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子正蒙注卷一
關燈
小
中
大
無混一者,可見謂之有,不可見遂謂之無,其實動靜有時而陰陽常在,有無無異也。
誤解《太極圖》者,謂太極本末有陰陽,因動而始生陽,靜而始生陰。
不知動靜所生之陰陽,為寒暑、潤燥、男女之情質,乃固有之蘊,其絪缊充滿在動靜之先。
動靜者即此陰陽之動靜,動則陰變于陽,靜則陽凝于陰,一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之生于乾、坤也;非動而後有陽,靜而後有陰,本無二氣,由動靜而生,如老氏之說也。
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,則物與虛不相資,形自形,性自性,形性、天人不相待而有,陷于浮屠,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。
浮屠謂真空常寂之圓成實性,止一光明,藏而地水火風根塵等皆由妄現,知見妄立,執為實相。
若謂太極本無陰陽,乃動靜所顯之影象,則性本清空,禀于太極,形有消長,生于變化,性中增形,形外有性,人不資氣而生而于氣外求理,則形為妄而性為真,陷于其邪說矣。
此道不明,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, 差愈于告子“食色性也”、荀子性惡之論爾。
不知本天道為用, 天即道為用,以生萬物。
誠者,天之道也,陰陽有實之謂誠。
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。
但見來無所從,去無所歸,遂謂性本真空,天地皆緣幻立,事物倫理一從意見橫生,不睹不聞之中别無理氣。
近世王氏之說本此,唯其見之小也。
明有不盡,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。
幽明不能舉其要,遂躐等妄意而然。
未能窮理知性而言天人之際,是謂躐等。
不悟一陰一陽,範圍天地,通乎晝夜,三極大中之矩。
陰陽二氣充滿太虛,此外更無他物,亦無間隙,天之象,地之形,皆其所範圍也。
散入無形而适得氣之體,聚為有形而不失氣之常,通乎死生猶晝夜也。
晝夜者,豈陰陽之或有或無哉!日出而人能見物,則謂之晝,日入而人不見物,則謂之夜;陰陽之運行,則通一無二也。
在天而天以為象,在地而地以為形,在人而人以為性,性在氣中,屈伸通于一,而裁成變化存焉,此不可逾之中道也。
遂使儒、佛、老、莊混然一途,語天道性命者,不罔于恍惚夢幻,則定以有生于無,為窮高極微之論。
入德之途,不知擇術而求,多見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。
陷于佛者,如李翺、張九成之流,而富鄭公、趙清獻雖賢而不免;若陸子靜及近世王伯安,則屈聖人之言以附會之,說愈淫矣。
陷于老者,如王弼注《易》及何晏、夏侯湛輩皆其流也;若王安石、呂惠卿及近世王畿、李贽之屬,則又合佛、老以溷聖道,尤其淫而無紀者也。
氣坱然太虛, 坱然,猶言滃然,充滿盛動貌。
遍太虛中皆氣也。
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,《易》所謂“絪缊”,莊生所謂“生物以息相吹”、“野馬”者與! 升降飛揚,乃二氣和合之動幾,雖陰陽未形,而已全具殊質矣。
“生物以息相吹”之說非也,此乃太虛之流動洋溢,非僅生物之息也。
引此者,言莊生所疑為生物之息者此也。
此虛實、動靜之極,陰陽、剛柔之始。
虛者,太虛之量;實者,氣之充周也。
升降飛揚而無間隙,則有動者以流行,則有靜者以凝止。
于是而靜者以陰為性,雖陽之靜亦陰也;動者以陽為性,雖陰之動亦陽也。
陰陽分象而剛柔分形,剛者陽之質,而剛中非無陰;柔者陰之質,而柔中非無陽。
就象而言之,分陰分陽;就形而言之,分柔分剛;就性而言之,分仁分義;分言之則辨其異,合體之則會其通,故張子統言陰陽剛柔以概之。
機者,飛揚升降不容已之幾;始者,形象之所由生也。
浮而上者陽之清,降而下者陰之濁。
天地之法象,人之血氣表裡、耳目手足,以至魚鳥飛潛,草木華實,雖陰陽不相離,而抑各成乎陰陽之體。
就其昭明流動者謂之清,就其凝滞堅強者謂之濁;陽之清,引陰以偕升,陰之濁,挾陽以俱降,其神之清通者,則貫徹乎其中而未有礙也。
其感遇聚散,為風雨,為雪霜,萬品之流形,山川之融結,糟粕煨燼,無非教也。
感者,交相感;陰感于陽而形乃成,陽感于陰而象乃著。
遇者,類相遇;陰與陰遇,形乃滋,陽與陽遇,象乃明。
感遇則聚,聚已必散,皆升降飛揚自然之理勢。
風雨、雪霜、山川、人物,象之顯藏,形之成毀,屢遷而已結者,雖遲久而必歸其原,條理不迷,誠信不爽,理在其中矣。
教者,朱子所謂“示人以理”是也。
氣聚,則離明得施而有形, 離明,在天為日,在人為目,光之所麗以著其形。
有形則人得而見之,明也。
不聚,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。
無形則人不得而見之,幽也。
無形,非無形也,人之目力窮于微,遂見為無也。
心量窮于大,耳目之力窮于小。
方其聚也,安得不謂之客;方其散也,安得遽謂之無。
聚而明得施,人遂謂之有;散而明不可施,人遂謂之無。
不知聚者暫聚,客也,非必為常存之主;散者,返于虛也,非無固有之實。
人以見不見而言之,是以滞爾。
故聖人仰觀俯察,但雲“知幽明之故”,不雲“知有無之故”。
明則謂有,幽則謂無,衆人之陋爾;聖人不然。
盈天地之間者,法象而已矣。
示人以可見者,此而已矣。
文理之察,非離不相睹也。
法象中之文理,唯目能察之,而所察者止于此;因而窮之,知其動靜之機,陰陽之始,屈伸聚散之通,非心思不著。
方其形也,有以知幽之因;方其不形也,有以知明之故。
盡心思以窮神知化,則方其可見而知其必有所歸往,則明之中具幽之理;方其不可見而知其必且相感以聚,則幽之中具明之理;此聖人所以知幽明之故而不言有無也。
言有無者,徇目而已;不斥言目而言離者,目其靜之形,敔按:成形則靜離其動之用也。
敔按:藏用于動蓋天下惡有所謂無者哉!于物或未有,于事非無;于事或未有,于理非無;尋求而不得,怠惰而不求,則曰無而巳矣。
甚矣言無之陋也!敔按:此即前章形不形之所從來也 氣之聚散于太虛,猶冰凝釋于水;知太虛即氣,則無無。
人之所見為太虛者,氣也,非虛也。
虛涵氣,氣充虛,無有所謂無者。
敔按:先子《和陳白沙六經總在虛無裡詩》雲:“六經總在虛無裡,方信虛無不是無。
”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,盡于參伍之神變易而已。
性天之旨盡于《易》,《易》卦陰陽互相叁伍,随時變易,而天人之蘊,幽明之故,吉兇大業之至赜備矣。
《乾》有六陽,《坤》有六陰;而其交也,至《屯》《蒙》而二陽參四陰,至《需》《訟》而二陰參四陽,非陰陽之有缺也。
《屯》《蒙》之二陽麗于明,四陽處于幽,《需》《訟》之二陰處于明,四陰處于幽;其形而見者為《屯》《蒙》,其隐而未見者為《鼎》《革》;形而見者為《需》《訟》,隐而未見者為《晉》《明夷》餘仿此:變易而各乘其時,居其位,成其法象,非所見者有,所不見者無也。
故曰“《乾》《坤》其《易》之蘊邪”,言《易》藏畜陰陽,具足充滿,以因時而成六十二象。
惟其富有,是以日新,有幽明而無有無,明矣。
諸子淺妄,有有無之分,非窮理之學也。
淺則據離明所得施為有,不得施為無,徇目而心不通;妄則誣有為無,莊、列、淮南之流以之;而近世以無善無惡為良知者,亦惟其淺而成乎妄也。
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故神;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
氣之未聚于太虛,希微而不可見,故清;清則有形有象者皆可入于中,而抑可入于形象之中,不行而至神也。
反者,屈伸聚散相對之謂,氣聚于太虛之中則重而濁,物不能入,不能入物,拘礙于一而不相通,形之凝滞然也。
其在于人,太虛者,心涵神也;濁而礙者,耳目口體之各成其形也。
礙而不能相通,故嗜欲止于其所便利,而人己不相為謀;官骸不相易,而目不取聲,耳不取色;物我不相知,則利其所利,私其所私;聰明不相及,則執其所見,疑其所罔。
聖人知氣之聚散無恒而神通于一,故存神以盡性,複健順之本體,同于太虛,知周萬物而仁覆天下矣。
凡氣,清則通,昏則壅, 天有光風霁月、曀陰霾霧之異,人有高明廣大、庸沓鄙陋之殊,其理一也。
清極則神。
不為形礙,則有形者昭明甯靜以聽心之用而清極矣。
神則合物我于一原,達死生于一緻,絪缊合德,死而不亡。
故聚而有間,則風行而聲聞具達,清之驗與! 間,形中之虛也。
心之種居形之間,惟存養其清通而不為物欲所塞,則物我死生,曠然達一,形不能礙,如風之有牖即入,笙管之音具達矣。
不行而至,通之極與! 神,故不行而至。
至清而通,神之效也。
蓋耳目止于聞見,唯心之神徹于六合,周于百世。
所存在此,則猶曠窅之墟,空洞之籁,無所礙而風行聲達矣。
此二章言存神為聖功之極緻。
由太虛,有天之名;由氣化,有道之名;合虛與氣,有性之名;合性與知覺,有心之名。
名者,言道者分析而名;言之各有所指,故一理而多為之名,其實一也。
太虛即氣,絪缊之本體,陰陽合于太和,雖其實氣也,而未可名之為氣;其升降飛揚,莫之為而為萬物之資始者,于此言之則謂之天。
氣化者,氣之化也。
陰陽具于太虛絪缊之中,其一陰一陽,或動或靜,相與摩蕩,乘其時位以著其功能,五行萬物之融結流止、飛潛動植,各自成其條理而不妄,則物有物之道,鬼神有鬼神之道,而知之必明,處之必當,皆循此以為當然之則,于此言之則謂之道。
此二句兼人物言之;下言性心,則專言人矣。
太虛者,陰陽之藏,健順之德存焉;氣化者,一陰一陽,動靜之幾,品彙之節具焉。
秉太虛和氣健順相涵之實,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彜,此人之所以有性也。
原于天而順乎道,凝于形氣,而五常百行之理無不可知,無不可能,于此言之則謂之性。
人之有性,函之于心而感物以通,象著而數陳,名立而義起,習其故而心喻之,形也,神也,物也,三相遇而知覺乃發。
故由性生知,以知知性,交涵于聚而有間之中,統于一心,由此言之則謂之心。
順而言之,則惟天有道,以道成性,性發知道;逆而推之,則以心盡性,以性合道,以道事天。
惟其理本一原,故人心即天;而盡心知性,則存順沒甯,死而全歸于太虛
誤解《太極圖》者,謂太極本末有陰陽,因動而始生陽,靜而始生陰。
不知動靜所生之陰陽,為寒暑、潤燥、男女之情質,乃固有之蘊,其絪缊充滿在動靜之先。
動靜者即此陰陽之動靜,動則陰變于陽,靜則陽凝于陰,一震、巽、坎、離、艮、兌之生于乾、坤也;非動而後有陽,靜而後有陰,本無二氣,由動靜而生,如老氏之說也。
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,則物與虛不相資,形自形,性自性,形性、天人不相待而有,陷于浮屠,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。
浮屠謂真空常寂之圓成實性,止一光明,藏而地水火風根塵等皆由妄現,知見妄立,執為實相。
若謂太極本無陰陽,乃動靜所顯之影象,則性本清空,禀于太極,形有消長,生于變化,性中增形,形外有性,人不資氣而生而于氣外求理,則形為妄而性為真,陷于其邪說矣。
此道不明,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, 差愈于告子“食色性也”、荀子性惡之論爾。
不知本天道為用, 天即道為用,以生萬物。
誠者,天之道也,陰陽有實之謂誠。
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。
但見來無所從,去無所歸,遂謂性本真空,天地皆緣幻立,事物倫理一從意見橫生,不睹不聞之中别無理氣。
近世王氏之說本此,唯其見之小也。
明有不盡,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。
幽明不能舉其要,遂躐等妄意而然。
未能窮理知性而言天人之際,是謂躐等。
不悟一陰一陽,範圍天地,通乎晝夜,三極大中之矩。
陰陽二氣充滿太虛,此外更無他物,亦無間隙,天之象,地之形,皆其所範圍也。
散入無形而适得氣之體,聚為有形而不失氣之常,通乎死生猶晝夜也。
晝夜者,豈陰陽之或有或無哉!日出而人能見物,則謂之晝,日入而人不見物,則謂之夜;陰陽之運行,則通一無二也。
在天而天以為象,在地而地以為形,在人而人以為性,性在氣中,屈伸通于一,而裁成變化存焉,此不可逾之中道也。
遂使儒、佛、老、莊混然一途,語天道性命者,不罔于恍惚夢幻,則定以有生于無,為窮高極微之論。
入德之途,不知擇術而求,多見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。
陷于佛者,如李翺、張九成之流,而富鄭公、趙清獻雖賢而不免;若陸子靜及近世王伯安,則屈聖人之言以附會之,說愈淫矣。
陷于老者,如王弼注《易》及何晏、夏侯湛輩皆其流也;若王安石、呂惠卿及近世王畿、李贽之屬,則又合佛、老以溷聖道,尤其淫而無紀者也。
氣坱然太虛, 坱然,猶言滃然,充滿盛動貌。
遍太虛中皆氣也。
升降飛揚,未嘗止息,《易》所謂“絪缊”,莊生所謂“生物以息相吹”、“野馬”者與! 升降飛揚,乃二氣和合之動幾,雖陰陽未形,而已全具殊質矣。
“生物以息相吹”之說非也,此乃太虛之流動洋溢,非僅生物之息也。
引此者,言莊生所疑為生物之息者此也。
此虛實、動靜之極,陰陽、剛柔之始。
虛者,太虛之量;實者,氣之充周也。
升降飛揚而無間隙,則有動者以流行,則有靜者以凝止。
于是而靜者以陰為性,雖陽之靜亦陰也;動者以陽為性,雖陰之動亦陽也。
陰陽分象而剛柔分形,剛者陽之質,而剛中非無陰;柔者陰之質,而柔中非無陽。
就象而言之,分陰分陽;就形而言之,分柔分剛;就性而言之,分仁分義;分言之則辨其異,合體之則會其通,故張子統言陰陽剛柔以概之。
機者,飛揚升降不容已之幾;始者,形象之所由生也。
浮而上者陽之清,降而下者陰之濁。
天地之法象,人之血氣表裡、耳目手足,以至魚鳥飛潛,草木華實,雖陰陽不相離,而抑各成乎陰陽之體。
就其昭明流動者謂之清,就其凝滞堅強者謂之濁;陽之清,引陰以偕升,陰之濁,挾陽以俱降,其神之清通者,則貫徹乎其中而未有礙也。
其感遇聚散,為風雨,為雪霜,萬品之流形,山川之融結,糟粕煨燼,無非教也。
感者,交相感;陰感于陽而形乃成,陽感于陰而象乃著。
遇者,類相遇;陰與陰遇,形乃滋,陽與陽遇,象乃明。
感遇則聚,聚已必散,皆升降飛揚自然之理勢。
風雨、雪霜、山川、人物,象之顯藏,形之成毀,屢遷而已結者,雖遲久而必歸其原,條理不迷,誠信不爽,理在其中矣。
教者,朱子所謂“示人以理”是也。
氣聚,則離明得施而有形, 離明,在天為日,在人為目,光之所麗以著其形。
有形則人得而見之,明也。
不聚,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。
無形則人不得而見之,幽也。
無形,非無形也,人之目力窮于微,遂見為無也。
心量窮于大,耳目之力窮于小。
方其聚也,安得不謂之客;方其散也,安得遽謂之無。
聚而明得施,人遂謂之有;散而明不可施,人遂謂之無。
不知聚者暫聚,客也,非必為常存之主;散者,返于虛也,非無固有之實。
人以見不見而言之,是以滞爾。
故聖人仰觀俯察,但雲“知幽明之故”,不雲“知有無之故”。
明則謂有,幽則謂無,衆人之陋爾;聖人不然。
盈天地之間者,法象而已矣。
示人以可見者,此而已矣。
文理之察,非離不相睹也。
法象中之文理,唯目能察之,而所察者止于此;因而窮之,知其動靜之機,陰陽之始,屈伸聚散之通,非心思不著。
方其形也,有以知幽之因;方其不形也,有以知明之故。
盡心思以窮神知化,則方其可見而知其必有所歸往,則明之中具幽之理;方其不可見而知其必且相感以聚,則幽之中具明之理;此聖人所以知幽明之故而不言有無也。
言有無者,徇目而已;不斥言目而言離者,目其靜之形,敔按:成形則靜離其動之用也。
敔按:藏用于動蓋天下惡有所謂無者哉!于物或未有,于事非無;于事或未有,于理非無;尋求而不得,怠惰而不求,則曰無而巳矣。
甚矣言無之陋也!敔按:此即前章形不形之所從來也 氣之聚散于太虛,猶冰凝釋于水;知太虛即氣,則無無。
人之所見為太虛者,氣也,非虛也。
虛涵氣,氣充虛,無有所謂無者。
敔按:先子《和陳白沙六經總在虛無裡詩》雲:“六經總在虛無裡,方信虛無不是無。
” 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,盡于參伍之神變易而已。
性天之旨盡于《易》,《易》卦陰陽互相叁伍,随時變易,而天人之蘊,幽明之故,吉兇大業之至赜備矣。
《乾》有六陽,《坤》有六陰;而其交也,至《屯》《蒙》而二陽參四陰,至《需》《訟》而二陰參四陽,非陰陽之有缺也。
《屯》《蒙》之二陽麗于明,四陽處于幽,《需》《訟》之二陰處于明,四陰處于幽;其形而見者為《屯》《蒙》,其隐而未見者為《鼎》《革》;形而見者為《需》《訟》,隐而未見者為《晉》《明夷》餘仿此:變易而各乘其時,居其位,成其法象,非所見者有,所不見者無也。
故曰“《乾》《坤》其《易》之蘊邪”,言《易》藏畜陰陽,具足充滿,以因時而成六十二象。
惟其富有,是以日新,有幽明而無有無,明矣。
諸子淺妄,有有無之分,非窮理之學也。
淺則據離明所得施為有,不得施為無,徇目而心不通;妄則誣有為無,莊、列、淮南之流以之;而近世以無善無惡為良知者,亦惟其淺而成乎妄也。
太虛為清,清則無礙,無礙故神;反清為濁,濁則礙,礙則形。
氣之未聚于太虛,希微而不可見,故清;清則有形有象者皆可入于中,而抑可入于形象之中,不行而至神也。
反者,屈伸聚散相對之謂,氣聚于太虛之中則重而濁,物不能入,不能入物,拘礙于一而不相通,形之凝滞然也。
其在于人,太虛者,心涵神也;濁而礙者,耳目口體之各成其形也。
礙而不能相通,故嗜欲止于其所便利,而人己不相為謀;官骸不相易,而目不取聲,耳不取色;物我不相知,則利其所利,私其所私;聰明不相及,則執其所見,疑其所罔。
聖人知氣之聚散無恒而神通于一,故存神以盡性,複健順之本體,同于太虛,知周萬物而仁覆天下矣。
凡氣,清則通,昏則壅, 天有光風霁月、曀陰霾霧之異,人有高明廣大、庸沓鄙陋之殊,其理一也。
清極則神。
不為形礙,則有形者昭明甯靜以聽心之用而清極矣。
神則合物我于一原,達死生于一緻,絪缊合德,死而不亡。
故聚而有間,則風行而聲聞具達,清之驗與! 間,形中之虛也。
心之種居形之間,惟存養其清通而不為物欲所塞,則物我死生,曠然達一,形不能礙,如風之有牖即入,笙管之音具達矣。
不行而至,通之極與! 神,故不行而至。
至清而通,神之效也。
蓋耳目止于聞見,唯心之神徹于六合,周于百世。
所存在此,則猶曠窅之墟,空洞之籁,無所礙而風行聲達矣。
此二章言存神為聖功之極緻。
由太虛,有天之名;由氣化,有道之名;合虛與氣,有性之名;合性與知覺,有心之名。
名者,言道者分析而名;言之各有所指,故一理而多為之名,其實一也。
太虛即氣,絪缊之本體,陰陽合于太和,雖其實氣也,而未可名之為氣;其升降飛揚,莫之為而為萬物之資始者,于此言之則謂之天。
氣化者,氣之化也。
陰陽具于太虛絪缊之中,其一陰一陽,或動或靜,相與摩蕩,乘其時位以著其功能,五行萬物之融結流止、飛潛動植,各自成其條理而不妄,則物有物之道,鬼神有鬼神之道,而知之必明,處之必當,皆循此以為當然之則,于此言之則謂之道。
此二句兼人物言之;下言性心,則專言人矣。
太虛者,陰陽之藏,健順之德存焉;氣化者,一陰一陽,動靜之幾,品彙之節具焉。
秉太虛和氣健順相涵之實,而合五行之秀以成乎人之秉彜,此人之所以有性也。
原于天而順乎道,凝于形氣,而五常百行之理無不可知,無不可能,于此言之則謂之性。
人之有性,函之于心而感物以通,象著而數陳,名立而義起,習其故而心喻之,形也,神也,物也,三相遇而知覺乃發。
故由性生知,以知知性,交涵于聚而有間之中,統于一心,由此言之則謂之心。
順而言之,則惟天有道,以道成性,性發知道;逆而推之,則以心盡性,以性合道,以道事天。
惟其理本一原,故人心即天;而盡心知性,則存順沒甯,死而全歸于太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