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五

關燈
不利用者,據現在之境遇而執之也,若知将來之變不可測而守其中道,則無不利矣。

     不通晝夜,未足以樂天。

     屈伸往來之理,莫著于晝夜。

    晝必夜,夜必晝,晝以成夜,夜以息晝,故堯、舜之伸必有孔子之屈,一時之屈所以善萬世之伸,天之所命無不可樂也。

     聖人成其德,不私其身,故乾乾自強,所以成之于天爾。

     身者,天之化也;德者,身之職也。

    乾乾自強,以成其德。

    以共天職,而歸健順之理氣于天地,則生事畢而無累于太虛,非以聖智之功名私有于其身,所遇之通塞何足以系其念哉! 君子于仁聖,為不厭,誨不倦,然且自謂不能,蓋所以為能也。

     仁聖之道,乾乾不息而已。

     能不過人,故與人争能,以能病人; 少有所得,則其氣驕;廣大無涯,則其志遜。

     大則天地合德,自不見其能也。

     時行物生,豈以今歲之成功自居,而息其将來之化哉! 君子之道達諸夭,故聖人有所不能; 道通于天之化,君子之所必為著明;而天之盛德大業,古今互成而不迫,生殺并行而不悖,聖人能因時裁成,而不能效其廣大。

     夫婦之智淆諸物,故大人有所不與。

     夫婦之智偶合于道,而天明孤發,幾與蜂蟻之君臣、虎狼之父子相雜,故自經溝渎之信,從井救人之仁,夫婦能之而大人弗為,大人貞一以動也。

     匹夫匹婦,非夭之聰明不成其為人。

     非能自立人道,天使之然爾。

     聖人,天聰明之盡者爾。

     天之聰明,在人者有隐有顯,有變有通,聖人以聖學擴大而誠體之,則盡有天之聰明,而視聽無非理矣。

     大人者,有容物,無去物;有愛物,無徇物,天之道然。

     大人不離物以自高,不絕物以自潔,廣愛以全仁,而不違道以幹譽,皆順天之理以行也。

     天以直養萬物, 萬物并育于天地之間,天順其理而養之,無所擇于靈蠢、清濁,撓其種性,而後可緻其養直也。

     代天而理物者,曲成而不害其直,斯盡道矣。

     道立于廣大而化之以神,則天下之人無不可感,天下之物無不可用,愚明、強柔,治教皆洽焉;聲色、貨利,仁義皆行焉,非有所必去,有所或徇也。

    若老、釋之徒,絕物以孤立,而徇人以示愛,違天自用,不祥久矣。

     志大則才大事業大,故曰“可大”,又曰“富有”;志久則氣久德性久,故曰“可久”,又曰“日新”。

     志立則學思從之,故才日益而聰明盛,成乎富有;志之笃,則氣從其志,以不倦而日新,蓋言學者德業之始終,一以志為大小久暫之區量,故《大學》教人,必以知止為始,孔子之聖,唯志學之異于人也。

    天載物,則神化感通之事,下學雖所不逮,而志必至焉,不可泥于近小,以苶其氣而棄其才也。

     清為異物,和為徇物。

     清之過,和之流也。

     金和而玉節之則不過,知運而貞一之則不流。

     金堅玉白,而養之以和,節之以潤,則至清而不異,智能運物,而恒貞于一,則至和而不徇,孔子之所以聖不可知,其涵養德性者密也。

     此章上二句舊分一章,“金和”以下連下章,今正之。

     道所以可久可大,以其肖天地而不離也; 肖其化則可大,乾乾不息而不離則可久。

     與天地不相似,其違道也遠矣。

     意欲之私,限于所知而不恒,非天理之自然也。

    釋、老執一己之生滅,畏死厭難,偷安而苟息,曲學拘聞見之習而不通于神化,以自畫而小成,邪正雖殊,其與道違一也。

    “道二,仁與不仁而已”,天與人之辨焉耳。

     久者一之純,大者兼之富。

     不雜以私僞,故純;久,非專執不化也。

    窮天地萬物之理,故富;大,非故為高遠也。

    兼之富者,合萬于一;一之純者,一以貫萬。

    一故神,兩在故不測,下學而上達矣。

     大則直不絞,方不刿,故不習而無不利。

     大則通于萬理而無不順,直不傷激,方不矯廉,坤之六二,居中得正,剛柔合德,純一而大,天下之理皆伸而情皆得,故無不利。

     易簡然後能知險阻, 以險阻之心察險阻,則險阻不在天下而先生于心,心有險阻,天下之險阻愈變矣。

    以乾之純于健,自強而不恤天下之險,其道易;以坤之純于順,厚載而不憂天下之阻,其道簡。

    險阻萬變,奉此以臨之,情形自著,而吾有以治之矣。

     易簡理得,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。

     險阻可通,況其大常者乎。

     易簡故能說諸心,知險阻故能研諸慮; 道在己而無憂,故悅,悅而憂惑不妄起,則所慮者正而自精。

    不然,在己無大常之理,物至情移,愈變而愈迷矣。

     知幾為能以屈為伸。

     幾者,動靜必然之介,伸必有屈,屈所以伸,動靜之理然也。

    以屈為伸,則善吾生者善吾死,死生不易其素,一以貫久大之德矣。

    乾之“知存亡進退而不失其正”,坤之“先迷後得”,所以平天下之險阻也 “君子無所争”,彼伸則我屈,知也。

     陰陽、柔剛,疊相為屈伸,君子、小人各乘其時,知者知此,則量自弘矣。

     彼屈則吾不伸而自伸矣。

     彼屈則我自伸,不待鳴其屈以求伸。

     又何争! 屈亦無争,伸亦無争,保吾大正而已。

     無不容然後盡屈伸之道,至虛則無所不伸矣。

     于人有君子小人,于世有治亂,于己有富貴、貧賤、夷狄、患難,天地之化至大,其屈伸非旦夕之效也。

    人所以不能盡屈伸之道者,遇屈則不能容也。

    至虛,則古今如旦暮,人我如影響,交感于太和之中而神不損。

    龍蛇蟄而全身,尺蠖之伸在屈,浩然之氣,亘古今而常伸。

    “言忠信,行笃敬,雖之夷狄不可棄也”,利害于我何有焉? “君子無所争”,知幾于屈伸之感而已。

     屈伸必相感者也,無待于求伸,而又何争! “精義入神”,交神于不争之地,順莫甚焉,利莫大焉。

    “天下何思何慮”,明屈伸之變,斯盡之矣。

     精義,則伸有伸之義,屈有屈之義,知進退、存亡而不失其正。

    入神者,否泰消長之機化有變而神不變。

    故六十四象而乾、坤之德在焉,陰陽之多少,位之得失,因乎屈伸爾。

    知達于此,理無不順,用無不利矣。

    彼與物争者,唯于天下生其思慮,而不自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