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三
關燈
小
中
大
就一物言之,則不善者多矣,唯人則全具健順五常之理。
善者,人之獨也。
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; 攻取之氣,逐物而往,恒不知反。
善反者,應物之感,不為物引以去,而斂之以體其湛一,則天理著矣。
此操存舍亡之幾也。
過天地之化,不善反者也。
食色以滋生,天地之化也,如其受命之則而已。
恃其攻取之能而求盈,則湛一之本,迷而不複。
命于人無不正, 天有生殺之時,有否泰之運,而人以人道受命,則窮通禍福,皆足以成仁取義,無不正也。
系其順與不順而已; 盡其道而生死皆順也,是以舜受堯之天下,若固有之;孔子圍于匡,厄于陳、蔡而無憂。
行險以僥幸,不順命者也。
故必盡性而後可至于命。
形而後有氣質之性, 氣質者,氣成質而質還生氣也。
氣成質,則氣凝滞而局于形,取資于物以滋其質;質生氣,則同異攻取各從其類。
故耳目鼻口之氣與聲色臭味相取,亦自然而不可拂違,此有彤而始然,非太和絪緼之氣、健順之常所固有也。
舊說以氣質之性為昏明強柔不齊之品,與程子之說合。
今按張子以昏明強柔得氣之偏者,系之才而不系之性,故下章詳言之,而此言氣質之性,蓋孟子所謂口耳目鼻之于聲色臭味者爾。
蓋性者,生之理也。
均是人也,則此與生俱有之理,未嘗或異;故仁義禮知之理,下愚所不能滅,而聲色臭味之欲,上智所不能廢,俱可謂之為性。
而或受于形而上,或受于形而下,在天以其至仁滋人之生,成人之善,初無二理。
但形而上者為形之所自生,則動以清而事近乎天;形而後有者資形起用,則靜以濁而事近乎地。
形而上者,亘生死、通晝夜而常伸,事近乎神;形而後有者,困于形而固将竭,事近乎鬼;則一屈一伸之際,理與欲皆自然而非由人為。
故告子謂食色為性,亦不可謂為非性,而特不知有天命之良能爾。
若夫才之不齊,則均是人而差等萬殊,非合兩而為天下所大總之性,性則統乎人而無異之謂。
善反之,則天地之性存焉。
天地之性,太和絪緼之神,健順合而無倚者也。
即此氣質之性,如其受命之則而不過,勿放其心以徇小體之攻取,而仁義之良能自不可掩。
蓋仁義禮智之喪于己者,類為聲色臭味之所奪,不則其安佚而惰于成能者也。
制之有節,不以從道而奚從乎!天地之性原存而未去,氣質之性亦初不相悖害,屈伸之間,理欲分馳,君子察此而已。
故氣質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
弗性,不據為己性而安之也。
此章與孟子之言相為發明,而深切顯著,乃張子探本窮歸之要旨,與程子之言自别,讀者審之。
人之剛柔、緩急,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。
昏明、強柔、敏鈍、靜躁,因氣之剛柔、緩急而分,于是而智愚、賢不肖若自性成,故荀悅、韓愈有三品之說,其實才也,非性也。
性者,氣順理而生人,自未有形而有形,成乎其人,則固無惡而一于善,陰陽健順之德本善也。
才者,成形于一時升降之氣,則耳目口體不能如一,而聰明幹力因之而有通塞、精粗之别,乃動靜、阖辟偶然之機所成也。
性借才以成用,才有不善,遂累其性,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惡,此古今言性者,皆不知才性各有從來,而以才為性爾。
商臣之蜂目豺聲,才也,象之傲而見舜則忸怩,性也;舜能養象,楚頵不能養商臣爾。
居移氣,養移體,氣體移則才化,若性則不待移者也。
才之美者未必可以作聖,才之偏者不迷其性,雖不速合于聖,而固舜之徒矣。
程子謂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為二,其所謂氣質之性,才也,非性也。
張子以耳目口體之必資物而安者為氣質之性,合于孟子;而别剛柔緩急之殊質者為才,性之為性乃獨立而不為人所亂。
蓋命于天之謂性,成于人之謂才;靜而無為之謂性,動而有為之謂才。
性不易見而才則著,是以言性者但言其才而性隐。
張子辨性之功大矣哉!敔按:動而有為之謂才,才,所謂心之官。
心之體為性,心之用為情,心之官為才 天本參和不偏。
養其氣,反之本而不偏,則盡性而天矣。
天與性一也,天無體,即其資始而成人之性者為體。
參和,太極、陰、陽,三而一也。
氣本參和,雖因形而發,有偏而不善,而養之以反其本,則即此一曲之才,盡其性而與天合矣。
養之,則性現而才為用;不養,則性隐而惟以才為性,性終不能複也。
養之之道,沈潛柔友剛克,高明強弗友柔克,教者,所以裁成而矯其偏。
若學者之自養,則惟盡其才于仁義中正,以求其熟而擴充之,非待有所矯而後可正。
故教能止惡,而誠明不倚于教,人皆可以為堯、舜,人皆可以合于天也。
性未成則善惡混,故亹亹而繼善者,斯為善矣。
成,猶定也,謂一以性為體而達其用也。
善端見而繼之不息,則終始一于善而性定矣。
蓋才雖或偏,而性之善者不能盡掩,有時而自見;惟不能分别善者以歸性,偏者以歸才,則善惡混之說所以疑性之雜而迷其真。
繼善者,因性之不容掩者察識而擴充之,才從性而純善之體現矣,何善惡混之有乎? 惡盡去則善因以亡,故舍曰“善”,而曰“成之者性”。
惡盡去,謂知性之本無惡,而不以才之偏而未喪者誣其性也。
善惡相形而著,無惡以相形,則善之名不立,故《易》言“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。
”分言之而不曰性善,反才之偏而恰合于人,以其可欲而謂之善矣。
善者,因事而見,非可以盡太和之妙也。
抑考孟子言天之降才不殊,而張子以才為有偏,似與孟子異矣。
蓋陷溺深,則習氣重而并屈其才,陷溺未深而不知存養則才伸而屈其性。
故孟子又言“為不善非才之罪”,則為善亦非才之功可見。
是才者性之役,全者不足以為善,偏者不足以為害。
故困勉之成功,均于生安。
學者當專于盡性,勿恃才之有餘,勿诿才之不足也 德不勝氣,性命于氣;德勝其氣,性命于德。
繼善而得其性之所固有曰德。
此言氣者,謂偏氣成形,而氣即從偏發用者也。
勝氣者,反本而化其偏也。
德不至而聽才氣之所為,則任其一偏之為,而或迪或逆,善惡混而吉兇亦無據矣。
以善之純養才于不偏,則性焉安焉于德而吉無不利,則皆德之所固有,此至于命而立命也。
窮理盡性,則性天德,命天理。
與天同德,則天之化理在我矣。
氣之不可變者,獨死生修夭而已。
氣成乎形,體之強弱形,則凝滞而不可變,故跖壽而顔夭。
故論死生則曰“有命”,以言其氣也; 形氣之厚薄不可變也。
語富貴則曰“在天”,以言其理也。
理禦氣而可變者也。
此大德所以必受命,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中也。
易簡,乾、坤之德,所謂天德。
成位乎中者,君師天下而參贊天地。
所謂天理也者,能悅諸心,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。
能使天下悅且通,則天下必歸焉。
天之聰明,自民能通天下之志而悅之,人歸即天與,此天命之實,理固然也。
不歸焉者,所乘所遇之不同,如仲尼與繼世之君也。
仲尼不遇堯、舜之薦,無可乘之權,故德不加于天下,民不知歸;而繼世之君,非桀、纣之無道,尚能有其位。
“舜、禹有天下而不與焉”者,正謂天理馴緻,非氣禀當然,非志意所與也。
舜、禹未嘗受天子之命于初生之氣禀,唯以德馴緻之,窮理盡性而命即理,于斯著矣。
然理至而命自至,固無欲得之心,自無或爽之命,理則然也。
“必曰舜、禹”雲者,非乘勢則求焉者也。
善者,人之獨也。
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; 攻取之氣,逐物而往,恒不知反。
善反者,應物之感,不為物引以去,而斂之以體其湛一,則天理著矣。
此操存舍亡之幾也。
過天地之化,不善反者也。
食色以滋生,天地之化也,如其受命之則而已。
恃其攻取之能而求盈,則湛一之本,迷而不複。
命于人無不正, 天有生殺之時,有否泰之運,而人以人道受命,則窮通禍福,皆足以成仁取義,無不正也。
系其順與不順而已; 盡其道而生死皆順也,是以舜受堯之天下,若固有之;孔子圍于匡,厄于陳、蔡而無憂。
行險以僥幸,不順命者也。
故必盡性而後可至于命。
形而後有氣質之性, 氣質者,氣成質而質還生氣也。
氣成質,則氣凝滞而局于形,取資于物以滋其質;質生氣,則同異攻取各從其類。
故耳目鼻口之氣與聲色臭味相取,亦自然而不可拂違,此有彤而始然,非太和絪緼之氣、健順之常所固有也。
舊說以氣質之性為昏明強柔不齊之品,與程子之說合。
今按張子以昏明強柔得氣之偏者,系之才而不系之性,故下章詳言之,而此言氣質之性,蓋孟子所謂口耳目鼻之于聲色臭味者爾。
蓋性者,生之理也。
均是人也,則此與生俱有之理,未嘗或異;故仁義禮知之理,下愚所不能滅,而聲色臭味之欲,上智所不能廢,俱可謂之為性。
而或受于形而上,或受于形而下,在天以其至仁滋人之生,成人之善,初無二理。
但形而上者為形之所自生,則動以清而事近乎天;形而後有者資形起用,則靜以濁而事近乎地。
形而上者,亘生死、通晝夜而常伸,事近乎神;形而後有者,困于形而固将竭,事近乎鬼;則一屈一伸之際,理與欲皆自然而非由人為。
故告子謂食色為性,亦不可謂為非性,而特不知有天命之良能爾。
若夫才之不齊,則均是人而差等萬殊,非合兩而為天下所大總之性,性則統乎人而無異之謂。
善反之,則天地之性存焉。
天地之性,太和絪緼之神,健順合而無倚者也。
即此氣質之性,如其受命之則而不過,勿放其心以徇小體之攻取,而仁義之良能自不可掩。
蓋仁義禮智之喪于己者,類為聲色臭味之所奪,不則其安佚而惰于成能者也。
制之有節,不以從道而奚從乎!天地之性原存而未去,氣質之性亦初不相悖害,屈伸之間,理欲分馳,君子察此而已。
故氣質之性,君子有弗性者焉。
弗性,不據為己性而安之也。
此章與孟子之言相為發明,而深切顯著,乃張子探本窮歸之要旨,與程子之言自别,讀者審之。
人之剛柔、緩急,有才與不才氣之偏也。
昏明、強柔、敏鈍、靜躁,因氣之剛柔、緩急而分,于是而智愚、賢不肖若自性成,故荀悅、韓愈有三品之說,其實才也,非性也。
性者,氣順理而生人,自未有形而有形,成乎其人,則固無惡而一于善,陰陽健順之德本善也。
才者,成形于一時升降之氣,則耳目口體不能如一,而聰明幹力因之而有通塞、精粗之别,乃動靜、阖辟偶然之機所成也。
性借才以成用,才有不善,遂累其性,而不知者遂咎性之惡,此古今言性者,皆不知才性各有從來,而以才為性爾。
商臣之蜂目豺聲,才也,象之傲而見舜則忸怩,性也;舜能養象,楚頵不能養商臣爾。
居移氣,養移體,氣體移則才化,若性則不待移者也。
才之美者未必可以作聖,才之偏者不迷其性,雖不速合于聖,而固舜之徒矣。
程子謂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為二,其所謂氣質之性,才也,非性也。
張子以耳目口體之必資物而安者為氣質之性,合于孟子;而别剛柔緩急之殊質者為才,性之為性乃獨立而不為人所亂。
蓋命于天之謂性,成于人之謂才;靜而無為之謂性,動而有為之謂才。
性不易見而才則著,是以言性者但言其才而性隐。
張子辨性之功大矣哉!敔按:動而有為之謂才,才,所謂心之官。
心之體為性,心之用為情,心之官為才 天本參和不偏。
養其氣,反之本而不偏,則盡性而天矣。
天與性一也,天無體,即其資始而成人之性者為體。
參和,太極、陰、陽,三而一也。
氣本參和,雖因形而發,有偏而不善,而養之以反其本,則即此一曲之才,盡其性而與天合矣。
養之,則性現而才為用;不養,則性隐而惟以才為性,性終不能複也。
養之之道,沈潛柔友剛克,高明強弗友柔克,教者,所以裁成而矯其偏。
若學者之自養,則惟盡其才于仁義中正,以求其熟而擴充之,非待有所矯而後可正。
故教能止惡,而誠明不倚于教,人皆可以為堯、舜,人皆可以合于天也。
性未成則善惡混,故亹亹而繼善者,斯為善矣。
成,猶定也,謂一以性為體而達其用也。
善端見而繼之不息,則終始一于善而性定矣。
蓋才雖或偏,而性之善者不能盡掩,有時而自見;惟不能分别善者以歸性,偏者以歸才,則善惡混之說所以疑性之雜而迷其真。
繼善者,因性之不容掩者察識而擴充之,才從性而純善之體現矣,何善惡混之有乎? 惡盡去則善因以亡,故舍曰“善”,而曰“成之者性”。
惡盡去,謂知性之本無惡,而不以才之偏而未喪者誣其性也。
善惡相形而著,無惡以相形,則善之名不立,故《易》言“繼之者善,成之者性。
”分言之而不曰性善,反才之偏而恰合于人,以其可欲而謂之善矣。
善者,因事而見,非可以盡太和之妙也。
抑考孟子言天之降才不殊,而張子以才為有偏,似與孟子異矣。
蓋陷溺深,則習氣重而并屈其才,陷溺未深而不知存養則才伸而屈其性。
故孟子又言“為不善非才之罪”,則為善亦非才之功可見。
是才者性之役,全者不足以為善,偏者不足以為害。
故困勉之成功,均于生安。
學者當專于盡性,勿恃才之有餘,勿诿才之不足也 德不勝氣,性命于氣;德勝其氣,性命于德。
繼善而得其性之所固有曰德。
此言氣者,謂偏氣成形,而氣即從偏發用者也。
勝氣者,反本而化其偏也。
德不至而聽才氣之所為,則任其一偏之為,而或迪或逆,善惡混而吉兇亦無據矣。
以善之純養才于不偏,則性焉安焉于德而吉無不利,則皆德之所固有,此至于命而立命也。
窮理盡性,則性天德,命天理。
與天同德,則天之化理在我矣。
氣之不可變者,獨死生修夭而已。
氣成乎形,體之強弱形,則凝滞而不可變,故跖壽而顔夭。
故論死生則曰“有命”,以言其氣也; 形氣之厚薄不可變也。
語富貴則曰“在天”,以言其理也。
理禦氣而可變者也。
此大德所以必受命,易簡理得而成位乎天地之中也。
易簡,乾、坤之德,所謂天德。
成位乎中者,君師天下而參贊天地。
所謂天理也者,能悅諸心,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。
能使天下悅且通,則天下必歸焉。
天之聰明,自民能通天下之志而悅之,人歸即天與,此天命之實,理固然也。
不歸焉者,所乘所遇之不同,如仲尼與繼世之君也。
仲尼不遇堯、舜之薦,無可乘之權,故德不加于天下,民不知歸;而繼世之君,非桀、纣之無道,尚能有其位。
“舜、禹有天下而不與焉”者,正謂天理馴緻,非氣禀當然,非志意所與也。
舜、禹未嘗受天子之命于初生之氣禀,唯以德馴緻之,窮理盡性而命即理,于斯著矣。
然理至而命自至,固無欲得之心,自無或爽之命,理則然也。
“必曰舜、禹”雲者,非乘勢則求焉者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