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二
關燈
小
中
大
四時而行,則能存周歲之通;推晝夜而行,則能存百刻之通。
通者,化雖變而吉兇相倚,喜怒相因,得失相互,可會通于一也。
推其情之所必至,勢之所必反,行于此者可通于彼而不滞于一隅之識,則夏之葛可通于冬之裘,晝之作可通于夜之息,要歸于得其和平,而變皆常矣。
故或仕或止,或語或嘿,或刑或賞,皆協一而不相悖害。
惟豫有以知其相通之理而存之,故行于此而不礙于彼;當其變必存其通,當其通必存其變,推行之大用,合于一心之所存,此之謂神。
“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”不知上天之載,當存文王。
文王之德“不顯亦臨,不聞亦式”,能常存此于心,則天載之神,化育亭毒于聲臭之外者,無不明矣。
“默而成之,存乎德行。
”學者常存德性,則自然默成而信矣。
德性者,非耳目口體之性,乃仁義禮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。
常存之于心,而靜不忘,動不迷,不倚見聞言論而德皆實矣。
存文王則知天載之神,存衆人則知物性之神。
衆人之聰明明威,皆天之所降神也。
故既存聖人藏密之神,抑必存衆人昭著之神。
天載者,所以推行于物性,而物性莫非天載也。
天之神理,無乎不察,于聖人得其微,于衆人得其顯,無往而不用其體驗也。
谷之神也有限,故不能通天下之聲; 老氏以谷神為衆妙之門,然就其心量之所及而空之,以待物而應,則天下之理不得者多矣,猶谷之應聲不能遠。
聖人之神惟天,故能周萬物而知。
聖人通天載而達物性,不立一私意而無一物之滞者,惟其萬物之理皆得而知四達也。
蓋神運于虛,而老氏以虛為神,暫止其躁動窒塞之情,亦能以機應物而物或應;惟其虛拟聖人之天載而遺乎物性,則與太虛之絪缊一實者相離,而天下之不能通必矣。
聖人有感無隐,正猶天道之神。
仁義、禮樂、刑賞、進退之理無倚,而皆備于虛靜之中,感之者各得所欲而無不給,與天之絪缊不息,物感之而各成者,同其肆應不勞,人所不能測也。
形而上者,得意斯得名,得名斯得象; 形而上者,道也。
形之所從生與其所用,皆有理焉,仁義中正之化裁所生也。
仁義中正,可心喻而為之名者也。
得恻隐之意,則可自名為仁,得羞惡之意,則可自名為義,因而征之于事為,以愛人制事,而仁義之象著矣。
不得名,非得象者也。
若夫神也者,含仁義中正之理而不倚于迹,為道之所從生,不能以一德名之。
而成乎德者亦不著其象,不得已而謂之曰誠。
誠,以言其實有爾,非有一象可名之為誠也。
故語道至于不能象,則名言亡矣。
存之于心者得之爾。
世人知道之自然,未始識自然之為體爾。
孩提愛親,長而敬兄,天高地下,迪吉逆兇,皆人以為自然者也。
自然者,絪缊之體,健順之誠,為其然之所自,識之者鮮矣。
有天德,然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。
存神以存誠,知天地之道唯此爾,故可一言而盡。
正明不為日月所眩,正觀不為天地所遷。
“正”,《易》作“貞”,宋避廟諱作“正”。
貞者,正而恒也。
自誠而明,非目之倚,日月為明,還為所眩也。
觀者,盡于己而示物也。
天地,以氣化之變言。
治亂吉兇,天地無常數,而至誠有常理,不為所變也。
神化篇 此篇備言神化,而歸其存神敦化之本于義,上達無窮而下學有實。
張子之學所以别于異端而為學者之所宜守,蓋與孟子相發明焉。
神,天德; 絪缊不息,為敦化之本。
化,天道; 四時百物各正其秩序,為古今不易之道。
德其體,道其用, 體者所以用,用者即用其體。
一于氣而已。
敔按:此言德者健順之體,道者陰陽之用,健順陰陽,一太和之氣也 氣,其所有之實也。
其絪缊而含健順之性,以升降屈伸,條理必信者,神也。
神之所為聚而成象成形以生萬變者,化也。
故神,氣之神;化,氣之化也。
神無方,易無體。
神行氣而無不可成之化,凡方皆方,無一隅之方。
易六位錯綜,因時成象,凡體皆體,無一定之體。
大且一而已爾。
無所遺之謂大,無不貫之謂一,故易簡而天下之理得。
體斯道也,仁義中正擴充無外,而進退、存亡、刑賞、禮樂、清和、安勉,道皆随時而得中;若夷之清,惠之和,有方有體,不足以合神而體易矣。
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,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,則所由至于大且一也。
虛明照鑒,神之明也; 太虛不滞于形,故大明而秩序不紊;君子不滞于意,故貞明而事理不迷。
照鑒者,不假審察而自知之謂。
無遠近幽深,利用出入,神之充塞無間也。
氣之所至,神皆至焉。
氣充塞而無間,神亦無間,明無不徹,用無不利,神之為德莫有盛焉矣。
天下之動,神鼓之也; 天以神禦氣而時行物生,人以神感物而移風易俗。
神者,所以感物之神而類應者也。
辭不鼓舞,則不足以盡神。
君子之有辭,不徇聞見,不立标榜,盡其心,專其氣,言皆心之所出而氣無浮沮,則神著于辭,雖愚不肖不能不興起焉。
若襲取剿說,則仁義忠孝之言,人且迂視之而漠然不應,不足以鼓舞,唯其神不存也。
鬼神,往來屈伸之義;張子自注:神示者,歸之始;歸往者,來之終 始終循環一氣也,往來者屈伸而已。
故天曰神,地曰示,人曰鬼。
天之氣伸于人物而行其化者曰神,人之生理盡而氣屈反歸曰鬼;地順天生物,而人由以歸者也,屈伸往來之利用,皆于是而昭著焉,故曰示。
示居神鬼之間,以昭示夫鬼神之功效者也。
形而上者,得辭斯得象矣。
神化,形而上者也,迹不顯;而由辭以想其象,則得其實。
神為不測,故緩辭不足以盡神; 不測者,有其象,無其形,非可以比類廣引而拟之。
指其本體,曰誠,曰天,曰仁,一言而盡之矣。
化為難知。
故急辭不足以盡化。
化無定體,萬有不窮,難指其所在,故四時百物萬事皆所必察,不可以要略言之,從容博引,乃可以體其功用之廣。
辭之緩急如其本然,所以盡神,然後能鼓舞天下,使衆著于神化之象,此讀《易》窮理者所當知也。
氣有陰陽, 陰陽之實,情才各異,故其緻用,功效亦殊。
若其以動靜、屈伸、聚散分陰陽為言者,又此二氣之合而因時以效動
通者,化雖變而吉兇相倚,喜怒相因,得失相互,可會通于一也。
推其情之所必至,勢之所必反,行于此者可通于彼而不滞于一隅之識,則夏之葛可通于冬之裘,晝之作可通于夜之息,要歸于得其和平,而變皆常矣。
故或仕或止,或語或嘿,或刑或賞,皆協一而不相悖害。
惟豫有以知其相通之理而存之,故行于此而不礙于彼;當其變必存其通,當其通必存其變,推行之大用,合于一心之所存,此之謂神。
“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。
”不知上天之載,當存文王。
文王之德“不顯亦臨,不聞亦式”,能常存此于心,則天載之神,化育亭毒于聲臭之外者,無不明矣。
“默而成之,存乎德行。
”學者常存德性,則自然默成而信矣。
德性者,非耳目口體之性,乃仁義禮智之根心而具足者也。
常存之于心,而靜不忘,動不迷,不倚見聞言論而德皆實矣。
存文王則知天載之神,存衆人則知物性之神。
衆人之聰明明威,皆天之所降神也。
故既存聖人藏密之神,抑必存衆人昭著之神。
天載者,所以推行于物性,而物性莫非天載也。
天之神理,無乎不察,于聖人得其微,于衆人得其顯,無往而不用其體驗也。
谷之神也有限,故不能通天下之聲; 老氏以谷神為衆妙之門,然就其心量之所及而空之,以待物而應,則天下之理不得者多矣,猶谷之應聲不能遠。
聖人之神惟天,故能周萬物而知。
聖人通天載而達物性,不立一私意而無一物之滞者,惟其萬物之理皆得而知四達也。
蓋神運于虛,而老氏以虛為神,暫止其躁動窒塞之情,亦能以機應物而物或應;惟其虛拟聖人之天載而遺乎物性,則與太虛之絪缊一實者相離,而天下之不能通必矣。
聖人有感無隐,正猶天道之神。
仁義、禮樂、刑賞、進退之理無倚,而皆備于虛靜之中,感之者各得所欲而無不給,與天之絪缊不息,物感之而各成者,同其肆應不勞,人所不能測也。
形而上者,得意斯得名,得名斯得象; 形而上者,道也。
形之所從生與其所用,皆有理焉,仁義中正之化裁所生也。
仁義中正,可心喻而為之名者也。
得恻隐之意,則可自名為仁,得羞惡之意,則可自名為義,因而征之于事為,以愛人制事,而仁義之象著矣。
不得名,非得象者也。
若夫神也者,含仁義中正之理而不倚于迹,為道之所從生,不能以一德名之。
而成乎德者亦不著其象,不得已而謂之曰誠。
誠,以言其實有爾,非有一象可名之為誠也。
故語道至于不能象,則名言亡矣。
存之于心者得之爾。
世人知道之自然,未始識自然之為體爾。
孩提愛親,長而敬兄,天高地下,迪吉逆兇,皆人以為自然者也。
自然者,絪缊之體,健順之誠,為其然之所自,識之者鮮矣。
有天德,然後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。
存神以存誠,知天地之道唯此爾,故可一言而盡。
正明不為日月所眩,正觀不為天地所遷。
“正”,《易》作“貞”,宋避廟諱作“正”。
貞者,正而恒也。
自誠而明,非目之倚,日月為明,還為所眩也。
觀者,盡于己而示物也。
天地,以氣化之變言。
治亂吉兇,天地無常數,而至誠有常理,不為所變也。
神化篇 此篇備言神化,而歸其存神敦化之本于義,上達無窮而下學有實。
張子之學所以别于異端而為學者之所宜守,蓋與孟子相發明焉。
神,天德; 絪缊不息,為敦化之本。
化,天道; 四時百物各正其秩序,為古今不易之道。
德其體,道其用, 體者所以用,用者即用其體。
一于氣而已。
敔按:此言德者健順之體,道者陰陽之用,健順陰陽,一太和之氣也 氣,其所有之實也。
其絪缊而含健順之性,以升降屈伸,條理必信者,神也。
神之所為聚而成象成形以生萬變者,化也。
故神,氣之神;化,氣之化也。
神無方,易無體。
神行氣而無不可成之化,凡方皆方,無一隅之方。
易六位錯綜,因時成象,凡體皆體,無一定之體。
大且一而已爾。
無所遺之謂大,無不貫之謂一,故易簡而天下之理得。
體斯道也,仁義中正擴充無外,而進退、存亡、刑賞、禮樂、清和、安勉,道皆随時而得中;若夷之清,惠之和,有方有體,不足以合神而體易矣。
寬以居之,仁以行之,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,則所由至于大且一也。
虛明照鑒,神之明也; 太虛不滞于形,故大明而秩序不紊;君子不滞于意,故貞明而事理不迷。
照鑒者,不假審察而自知之謂。
無遠近幽深,利用出入,神之充塞無間也。
氣之所至,神皆至焉。
氣充塞而無間,神亦無間,明無不徹,用無不利,神之為德莫有盛焉矣。
天下之動,神鼓之也; 天以神禦氣而時行物生,人以神感物而移風易俗。
神者,所以感物之神而類應者也。
辭不鼓舞,則不足以盡神。
君子之有辭,不徇聞見,不立标榜,盡其心,專其氣,言皆心之所出而氣無浮沮,則神著于辭,雖愚不肖不能不興起焉。
若襲取剿說,則仁義忠孝之言,人且迂視之而漠然不應,不足以鼓舞,唯其神不存也。
鬼神,往來屈伸之義;張子自注:神示者,歸之始;歸往者,來之終 始終循環一氣也,往來者屈伸而已。
故天曰神,地曰示,人曰鬼。
天之氣伸于人物而行其化者曰神,人之生理盡而氣屈反歸曰鬼;地順天生物,而人由以歸者也,屈伸往來之利用,皆于是而昭著焉,故曰示。
示居神鬼之間,以昭示夫鬼神之功效者也。
形而上者,得辭斯得象矣。
神化,形而上者也,迹不顯;而由辭以想其象,則得其實。
神為不測,故緩辭不足以盡神; 不測者,有其象,無其形,非可以比類廣引而拟之。
指其本體,曰誠,曰天,曰仁,一言而盡之矣。
化為難知。
故急辭不足以盡化。
化無定體,萬有不窮,難指其所在,故四時百物萬事皆所必察,不可以要略言之,從容博引,乃可以體其功用之廣。
辭之緩急如其本然,所以盡神,然後能鼓舞天下,使衆著于神化之象,此讀《易》窮理者所當知也。
氣有陰陽, 陰陽之實,情才各異,故其緻用,功效亦殊。
若其以動靜、屈伸、聚散分陰陽為言者,又此二氣之合而因時以效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