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山經義 全文
關燈
小
中
大
聚群分,以昭其化。
夫子固無言焉,乃小子無述而非無述矣。
道法之垂,存乎《書》矣。
貞氵?之鑒,存乎《詩》矣。
吉兇之則,存乎《易》矣,治亂之幾,存乎《春秋》矣。
子存其誠以啟誦讀玩說之心,而道法、貞氵?、吉兇、治亂應乎生長肅殺老稚榮枯之恒,以為善去惡,而成其質。
非必言而後可述也。
夫物之不易動也,雖欲動之,有不動者矣,而非其終不可動。
故聖人之仁天下也,思欲動之,而難乎其動矣,而自有所以動。
前之《詩》《書》《大易》《春秋》既為我效其口口,後之誦讀玩說者自為我應其恒心。
夫子以至誠凝不息之理,待物之觸,而其神無方;誠之在天下無或息之時,有觸而著,而其幾不可遏。
故觀之于天,四時百物無非天也。
四時則為四時,百物則為百物,固非天也。
天流行于四時百物而自有天者存,聖人垂教于天下萬世而但自存其聖。
物之自動者幾也,其動也神也。
聖人之憤樂終身以自為聖者,若無與焉。
夫且若無與,而又奚待于言,奚必其述哉!以伯夷、柳下惠之賢,且興起頑鄙于百世,況夫子乎!學聖者存之不睹不聞之中,省之獨知獨覺之際,勉之子臣弟友之中,四時之氣應,百物之情得,何患乎無述哉! “食夫稻”至“予之不仁也” 不能禁人之不為,不能禁人之不仁,聖人之教窮矣。
蓋聖人能止天下于不孝者,恃其仁之猶有存焉者也。
不仁而安,奚從禁哉! 且夫仁不仁之分,發于言,遂成于心,而終之以為。
為之而終于安,未可必也。
為之之日而尚有不安,亦未可必也。
乃一念忽見為可為,遂怙其忽然之一念以為可安,當此之時,即有天性之不泯者,亦蔽于浮動之氣,而見此外之無餘心。
故雖以父母之喪必不可忍者,而置之若忘;食稻衣錦甚可已者,而見為不可已,則宰予是已。
夫子于時未嘗有父母之喪,未嘗于期,而有食稻衣錦之事。
則稻之與飦粥、錦之與苴麻,茫然而無辨;稻之甘于飦粥,錦之美于苴麻,若大快于心。
于是而有短喪之說,猶未必其決于忍也。
而夫子诘之曰“安乎”,而遂曰“安”,則夫子之所以窮予者且窮。
夫子未必果信其安,藉使為之,未必其終安也;然而言也于予之口而曰安,則仁絕于予之心矣。
流俗之說足以蠱人者,迎人所未嘗深思之頃,而迫予以攸然自适之計,若曰鄉之所為拘拘者皆亡謂也,稱吾意以為之,盡有縱廣自如之一途,可以上質天時,下順物理,而抑不廢口體之實,故群然信之,而反以咎君子之過于執。
偷薄之說易以溺人者,誘人于身未嘗試之日,而不恤其愧疚中起之後,若曰從吾言而為之,良自适也,不如是以為之,則且學業事功之皆阻,且為指其阙失、推其流弊,而若授以中和之則,故群然信之,而且以疑君子之違其真。
故若聞樂之可樂也,食旨之可甘也,居處之可安也,不遑念他日之安與否,而于問答之下,則已無所憚而直應之曰“安”。
夫子曰“安則為之而已矣”,當此之時,聖人實無能如之何也。
無如之何,聖人亦行其法而已矣。
故立夫子于趙盾之前,無能使之讨賊也,但于不讨賊之後,正其罪為弑君。
立夫子于許止之前,無能使之嘗藥也,但于不嘗藥之餘,正其罪為弑父。
何也?當其惑于流俗,習于偷薄,一念歘然而興,憑依之為可怙,則固自見為安也,于是而為之,無不可矣。
故宰予出而斥絕之曰:“予之不仁也”!正其罪以不仁,而固不能禁也。
正其罪者,聖人之法;不能禁者,聖人之窮。
雖聖人能無窮哉! 率性之謂道原道之所建,人之天也。
夫天下莫不貴者道也,而唯性之是率。
《中庸》深原之,以示體道者之必求諸性也。
謂夫盡性者必依乎道,惟盡道者之必原乎性也。
道麗于物以萬殊,效于事以百緻,備而求之,有無暇深求其所自者矣。
夫抑念道之所自出乎!覺之而始行,知始之也。
知無方而之于道外,非必其道也。
抑念道之所自著乎!感之而始應,物顯之也物。
在外而彼自為道,非吾之道也。
夫道必有所率而後不氵?于道之外,道抑不在外而著于我,豈非天所命我之性與? 好焉樂焉者,率之之情也,擇焉執焉者,率之之才也。
而所率者有一成之矩則,為情才之所趨,則恻悱之仁,專直之義,密藏于情才未起之先,一為人而必有此與生終始之誠,是性也,是情才之所效命者也。
知與處之各當,率焉而物乃明也;恩與義之交盡,率焉而倫乃察也。
而所率者有皆備之本體,為倫物之所依;則自強之健,載物之順,保合其倫物不昧之貞,一為人而必有此與感相通之實,是性也,是倫物之所受治者也。
蓋有生之初,天所以為天之道,與天所以育物之道,具體以善人之形,而凝之為德,故極乎聖神之功化。
而赤子之心早已具乎笃恭之體,率之而道行矣,而特非廢之半塗者之能率也。
迨乎既生之後,天之所以為天之道,與天所以育物之道,流行以日授于人,而不絕其幾,故極乎愚不肖之牿亡,而平旦之氣猶可以作好惡之準,率之而道亦察矣,而特非任其自然者之能率也。
故曰率性之謂道也。
嗚呼!人不知性,而孰其知道乎?以率心為道,而善惡無據之知覺,率犬牛之性而為犬牛之道,則人道亂。
以率理為道,襲痛癢不關之形迹,率流俗之性而為流俗之道,則天道亡。
陸子靜以心為性,司馬君實舍心言道。
道之不明,奚望其有戒懼慎獨之功乎!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且夫人靜而不知所存者,以為情之未生,此心一無所有耳,動而不知所省者,以為情之方生,此心因感而動耳。
日用不知者不能不用,見仁見智者随其所見,故君子之道鮮矣。
嘗試論之。
忽然而見可欣,忽然而見可拒,何為欣為拒相應之速也?則是有生以來,喜怒哀樂備儲其精英而行乎其故轍矣。
欲征吾性情之全體大用者,不可于此想見之乎! 夫未發之時亦多矣,乃當此時也,有愍惰而見為無可容心者,有見為昭昭洞洞萬念止而孤有其炯光者,而不知皆非也,此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。
喜怒哀樂之未發,豈萬事萬理之可豫立也乎?于是而有可發焉必發矣。
乃于此時也,有謂舍所發而更無餘情者,有謂時至事起随作用而為其得失者,而不知皆非也,此應其未發所具之節而皆中者也。
喜怒哀樂之中節,豈物至知知之初無節也乎?其未發也,欲其無端而發為喜樂也不知,欲其無端而發為怒哀也不能。
君子不能,庸人亦不能也。
此可以明其有主矣,特未能存者不知耳。
試反求之一無成形之間,則靜函以俟肆應之鹹宜者,必不可謂倚于虛空而待物以起者矣,此其所藏謂之中也。
其發也,于喜樂而易以怒哀也不能,于怒哀而雜以喜樂也不能。
君子不能,庸人亦不能也。
此可以明其各适矣,特未知省者不知耳。
試密審之各有所宜之幾,則得當以遂初心之本然者,必不可謂交錯無恒而互相悖害者矣,此其所适謂之和也。
乃舉天下之芒然于此也:于未發也,無其實不能為之名,雖中節與,逐其未遂忘其本。
謂未發者,一無有也;中節者,本無節而中即節也。
庸讵知奠位于不睹不聞之頃,密藏萬有而不憂其不給,以至正而立為大中;流行于隐微顯見之際,會通典禮而不戾其所函,以至和而成乎各正。
實有中也,實有和也。
故君子之靜存動察,奉此以為大本達道也。
詩雲鸢飛戾天魚躍于淵,言其上下察也道之隐者皆其至顯者也。
夫鸢之飛,魚之躍,昭著乎上下,何隐乎哉?所謂隐者,此爾。
且夫道何隐乎?隐于不能行不能知者耳。
驚于費而遺其全,目由其一端而已困,将謂子臣弟友,鬼神禮樂之四達也,必有變通之密用出于形器之表。
離乎費以索其真,欲遇其全體而不得,将謂喜怒不形,睹聞不及之至無也,自有怳忽之真宰立乎象數之先。
道其隐矣乎?夫道非不隐也,特非費之外有隐,而聖人幾幾遇之,夫婦之必不能與者也。
今夫君子之道,天之道也,天則在吾上下之間矣。
仰而觀之,天者具在矣;俯而察之,淵者具在矣。
從天而觀之,鸢有時而飛矣;從淵而察之,魚有時而躍矣。
未仰以觀,則忘乎天;未俯以察,則忘乎淵。
鸢固飛也,有時而見其飛焉,有時而不見焉;魚固躍也,有時而知其躍焉,有時而不知焉。
然則子臣弟友、鬼神禮樂日相需相給于宇宙,而未嘗備察焉者多矣;然則可喜可怒,可睹可聞日相感相成于倫物,而未能詳察也又多矣。
如是而謂之隐,誠隐也,而果隐也乎哉?不能知不能行者之杳芒而無可親,知之行之者曆然而可據者也。
吾目之所不見,不可謂之無色;吾耳之所不聞,不可謂之無吾聲;心之所未思,不可謂之無理。
以其不見不聞不思也而謂之隐,而天下之色有定形、聲有定響、理有定則也,何嘗以吾見聞思慮之不至,為之藏匿于無何有之鄉哉!吾有所不可知,責之吾智之未精;吾有所不能存,責之吾仁之未熟;吾有所不可勝,責之吾勇之未大。
以其未智未仁未勇也而見為隐,而君子之灼然可知、固然可存、斷然可勝也,何嘗于智仁強勇之所窮,更有絕人以不可及之理哉! 故《詩》不雲乎:鸢飛戾天,察乎上而但存乎仰觀者之察耳。
有鸢焉,有天焉,其物也;飛者其幾,戾天者其則也。
魚躍于淵,察乎下而但存乎俯察者之察耳。
有魚焉,有淵焉,其物也;躍者其幾,于淵者其則也。
夫何隐乎哉! 然而隐矣;天終日麗乎上,淵終日奠乎下,鸢魚終日遊其間,飛躍終日因其性,然而天下之不見者多矣,故曰隐也。
君子之道,天之道也,亦如此而已矣。
“莊暴見孟子曰”章得樂之情以圖王而可矣。
夫推好樂之情以同民,取天下之道,固有然者。
先王王天下,而以樂化成天下。
齊王亦知愧其不能好,而孟子固未之及也。
昔孔子之論樂,審音容,辨器數,雅《鄭》之際,戛戛乎難言之矣。
而孟子獨比先王世俗而齊之,意者姑有俟也。
不然,大而未化者所見然與? 或謂聲有哀樂,而作者必導以和;或謂聲無哀樂,而惟人之所感。
之二說者之相持久矣。
謂聲有哀樂者,性之則、天之動也;謂聲無哀樂者,情之變、人之欲也。
雖然,情亦豈盡然哉! 今且謂樂樂之情,獨不若與人,少不若衆。
乃使數十百人聚于一堂,倡優侏儒,猶雜子女,非不樂也;而音寂舞罷,必且有自念而倦以慚恧者,此亦樂極悲生之所必至矣。
今且謂同樂之情,欣欣之喜色,民忘其慆氵?,庶幾無病之交祝,君安于馳逐。
乃使既庶既富,生其逸玩,暮而鳴鐘,旦而校獵,且相樂也;而誣上行私,必且有旋踵而繼以怨讧者,此固樂不可極之明效矣。
夫謂今之樂由古之樂而生,其言順,然而非也;謂古之樂由世俗之樂而裁之以正,其言逆,然而固然矣。
何也?上古之世,其民由無情而有情,能歌能咢,能抃能舞,可使去草木蟲魚之頑處而導之以和,故先王重用之,然且蚤防其氵?而亟為之節。
近今之世,其民人有情而情有變,為恩為怨,為詛為頌,且将竊變風變雅之氵?诽而和不可複。
先王之節,不可逾也;世俗之氵?,不可宜也。
由是言之,樂之于人治大矣哉! 無已,則以齊王之人,處齊王之世,撫齊王之民,疾苦流離不适有生,而姑為此說邪?雖然,齊王且知變色以懷慚,其臣且固遲疑而罔對,知有先王者未嘗不可深言也。
然而孟子之言止此,其将曰是何足與言先王也雲爾,而抑不然。
蓋王者之興,天佑不已者也。
佑之以取天下之材,而亂定矣;佑之以定天下之材,而治興焉。
孟子以為吾且任取天下之事,拯民于水火,則山川時雨之降,自有制作之聖繼我而起,則移風易俗以俟來者,而功不必自我而成。
抑君子之道,成章而達者也。
順人情而利導之,吾志吾學之逮此矣;貞人性而節宣,吾育吾德之由此緻焉。
孟子以為吾所得于先王之道。
先立其大綱,而志壹動氣之後,自有天産之和應我而興,則履中蹈和需之仁熟,而化不可躐等幾也。
惟然,故其為言也,循序不迷,而非苟諧于世俗。
固非聲無哀樂之卮言,與嵇康同其叛道;尤非勸百諷一之旨,與相如揚雄均為詭遇也。
存乎善讀《孟子》者爾。
“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”章且異端所與君子并驅而驕語捷得者,曰無學。
君子曰:“吾守者約也。
”彼且曰:“吾所守者尤約也。
”約莫約于一心。
心之外乃有義,義之外乃有學。
泊然之心,無學無義,而恒足乎天和。
彼見有霸王,見有褐夫,見有諸侯,見有義不義之行,見有辜不辜之殺,皆學累之也,而告子以不動其心。
嗚呼!若彼者猶匹夫之雄入于九軍耳。
無褐夫,無萬乘,無勝不勝,無縮不縮,剸首暴骸于都市而心恒晏然,其果晏然與否吾不知也,而自命則曰吾晏然矣。
夫君子而屑為爾哉! 異端言生死,君子不言。
仕、止、久、速,君子生死之幾也;行必義,殺必辜,君子生死之守也。
守不定,則生氣屈而易餒。
義為衡,而氣為持衡之主。
求之求之,而得之于内,則曆乎治亂之間,進退皆有以全其剛大。
氣者,天之道也。
人之聖者全乎天,未有聖而可以寵辱驚者也。
幾不察,則生理疏而易偏。
心為衡,而天下之言為所衡之理。
求之求之,而得之于學,則人乎類萃之中,百王皆因以裁成其禮樂。
心之有知,人之道也。
全乎天者盡乎人,人道盡而是非不足感矣。
故告子謂不以心使氣,聖不可知者或然也。
乘時自利其用,而清任之風裁以化,而要未易幾也。
其謂不以言累心,诐、氵?、邪、遁者皆然也。
無擇以興、而政事之乖違莫恤,則心先喪矣。
知此,則可以知孔子之道逾群聖,而孟子願學之長矣。
孔子之學,交相用而抑各緻其功也。
以持吾志而帥吾氣,道也義也。
氣聽衰王于心,而因天下為曲為直之數,以閱萬物而制其命;謹之于幾微,臨深履薄,而千萬人讓其勇。
此其學曾子傳之,伯夷伊尹前此而修之,子夏之謹守猶将庶幾焉;畏其難而任其餒者唯告子耳,而為之說曰:心無待于氣也。
以審天下之言而正天下之心者,學也誨也。
言極天下之至赜,而唯吾心不厭不倦之誠,以閱衆理而曲盡其時。
此其學子貢知之,顔闵冉牛欲罷而不能,堯舜之生知且未遑焉;畏其勤而偷以怠者唯告子耳,而為之說曰:言隻以累心也。
學孔子者,養以存誠,知以求明,求之求之,各緻焉而心之量始全,奚有累哉!若夫學誨以精其義,則曲直不差于铢累;集義以執其中,則古今交受其權衡。
是知言養氣交相為用,而孔子之度越群聖者,知言其至矣哉! 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,可飛而抑可潛,乾所以為禦天之龍,孔子之所以賢于堯舜也。
敬以直内,義以方外,無不利而固不習,坤所以為牝馬之貞,夷尹之所以不如孔子也。
老子曰絕學,釋曰無學,告子曰勿求。
邪說多岐,其妄一也。
朱子格物之教為孟子之傳,允矣,功不在禹下,陸子靜、王伯安之徒奚更詹詹為? “敢問夫子之不動心”至“而反動其心” 且夫人亦惡能不以心使氣乎哉?而妄者以之為患。
夫欲心之勿使氣也,則唯死為得之。
生之日短,而死之日永,亦何患無心不使氣之一日哉!切切然于其生而患之,不亦愚乎! 心之動也微,氣之動也顯。
告子曰:吾無氣,心雖動于微,天下不知其動也。
心之動也有權而無力,氣之動也有力而無權。
告子曰:吾不資氣之力,心且無所用其權,亦廢然返而自息也,故天下之言鈎棘鋒距雜進于前,吾不與之迎随,則若稱說于萎草塊塗之側,而固無能動也。
乃吾且為告子正告之;藉其死也,氣離心,而心不與天下之言相應,則天下之言仁義、言富強、言為我、言兼愛者雜進于前,心固不與之迎随,而喋喋者弗能自詫于萎草塊塗之側,更何患乎?若夫生而與天下相接矣,心一日不能與氣相離,非吾欲爾也,天也,則亦惡能不以心使氣乎哉? 今夫體,皆聽心之為者也。
動靜雲為,皆氣奉心之微指以喻于體;動靜雲為,皆心使氣之效也。
霸王行道,一心授氣以大權,而用以充。
故君子視天下,猶吾耳目手足爾,氣相及也。
萬物同此一氣,故同此一理,非我使之然也,天也。
我以之生,天下以之生,孳孳于有生之日以立霸王之紀,以治雜亂之言而一于正,唯心使氣之為有功。
故以權論之,而心為尊,則志至氣次之名定矣。
以權力相參論之,則志壹動氣,氣壹動志之功均矣。
以力論之,則氣為強,而蹶趨動心之勢成矣。
何也?氣去心則死,心委氣
夫子固無言焉,乃小子無述而非無述矣。
道法之垂,存乎《書》矣。
貞氵?之鑒,存乎《詩》矣。
吉兇之則,存乎《易》矣,治亂之幾,存乎《春秋》矣。
子存其誠以啟誦讀玩說之心,而道法、貞氵?、吉兇、治亂應乎生長肅殺老稚榮枯之恒,以為善去惡,而成其質。
非必言而後可述也。
夫物之不易動也,雖欲動之,有不動者矣,而非其終不可動。
故聖人之仁天下也,思欲動之,而難乎其動矣,而自有所以動。
前之《詩》《書》《大易》《春秋》既為我效其口口,後之誦讀玩說者自為我應其恒心。
夫子以至誠凝不息之理,待物之觸,而其神無方;誠之在天下無或息之時,有觸而著,而其幾不可遏。
故觀之于天,四時百物無非天也。
四時則為四時,百物則為百物,固非天也。
天流行于四時百物而自有天者存,聖人垂教于天下萬世而但自存其聖。
物之自動者幾也,其動也神也。
聖人之憤樂終身以自為聖者,若無與焉。
夫且若無與,而又奚待于言,奚必其述哉!以伯夷、柳下惠之賢,且興起頑鄙于百世,況夫子乎!學聖者存之不睹不聞之中,省之獨知獨覺之際,勉之子臣弟友之中,四時之氣應,百物之情得,何患乎無述哉! “食夫稻”至“予之不仁也” 不能禁人之不為,不能禁人之不仁,聖人之教窮矣。
蓋聖人能止天下于不孝者,恃其仁之猶有存焉者也。
不仁而安,奚從禁哉! 且夫仁不仁之分,發于言,遂成于心,而終之以為。
為之而終于安,未可必也。
為之之日而尚有不安,亦未可必也。
乃一念忽見為可為,遂怙其忽然之一念以為可安,當此之時,即有天性之不泯者,亦蔽于浮動之氣,而見此外之無餘心。
故雖以父母之喪必不可忍者,而置之若忘;食稻衣錦甚可已者,而見為不可已,則宰予是已。
夫子于時未嘗有父母之喪,未嘗于期,而有食稻衣錦之事。
則稻之與飦粥、錦之與苴麻,茫然而無辨;稻之甘于飦粥,錦之美于苴麻,若大快于心。
于是而有短喪之說,猶未必其決于忍也。
而夫子诘之曰“安乎”,而遂曰“安”,則夫子之所以窮予者且窮。
夫子未必果信其安,藉使為之,未必其終安也;然而言也于予之口而曰安,則仁絕于予之心矣。
流俗之說足以蠱人者,迎人所未嘗深思之頃,而迫予以攸然自适之計,若曰鄉之所為拘拘者皆亡謂也,稱吾意以為之,盡有縱廣自如之一途,可以上質天時,下順物理,而抑不廢口體之實,故群然信之,而反以咎君子之過于執。
偷薄之說易以溺人者,誘人于身未嘗試之日,而不恤其愧疚中起之後,若曰從吾言而為之,良自适也,不如是以為之,則且學業事功之皆阻,且為指其阙失、推其流弊,而若授以中和之則,故群然信之,而且以疑君子之違其真。
故若聞樂之可樂也,食旨之可甘也,居處之可安也,不遑念他日之安與否,而于問答之下,則已無所憚而直應之曰“安”。
夫子曰“安則為之而已矣”,當此之時,聖人實無能如之何也。
無如之何,聖人亦行其法而已矣。
故立夫子于趙盾之前,無能使之讨賊也,但于不讨賊之後,正其罪為弑君。
立夫子于許止之前,無能使之嘗藥也,但于不嘗藥之餘,正其罪為弑父。
何也?當其惑于流俗,習于偷薄,一念歘然而興,憑依之為可怙,則固自見為安也,于是而為之,無不可矣。
故宰予出而斥絕之曰:“予之不仁也”!正其罪以不仁,而固不能禁也。
正其罪者,聖人之法;不能禁者,聖人之窮。
雖聖人能無窮哉! 率性之謂道原道之所建,人之天也。
夫天下莫不貴者道也,而唯性之是率。
《中庸》深原之,以示體道者之必求諸性也。
謂夫盡性者必依乎道,惟盡道者之必原乎性也。
道麗于物以萬殊,效于事以百緻,備而求之,有無暇深求其所自者矣。
夫抑念道之所自出乎!覺之而始行,知始之也。
知無方而之于道外,非必其道也。
抑念道之所自著乎!感之而始應,物顯之也物。
在外而彼自為道,非吾之道也。
夫道必有所率而後不氵?于道之外,道抑不在外而著于我,豈非天所命我之性與? 好焉樂焉者,率之之情也,擇焉執焉者,率之之才也。
而所率者有一成之矩則,為情才之所趨,則恻悱之仁,專直之義,密藏于情才未起之先,一為人而必有此與生終始之誠,是性也,是情才之所效命者也。
知與處之各當,率焉而物乃明也;恩與義之交盡,率焉而倫乃察也。
而所率者有皆備之本體,為倫物之所依;則自強之健,載物之順,保合其倫物不昧之貞,一為人而必有此與感相通之實,是性也,是倫物之所受治者也。
蓋有生之初,天所以為天之道,與天所以育物之道,具體以善人之形,而凝之為德,故極乎聖神之功化。
而赤子之心早已具乎笃恭之體,率之而道行矣,而特非廢之半塗者之能率也。
迨乎既生之後,天之所以為天之道,與天所以育物之道,流行以日授于人,而不絕其幾,故極乎愚不肖之牿亡,而平旦之氣猶可以作好惡之準,率之而道亦察矣,而特非任其自然者之能率也。
故曰率性之謂道也。
嗚呼!人不知性,而孰其知道乎?以率心為道,而善惡無據之知覺,率犬牛之性而為犬牛之道,則人道亂。
以率理為道,襲痛癢不關之形迹,率流俗之性而為流俗之道,則天道亡。
陸子靜以心為性,司馬君實舍心言道。
道之不明,奚望其有戒懼慎獨之功乎!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,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且夫人靜而不知所存者,以為情之未生,此心一無所有耳,動而不知所省者,以為情之方生,此心因感而動耳。
日用不知者不能不用,見仁見智者随其所見,故君子之道鮮矣。
嘗試論之。
忽然而見可欣,忽然而見可拒,何為欣為拒相應之速也?則是有生以來,喜怒哀樂備儲其精英而行乎其故轍矣。
欲征吾性情之全體大用者,不可于此想見之乎! 夫未發之時亦多矣,乃當此時也,有愍惰而見為無可容心者,有見為昭昭洞洞萬念止而孤有其炯光者,而不知皆非也,此喜怒哀樂之未發者也。
喜怒哀樂之未發,豈萬事萬理之可豫立也乎?于是而有可發焉必發矣。
乃于此時也,有謂舍所發而更無餘情者,有謂時至事起随作用而為其得失者,而不知皆非也,此應其未發所具之節而皆中者也。
喜怒哀樂之中節,豈物至知知之初無節也乎?其未發也,欲其無端而發為喜樂也不知,欲其無端而發為怒哀也不能。
君子不能,庸人亦不能也。
此可以明其有主矣,特未能存者不知耳。
試反求之一無成形之間,則靜函以俟肆應之鹹宜者,必不可謂倚于虛空而待物以起者矣,此其所藏謂之中也。
其發也,于喜樂而易以怒哀也不能,于怒哀而雜以喜樂也不能。
君子不能,庸人亦不能也。
此可以明其各适矣,特未知省者不知耳。
試密審之各有所宜之幾,則得當以遂初心之本然者,必不可謂交錯無恒而互相悖害者矣,此其所适謂之和也。
乃舉天下之芒然于此也:于未發也,無其實不能為之名,雖中節與,逐其未遂忘其本。
謂未發者,一無有也;中節者,本無節而中即節也。
庸讵知奠位于不睹不聞之頃,密藏萬有而不憂其不給,以至正而立為大中;流行于隐微顯見之際,會通典禮而不戾其所函,以至和而成乎各正。
實有中也,實有和也。
故君子之靜存動察,奉此以為大本達道也。
詩雲鸢飛戾天魚躍于淵,言其上下察也道之隐者皆其至顯者也。
夫鸢之飛,魚之躍,昭著乎上下,何隐乎哉?所謂隐者,此爾。
且夫道何隐乎?隐于不能行不能知者耳。
驚于費而遺其全,目由其一端而已困,将謂子臣弟友,鬼神禮樂之四達也,必有變通之密用出于形器之表。
離乎費以索其真,欲遇其全體而不得,将謂喜怒不形,睹聞不及之至無也,自有怳忽之真宰立乎象數之先。
道其隐矣乎?夫道非不隐也,特非費之外有隐,而聖人幾幾遇之,夫婦之必不能與者也。
今夫君子之道,天之道也,天則在吾上下之間矣。
仰而觀之,天者具在矣;俯而察之,淵者具在矣。
從天而觀之,鸢有時而飛矣;從淵而察之,魚有時而躍矣。
未仰以觀,則忘乎天;未俯以察,則忘乎淵。
鸢固飛也,有時而見其飛焉,有時而不見焉;魚固躍也,有時而知其躍焉,有時而不知焉。
然則子臣弟友、鬼神禮樂日相需相給于宇宙,而未嘗備察焉者多矣;然則可喜可怒,可睹可聞日相感相成于倫物,而未能詳察也又多矣。
如是而謂之隐,誠隐也,而果隐也乎哉?不能知不能行者之杳芒而無可親,知之行之者曆然而可據者也。
吾目之所不見,不可謂之無色;吾耳之所不聞,不可謂之無吾聲;心之所未思,不可謂之無理。
以其不見不聞不思也而謂之隐,而天下之色有定形、聲有定響、理有定則也,何嘗以吾見聞思慮之不至,為之藏匿于無何有之鄉哉!吾有所不可知,責之吾智之未精;吾有所不能存,責之吾仁之未熟;吾有所不可勝,責之吾勇之未大。
以其未智未仁未勇也而見為隐,而君子之灼然可知、固然可存、斷然可勝也,何嘗于智仁強勇之所窮,更有絕人以不可及之理哉! 故《詩》不雲乎:鸢飛戾天,察乎上而但存乎仰觀者之察耳。
有鸢焉,有天焉,其物也;飛者其幾,戾天者其則也。
魚躍于淵,察乎下而但存乎俯察者之察耳。
有魚焉,有淵焉,其物也;躍者其幾,于淵者其則也。
夫何隐乎哉! 然而隐矣;天終日麗乎上,淵終日奠乎下,鸢魚終日遊其間,飛躍終日因其性,然而天下之不見者多矣,故曰隐也。
君子之道,天之道也,亦如此而已矣。
“莊暴見孟子曰”章得樂之情以圖王而可矣。
夫推好樂之情以同民,取天下之道,固有然者。
先王王天下,而以樂化成天下。
齊王亦知愧其不能好,而孟子固未之及也。
昔孔子之論樂,審音容,辨器數,雅《鄭》之際,戛戛乎難言之矣。
而孟子獨比先王世俗而齊之,意者姑有俟也。
不然,大而未化者所見然與? 或謂聲有哀樂,而作者必導以和;或謂聲無哀樂,而惟人之所感。
之二說者之相持久矣。
謂聲有哀樂者,性之則、天之動也;謂聲無哀樂者,情之變、人之欲也。
雖然,情亦豈盡然哉! 今且謂樂樂之情,獨不若與人,少不若衆。
乃使數十百人聚于一堂,倡優侏儒,猶雜子女,非不樂也;而音寂舞罷,必且有自念而倦以慚恧者,此亦樂極悲生之所必至矣。
今且謂同樂之情,欣欣之喜色,民忘其慆氵?,庶幾無病之交祝,君安于馳逐。
乃使既庶既富,生其逸玩,暮而鳴鐘,旦而校獵,且相樂也;而誣上行私,必且有旋踵而繼以怨讧者,此固樂不可極之明效矣。
夫謂今之樂由古之樂而生,其言順,然而非也;謂古之樂由世俗之樂而裁之以正,其言逆,然而固然矣。
何也?上古之世,其民由無情而有情,能歌能咢,能抃能舞,可使去草木蟲魚之頑處而導之以和,故先王重用之,然且蚤防其氵?而亟為之節。
近今之世,其民人有情而情有變,為恩為怨,為詛為頌,且将竊變風變雅之氵?诽而和不可複。
先王之節,不可逾也;世俗之氵?,不可宜也。
由是言之,樂之于人治大矣哉! 無已,則以齊王之人,處齊王之世,撫齊王之民,疾苦流離不适有生,而姑為此說邪?雖然,齊王且知變色以懷慚,其臣且固遲疑而罔對,知有先王者未嘗不可深言也。
然而孟子之言止此,其将曰是何足與言先王也雲爾,而抑不然。
蓋王者之興,天佑不已者也。
佑之以取天下之材,而亂定矣;佑之以定天下之材,而治興焉。
孟子以為吾且任取天下之事,拯民于水火,則山川時雨之降,自有制作之聖繼我而起,則移風易俗以俟來者,而功不必自我而成。
抑君子之道,成章而達者也。
順人情而利導之,吾志吾學之逮此矣;貞人性而節宣,吾育吾德之由此緻焉。
孟子以為吾所得于先王之道。
先立其大綱,而志壹動氣之後,自有天産之和應我而興,則履中蹈和需之仁熟,而化不可躐等幾也。
惟然,故其為言也,循序不迷,而非苟諧于世俗。
固非聲無哀樂之卮言,與嵇康同其叛道;尤非勸百諷一之旨,與相如揚雄均為詭遇也。
存乎善讀《孟子》者爾。
“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”章且異端所與君子并驅而驕語捷得者,曰無學。
君子曰:“吾守者約也。
”彼且曰:“吾所守者尤約也。
”約莫約于一心。
心之外乃有義,義之外乃有學。
泊然之心,無學無義,而恒足乎天和。
彼見有霸王,見有褐夫,見有諸侯,見有義不義之行,見有辜不辜之殺,皆學累之也,而告子以不動其心。
嗚呼!若彼者猶匹夫之雄入于九軍耳。
無褐夫,無萬乘,無勝不勝,無縮不縮,剸首暴骸于都市而心恒晏然,其果晏然與否吾不知也,而自命則曰吾晏然矣。
夫君子而屑為爾哉! 異端言生死,君子不言。
仕、止、久、速,君子生死之幾也;行必義,殺必辜,君子生死之守也。
守不定,則生氣屈而易餒。
義為衡,而氣為持衡之主。
求之求之,而得之于内,則曆乎治亂之間,進退皆有以全其剛大。
氣者,天之道也。
人之聖者全乎天,未有聖而可以寵辱驚者也。
幾不察,則生理疏而易偏。
心為衡,而天下之言為所衡之理。
求之求之,而得之于學,則人乎類萃之中,百王皆因以裁成其禮樂。
心之有知,人之道也。
全乎天者盡乎人,人道盡而是非不足感矣。
故告子謂不以心使氣,聖不可知者或然也。
乘時自利其用,而清任之風裁以化,而要未易幾也。
其謂不以言累心,诐、氵?、邪、遁者皆然也。
無擇以興、而政事之乖違莫恤,則心先喪矣。
知此,則可以知孔子之道逾群聖,而孟子願學之長矣。
孔子之學,交相用而抑各緻其功也。
以持吾志而帥吾氣,道也義也。
氣聽衰王于心,而因天下為曲為直之數,以閱萬物而制其命;謹之于幾微,臨深履薄,而千萬人讓其勇。
此其學曾子傳之,伯夷伊尹前此而修之,子夏之謹守猶将庶幾焉;畏其難而任其餒者唯告子耳,而為之說曰:心無待于氣也。
以審天下之言而正天下之心者,學也誨也。
言極天下之至赜,而唯吾心不厭不倦之誠,以閱衆理而曲盡其時。
此其學子貢知之,顔闵冉牛欲罷而不能,堯舜之生知且未遑焉;畏其勤而偷以怠者唯告子耳,而為之說曰:言隻以累心也。
學孔子者,養以存誠,知以求明,求之求之,各緻焉而心之量始全,奚有累哉!若夫學誨以精其義,則曲直不差于铢累;集義以執其中,則古今交受其權衡。
是知言養氣交相為用,而孔子之度越群聖者,知言其至矣哉! 學以聚之,問以辨之,可飛而抑可潛,乾所以為禦天之龍,孔子之所以賢于堯舜也。
敬以直内,義以方外,無不利而固不習,坤所以為牝馬之貞,夷尹之所以不如孔子也。
老子曰絕學,釋曰無學,告子曰勿求。
邪說多岐,其妄一也。
朱子格物之教為孟子之傳,允矣,功不在禹下,陸子靜、王伯安之徒奚更詹詹為? “敢問夫子之不動心”至“而反動其心” 且夫人亦惡能不以心使氣乎哉?而妄者以之為患。
夫欲心之勿使氣也,則唯死為得之。
生之日短,而死之日永,亦何患無心不使氣之一日哉!切切然于其生而患之,不亦愚乎! 心之動也微,氣之動也顯。
告子曰:吾無氣,心雖動于微,天下不知其動也。
心之動也有權而無力,氣之動也有力而無權。
告子曰:吾不資氣之力,心且無所用其權,亦廢然返而自息也,故天下之言鈎棘鋒距雜進于前,吾不與之迎随,則若稱說于萎草塊塗之側,而固無能動也。
乃吾且為告子正告之;藉其死也,氣離心,而心不與天下之言相應,則天下之言仁義、言富強、言為我、言兼愛者雜進于前,心固不與之迎随,而喋喋者弗能自詫于萎草塊塗之側,更何患乎?若夫生而與天下相接矣,心一日不能與氣相離,非吾欲爾也,天也,則亦惡能不以心使氣乎哉? 今夫體,皆聽心之為者也。
動靜雲為,皆氣奉心之微指以喻于體;動靜雲為,皆心使氣之效也。
霸王行道,一心授氣以大權,而用以充。
故君子視天下,猶吾耳目手足爾,氣相及也。
萬物同此一氣,故同此一理,非我使之然也,天也。
我以之生,天下以之生,孳孳于有生之日以立霸王之紀,以治雜亂之言而一于正,唯心使氣之為有功。
故以權論之,而心為尊,則志至氣次之名定矣。
以權力相參論之,則志壹動氣,氣壹動志之功均矣。
以力論之,則氣為強,而蹶趨動心之勢成矣。
何也?氣去心則死,心委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