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論
關燈
小
中
大
謂之《正蒙》者,養蒙以聖功之正也。
聖功久矣,大矣,而正之惟其始。
蒙者,知之始也。
孟子曰:“始條理者,智之事也。
”其始不正,未有能成章而達者也。
或疑之曰:“古之大學,造之以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,迪之以三德六行,皆日用易知簡能之理。
而《正蒙》推極夫窮神、知化、達天德之蘊,則疑與大學異。
”子夏曰:“有始有卒者,其惟聖人乎?”今以是養蒙,恐未能猝喻而益其疑。
則請釋之曰:“大學之教,先王所以廣教天下而納之軌物,使賢者即以之上達而中人以之寡過。
先王不能望天下以皆聖,故堯舜之僅有禹、臯陶,湯之僅有伊尹、萊朱,文王之僅有太公望、散宜生,其他則德其成人,造其小子,不強之以聖功而俟其自得,非有吝也。
《正蒙》者,以獎大心者而使之希聖,所由不得不異也。
” 抑古之為士者,秀而未離乎其樸,下之無記誦詞章以取爵祿之科,次之無權謀功利苟且以就功名之術;其尤正者,無狂思陋測,蕩天理,蔑彜倫而自矜獨悟,如老聃、浮屠之邪說,以誘聰明果毅之士而生其逸獲神聖之心,則但習于人倫物理之當然,而性命之正自不言而喻,至于東周而邪慝作矣。
故夫子贊《易》而闡形而上之道,以顯諸仁而藏諸用,而孟子推生物一本之理,以極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之所由生。
《大學》之道,明德以修己,新民以治人,人道備矣。
而必申之曰“止于至善”。
不知止至善,則不定,不靜,不安,而慮非所慮,未有能得者也。
故夫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。
”所志者,知命、耳順、不逾之矩也,知其然者,志不及之,則雖聖人未有得之于志外者也。
故孟子曰:“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,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。
”宜若登天而不可使逸獲于企及也。
特在孟子之世,楊墨雖盈天下,而儒者猶不屑曲吾道以證其邪,故可引而不發以需其自得。
而自漢魏以降,儒者無所不淫,苟不抉其躍如之藏,則志之搖搖者,差之黍米而已背之霄壤矣,此《正蒙》之所由不得不異也。
宋自周子出,而始發明聖道之所由,一出于太極陰陽人道生化之終始,二程子引而申之,而實之以靜一誠敬之功,然遊、謝之徒,且歧出以趨于浮屠之蹊徑。
故朱子以格物窮理為始教,而檠括學者于顯道之中;乃其一再傳而後,流為雙峰、勿軒諸儒,逐迹蹑影,沉溺于訓诂。
故白沙起而厭棄之,然而遂啟姚江王氏陽儒陰釋、誣聖之邪說;其究也為刑戮之民,為閹賊之黨,皆争附焉,而以充其無善無惡、圓融理事之狂妄,流害以相激而相成,則中道不立、矯枉過正有以啟之也。
人之生也,君子而極乎聖,小人而極乎禽獸,然而吉兇窮達之數,于此于彼,未有定焉。
不知所以生,不知所以死,則為善為惡,皆非性分之所固有,職分之所當為,下焉者何弗蕩棄彜倫以遂其苟且私利之欲!其稍有恥之心而厭焉者,則見為寄生
聖功久矣,大矣,而正之惟其始。
蒙者,知之始也。
孟子曰:“始條理者,智之事也。
”其始不正,未有能成章而達者也。
或疑之曰:“古之大學,造之以《詩》《書》《禮》《樂》,迪之以三德六行,皆日用易知簡能之理。
而《正蒙》推極夫窮神、知化、達天德之蘊,則疑與大學異。
”子夏曰:“有始有卒者,其惟聖人乎?”今以是養蒙,恐未能猝喻而益其疑。
則請釋之曰:“大學之教,先王所以廣教天下而納之軌物,使賢者即以之上達而中人以之寡過。
先王不能望天下以皆聖,故堯舜之僅有禹、臯陶,湯之僅有伊尹、萊朱,文王之僅有太公望、散宜生,其他則德其成人,造其小子,不強之以聖功而俟其自得,非有吝也。
《正蒙》者,以獎大心者而使之希聖,所由不得不異也。
” 抑古之為士者,秀而未離乎其樸,下之無記誦詞章以取爵祿之科,次之無權謀功利苟且以就功名之術;其尤正者,無狂思陋測,蕩天理,蔑彜倫而自矜獨悟,如老聃、浮屠之邪說,以誘聰明果毅之士而生其逸獲神聖之心,則但習于人倫物理之當然,而性命之正自不言而喻,至于東周而邪慝作矣。
故夫子贊《易》而闡形而上之道,以顯諸仁而藏諸用,而孟子推生物一本之理,以極恻隐、羞惡、辭讓、是非之所由生。
《大學》之道,明德以修己,新民以治人,人道備矣。
而必申之曰“止于至善”。
不知止至善,則不定,不靜,不安,而慮非所慮,未有能得者也。
故夫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。
”所志者,知命、耳順、不逾之矩也,知其然者,志不及之,則雖聖人未有得之于志外者也。
故孟子曰:“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,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。
”宜若登天而不可使逸獲于企及也。
特在孟子之世,楊墨雖盈天下,而儒者猶不屑曲吾道以證其邪,故可引而不發以需其自得。
而自漢魏以降,儒者無所不淫,苟不抉其躍如之藏,則志之搖搖者,差之黍米而已背之霄壤矣,此《正蒙》之所由不得不異也。
宋自周子出,而始發明聖道之所由,一出于太極陰陽人道生化之終始,二程子引而申之,而實之以靜一誠敬之功,然遊、謝之徒,且歧出以趨于浮屠之蹊徑。
故朱子以格物窮理為始教,而檠括學者于顯道之中;乃其一再傳而後,流為雙峰、勿軒諸儒,逐迹蹑影,沉溺于訓诂。
故白沙起而厭棄之,然而遂啟姚江王氏陽儒陰釋、誣聖之邪說;其究也為刑戮之民,為閹賊之黨,皆争附焉,而以充其無善無惡、圓融理事之狂妄,流害以相激而相成,則中道不立、矯枉過正有以啟之也。
人之生也,君子而極乎聖,小人而極乎禽獸,然而吉兇窮達之數,于此于彼,未有定焉。
不知所以生,不知所以死,則為善為惡,皆非性分之所固有,職分之所當為,下焉者何弗蕩棄彜倫以遂其苟且私利之欲!其稍有恥之心而厭焉者,則見為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