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論
關燈
小
中
大
兩間,去來無準,惡為贅疣,善亦弁髦,生無所從,而名義皆屬漚瀑,兩滅無餘,以求異于逐而不返之頑鄙。
乃其究也不可以終日,則又必佚出猖狂,為無縛無礙之邪說,終歸于無忌憚。
自非究吾之所始與其所終,神之所化,鬼之所歸,效天地之正而不容不懼以終始,惡能釋其惑而使信于學!故《正蒙》特揭陰陽之固有,屈伸之必然,以立中道,而至當百順之大經,皆率此以成,故曰“率性之謂道”。
天之外無道,氣之外無神,神之外無化,死不足憂而生不可罔,一瞬一息,一宵一晝,一言一動,赫然在出王遊衍之中,善吾伸者以善吾屈。
然後知聖人之存神盡性,反經精義,皆性所必有之良能,而為職分之所當修,非可以見聞所及而限為有,不見不聞而疑其無,偷用其蕞然之聰明,或窮大而失居,或卑近而自蔽之可以希觊聖功也。
嗚呼!張子之學,上承孔、孟之志,下救來茲之失,如皎日麗天,無幽不燭,聖人複起,未有能易焉者也。
學之興于宋也,周子得二程子而道著。
程于之道廣,而一時之英才輻辏于其門;張子教學于關中,其門人未有殆庶者。
而當時钜公耆儒如富、文、司馬諸公,張子皆以素位隐居而末由相為羽翼,是以其道之行,曾不得與邵康節之數學相與颉颃,而世之信從者寡,故道之誠然者不著。
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,是以不百年而陸子靜之異說興,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說熹,其以朱子格物、道問學之教争貞勝者,猶水之勝火,一盈一虛而莫适有定。
使張子之學曉然大明,以正童蒙之志于始,則浮屠生死之狂惑,不折而自摧;陸子靜、王伯安之蕞然者,亦惡能傲君子以所獨知,而為浮屠作率獸食人之伥乎! 周易者,天道之顯也,性之藏也,聖功之牖也,陰陽、動靜、幽明、屈伸,誠有之而神行焉,禮樂之精微存焉,鬼神之化裁出焉,仁義之大用興焉,治亂、吉兇、生死之數準焉,故夫子曰“彌綸天下之道以崇德而廣業”者也。
張子之學,無非《易》也,即無非《詩》之志,《書》之事,《禮》之節,《樂》之和,《春秋》之大法也。
論、孟之要歸也,自朱子慮學者之骛遠而忘迩,測微而遺顯;其教門人也,以《易》為占筮之書而不使之學,蓋亦矯枉之過,幾令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繼天立極、扶正人心之大法,下同京房、管辂、郭璞、賈耽壬遁奇禽之小技。
而張子言無非《易》,立天,立地,立人,反經研幾,精義存神,以綱維三才,貞生而安死,則往聖之傳,非張子其孰與歸! 嗚呼!孟子之功不在禹下,張子之功又豈非疏洚水之歧流,引萬派而歸墟,使斯人去昏墊而履平康之坦道哉!是匠者之繩墨也,射者之彀率也,雖力之未逮,養之未熟,見為登天之難不可企及,而志于是則可至焉,不志于是未有能至者也,養蒙以是為聖功之所自定,而邪說之淫蠱不足以亂之矣,故曰《正蒙》也。
衡陽王夫之論。
乃其究也不可以終日,則又必佚出猖狂,為無縛無礙之邪說,終歸于無忌憚。
自非究吾之所始與其所終,神之所化,鬼之所歸,效天地之正而不容不懼以終始,惡能釋其惑而使信于學!故《正蒙》特揭陰陽之固有,屈伸之必然,以立中道,而至當百順之大經,皆率此以成,故曰“率性之謂道”。
天之外無道,氣之外無神,神之外無化,死不足憂而生不可罔,一瞬一息,一宵一晝,一言一動,赫然在出王遊衍之中,善吾伸者以善吾屈。
然後知聖人之存神盡性,反經精義,皆性所必有之良能,而為職分之所當修,非可以見聞所及而限為有,不見不聞而疑其無,偷用其蕞然之聰明,或窮大而失居,或卑近而自蔽之可以希觊聖功也。
嗚呼!張子之學,上承孔、孟之志,下救來茲之失,如皎日麗天,無幽不燭,聖人複起,未有能易焉者也。
學之興于宋也,周子得二程子而道著。
程于之道廣,而一時之英才輻辏于其門;張子教學于關中,其門人未有殆庶者。
而當時钜公耆儒如富、文、司馬諸公,張子皆以素位隐居而末由相為羽翼,是以其道之行,曾不得與邵康節之數學相與颉颃,而世之信從者寡,故道之誠然者不著。
貞邪相競而互為畸勝,是以不百年而陸子靜之異說興,又二百年而王伯安之邪說熹,其以朱子格物、道問學之教争貞勝者,猶水之勝火,一盈一虛而莫适有定。
使張子之學曉然大明,以正童蒙之志于始,則浮屠生死之狂惑,不折而自摧;陸子靜、王伯安之蕞然者,亦惡能傲君子以所獨知,而為浮屠作率獸食人之伥乎! 周易者,天道之顯也,性之藏也,聖功之牖也,陰陽、動靜、幽明、屈伸,誠有之而神行焉,禮樂之精微存焉,鬼神之化裁出焉,仁義之大用興焉,治亂、吉兇、生死之數準焉,故夫子曰“彌綸天下之道以崇德而廣業”者也。
張子之學,無非《易》也,即無非《詩》之志,《書》之事,《禮》之節,《樂》之和,《春秋》之大法也。
論、孟之要歸也,自朱子慮學者之骛遠而忘迩,測微而遺顯;其教門人也,以《易》為占筮之書而不使之學,蓋亦矯枉之過,幾令伏羲、文王、周公、孔子繼天立極、扶正人心之大法,下同京房、管辂、郭璞、賈耽壬遁奇禽之小技。
而張子言無非《易》,立天,立地,立人,反經研幾,精義存神,以綱維三才,貞生而安死,則往聖之傳,非張子其孰與歸! 嗚呼!孟子之功不在禹下,張子之功又豈非疏洚水之歧流,引萬派而歸墟,使斯人去昏墊而履平康之坦道哉!是匠者之繩墨也,射者之彀率也,雖力之未逮,養之未熟,見為登天之難不可企及,而志于是則可至焉,不志于是未有能至者也,養蒙以是為聖功之所自定,而邪說之淫蠱不足以亂之矣,故曰《正蒙》也。
衡陽王夫之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