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四

關燈
大心篇 此上六篇,極言天人神化性命之理;自此以下三篇,乃言學者窮理精義之功。

    明乎道之所自出,則功不妄;反諸學之所必務,則理不差。

    君子之道所以大而有實也。

    此篇乃緻知之要,下二篇乃笃行之實,知之至而後行無不得,又學者知止之先資也。

     大其心,則能體天下之物,物有未體,則心為有外。

     大其心,非故擴之使遊于荒遠也;天下之物相感而可通者,吾心皆有其理,唯意欲蔽之則小爾。

    由其法象,推其神化,達之于萬物一源之本,則所以知明處當者,條理無不見矣。

    天下之物皆用也,吾心之理其體也;盡心以循之,則體立而用自無窮。

     世人之心,止于聞見之狹;聖人盡性,不以見聞梏其心。

    其視天下,無一物非我, 聞見,習也;習之所知者,善且有窮,況不善乎!盡性者,極吾心虛靈不昧之良能,舉而與天地萬物所從出之理合而知其大始,則天下之物與我同源,而待我以應而成。

    故盡孝而後父為吾父,盡忠而後君為吾君,無一物之不自我成也;非感于聞見,觸名思義,觸事求通之得謂之知能也。

     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。

     朱子謂知性乃能盡心,而張子以盡心為知性之功,其說小異,然性處于靜而未成法象,非盡其心以體認之,則偶有見聞,遂據為性之實然,此天下之言性者所以鑿也。

     天大無外,故有外之心,不足以合天心。

     心不盡則有外,一曲乍得之知,未嘗非天理變化之端,而所遺者多矣。

     見聞之知,乃物交而知,非德性所知; 天下有其事而見聞乃可及之,故有堯,有象,有瞽瞍,有舜,有文王,幽、厲,有三代之民,事迹已著之餘,傳聞而後知,遂挾以證性,知為之梏矣。

    德性之知,循理而及其原,廓然于天地萬物大始之理,乃吾所得于天而即所得以自喻者也。

     德性所知,不萌于見聞。

     萌者,所從生之始也。

    見聞可以證于知已知之後,而知不因見聞而發。

    德性誠有而自喻,如暗中自指其口鼻,不待鏡而悉。

     由象識心,徇象喪心。

     物之有象,理即在焉。

    心有其理,取象而證之,無不通矣。

    若心所不喻,一由于象,而以之識心,則徇象之一曲而喪心之大全矣。

    故乍見孺子入井,可識恻隐之心,然必察識此心所從生之實而後仁可喻。

    若但據此以自信,則象在而顯,象去而隐,且有如齊王全牛之心,反求而不得者矣。

     知象者心,存象之心,亦象而已,謂之心,可乎? 知象者本心也,非識心者象也。

    存象于心而據之為知,則其知者象而已;象化其心而心唯有象,不可謂此為吾心之知也明矣。

    見聞所得者象也,知其器,知其數,知其名爾。

    若吾心所以制之之義,豈彼之所能昭著乎! 人謂己有知,由耳目有受也; 受聲色而能知其固然,因恃為己知,而不察知所從生,陋矣。

     人之有受,由内外之合也。

     耳與聲合,目與色合,皆心所翕辟之牖也,合,故相知;乃其所以合之故,則豈耳目聲色之力哉!故輿薪過前,群言雜至,而非意所屬,則見如不見,聞如不聞,其非耳目之受而即合,明矣。

     知合内外于耳目之外,則其知也過人遠矣。

     合内外者,化之神也,誠之幾也。

    以此為知,則聞之見之而知之審,不聞不見而理不亡,事即不隐,此存神之妙也。

     天之明莫大于日,故有目接之,不知其幾萬裡之高也;天之聲莫大于雷霆,故有耳屬之,莫知其幾萬裡之遠也;天之不禦莫大于太虛,故心知廓之,莫究其極也。

    敔按:“幾萬裡之遠也”,“萬’當作“百” 言道體之無涯,以耳目心知測度之,終不能究其所至,故雖日之明,雷霆之聲,為耳目所可聽睹,而無能窮其高遠;太虛寥廓,分明可見,而心知固不能度,況其變化難知者乎!是知耳目心知之不足以盡道,而徒累之使疑爾。

    心知者,緣見聞而生,其知非真知也。

     人病其以耳目見聞累其心,而不務盡其心, 盡其心者,盡心之本知。

     故思盡其心者,必知心所從來而後能。

     心所從來者,日得之以為明,雷霆得之以為聲,太虛絪緼之氣升降之幾也。

    于人,則誠有其性即誠有其理,自誠有之而自喻之,故靈明發焉;耳目見聞皆其所發之一曲,而函其全于心以為四應之真知。

    知此,則見聞不足以累其心,而适為獲心之助,廣大不測之神化,無不達矣。

    此盡性知天之要也。

     耳目雖為性累,然合内外之德,知其為啟之要也。

     累者,累之使禦于見聞之小爾,非欲空之而後無累也。

    内者,心之神,外者,物之法象。

    法象非神不立,神非法象不顯。

    多聞而擇,多見而識,乃以啟發其心思而會歸于一,又非徒恃存神而置格物窮理之學也。

    此篇力辨見聞之小而要歸于此,張子之學所以異于陸、王之孤僻也。

     成吾身者,天之神也。

    不知以性成身,而自謂因身發智,貪天功為己力,吾不知其知也。

     身,謂耳目之聰明也。

    形色莫非天性,故天性之知,由形色而發。

    知者引聞見之知以窮理而要歸于盡性;愚者限于見聞而不反諸心,據所窺測恃為真知。

    徇欲者以欲為性,耽空者以空為性,皆聞見之所測也。

     民何知哉?因物同異相形,萬變相感,耳目内外之合,貪天功而自謂己知爾。

     形之所發,莫非天也;物變之不齊,亦莫非天也;兩相攻取而順逆之見生焉。

    若能知性知天,則一理之所貫通有真是,而無待是非之兩立以相比拟,因天理之固然而不因乎聞見,則無恃以自矜其察矣。

    待有幽、厲而始知文武之民善,待烏喙之毒而始知菽粟之養乎?同異萬變,佹得佹失,不足為知也,明矣。

     體物體身,道之本也; 萬物之所自生,萬事之所自立,耳目之有見聞,心思之能覺察,皆與道為體,知道而後外能盡物,内能成身;不然,則徇其末而忘其本矣。

     身而體道,其為人也大矣。

     視聽言動,無非道也,則耳目口體全為道用,而道外無徇物自恣之身,合天德而廣大肆應矣。

     道能物身,故大;不能物身而累于身,則藐乎其卑矣。

     物身者,以身為物而為道所用,所謂以小體從大體而為大人也,不以道用其耳目口體之能,而從嗜欲以沈溺不反,從記誦以玩物喪志,心盡于形器之中,小人之所以卑也。

     能以天體身,則能體物也不疑。

     天不息而大公,一于神,一于理,一于誠也。

    大人以道為體,耳目口體無非道用,則入萬物之中,推己即以盡物,循物皆得于己,物之情無不盡,物之才無不可成矣。

     成心忘,然後可與進于道。

    張子自注:成心者,私意也 成心者,非果一定之理,不可奪之志也。

    乍然見聞所得,未必非道之一曲,而不能通其感于萬變,徇同毀異,強異求同,成乎己私,違大公之理,恃之而不忘,則執一善以守之,終身不複進矣。

    萬世不易之常經,通萬變而随時得中。

    學者即未能至,而不恃其習成之見,知有未至之境,則可與适道,而所未至者,皆其可至者也。

     化則無成心矣。

     大而化之,則心純乎道。

    盡無方無體之理,自無成心。

     成心者,意之謂與! 意者,心所偶發,執之則為成心矣。

    聖人無意,不以意為成心之謂也。

    蓋在道為經,在心為志,志者,始于志學而終于從心之矩,一定而不可易者,可成者也。

    意則因感而生,因見聞而執同異攻取,不可恒而習之為恒,不可成者也。

    故曰學者當知志意之分。

     無成心者,時中而已矣。

     中無定在,而随時位之變,皆無過不及之差,意不得而與焉。

     心存,無盡性之理,故聖不可知謂神。

    張子自注:此章言心者,亦指私心為言也 心存,謂成心未忘也。

    性為神之體而統萬善,若以私意為成心,則性之廣大深微不能盡者多矣。

    楊之義,墨之仁,申之名,韓之法,莫非道之所可,而成乎性之偏,惟挾之以為成心,而不能極道之深、充道之廣也。

    盡性而無成心,則大人以下,有所執以為善者,皆不測其時行時止、進退勸威之妙,蓋聖人之神,超然知道之本原,以循理因時而已。

    敔按:不可知者,謂大人以下皆不能測之也 以我視物,則我大; 視聽之明,可以攝物,心知之量,可以受物,于是而可以知物之不足而我之有餘,則不徇物以自替其大矣。

     以道體物我,則道大。

     物與我皆氣之所聚,理之所行,受命于一陰一陽之道,而道為其體;不但夫婦、鸢魚為道之所昭著,而我之心思耳目,何莫非道之所凝承,而為道效其用者乎!唯體道者能以道體物我,則大以道而不以我。

     故君子之大也大于道,大于我者,容不免狂而已。

     于道無不體,則充實光輝而大矣。

    狂者見我之尊而卑萬物,不屑徇物以為功名而自得,乃考其行而不掩,則亦耳目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