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四
關燈
小
中
大
一緻之理。
依仁,則藝皆仁之散見,而知合于一貫,明非據事以為德,遊小而忘大也。
志學然後可以适道, 志學者大其心以求肖夫道,則無窮之體皆可由之而至。
強禮然後可與立, 強者力制其妄,敦行其節,動無非禮,則立身固矣。
不惑然後可與權。
理一而有象,有數,有時,有位,數赜而不亂,象變而不驚,時變而行之有素,位殊而處之有常,輕重、大小、屈伸通一而皆齊,可與權也。
博文以集義,集義以正經,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。
申明不惑可權之義。
言博文而集義之,蕃變無所疑惑,則無往而不得其經之正。
此強禮之後,立本以親用之學。
經正則萬物皆備,而天下之道貫于經之一,故其趨不同而皆仁也。
權者,以铢兩而定無方之重輕,一以貫之之象,随時移易而皆得其平也。
明此,則權即經之所自定,而反經合權之邪說愈不足立矣。
抑張子以博文之功在能立之後,與朱子以格物為始教之說有異,而《大學》之序,以知止為始,修身為本,朱子謂本始所先,則志道強禮為學之始基,而非志未大,立未定,徒恃博文以幾明善,明矣。
将窮理而不順理,将精義而不徙義,欲資深且習察,吾不知其智也。
理者,合萬化于一源;即其固然而研窮以求其至極,則理明。
乃舍其屈伸相因之條理而别求之,則恍惚幻妄之見立而理逆矣。
義者,一事有一事之宜,因乎時位者也。
徙而不執,乃得其随時處中之大常;若執一義而求盡其微,則楊之為我,墨之兼愛,所以執一而賊道。
資深自得,則本立而應無窮;若即耳目所習見習聞者察之,則蔽于所不及見聞,言僻而易窮,如釋氏生滅之說,足以惑愚民而已,奚其智! 知、仁、勇天下之達德,雖本之有差,及所以知之成之則一也。
蓋謂仁者以生知、以安行此五者,智者以學知、以利行此五者,勇者以困知、以勉行此五者。
朱子之說本此,而以生安為知,學利為仁,則有小異,其說可通參,各有所本。
要之,知、仁、勇各有生安、學利、困勉之差,非必分屬三品也。
中心安仁,無欲而好仁,無畏而惡不仁。
天下一人而已,惟責己一身當然爾。
為天下之一人,豈可概望之天下哉!治天下,以天下而責一人之獨至于己,故養先于教,禮先于刑,所為易從而能化也。
行之笃者,敦笃雲乎哉!如天道不已而然,笃之至也。
敦笃者,奮發自強于必為,勇之次者也。
如天道不已而然,則仁者之終身無違也。
以天體身,以身體道,知其不容已,而何已之有! 君子于天下,達善達不善,無物我之私。
達者,通物我于一也。
君子所欲者,純乎善而無不善爾。
若善則專美于己,不善則聽諸物,是拒物私我而善窮于己,不善矣。
循理者共悅之, 己有善則悅,人有善,視之無異于己,是達善也。
不循理者共改之。
己有過則改,人有惡,則反求自訟而化之,是達不善也。
改之者,過雖在人如在己,不忘自訟; “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”,非但天子為然。
橫逆不改而三自反,所以盡己而感人也。
共悅者,善雖在己,蓋取諸人而為,必以與人焉。
己知之,待人言而行之,歸其功于人,不自有也。
善以天下,不善以天下,是謂達善達不善。
形迹化而天理流行,神化之事也。
然學者克去己私以存心,則亦何遠之有哉! 善人雲者,志于仁而未緻其學,能無惡而已,“君子名之必可言也”如是。
學,謂窮理精義以盡性之功,名之曰善人,則其實也。
無惡之謂善。
善人,欲仁而未緻其學者也。
欲仁,故雖不踐成法,亦不陷于惡,有諸己也。
仁者心之安,心所不安則不欲,故不陷于惡。
鄉原則踐成法以自文,而不恤其心之安,故自以為善者皆惡人,雖欲之相似而實相反。
“不入于室”由不學,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。
善人而學,則洗心藏密而入聖人之室矣,聖非不可學而至也。
惡不仁,故不善未嘗不知; 惡之誠則知之明,不善當前而與己相拂,如惡惡臭,過前而即知之。
徒好仁而不惡不仁,則習不察,行不着。
未嘗取不仁之惡而決擇之,則或見為當然,狎習之而不知惡。
故窮異端之妄,必知其不仁之所在,然後别天理之幾微;不然,且有如遊、謝諸子暗淫于其說者矣。
司馬君實好善笃而惡惡未精,故蘇子瞻與遊而不知擇。
道雖廣而義不得不嚴,君子所以反經而消邪慝也。
是故徒善未必盡義,徒是未必盡仁; 徒欲善而不辨其惡以去之,則義有所不正;徒行其是而不防是之或非,則仁有所不純。
好仁而惡不仁,然後盡仁義之道。
嚴以拒不仁而辨之于微,然後所好者純粹以精之理行,習之似是而非者不能亂也。
故坤之初六,履霜而辨堅冰之至。
荀彧唯不知此,是以陷于亂臣賊子之黨而不自知。
“笃信好學”,笃信不好學,不越為善人信士而已。
越,過也。
學以充實其所以然之理,作聖之功也。
此節舊連下章,傳寫之訛,今别之。
“好德如好色”,好仁為甚矣。
求必得也。
見過而内自訟,惡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,惡不仁為甚矣。
不容有纖芥之留也。
學者不如是,不足以成身, 成身者,卓然成位乎中,直方剛大而無愧怍于天人也。
故孔子未見其人,必歎曰“已矣乎”,思之甚也。
君子之好惡用諸己,小人之好惡用諸物,涵泳孔子之言而重歎之,張子之學所為壁立千仞,而不假人以遊溢之便。
先儒或病其已迫,乃誠僞之分,善惡之介,必如此謹嚴而後可與立。
彼托于春風沂水之狂而陶然自遂者,未足以開來學、立人道也。
孫其志于仁則得仁,孫其志于義則得義,惟其敏而已。
孫,順也,順其志也;志于仁義而不違。
志與相依而不違,則不能自已而進于德矣。
此釋說命“孫志時敏”之義,明孫非柔緩之謂,乃動與相依,靜與相守,敏求而無須臾之違也。
博文約禮,由至著入至簡,故可使不得叛而去。
文者,禮之著見者也。
會通于典劄,以服身而制心,所謂至簡也。
不博考于至著之文,而專有事于心,則虛寂恍惚以為簡,叛道而之于邪矣。
溫故知新,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, 溫故知新,非以侈見聞之博;多識而力行之,皆可據之以為德。
繹舊業而知新益,思昔未至而今至, 即所聞以驗所進。
緣舊所見聞而察來, 據所聞,以義類推之。
皆其義也。
皆博文之益也。
存神以立本,博文以盡其蕃變,道相輔而不可偏廢。
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, 人雖窮兇極惡,亦必有所挾以為名,其所挾之名則亦是也。
堯以天下與人而丹朱之傲不争,若殷之頑民稱亂不止,亦有情理之可諒。
倘挾吾之是以摘彼之非,庸讵不可!而己亦有歉矣。
大其心以體之,則唯有責己而已。
故學至于不尤人,學之至也。
學以窮理而成身,察理于橫逆之中,則義精而仁弘,求己以必盡之善,則誠至而化行,乃聖學之極緻。
聞而不疑則傳言之,見而不殆則學行之,中人之德也。
傳言,述之為教也;學行,模仿以飾其行也。
資聞見以求合于道,可以寡過,非心得也,故夫子亦但以為可以得祿之學。
聞斯行,好學之徒也; 不阙疑殆而急于行,好學而不知道。
見而識其善而未果于行,愈于不知者爾。
此尤不足有為者,愈于不知而妄作者爾。
世有不知而作者,蓋鑿也,妄也; 慧巧者則為鑿,粗肆者則為妄。
夫子所不敢也,故曰“我無是也”。
聖人且不敢,而況未至于聖者乎! 此章言恃聞見以求合,雖博識而僅為中人之德,若急于行、怠于行者,尤無德之可稱,則聞見之不足恃明矣。
然廢聞見而以私意測理,則為妄為鑿,陷于大惡,乃聖人之所深懼。
蓋存神以燭理,則聞見廣而知日新,故學不廢博,而必以存神盡心為至善,其立志之規模不同,而後養聖之功以正。
大學之道,以格物為先務,而必欲明明德于天下,知止至善以為本始,則見聞不叛而德日充。
志不大則所成者小,學者所宜審也。
以能問不能,以多問寡,私淑艾以教人,隐而未見之仁也。
私淑艾,謂取人之善以自淑,非以教人,而所以獎進愚不肖者,則教行乎其間矣。
蓋以多能下問,則苟有一得者,因問而思所疑,堅所信,則亦求深于道而不自已,其曲成萬物之仁,隐于求益自成之中,教思無窮,愈隐而愈至矣。
此大舜之德而顔子學之也。
為山平地,此
依仁,則藝皆仁之散見,而知合于一貫,明非據事以為德,遊小而忘大也。
志學然後可以适道, 志學者大其心以求肖夫道,則無窮之體皆可由之而至。
強禮然後可與立, 強者力制其妄,敦行其節,動無非禮,則立身固矣。
不惑然後可與權。
理一而有象,有數,有時,有位,數赜而不亂,象變而不驚,時變而行之有素,位殊而處之有常,輕重、大小、屈伸通一而皆齊,可與權也。
博文以集義,集義以正經,正經然後一以貫天下之道。
申明不惑可權之義。
言博文而集義之,蕃變無所疑惑,則無往而不得其經之正。
此強禮之後,立本以親用之學。
經正則萬物皆備,而天下之道貫于經之一,故其趨不同而皆仁也。
權者,以铢兩而定無方之重輕,一以貫之之象,随時移易而皆得其平也。
明此,則權即經之所自定,而反經合權之邪說愈不足立矣。
抑張子以博文之功在能立之後,與朱子以格物為始教之說有異,而《大學》之序,以知止為始,修身為本,朱子謂本始所先,則志道強禮為學之始基,而非志未大,立未定,徒恃博文以幾明善,明矣。
将窮理而不順理,将精義而不徙義,欲資深且習察,吾不知其智也。
理者,合萬化于一源;即其固然而研窮以求其至極,則理明。
乃舍其屈伸相因之條理而别求之,則恍惚幻妄之見立而理逆矣。
義者,一事有一事之宜,因乎時位者也。
徙而不執,乃得其随時處中之大常;若執一義而求盡其微,則楊之為我,墨之兼愛,所以執一而賊道。
資深自得,則本立而應無窮;若即耳目所習見習聞者察之,則蔽于所不及見聞,言僻而易窮,如釋氏生滅之說,足以惑愚民而已,奚其智! 知、仁、勇天下之達德,雖本之有差,及所以知之成之則一也。
蓋謂仁者以生知、以安行此五者,智者以學知、以利行此五者,勇者以困知、以勉行此五者。
朱子之說本此,而以生安為知,學利為仁,則有小異,其說可通參,各有所本。
要之,知、仁、勇各有生安、學利、困勉之差,非必分屬三品也。
中心安仁,無欲而好仁,無畏而惡不仁。
天下一人而已,惟責己一身當然爾。
為天下之一人,豈可概望之天下哉!治天下,以天下而責一人之獨至于己,故養先于教,禮先于刑,所為易從而能化也。
行之笃者,敦笃雲乎哉!如天道不已而然,笃之至也。
敦笃者,奮發自強于必為,勇之次者也。
如天道不已而然,則仁者之終身無違也。
以天體身,以身體道,知其不容已,而何已之有! 君子于天下,達善達不善,無物我之私。
達者,通物我于一也。
君子所欲者,純乎善而無不善爾。
若善則專美于己,不善則聽諸物,是拒物私我而善窮于己,不善矣。
循理者共悅之, 己有善則悅,人有善,視之無異于己,是達善也。
不循理者共改之。
己有過則改,人有惡,則反求自訟而化之,是達不善也。
改之者,過雖在人如在己,不忘自訟; “萬方有罪,罪在朕躬”,非但天子為然。
橫逆不改而三自反,所以盡己而感人也。
共悅者,善雖在己,蓋取諸人而為,必以與人焉。
己知之,待人言而行之,歸其功于人,不自有也。
善以天下,不善以天下,是謂達善達不善。
形迹化而天理流行,神化之事也。
然學者克去己私以存心,則亦何遠之有哉! 善人雲者,志于仁而未緻其學,能無惡而已,“君子名之必可言也”如是。
學,謂窮理精義以盡性之功,名之曰善人,則其實也。
無惡之謂善。
善人,欲仁而未緻其學者也。
欲仁,故雖不踐成法,亦不陷于惡,有諸己也。
仁者心之安,心所不安則不欲,故不陷于惡。
鄉原則踐成法以自文,而不恤其心之安,故自以為善者皆惡人,雖欲之相似而實相反。
“不入于室”由不學,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。
善人而學,則洗心藏密而入聖人之室矣,聖非不可學而至也。
惡不仁,故不善未嘗不知; 惡之誠則知之明,不善當前而與己相拂,如惡惡臭,過前而即知之。
徒好仁而不惡不仁,則習不察,行不着。
未嘗取不仁之惡而決擇之,則或見為當然,狎習之而不知惡。
故窮異端之妄,必知其不仁之所在,然後别天理之幾微;不然,且有如遊、謝諸子暗淫于其說者矣。
司馬君實好善笃而惡惡未精,故蘇子瞻與遊而不知擇。
道雖廣而義不得不嚴,君子所以反經而消邪慝也。
是故徒善未必盡義,徒是未必盡仁; 徒欲善而不辨其惡以去之,則義有所不正;徒行其是而不防是之或非,則仁有所不純。
好仁而惡不仁,然後盡仁義之道。
嚴以拒不仁而辨之于微,然後所好者純粹以精之理行,習之似是而非者不能亂也。
故坤之初六,履霜而辨堅冰之至。
荀彧唯不知此,是以陷于亂臣賊子之黨而不自知。
“笃信好學”,笃信不好學,不越為善人信士而已。
越,過也。
學以充實其所以然之理,作聖之功也。
此節舊連下章,傳寫之訛,今别之。
“好德如好色”,好仁為甚矣。
求必得也。
見過而内自訟,惡不仁而不使加乎其身,惡不仁為甚矣。
不容有纖芥之留也。
學者不如是,不足以成身, 成身者,卓然成位乎中,直方剛大而無愧怍于天人也。
故孔子未見其人,必歎曰“已矣乎”,思之甚也。
君子之好惡用諸己,小人之好惡用諸物,涵泳孔子之言而重歎之,張子之學所為壁立千仞,而不假人以遊溢之便。
先儒或病其已迫,乃誠僞之分,善惡之介,必如此謹嚴而後可與立。
彼托于春風沂水之狂而陶然自遂者,未足以開來學、立人道也。
孫其志于仁則得仁,孫其志于義則得義,惟其敏而已。
孫,順也,順其志也;志于仁義而不違。
志與相依而不違,則不能自已而進于德矣。
此釋說命“孫志時敏”之義,明孫非柔緩之謂,乃動與相依,靜與相守,敏求而無須臾之違也。
博文約禮,由至著入至簡,故可使不得叛而去。
文者,禮之著見者也。
會通于典劄,以服身而制心,所謂至簡也。
不博考于至著之文,而專有事于心,則虛寂恍惚以為簡,叛道而之于邪矣。
溫故知新,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德, 溫故知新,非以侈見聞之博;多識而力行之,皆可據之以為德。
繹舊業而知新益,思昔未至而今至, 即所聞以驗所進。
緣舊所見聞而察來, 據所聞,以義類推之。
皆其義也。
皆博文之益也。
存神以立本,博文以盡其蕃變,道相輔而不可偏廢。
責己者當知天下國家無皆非之理, 人雖窮兇極惡,亦必有所挾以為名,其所挾之名則亦是也。
堯以天下與人而丹朱之傲不争,若殷之頑民稱亂不止,亦有情理之可諒。
倘挾吾之是以摘彼之非,庸讵不可!而己亦有歉矣。
大其心以體之,則唯有責己而已。
故學至于不尤人,學之至也。
學以窮理而成身,察理于橫逆之中,則義精而仁弘,求己以必盡之善,則誠至而化行,乃聖學之極緻。
聞而不疑則傳言之,見而不殆則學行之,中人之德也。
傳言,述之為教也;學行,模仿以飾其行也。
資聞見以求合于道,可以寡過,非心得也,故夫子亦但以為可以得祿之學。
聞斯行,好學之徒也; 不阙疑殆而急于行,好學而不知道。
見而識其善而未果于行,愈于不知者爾。
此尤不足有為者,愈于不知而妄作者爾。
世有不知而作者,蓋鑿也,妄也; 慧巧者則為鑿,粗肆者則為妄。
夫子所不敢也,故曰“我無是也”。
聖人且不敢,而況未至于聖者乎! 此章言恃聞見以求合,雖博識而僅為中人之德,若急于行、怠于行者,尤無德之可稱,則聞見之不足恃明矣。
然廢聞見而以私意測理,則為妄為鑿,陷于大惡,乃聖人之所深懼。
蓋存神以燭理,則聞見廣而知日新,故學不廢博,而必以存神盡心為至善,其立志之規模不同,而後養聖之功以正。
大學之道,以格物為先務,而必欲明明德于天下,知止至善以為本始,則見聞不叛而德日充。
志不大則所成者小,學者所宜審也。
以能問不能,以多問寡,私淑艾以教人,隐而未見之仁也。
私淑艾,謂取人之善以自淑,非以教人,而所以獎進愚不肖者,則教行乎其間矣。
蓋以多能下問,則苟有一得者,因問而思所疑,堅所信,則亦求深于道而不自已,其曲成萬物之仁,隐于求益自成之中,教思無窮,愈隐而愈至矣。
此大舜之德而顔子學之也。
為山平地,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