氲之氣所成,有質則有性,有性則有德,草木鳥獸非無性無德,而質與人殊,則性亦殊,德亦殊爾。

    若均是人也,所得者皆一陰一陽繼善之理氣,才雖或偏而德必同,故曰“人無有不善”。

     “日新之謂盛德”,過而不有,不凝滞于心知之細也。

     日新盛德,乾之道,天之化也。

    人能體之,所知所能,皆以行乎不得不然而不居,則後日之德非倚前日之德,而德日盛矣。

    時已過而猶執者,必非自然之理,乃心知緣于耳目一曲之明爾,未嘗不為道所散見,而不足以盡道體之弘。

     浩然無害,則天地合德; 以理禦氣,周遍于萬事萬物,而不以己私自屈撓,天之健,地之順也。

     照無偏系,則日月合明; 以理燭物,則順逆、美惡皆容光必照,好而知惡,惡而知美,無所私也,如日月之明矣。

     天地同流,則四時合序; 因天之時,順地之理,時行則行,時止則止,一四時之過化而日新也。

     酬酢不倚,則鬼神合吉兇。

     應天下以喜怒刑賞,善善惡惡各如其理,鬼神之福善禍淫無成心者,此爾。

    故鬼神不可以淫祀禱,君子不可以非道悅。

     天地合德,日月合明,然後能無方體;能無方體,然後能無我。

     方體,以用言;我,以體言。

    凡方而皆其可行之方,凡體而皆其可立之體,則私意盡而廓然大公,與天同化矣。

    無方體者,神之妙;無我者,聖之純。

     禮器則藏諸身,用無不利。

     禮器,禮運曲禮之要。

    禮器于多寡、大小、高下、質文,因其理之當然,随時位而變易,度數無方而不立所尚以為體,故曰“禮器是故大備”,言盡其變以合于大常也。

    全乎不一之器,藏于心以為斟酌之用,故無不協其宜,而至當以成百順。

     禮運雲者,語其達也;禮器雲者,語其成也。

     運雲者,運行于器之中,所以為體天地日月之化而酬酢于人事者也。

    達,謂通理而為萬事之本;成者,見于事物而各成其事也。

     達與成,體與用之道合。

     禮運,體也;禮器,用也。

    達則無不可成,成者成其達也。

    體必有用,顯諸仁也。

    用即用其體,藏諸用也。

    達以成而成其所達,則體用合矣。

     體與用,大人之事備矣。

     體無不成,用無不達,大人宰制萬物、役使群動之事備矣。

     禮器不泥于小者,則無非禮之禮,非義之義。

    蓋大者器,則出入小者,莫非時中也。

     禮器備而斟酌合乎時位,無所泥矣;不備,則貴多有時而侈,貴寡有時而陋,貴高有時而亢,貴下有時而屈,自以為禮義,而非天理之節文,吾心之裁制矣。

    達乎禮之運,而合吉兇、高下以不逾于大中之矩,故度數之小,可出可入,用無不利。

     子夏謂“大德不逾閑,小德出入可也”,斯之謂爾。

     出入,損益也。

    雖有損益,不逾天地日月運行各正之矩,非謂小節之可以自恣也。

     禮器則大矣, 能備知禮器而用之,大人之事備矣。

    蓋禮器雲者,以天理之節文合而為大器,不倚于一偏者也。

     修性而非小成者與! 性,謂理之具于心者;修,如修道之修,修著其品節也。

    修性而不小成,所以盡吾性之能而非獨明其器數。

     運則化矣, 禮運本天地日月之化而推行于節文,非知化者不能體。

     達順而樂亦至焉爾。

     通達大順,得中而無不和,則于多寡、大小、高下、質文之損益,曲暢人情之安矣。

    律呂之高下,人心之豫悅,此理而已。

    蓋中和一緻,中本于和而中則和,著于聲容,原于神化,陰陽均而動靜以時,所謂“明則有禮樂”也。

    故禮器以運為本。

    敔按:中本于和,謂時中本于太和 “萬物皆備于我”,言萬物皆有素于我也; 素,猶豫也,言豫知其理而無不得。

    此孟子自言其所得之辭。

     “反身而誠”,謂行無不慊于心,則樂莫大焉。

     知之盡,則實踐之而已。

    實踐之,乃心所素知,行焉皆順,故樂莫大焉。

     未能如玉,不足以成德;未能成德,不足以孚天下。

     如玉,表裡純善而無疵也。

    放道而行,非誠有其得于心者,雖善,不足以感人。

     “修己以安人。

    ”修己而不安人,不行乎妻子,況可忾于天下? 忾,氣相感也。

    修己之盡者,成如玉之德,無私無欲而通天下之志;如其不然,刻意尚行,矯物以為高,妻子不可行也。

    德至則感通自神,豈以己之是臨物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