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二
關燈
小
中
大
,能不勉而大也;
熟則不勉。
不已而天,則不測而神矣。
天之神化惟不已,故萬變而不易其常。
伯夷、伊尹不勉而大,而止于其道,有所止則不能極其變;唯若孔子與時偕行而神應無方,道在則誠,道變則化,化而一合于誠,不能以所止測之。
先後天而不違,順至理以推行,知無不合也。
心之所存,推而行之,無不合于理,則天不能違矣。
理者,天之所必然者也。
雖然,得聖人之任者,皆可勉而至,猶不害于未化爾。
大幾聖矣, 伊尹自耕莘以來,集義而純乎道,故以覺民為志,伐夏而天下服,放君而太甲悔過,雖所為有迹,矯時以立德,未幾于化,而天理順則亦幾于聖矣。
化則位乎天德矣。
仁熟而神無不存,則與時偕行,萬物自正其性命;故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,而孔子之道自參天地,贊化育,不待取必于天也。
大則不驕,化則不吝。
成物皆成己之事,而後驕心永釋;因物順應而己不勞,而後吝心不生:此廣大高明之極也。
學者欲至于大,當勿以小有得而驕;欲幾于化,當勿以私有得而吝。
若顔子之勿伐善、勿施勞,竭才以思企及,則得矣。
無我而後大, 誠者,成身也,非我則何有于道?而雲無我者,我,謂私意私欲也。
欲之害理,善人、信人幾于無矣;唯意徇聞見,倚于理而執之,不通天地之變,不盡萬物之理,同我者從之,異我者違之,則意即欲矣。
無我者,德全于心,天下之務皆可成,天下之志皆可通,萬物備于我,安土而無不樂,斯乃以為大人。
大成性而後聖, 德盛仁熟,不求備物而萬物備焉,與時偕行,成乎性而無待推擴,斯聖矣。
聖者,大之熟也。
聖位天德不可緻知謂神,故神也者,聖而不可知。
敔按:緻知,猶言指測而知 聖不可知,則從心所欲,皆合陰陽健順之理氣,其存于中者無仁義之迹,見于外者無治教政刑之勞,非大人以降所可緻知,斯其運化之妙與太虛之神一矣。
自大人而上,熟之則聖,聖熟而神矣,非果有不可知者為幻異也。
“堯、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”,不雜乎人而一于天也。
見幾則義明, 事物既至,則不但引我以欲者多端,且可托于義者不一,初心之發,善惡兩端而已,于此分析不苟,則義明而不為非義所冒。
動而不括則用利, 括,收也,滞也。
放義而行,一如其初心,推之天下,無中止之機,則用無不利矣。
屈伸順理則身安而德滋。
滋,漸長而盛也。
義明而推行之無所撓止,或屈或伸,無非理矣。
時有否泰而身安,恒一于義,而心日廣,德日潤矣。
此言學聖之始功在于見幾。
蓋幾者,形未著,物欲未雜,思慮未分,乃天德之良所發見,唯神能見之,不倚于聞見也。
“窮神知化”,與天為一,豈有我所能勉哉?乃德盛而自緻爾。
存神以知幾,德滋而熟,所用皆神,化物而不為物化,此作聖希天之實學也。
幾者,動之微;微者必著,故聞見之習俗一入于中以成乎私意,則欲利用安身而不可得,況望其德之滋乎! “精義入神”,事豫吾内,求利吾外也; 察事物所以然之理,察之精而盡其變,此在事變未起之先,見幾而決,故行焉而無不利。
“利用安身”,素利吾外,緻養吾内也; 義已明則推而行之不括,無所撓止。
用利身安,則心亦安于理而不亂,故吉兇生死百變而心恒泰。
如其行義不果,悔吝生于所不豫,雖欲養其心以靜正,而憂惑相擾,善惡與吉兇交争于胸中,未有能養者也。
“窮神知化”,乃養盛自緻,非思勉之能強,故崇德而外,君子未或緻知也。
外利内養,身心率循乎義,逮其熟也,物不能遷,形不能累,惟神與理合而與天為一矣。
故君子欲窮神而不索之于虛,欲知化而不億測其變,惟一于精義而已。
義精而德崇矣,所由與佛老之強緻者異也。
蓋作聖之一于豫養,不使其心有須臾之外馳,以為形之所累,物之所遷,而求精于義,則即此以達天德。
是聖狂分于歧路,人禽判于幾希,閑邪存誠,與私意私欲不容有毫發之差也。
神不可緻思,存焉可也; 心思之貞明貞觀,即神之動幾也,存之則神存矣。
舍此而索之于虛無不測之中,役其神以從,妄矣。
化不可助長,順焉可也。
德未盛而欲變化以趨時,為詭而已矣。
順者修身以俟命,正己而物正。
存虛明,久至德, 澄心攝氣,莊敬以養之,則意欲不生,虛而自啟其明;以涵泳義理而熟之,不使間斷,心得恒存而久矣。
此二者,所以存神也。
順變化,達時中, 貞觀立而天地萬物之變不憂不逆;行法以俟命,随時皆有必中之節,放義以行而不括。
此二者,所以順化也。
仁之至,義之盡也。
存神順化,則仁無不至,義無不盡。
知微知彰,不舍而繼其善,然後可以成人性矣。
知微知彰,虛明而知幾也。
不舍而繼其善,久至德而達時中也。
成性者,成乎所性之善,性焉安焉之聖也。
成乎性而神化在我,豈緻思助長者之所可拟哉!言人性者,天之神笃于生而為性,其化則動植之物,故曰“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”。
聖不可知者,乃天德良能;立心求之,則不可得而知之。
天德良能,太和之氣健順,動止時行而為理之所自出也,熟則自知之。
大人以下,立心求之,則不知其從心不逾之矩爾,非有變幻不測,絕乎人而不可測,如緻思助長者之詫神異也。
聖不可知謂神,莊生缪妄,又謂有神人焉。
聖而不已,合一于神。
神者,聖之化也。
莊生欲蔑聖功,以清虛無累之至為神人,妄矣。
惟神為能變化,以其一天下之動也。
德之獨至者,為清,為任,為和,皆止于量,猶萬物之動者因其質也。
天之神,萬化該焉,而統之以太和之升降屈伸;聖人之神,達天下之亹亹,而統之以虛明至德,故動皆協一。
子曰“吾道一以貫之”,存神于心之謂也。
人能知變化之道,其必知神之所為也。
變化者,因天下之動也。
其道則不私于形,不執一于道,不孤其德,神存而順化以協其至常,六龍皆可乘以禦天,特在時位移易之間爾,可于此以征神之所為。
見《易》則神其幾矣。
《易》有六十四象,三百八十四變,變化極矣,而唯《乾》之六陽、《坤》之六陰錯綜往來,摩蕩以成其變化爾,此神之所為也,故易簡而行乎天下之險阻。
于此
不已而天,則不測而神矣。
天之神化惟不已,故萬變而不易其常。
伯夷、伊尹不勉而大,而止于其道,有所止則不能極其變;唯若孔子與時偕行而神應無方,道在則誠,道變則化,化而一合于誠,不能以所止測之。
先後天而不違,順至理以推行,知無不合也。
心之所存,推而行之,無不合于理,則天不能違矣。
理者,天之所必然者也。
雖然,得聖人之任者,皆可勉而至,猶不害于未化爾。
大幾聖矣, 伊尹自耕莘以來,集義而純乎道,故以覺民為志,伐夏而天下服,放君而太甲悔過,雖所為有迹,矯時以立德,未幾于化,而天理順則亦幾于聖矣。
化則位乎天德矣。
仁熟而神無不存,則與時偕行,萬物自正其性命;故鳳鳥不至,河不出圖,而孔子之道自參天地,贊化育,不待取必于天也。
大則不驕,化則不吝。
成物皆成己之事,而後驕心永釋;因物順應而己不勞,而後吝心不生:此廣大高明之極也。
學者欲至于大,當勿以小有得而驕;欲幾于化,當勿以私有得而吝。
若顔子之勿伐善、勿施勞,竭才以思企及,則得矣。
無我而後大, 誠者,成身也,非我則何有于道?而雲無我者,我,謂私意私欲也。
欲之害理,善人、信人幾于無矣;唯意徇聞見,倚于理而執之,不通天地之變,不盡萬物之理,同我者從之,異我者違之,則意即欲矣。
無我者,德全于心,天下之務皆可成,天下之志皆可通,萬物備于我,安土而無不樂,斯乃以為大人。
大成性而後聖, 德盛仁熟,不求備物而萬物備焉,與時偕行,成乎性而無待推擴,斯聖矣。
聖者,大之熟也。
聖位天德不可緻知謂神,故神也者,聖而不可知。
敔按:緻知,猶言指測而知 聖不可知,則從心所欲,皆合陰陽健順之理氣,其存于中者無仁義之迹,見于外者無治教政刑之勞,非大人以降所可緻知,斯其運化之妙與太虛之神一矣。
自大人而上,熟之則聖,聖熟而神矣,非果有不可知者為幻異也。
“堯、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”,不雜乎人而一于天也。
見幾則義明, 事物既至,則不但引我以欲者多端,且可托于義者不一,初心之發,善惡兩端而已,于此分析不苟,則義明而不為非義所冒。
動而不括則用利, 括,收也,滞也。
放義而行,一如其初心,推之天下,無中止之機,則用無不利矣。
屈伸順理則身安而德滋。
滋,漸長而盛也。
義明而推行之無所撓止,或屈或伸,無非理矣。
時有否泰而身安,恒一于義,而心日廣,德日潤矣。
此言學聖之始功在于見幾。
蓋幾者,形未著,物欲未雜,思慮未分,乃天德之良所發見,唯神能見之,不倚于聞見也。
“窮神知化”,與天為一,豈有我所能勉哉?乃德盛而自緻爾。
存神以知幾,德滋而熟,所用皆神,化物而不為物化,此作聖希天之實學也。
幾者,動之微;微者必著,故聞見之習俗一入于中以成乎私意,則欲利用安身而不可得,況望其德之滋乎! “精義入神”,事豫吾内,求利吾外也; 察事物所以然之理,察之精而盡其變,此在事變未起之先,見幾而決,故行焉而無不利。
“利用安身”,素利吾外,緻養吾内也; 義已明則推而行之不括,無所撓止。
用利身安,則心亦安于理而不亂,故吉兇生死百變而心恒泰。
如其行義不果,悔吝生于所不豫,雖欲養其心以靜正,而憂惑相擾,善惡與吉兇交争于胸中,未有能養者也。
“窮神知化”,乃養盛自緻,非思勉之能強,故崇德而外,君子未或緻知也。
外利内養,身心率循乎義,逮其熟也,物不能遷,形不能累,惟神與理合而與天為一矣。
故君子欲窮神而不索之于虛,欲知化而不億測其變,惟一于精義而已。
義精而德崇矣,所由與佛老之強緻者異也。
蓋作聖之一于豫養,不使其心有須臾之外馳,以為形之所累,物之所遷,而求精于義,則即此以達天德。
是聖狂分于歧路,人禽判于幾希,閑邪存誠,與私意私欲不容有毫發之差也。
神不可緻思,存焉可也; 心思之貞明貞觀,即神之動幾也,存之則神存矣。
舍此而索之于虛無不測之中,役其神以從,妄矣。
化不可助長,順焉可也。
德未盛而欲變化以趨時,為詭而已矣。
順者修身以俟命,正己而物正。
存虛明,久至德, 澄心攝氣,莊敬以養之,則意欲不生,虛而自啟其明;以涵泳義理而熟之,不使間斷,心得恒存而久矣。
此二者,所以存神也。
順變化,達時中, 貞觀立而天地萬物之變不憂不逆;行法以俟命,随時皆有必中之節,放義以行而不括。
此二者,所以順化也。
仁之至,義之盡也。
存神順化,則仁無不至,義無不盡。
知微知彰,不舍而繼其善,然後可以成人性矣。
知微知彰,虛明而知幾也。
不舍而繼其善,久至德而達時中也。
成性者,成乎所性之善,性焉安焉之聖也。
成乎性而神化在我,豈緻思助長者之所可拟哉!言人性者,天之神笃于生而為性,其化則動植之物,故曰“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”。
聖不可知者,乃天德良能;立心求之,則不可得而知之。
天德良能,太和之氣健順,動止時行而為理之所自出也,熟則自知之。
大人以下,立心求之,則不知其從心不逾之矩爾,非有變幻不測,絕乎人而不可測,如緻思助長者之詫神異也。
聖不可知謂神,莊生缪妄,又謂有神人焉。
聖而不已,合一于神。
神者,聖之化也。
莊生欲蔑聖功,以清虛無累之至為神人,妄矣。
惟神為能變化,以其一天下之動也。
德之獨至者,為清,為任,為和,皆止于量,猶萬物之動者因其質也。
天之神,萬化該焉,而統之以太和之升降屈伸;聖人之神,達天下之亹亹,而統之以虛明至德,故動皆協一。
子曰“吾道一以貫之”,存神于心之謂也。
人能知變化之道,其必知神之所為也。
變化者,因天下之動也。
其道則不私于形,不執一于道,不孤其德,神存而順化以協其至常,六龍皆可乘以禦天,特在時位移易之間爾,可于此以征神之所為。
見《易》則神其幾矣。
《易》有六十四象,三百八十四變,變化極矣,而唯《乾》之六陽、《坤》之六陰錯綜往來,摩蕩以成其變化爾,此神之所為也,故易簡而行乎天下之險阻。
于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