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四
關燈
小
中
大
思之曠達而已。
燭天理,如向明,萬物無所隐; 燭天理者,全體而率行之,則條理萬變無不察也。
萬象之情狀,以理驗其合離,則得失吉兇,不待逆億而先覺。
窮人欲,如專顧影間,區區一物之中爾。
形蔽明而成影;人欲者,為耳目口體所蔽而窒其天理者也。
耳困于聲,目困于色,口困于味,體困于安,心之靈且從之而困于一物,得則見美,失則見惡,是非之準,吉兇之感,在眉睫而不知;此物大而我小,下愚之所以陷溺也。
此章直指智愚之辨,窮本推源,最為深切,尤學者之所宜知警也。
釋氏不知天命,而以心法起滅天地, 天命,太和絪緼之氣,屈伸而成萬化,氣至而神至,神至而理存者也。
釋氏謂“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”,置之不見不聞,而即謂之無。
天地本無起滅,而以私意起滅之,愚矣哉! 以小緣大,以末緣本,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,真所謂疑冰者與!張子自注:夏蟲疑冰,以其不識 小,謂耳目心知見聞覺知之限量:大者,清虛一大之道體;末者,散而之無,疑于滅,聚而成有,疑于相緣以起而本無生。
惟不能窮夫屈伸往來于太虛之中者,實有絪緼太和之元氣,函健順五常之體性,故直斥為幻妄。
己所不見而謂之幻妄,真夏蟲不可語冰也。
蓋太虛之中,無極而太極,充滿兩間,皆一實之府,特視不可見,聽不可聞爾。
存神以窮之,則其富有而非無者自見。
緣小體視聽之知,則但見聲色俱泯之為無極,而不知無極之為太極。
其雲“但願空諸所有”,既雲有矣,我烏得而空之?“不願實諸所無”,若其本無,又何從可得而實之?惟其乍離人欲而未見夫天理,故以人欲之妄概天理之真,而非果有賢知之過,亦愚不肖之不及而已。
釋氏妄意天性,而不知範圍天用, 其直指人心見性,妄意天性,不知道心,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。
天用者,升降之恒,屈伸之化,皆太虛一實之理氣成乎大用也。
天無體,用即其體。
範圍者,大心以廣運之,則天之用顯而天體可知矣。
敔按:《中庸》雲“天地之道,博也厚也,高也明也,悠也久也”,正所謂“天無體,用即其體”也 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。
明不能盡,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,蔽其用于一身之小,溺其志于虛空之大, 萬化之屈伸,無屈不伸,無伸不屈。
耳目心知之微明,驚其所自生以為漚合,疑其屈而歸于無,則謂凡有者畢竟歸空,而天地亦本無實有之理氣,但從見病而成眚。
其雲“同一雨而天仙見為寶,羅刹見為刀”,乃盜賊惡月明、行人惡雨濘之偷心爾,是蔽其用于耳目口體之私情,以己之利害為天地之得喪,因欲一空而銷隕之,遂謂“一真法界本無一物”,則溺其志以求合,而君父可滅,形體可毀,皆其所不恤已。
此所以語大語小,流遁失中。
其過于大也,塵芥六合;其蔽于小也,夢幻人世。
以虛空為無盡藏,故塵芥六合;以見聞覺知所不能及為無有,故夢幻人世。
謂之窮理,可乎?不知窮理而謂盡性,可乎?謂之無不知,可乎? 夢幻無理,故人無有窮究夢幻者;以人世為夢幻,則富有日新之理皆可置之不思不議矣,君可非吾君矣,父可非吾父矣。
天理者,性之撰,此之不恤、是無性矣。
故其究竟,以無生為宗,而欲斷言語,絕心行,茫然一無所知,而妄謂無不知,流遁以護其愚悍,無所不至矣。
塵芥六合,謂天地為有窮也; 如華藏世界等說是也。
不知法界安立于何所,其愚蚩适足哂而已。
夢幻人世,明不能究所從也。
不能究所從者,不知太和絪緼之實為聚散之府,則疑無所從生而惟心法起滅,故立十二因緣之說,以無明為生死之本。
統而論之,流俗之徇欲者,以見聞域其所知也;釋氏之邪妄者,據見聞之所窮而遂謂無也。
緻知之道,惟在遠此二愚,大其心以體物體身而已。
中正篇 此篇博引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之言以著作聖之功,而終之以教者善誘之道。
其雲中道者,即堯、舜以來相傳之極緻,《大學》所謂至善也。
學者下學立心之始,即以此為知止之要而求得焉,不可疑存神精義為不可企及而自小其志量也。
中正然後貫天下之道, 不倚之謂中,得其理而守之、不為物遷之謂正。
中正,則奉天下之大本以臨事物,大經審而物不能外,天下之道貫于一矣。
有成心者有所倚,徇見聞者必屢遷;唯其非存大中而守至正,故與道多違。
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。
居者,存之于心,待物之來而應之。
蓋得正則得所止,得所止則可以弘而至于大。
所止者,至善也;事物所以然之實,成乎當然之則者也。
以健順之大常為五常之大經,擴之,則萬事萬物皆效法焉而至于大矣。
樂正子、顔淵,知欲仁矣。
仁者,生物之理。
以此,生則各凝之為性,而終身率由,條理暢遂,無不弘焉;是性命之正,不倚見聞之私,不為物欲所遷者也。
知欲仁,則志于仁矣。
樂正子不緻其學,足以為善人信人,志于仁,無惡而已。
學,所以擴其中正之用而弘之者也;學雖未弘而志于仁,抑可以無惡者。
蓋夫人之心,善則欲,惡則惡,情之所然,即二氣之和,大順而不可逆者也。
恻然有動之心,發生于太和之氣,故苟有諸己,人必欲之,合天下之公欲,不遠二氣之正,乖戾之所以化也。
顔子好學不倦,合仁與智,具體聖人,獨未至聖人之止爾。
顔子之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,養其心以求化于迹,則既志于仁,抑能通物理之變而周知之,具聖人之體矣。
未極乎高明廣大至善之境,以貞萬氣于一原,故未造聖人之極緻。
學者中道而立,則有仁以弘之。
中道者,大中之矩,陰陽合一,周流于屈伸之萬象而無偏倚者,合陰陽、健順、動靜于一而皆和,故周子曰“中也者和也”。
《中庸》自其存中而後發之和言之,則中其體也,和其用也。
自學者奉之為大本以立于四達之道言之,本乎太和而成無過不及之節,則和又體而中其用也。
仁者,中道之所顯也;靜而能涵吾性之中,則天理來複,自然發起而生恻隐之心,以成天下之用,道自弘矣。
無中道而弘,則窮大而失其居, 老之虛,釋之空,莊生之逍遙,皆自欲弘者;無一實之中道,則心滅而不能貫萬化矣。
失其居則無地以崇其德,與不及者同; 苟欲弘而失其居,則視天下皆非吾所安之土,故其極至于恤私而蔑君親,縱欲而習放誕,以為不系不留,理事皆無礙,而是非不立,與不肖者之偷污等矣。
此顔子所以克己研幾,必欲用其極也。
極,中道也。
克己,則不徇耳目之見聞而為所锢蔽;研幾,則審乎是非之微,知動靜之因微成著而見天地之心。
顔子知用中道之極以求仁,故仁将來複。
未至聖而不已,故仲尼賢其進;未得中而不居,故惜夫未見其止也。
不居,未能居也;居之安,則不思不勉而與天同其化矣。
未見其止者,顔子早夭,故不及止于至善也。
大中至正之文極,必能緻其用,約必能感而通。
大中者,無所不中;至止者,無所不正:貫天下之道者也。
文有古今質文之異,而用之皆宜,非博辯而不适于用;約以禮,修之于已,無心于物,物無不應。
蓋文與禮,一皆神化所顯著之迹,陰陽、剛柔、仁義自然之秩序,不倚于一事一物而各正其性命者也。
、 未至于此,其視聖人,恍惚前後,不可為像,此顔子之歎乎! 神化之理,散為萬殊而為文,麗于事物而為禮,故聖人教人,使之熟習之而知其所由;生乃所以成乎文與禮者,人心不自已之幾,神之所流行也。
聖人存神,随時而處中,其所用以感天下者,以大本行乎達道,故錯綜變化,人莫能測,顔子之歎以此。
如《禮記》所載“拱而尚左”之類,亦文與禮之易知易從者,得其時中而人且不知,亦可以思聖人義精仁熟、熟而入化之妙矣。
可欲之謂善,志仁則無惡也, 無惡,則不拂人之性而見可欲。
誠善于心之謂信, 有諸己者,誠自信于心也。
充内形外之謂美, 義理足乎日用,德純一緻無疵颣曰美。
塞乎天地之謂大, 天地之間事物變化,得其神理,無不可彌綸者。
能以神禦氣,則神足以存,氣無不勝矣。
大能成性之謂聖, 大則無以加矣,熟之而不待擴充,全其性之所能,而安之以成乎固然,不待思勉矣。
天地同流,陰陽不測之謂神。
神者,聖之大用也。
合陰陽于一緻,進退生殺乘乎時,而無非天理之自然,人不得以動靜、剛柔、仁義之迹測之,聖之神也。
六者,以正志為入德之門,以存心立誠為所學之實,以中道貫萬理為至善之止,聖與神則
燭天理,如向明,萬物無所隐; 燭天理者,全體而率行之,則條理萬變無不察也。
萬象之情狀,以理驗其合離,則得失吉兇,不待逆億而先覺。
窮人欲,如專顧影間,區區一物之中爾。
形蔽明而成影;人欲者,為耳目口體所蔽而窒其天理者也。
耳困于聲,目困于色,口困于味,體困于安,心之靈且從之而困于一物,得則見美,失則見惡,是非之準,吉兇之感,在眉睫而不知;此物大而我小,下愚之所以陷溺也。
此章直指智愚之辨,窮本推源,最為深切,尤學者之所宜知警也。
釋氏不知天命,而以心法起滅天地, 天命,太和絪緼之氣,屈伸而成萬化,氣至而神至,神至而理存者也。
釋氏謂“心生種種法生,心滅種種法滅”,置之不見不聞,而即謂之無。
天地本無起滅,而以私意起滅之,愚矣哉! 以小緣大,以末緣本,其不能窮而謂之幻妄,真所謂疑冰者與!張子自注:夏蟲疑冰,以其不識 小,謂耳目心知見聞覺知之限量:大者,清虛一大之道體;末者,散而之無,疑于滅,聚而成有,疑于相緣以起而本無生。
惟不能窮夫屈伸往來于太虛之中者,實有絪緼太和之元氣,函健順五常之體性,故直斥為幻妄。
己所不見而謂之幻妄,真夏蟲不可語冰也。
蓋太虛之中,無極而太極,充滿兩間,皆一實之府,特視不可見,聽不可聞爾。
存神以窮之,則其富有而非無者自見。
緣小體視聽之知,則但見聲色俱泯之為無極,而不知無極之為太極。
其雲“但願空諸所有”,既雲有矣,我烏得而空之?“不願實諸所無”,若其本無,又何從可得而實之?惟其乍離人欲而未見夫天理,故以人欲之妄概天理之真,而非果有賢知之過,亦愚不肖之不及而已。
釋氏妄意天性,而不知範圍天用, 其直指人心見性,妄意天性,不知道心,而以惟危之人心為性也。
天用者,升降之恒,屈伸之化,皆太虛一實之理氣成乎大用也。
天無體,用即其體。
範圍者,大心以廣運之,則天之用顯而天體可知矣。
敔按:《中庸》雲“天地之道,博也厚也,高也明也,悠也久也”,正所謂“天無體,用即其體”也 反以六根之微因緣天地。
明不能盡,則誣天地日月為幻妄,蔽其用于一身之小,溺其志于虛空之大, 萬化之屈伸,無屈不伸,無伸不屈。
耳目心知之微明,驚其所自生以為漚合,疑其屈而歸于無,則謂凡有者畢竟歸空,而天地亦本無實有之理氣,但從見病而成眚。
其雲“同一雨而天仙見為寶,羅刹見為刀”,乃盜賊惡月明、行人惡雨濘之偷心爾,是蔽其用于耳目口體之私情,以己之利害為天地之得喪,因欲一空而銷隕之,遂謂“一真法界本無一物”,則溺其志以求合,而君父可滅,形體可毀,皆其所不恤已。
此所以語大語小,流遁失中。
其過于大也,塵芥六合;其蔽于小也,夢幻人世。
以虛空為無盡藏,故塵芥六合;以見聞覺知所不能及為無有,故夢幻人世。
謂之窮理,可乎?不知窮理而謂盡性,可乎?謂之無不知,可乎? 夢幻無理,故人無有窮究夢幻者;以人世為夢幻,則富有日新之理皆可置之不思不議矣,君可非吾君矣,父可非吾父矣。
天理者,性之撰,此之不恤、是無性矣。
故其究竟,以無生為宗,而欲斷言語,絕心行,茫然一無所知,而妄謂無不知,流遁以護其愚悍,無所不至矣。
塵芥六合,謂天地為有窮也; 如華藏世界等說是也。
不知法界安立于何所,其愚蚩适足哂而已。
夢幻人世,明不能究所從也。
不能究所從者,不知太和絪緼之實為聚散之府,則疑無所從生而惟心法起滅,故立十二因緣之說,以無明為生死之本。
統而論之,流俗之徇欲者,以見聞域其所知也;釋氏之邪妄者,據見聞之所窮而遂謂無也。
緻知之道,惟在遠此二愚,大其心以體物體身而已。
中正篇 此篇博引《論語》《孟子》之言以著作聖之功,而終之以教者善誘之道。
其雲中道者,即堯、舜以來相傳之極緻,《大學》所謂至善也。
學者下學立心之始,即以此為知止之要而求得焉,不可疑存神精義為不可企及而自小其志量也。
中正然後貫天下之道, 不倚之謂中,得其理而守之、不為物遷之謂正。
中正,則奉天下之大本以臨事物,大經審而物不能外,天下之道貫于一矣。
有成心者有所倚,徇見聞者必屢遷;唯其非存大中而守至正,故與道多違。
此君子之所以大居正也。
居者,存之于心,待物之來而應之。
蓋得正則得所止,得所止則可以弘而至于大。
所止者,至善也;事物所以然之實,成乎當然之則者也。
以健順之大常為五常之大經,擴之,則萬事萬物皆效法焉而至于大矣。
樂正子、顔淵,知欲仁矣。
仁者,生物之理。
以此,生則各凝之為性,而終身率由,條理暢遂,無不弘焉;是性命之正,不倚見聞之私,不為物欲所遷者也。
知欲仁,則志于仁矣。
樂正子不緻其學,足以為善人信人,志于仁,無惡而已。
學,所以擴其中正之用而弘之者也;學雖未弘而志于仁,抑可以無惡者。
蓋夫人之心,善則欲,惡則惡,情之所然,即二氣之和,大順而不可逆者也。
恻然有動之心,發生于太和之氣,故苟有諸己,人必欲之,合天下之公欲,不遠二氣之正,乖戾之所以化也。
顔子好學不倦,合仁與智,具體聖人,獨未至聖人之止爾。
顔子之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,養其心以求化于迹,則既志于仁,抑能通物理之變而周知之,具聖人之體矣。
未極乎高明廣大至善之境,以貞萬氣于一原,故未造聖人之極緻。
學者中道而立,則有仁以弘之。
中道者,大中之矩,陰陽合一,周流于屈伸之萬象而無偏倚者,合陰陽、健順、動靜于一而皆和,故周子曰“中也者和也”。
《中庸》自其存中而後發之和言之,則中其體也,和其用也。
自學者奉之為大本以立于四達之道言之,本乎太和而成無過不及之節,則和又體而中其用也。
仁者,中道之所顯也;靜而能涵吾性之中,則天理來複,自然發起而生恻隐之心,以成天下之用,道自弘矣。
無中道而弘,則窮大而失其居, 老之虛,釋之空,莊生之逍遙,皆自欲弘者;無一實之中道,則心滅而不能貫萬化矣。
失其居則無地以崇其德,與不及者同; 苟欲弘而失其居,則視天下皆非吾所安之土,故其極至于恤私而蔑君親,縱欲而習放誕,以為不系不留,理事皆無礙,而是非不立,與不肖者之偷污等矣。
此顔子所以克己研幾,必欲用其極也。
極,中道也。
克己,則不徇耳目之見聞而為所锢蔽;研幾,則審乎是非之微,知動靜之因微成著而見天地之心。
顔子知用中道之極以求仁,故仁将來複。
未至聖而不已,故仲尼賢其進;未得中而不居,故惜夫未見其止也。
不居,未能居也;居之安,則不思不勉而與天同其化矣。
未見其止者,顔子早夭,故不及止于至善也。
大中至正之文極,必能緻其用,約必能感而通。
大中者,無所不中;至止者,無所不正:貫天下之道者也。
文有古今質文之異,而用之皆宜,非博辯而不适于用;約以禮,修之于已,無心于物,物無不應。
蓋文與禮,一皆神化所顯著之迹,陰陽、剛柔、仁義自然之秩序,不倚于一事一物而各正其性命者也。
、 未至于此,其視聖人,恍惚前後,不可為像,此顔子之歎乎! 神化之理,散為萬殊而為文,麗于事物而為禮,故聖人教人,使之熟習之而知其所由;生乃所以成乎文與禮者,人心不自已之幾,神之所流行也。
聖人存神,随時而處中,其所用以感天下者,以大本行乎達道,故錯綜變化,人莫能測,顔子之歎以此。
如《禮記》所載“拱而尚左”之類,亦文與禮之易知易從者,得其時中而人且不知,亦可以思聖人義精仁熟、熟而入化之妙矣。
可欲之謂善,志仁則無惡也, 無惡,則不拂人之性而見可欲。
誠善于心之謂信, 有諸己者,誠自信于心也。
充内形外之謂美, 義理足乎日用,德純一緻無疵颣曰美。
塞乎天地之謂大, 天地之間事物變化,得其神理,無不可彌綸者。
能以神禦氣,則神足以存,氣無不勝矣。
大能成性之謂聖, 大則無以加矣,熟之而不待擴充,全其性之所能,而安之以成乎固然,不待思勉矣。
天地同流,陰陽不測之謂神。
神者,聖之大用也。
合陰陽于一緻,進退生殺乘乎時,而無非天理之自然,人不得以動靜、剛柔、仁義之迹測之,聖之神也。
六者,以正志為入德之門,以存心立誠為所學之實,以中道貫萬理為至善之止,聖與神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