船山經義 全文
關燈
小
中
大
夫子曰,若此者,将以必之聖,而聖不自必矣;将以病堯舜,而堯舜固自有其不病者也。
聖不自必,堯舜可不以為病,則以此為仁者亦必窮而姑已。
雖然,苟欲為仁,豈可有是心哉!生一博施之心,謂恻怛之隐已謝疚于幽明,施之可及而及矣,施雖未及,而待施者已來往于吾心,會萬彙之馮生,鹹不離乎一念,拟一能濟之心,謂方隅之隔可悉化其畛域,濟之已效而效矣。
濟雖未效,而能濟者早翕受于吾心,極一念之規恢,自畢周于萬彙。
其究也,以不施言施,不濟言濟,不仁言仁。
願力之說所以惑天下而廢仁之大用以述其真體,可勝道哉! 夫仁者之事,誠于所事也。
人未當前,而立一施之之念,仁者不為;欲未動于己,而設一濟之之法,仁者不為。
欲立矣,欲達矣,則所以立,所以達之條理粲然具悉,而有待立待達者進乎吾側,乃以熟嘗之肯綮随分而給其求。
前無取必之心則後無所病也。
此實緻之功能也。
求仁之方,誠于其方也。
人無待譬,且守此心之無欲,則仁之體不亂,近無可譬,且聽萬物之各得,則仁之用不迷。
可譬矣,近取之矣,則因情譬情、因事譬事之矩則确乎有據,而所以立達之者順事恕施,乃以易簡之知能随力而著其功。
遠之無所必則可必,行之無所病則不病也。
此實盡之忱悃也。
而如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者乎,非實有之,如有之也;心謂其然,而固不然;事實不至,而心則至。
”充子貢之說,率天下以求仁于恍惚之中,而疴癢固不相及。
其以蔑裂乎仁也,豈不甚乎!嗚呼!此異端量周沙界之說所以無父無君,而管仲實著一匡之功,聖人慎言仁而獨許之也。
毋 意聖人無孤行之意,誠之至也。
夫意從心而誠,則可名為心,不可名為意。
無意也,無心也乎哉! 且意與心之不辨也,愚者以意為心,則終身唯役于意;妄者以心為意,則亟欲自絕其心。
心忘而志不持,乃以謂聖人之心如鑒空衡平以受物之至。
心不适主,而意乃持權。
且夫鑒,無定者也。
妍至而妍,媸至而媸。
一日之間,妍媸百至,而鑒有百狀。
此意之随物以遷者也。
衡,無恒者也。
移之而重,移之而輕。
一日之間,重輕屢易,而衡亦屢遷。
此意之因動而流者也。
唯其無心,是以有意。
唯意不從心而誠,是以無心。
若夫聖人之毋意,則誠之至也。
從心之不逾矩也,一以貫之而無朋從之思也。
合天下之名物象數,皆察其所以生,體其所以成,通其所以變。
故有時遇其大順,而無與相歆動之意;有時遇其至逆,而無與相柢牾之意。
當物之未至,極化幾之不可測,而貞明者恒備其條理,何待其猝至吾前而為之警覺乎!誠斯豫也。
舉吾情之喜怒哀樂,皆裕其必發,皆達其必行,皆節其必止。
故有時生之不吝,而不因于怵然乍恻之意;有時殺之不疑,而不因于憤然勃興之意。
當情之未起,持至理于不可易,而貞勝者不亂于感通,則何有偶然而興以作其欣戚乎?矩有常也。
唯神也,故幾。
天下之無心而但有意者,皆不神而欲幾者也。
幾,不恒者也。
誠不息者也。
不息,則以一心生乎萬意,而無孤行之得失。
唯定也,故靜。
天下之無心而欲絕其意者,皆不定而求靜者也。
靜以言乎其實也。
以實,則以萬意聽乎一心,而心外無意,惟大明于終始。
然則聖不可學,而學聖者亦有其道矣。
持其志以統意,慎其獨以從心,則無本之意,尚有止乎!而後之學者惑于異端之說,以過去不留,未來不豫,因物而應以無心為聖人之毋意。
聖人其為鑒乎!其為衡乎!鑒、衡,器也。
君子不器,而況于聖人! 毋 我備天下于我,斯毋我也。
夫不見我于天下,而見天下于我,其功不居,其名不屍,斯為聖人之弘爾。
何言之?有天地萬物而後有我,此事之可測以其實者也。
唯有我而後有天地萬物,此理之可信于心者也。
知天地萬物之固有而知我之有夫天地萬物,乃可以知聖人之毋我。
未有我而已有天地萬物,則令無我,而天地自奠其清甯,萬物自育其品彙。
攘天地萬物之清甯品彙而以為己功,妄也。
未能有功而據偶然之一得以為功,妄之妄者也。
唯有我而我乃有天地萬物,則使無效于天地萬物,而我自叛其戴履,我自喪其胞與。
盡吾生之戴履胞與而欲居其名,慚也。
未能自盡而矜一至之節以為名,慚之慚者也。
我有智而後能知,我有力而後能行;緻之勉之,因成能而效之。
智力者,天之所以與我,非能自有也。
我為子則必事父,我為臣則必事君;竭之緻之,忘吾身以從之。
子臣者,君父之所有,非己可私也。
故聖人之毋我,自安而已矣,自任而已矣。
人皆有可安之分,越分而躍出于天地萬物之中曰有我,聖人恥而不為。
人各有不可诿之任,而驕語于天地萬物之上曰有我,聖人畏而不為。
一夫不獲,時予之辜,其恥也。
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其畏也。
竭吾之生,盡吾之才,效其所知,不私其所能,出以事君,人以事父,為焉而不厭,誨焉而不倦,聖人之見我也大矣,用我也弘矣,故曰毋我也。
顔氏之子,無伐無施,其善學聖人乎!為仁由己而已矣。
昧者不察,謂我為執,而欲喪我以立于無耦,小人哉,惡足以知聖! 浮屠謂七識見分執八識相分妄計為我,乃生死無明根本。
無父無君,禽心鬼計,皆自此而興。
陋儒引此無我以附會之,得罪于名教以侮聖言,無可逭已。
“出則事公卿”章約自省之功,問其心之存去也。
夫君親之事,哀樂之節,約矣。
而所求者更其約焉者,聖人使學者自驗其有無,亦切矣哉! 故設為目而诘之曰:“夫人有其至不可忘者,未有謂其可忘者也。
然而确有以自信者,亦不數數矣。
念之哉!自信邪?抑自疑邪?曷無終身焉。
” 出而有公卿之事,人而有父兄之事,孰能謂可弗恪共而隻載者?公卿或我知,或不我知,父兄或我愛,或不我愛,而我所以事之則自喻而難欺。
不愧于出,不疚于入,而遂已坦然乎?出而贊贊,入而夔夔,而遂自釋然乎?忠之名不敢居,孝之實不敢任。
出則事公卿,入則事父兄已爾。
喪以事襄而不容不勉,樂以酒合而勿為所困,孰能謂可以敖慢而慆氵?者?于他或勉或不勉,于他或困或不困,而唯此二者尤即情而見性。
未嘗不勉,未嘗困,而能勿加警乎?不期而不勉,不期而困,遂且姑安乎?樂無言不氵?,哀無言自緻。
喪事不敢不勉,不為酒困已爾。
則試取此數者而自問焉,将自信乎?将自疑乎? 昔之日未有,而遂終不可有哉?今之日不有,而可俟其徐有哉?後之日無有,而可幸其且有哉?昔有可補之過,今有可緻之功,後有豫防之慝。
必其實可據也,而何有也,可弗念哉!昔之日已有,而能令恒有哉?今之日能有,而非其偶有哉?後之日可有,而不患其難有哉?昔有服膺之守,今有求全之責,後有先立之誠。
必其果足信也,而何有也,可弗念哉! 此以自考,則自考之心即天幾之不昧;此以自勉,而自勉之下有人事之難窮。
願與學者夙夜省之,且勿求之高遠也。
《論語》,記者所節錄。
立言必有所因,必有所施,記者略之爾。
若以謂自謙,則謙不以誠,老氏之謙也。
若雲聖不自聖而以為自省,則不默存之心而見之言,其亦淺矣。
故定為警學者使自省之辭,意懸之講堂,令共誦之。
“季路問事鬼神”章盡能與知之才,天下之理得矣。
蓋人之事顯仁而費,生之理藏用而隐。
不體其實,鬼神豈易事,死豈易知哉! 且天下之所謂鬼神者,非鬼神也。
謂以為有則有,以為無則無。
然則信有妖而谄事之,亦将有當于鬼神乎? 天下之自謂知死者,皆不知也。
謂生則忽而聚,死則散而亡。
當則化無恒而歸于滅,庸讵有其可知乎?夫唯不盡其能,則以為鬼神者,唯吾意欲事而事之已也。
夫唯不緻其知,則以為生死者,随其形以存亡而他無可知也。
季路之問事鬼神而欲知死也,進乎道矣。
子曰:欲事鬼但竭其能,欲知死但極其知。
不然,未有當焉者也。
奚以知其然也? 人之攸事者莫尊匪君,而人之言曰何患無君;莫親匪父,而人之言曰謂他人父。
若此者愛敬衰微而氵?于利,以汔乎逆,亂賊之階由之矣。
以意之見為有者捐身以事,而所忘者置之若無。
洵然,則仁人享帝,孝子享親,亦叢狐社木之妄興,不待言矣。
無他,唯無以有己之誠不屬,而浮遊之情易遷也。
有身之可緻,有心之可靖,食焉而見于羹,坐焉而見于牆,無形無聲而視聽之,唯性之能,而情與才無不效之能也。
則明明赫赫,果有嗜飲食而來忾歎者可事也。
能人事者夙夜承之,不能者徼之于惝怳無憑之際,惡足以及此哉?甚矣能之未易任也。
人之方生也,往者已過,相與忘之,不思其反;來者相續,相與聽之,不恤我後。
若此者,初終罔據,無異形而早有異心,官體之靈去之矣。
以情之倏而興者泛用其知,而已逝者訖無餘心。
洵然,則神返于漠,氣返于虛,尤杳茫蕩散之無存,不容察矣。
無他,唯思則得之之才不盡,而耳目之慧有涯也。
形以外明有神,理之中明有化,默而識則可以藏往,推其緒則可以知來。
日邁月征而不昧焉,唯能自知,而天與物無不徹之知也。
則方屈方伸,果有全而生全而歸者可知也。
知生者旦暮遇之,未知者惘于見聞已泯之餘,惡從而求端哉?甚矣知之未易明也。
有必事之人鬼,則有可事之能,修之吉而悖之兇;有衆著之形生形死,則有獨知之神死神生,來不窮而往不息。
故君子孳孳焉日嚴于敬肆明昧之幾,以與天通理,豈曰以意為有無,而聽其不亡以待盡也哉! “子貢問政”章治以漸而有成,道有本而先立。
蓋信民而民信,本也;食且次之,而況于兵。
若其效,則食足兵足而民信,抑可以見信之未易也矣。
且君有與立國,民有與立命,天有與立人。
政者,修此者也。
帝王奉此以治天下,後世雖多阙略,而亦莫能違焉。
故斟酌以定經理之規,非能損也,非能益也,審其序而已矣。
子貢問政,子曰足食。
足乎上足乎下,無所别而統之曰足,是上下之交足也。
次曰足兵。
勇足用,方足知,無所别而統之曰足,是勇方之俱足也。
次曰民信之矣。
君信乎民,民信乎君,不複有施受感應之别,而言其已信,是無不足者,無不信也。
于是而政成矣。
雖然,誠以其身體政,而固必有疑。
子貢之疑,允也。
處庶富之資,無所去,不必謀所先,精意行于法度之中。
當草昧之初,有所先,必姑有所去,立本因乎趣時之變。
則有謂疆圉固而後井牧安、耕桑睦者,而子曰不然,兵其尤後者也,且與其民合耦勸耕以講親遜之誼,使民有以立命也。
于此而猶未遑焉,則有謂衣食足而後禮義興、敬愛行者,而子曰不然,食猶其後者也,且與其民推誠同患于貧寡之中,奉天之立人以立國也。
奚以明其然也?食之未先也,豈必民靡孑遺而君孤立,以待亡哉?過計者所憂唯死耳。
即極而至于死,民之死者死矣,收其存者,與敦絕少分甘之好,則生養漸以複天地之和;君即志未就而死乎,俟之子孫,以垂積德累仁之統,則元氣留以迓天心之複。
不然,皇皇求利,即幸有成,亦成乎貪戾之國,搖蕩狂争而不保其旦夕,況乎其必不能遂也哉!是道也,非但必不得已者為然也。
王者體國經野于極盛之日,先信後食,而餘乃及兵,亦必然矣。
若夫言足食,次足兵,終之以信,序其成績而推本言之也。
三年餘九,而食足矣。
七年即戎,而兵足矣。
必世之仁,立本于始,漸漬于久而後化成于終,至于民信,則何有不得已之去乎!修之有本,成之有漸,王道然也。
管商之術,君子惡之。
豈謂兵食之可不務哉,無序故爾。
“去”字隻是除下一項不先。
先,先足也。
崇祯間諸人無端将不得已作晉懷帝在洛時說,悲夫,其谶也夫! “南宮适問于孔子”章且夫知人之與知天,理一而有其序,不可紊也。
方務知人,而即欲知天,則福善禍氵?之定命,且以為趨利被害之捷徑,而成乎私。
未足以知人,而複不知有天,則行險徼幸之邪心,且以獎智軋力,争之習氣而無所憚。
故禹稷羿傲之間,有難言者也。
以躬稼為禹稷之所自興,則躬稼亦欲張固翕之術也。
以善射蕩舟為羿傲之所自亡,乃善射蕩舟抑鹹劉克敵之資也。
若然,則德力無一定之塗,而況于吉兇之莫測者乎!且夫禹之有天下,曾不如羿傲之速獲。
稷則需之十五王之積累,以待牧野之陳師。
羿傲且颦蹙而起曰:安能以幾何之人壽俟河清哉!且不但此也。
懷一有天下之心以姱修于隴畝,即不妄希天下,而顯名厚實,繁有美利以生其願外之情。
操一不得其死之心以戢志于幹戈,苟可以免于死而全軀保妻子,更無名義以作其敢為之氣。
南宮适曰:“夫天之以報禹稷而降罰于羿傲也,吾知之矣。
”子曰:“既已知之,而何為是喋喋也?”知天者不言天,言天者吾懼其無以知人心。
雖然,夫子之不答,以待适也;未至于适者,且勿忘情于此也。
天能宰之,君子能言之。
君子以天之無言也,不言者喻之,而未能忘言者不知戒也。
君子于是乎有言,使天下尚之也。
能尚者尚之,不能尚者亦且示之以尚也。
不知有人道之當然,且使知有天道之不僭。
不知有忠孝之緻死而不辭,且使知有篡奪之求生而不得。
天有時不必信,而君子信之。
君子有所不庸信,而為天下信之。
然則禹稷之有天下,天授之,尚德者予之也。
羿傲之不得其死,天殛之,尚德者奪之也。
彰善瘅惡之權,君子代天而行其衮钺。
移風易俗之事,天且為君子而效其明威。
但使為君子者不挾一有天下之心以希禹稷,不因一畏死之心以懲羿傲,則如适之論,亦惡可廢哉! 因是而見聖言之不易測也:有時而默,有時而語,即此事而或默,即此事而或語。
于道皆然,而無一成之取舍。
學者以意求之而不得,其敢易言天人之際乎哉!欲為君子者,姑勿言天可矣。
“子曰賜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”章以心受知者,聖有以通之也。
夫一以函多,而行乎多者無不貫,誠者聖人之本與! 昔者夫子達天人之緻,盡心理之密,辨器數之繁,審治亂之變,知天下之知莫己若也,則知天下之求知者将以為知無方,而知之者不可以有方得也。
故诘子貢曰:“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”?子未嘗不學,未嘗不識,而安能無疑乎? 夫天人之際不易徹,心理之會不易通,器數之殊不易别,治亂之幾不易察。
觀于夫子之知各有據也,則意學夫子之知者惟其學識之未及,故所知之不逮也。
故子貢對曰:“然。
非與?”賜亦嘗學,亦嘗識,而何為不逮乎?是徹天人之際者有其原,通心理之會者有其真,别器數之殊者有其宜,察治亂之幾者有其實。
雖天下之可知者無有涯也,而吾所以知之者統于一心,則所知者固不待逐物得也。
故告子貢曰:“非也。
予一以貫之”。
是何也?天有以貫于人,則人有以貫于天,天人迥而其相陟降者一也,理有以貫于心,則心有以貫于理,心理殊而其相感應者一也。
一物貫以一情,而一情貫于萬物,器數繁而情之各得者一也;迹同而其不相貫者則異,迹異而其相貫者則同,治亂變而道之貞觀者一也。
一者何也?自其以虛函天下之不齊也則曰中,自其以實體天下之不妄也則曰正,自其以心之動幾覺天下之固然者則曰仁,自其以性之定理辯天下之當然者則曰義。
以要言之,則曰誠而已矣。
故曾子曰:“忠恕而已矣”。
以之而多學,以之而識,更何疑乎! 《集注》雲解見上篇一語,無人理會。
“子曰予欲無言”章聖人之動人,動以誠也。
夫人之動也,不于其述。
即以述而動,亦動以誠,非以言也。
蓋誠者天之道也。
所感者誠之神,感之者誠之幾。
誠不息于天下,故幾其無為,而信故神也。
天之道不能名言,以聖之德推之則曰誠。
聖人之德不能名言,于誠之原推之則但可曰天。
夫其不能名言者,豈徒夫人之不能哉?聖人亦無以自名,而但以天相示耳。
無以為之名,則固不可得而述矣。
子曰“予欲無言”,而子貢曰“小子何述”?夫何待于述,則抑何患無述哉!子欲無言,終無言矣。
《書》者,古帝王之言也。
《詩》者,作者之言也。
《易》者,泰筮之言也,《春秋》者,史氏之言也。
子以其誠立于贊說删定之中,而帝王、作者、泰筮、史氏效其溫涼寒暑昆蟲草木之變,類
聖不自必,堯舜可不以為病,則以此為仁者亦必窮而姑已。
雖然,苟欲為仁,豈可有是心哉!生一博施之心,謂恻怛之隐已謝疚于幽明,施之可及而及矣,施雖未及,而待施者已來往于吾心,會萬彙之馮生,鹹不離乎一念,拟一能濟之心,謂方隅之隔可悉化其畛域,濟之已效而效矣。
濟雖未效,而能濟者早翕受于吾心,極一念之規恢,自畢周于萬彙。
其究也,以不施言施,不濟言濟,不仁言仁。
願力之說所以惑天下而廢仁之大用以述其真體,可勝道哉! 夫仁者之事,誠于所事也。
人未當前,而立一施之之念,仁者不為;欲未動于己,而設一濟之之法,仁者不為。
欲立矣,欲達矣,則所以立,所以達之條理粲然具悉,而有待立待達者進乎吾側,乃以熟嘗之肯綮随分而給其求。
前無取必之心則後無所病也。
此實緻之功能也。
求仁之方,誠于其方也。
人無待譬,且守此心之無欲,則仁之體不亂,近無可譬,且聽萬物之各得,則仁之用不迷。
可譬矣,近取之矣,則因情譬情、因事譬事之矩則确乎有據,而所以立達之者順事恕施,乃以易簡之知能随力而著其功。
遠之無所必則可必,行之無所病則不病也。
此實盡之忱悃也。
而如曰:“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衆者乎,非實有之,如有之也;心謂其然,而固不然;事實不至,而心則至。
”充子貢之說,率天下以求仁于恍惚之中,而疴癢固不相及。
其以蔑裂乎仁也,豈不甚乎!嗚呼!此異端量周沙界之說所以無父無君,而管仲實著一匡之功,聖人慎言仁而獨許之也。
毋 意聖人無孤行之意,誠之至也。
夫意從心而誠,則可名為心,不可名為意。
無意也,無心也乎哉! 且意與心之不辨也,愚者以意為心,則終身唯役于意;妄者以心為意,則亟欲自絕其心。
心忘而志不持,乃以謂聖人之心如鑒空衡平以受物之至。
心不适主,而意乃持權。
且夫鑒,無定者也。
妍至而妍,媸至而媸。
一日之間,妍媸百至,而鑒有百狀。
此意之随物以遷者也。
衡,無恒者也。
移之而重,移之而輕。
一日之間,重輕屢易,而衡亦屢遷。
此意之因動而流者也。
唯其無心,是以有意。
唯意不從心而誠,是以無心。
若夫聖人之毋意,則誠之至也。
從心之不逾矩也,一以貫之而無朋從之思也。
合天下之名物象數,皆察其所以生,體其所以成,通其所以變。
故有時遇其大順,而無與相歆動之意;有時遇其至逆,而無與相柢牾之意。
當物之未至,極化幾之不可測,而貞明者恒備其條理,何待其猝至吾前而為之警覺乎!誠斯豫也。
舉吾情之喜怒哀樂,皆裕其必發,皆達其必行,皆節其必止。
故有時生之不吝,而不因于怵然乍恻之意;有時殺之不疑,而不因于憤然勃興之意。
當情之未起,持至理于不可易,而貞勝者不亂于感通,則何有偶然而興以作其欣戚乎?矩有常也。
唯神也,故幾。
天下之無心而但有意者,皆不神而欲幾者也。
幾,不恒者也。
誠不息者也。
不息,則以一心生乎萬意,而無孤行之得失。
唯定也,故靜。
天下之無心而欲絕其意者,皆不定而求靜者也。
靜以言乎其實也。
以實,則以萬意聽乎一心,而心外無意,惟大明于終始。
然則聖不可學,而學聖者亦有其道矣。
持其志以統意,慎其獨以從心,則無本之意,尚有止乎!而後之學者惑于異端之說,以過去不留,未來不豫,因物而應以無心為聖人之毋意。
聖人其為鑒乎!其為衡乎!鑒、衡,器也。
君子不器,而況于聖人! 毋 我備天下于我,斯毋我也。
夫不見我于天下,而見天下于我,其功不居,其名不屍,斯為聖人之弘爾。
何言之?有天地萬物而後有我,此事之可測以其實者也。
唯有我而後有天地萬物,此理之可信于心者也。
知天地萬物之固有而知我之有夫天地萬物,乃可以知聖人之毋我。
未有我而已有天地萬物,則令無我,而天地自奠其清甯,萬物自育其品彙。
攘天地萬物之清甯品彙而以為己功,妄也。
未能有功而據偶然之一得以為功,妄之妄者也。
唯有我而我乃有天地萬物,則使無效于天地萬物,而我自叛其戴履,我自喪其胞與。
盡吾生之戴履胞與而欲居其名,慚也。
未能自盡而矜一至之節以為名,慚之慚者也。
我有智而後能知,我有力而後能行;緻之勉之,因成能而效之。
智力者,天之所以與我,非能自有也。
我為子則必事父,我為臣則必事君;竭之緻之,忘吾身以從之。
子臣者,君父之所有,非己可私也。
故聖人之毋我,自安而已矣,自任而已矣。
人皆有可安之分,越分而躍出于天地萬物之中曰有我,聖人恥而不為。
人各有不可诿之任,而驕語于天地萬物之上曰有我,聖人畏而不為。
一夫不獲,時予之辜,其恥也。
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其畏也。
竭吾之生,盡吾之才,效其所知,不私其所能,出以事君,人以事父,為焉而不厭,誨焉而不倦,聖人之見我也大矣,用我也弘矣,故曰毋我也。
顔氏之子,無伐無施,其善學聖人乎!為仁由己而已矣。
昧者不察,謂我為執,而欲喪我以立于無耦,小人哉,惡足以知聖! 浮屠謂七識見分執八識相分妄計為我,乃生死無明根本。
無父無君,禽心鬼計,皆自此而興。
陋儒引此無我以附會之,得罪于名教以侮聖言,無可逭已。
“出則事公卿”章約自省之功,問其心之存去也。
夫君親之事,哀樂之節,約矣。
而所求者更其約焉者,聖人使學者自驗其有無,亦切矣哉! 故設為目而诘之曰:“夫人有其至不可忘者,未有謂其可忘者也。
然而确有以自信者,亦不數數矣。
念之哉!自信邪?抑自疑邪?曷無終身焉。
” 出而有公卿之事,人而有父兄之事,孰能謂可弗恪共而隻載者?公卿或我知,或不我知,父兄或我愛,或不我愛,而我所以事之則自喻而難欺。
不愧于出,不疚于入,而遂已坦然乎?出而贊贊,入而夔夔,而遂自釋然乎?忠之名不敢居,孝之實不敢任。
出則事公卿,入則事父兄已爾。
喪以事襄而不容不勉,樂以酒合而勿為所困,孰能謂可以敖慢而慆氵?者?于他或勉或不勉,于他或困或不困,而唯此二者尤即情而見性。
未嘗不勉,未嘗困,而能勿加警乎?不期而不勉,不期而困,遂且姑安乎?樂無言不氵?,哀無言自緻。
喪事不敢不勉,不為酒困已爾。
則試取此數者而自問焉,将自信乎?将自疑乎? 昔之日未有,而遂終不可有哉?今之日不有,而可俟其徐有哉?後之日無有,而可幸其且有哉?昔有可補之過,今有可緻之功,後有豫防之慝。
必其實可據也,而何有也,可弗念哉!昔之日已有,而能令恒有哉?今之日能有,而非其偶有哉?後之日可有,而不患其難有哉?昔有服膺之守,今有求全之責,後有先立之誠。
必其果足信也,而何有也,可弗念哉! 此以自考,則自考之心即天幾之不昧;此以自勉,而自勉之下有人事之難窮。
願與學者夙夜省之,且勿求之高遠也。
《論語》,記者所節錄。
立言必有所因,必有所施,記者略之爾。
若以謂自謙,則謙不以誠,老氏之謙也。
若雲聖不自聖而以為自省,則不默存之心而見之言,其亦淺矣。
故定為警學者使自省之辭,意懸之講堂,令共誦之。
“季路問事鬼神”章盡能與知之才,天下之理得矣。
蓋人之事顯仁而費,生之理藏用而隐。
不體其實,鬼神豈易事,死豈易知哉! 且天下之所謂鬼神者,非鬼神也。
謂以為有則有,以為無則無。
然則信有妖而谄事之,亦将有當于鬼神乎? 天下之自謂知死者,皆不知也。
謂生則忽而聚,死則散而亡。
當則化無恒而歸于滅,庸讵有其可知乎?夫唯不盡其能,則以為鬼神者,唯吾意欲事而事之已也。
夫唯不緻其知,則以為生死者,随其形以存亡而他無可知也。
季路之問事鬼神而欲知死也,進乎道矣。
子曰:欲事鬼但竭其能,欲知死但極其知。
不然,未有當焉者也。
奚以知其然也? 人之攸事者莫尊匪君,而人之言曰何患無君;莫親匪父,而人之言曰謂他人父。
若此者愛敬衰微而氵?于利,以汔乎逆,亂賊之階由之矣。
以意之見為有者捐身以事,而所忘者置之若無。
洵然,則仁人享帝,孝子享親,亦叢狐社木之妄興,不待言矣。
無他,唯無以有己之誠不屬,而浮遊之情易遷也。
有身之可緻,有心之可靖,食焉而見于羹,坐焉而見于牆,無形無聲而視聽之,唯性之能,而情與才無不效之能也。
則明明赫赫,果有嗜飲食而來忾歎者可事也。
能人事者夙夜承之,不能者徼之于惝怳無憑之際,惡足以及此哉?甚矣能之未易任也。
人之方生也,往者已過,相與忘之,不思其反;來者相續,相與聽之,不恤我後。
若此者,初終罔據,無異形而早有異心,官體之靈去之矣。
以情之倏而興者泛用其知,而已逝者訖無餘心。
洵然,則神返于漠,氣返于虛,尤杳茫蕩散之無存,不容察矣。
無他,唯思則得之之才不盡,而耳目之慧有涯也。
形以外明有神,理之中明有化,默而識則可以藏往,推其緒則可以知來。
日邁月征而不昧焉,唯能自知,而天與物無不徹之知也。
則方屈方伸,果有全而生全而歸者可知也。
知生者旦暮遇之,未知者惘于見聞已泯之餘,惡從而求端哉?甚矣知之未易明也。
有必事之人鬼,則有可事之能,修之吉而悖之兇;有衆著之形生形死,則有獨知之神死神生,來不窮而往不息。
故君子孳孳焉日嚴于敬肆明昧之幾,以與天通理,豈曰以意為有無,而聽其不亡以待盡也哉! “子貢問政”章治以漸而有成,道有本而先立。
蓋信民而民信,本也;食且次之,而況于兵。
若其效,則食足兵足而民信,抑可以見信之未易也矣。
且君有與立國,民有與立命,天有與立人。
政者,修此者也。
帝王奉此以治天下,後世雖多阙略,而亦莫能違焉。
故斟酌以定經理之規,非能損也,非能益也,審其序而已矣。
子貢問政,子曰足食。
足乎上足乎下,無所别而統之曰足,是上下之交足也。
次曰足兵。
勇足用,方足知,無所别而統之曰足,是勇方之俱足也。
次曰民信之矣。
君信乎民,民信乎君,不複有施受感應之别,而言其已信,是無不足者,無不信也。
于是而政成矣。
雖然,誠以其身體政,而固必有疑。
子貢之疑,允也。
處庶富之資,無所去,不必謀所先,精意行于法度之中。
當草昧之初,有所先,必姑有所去,立本因乎趣時之變。
則有謂疆圉固而後井牧安、耕桑睦者,而子曰不然,兵其尤後者也,且與其民合耦勸耕以講親遜之誼,使民有以立命也。
于此而猶未遑焉,則有謂衣食足而後禮義興、敬愛行者,而子曰不然,食猶其後者也,且與其民推誠同患于貧寡之中,奉天之立人以立國也。
奚以明其然也?食之未先也,豈必民靡孑遺而君孤立,以待亡哉?過計者所憂唯死耳。
即極而至于死,民之死者死矣,收其存者,與敦絕少分甘之好,則生養漸以複天地之和;君即志未就而死乎,俟之子孫,以垂積德累仁之統,則元氣留以迓天心之複。
不然,皇皇求利,即幸有成,亦成乎貪戾之國,搖蕩狂争而不保其旦夕,況乎其必不能遂也哉!是道也,非但必不得已者為然也。
王者體國經野于極盛之日,先信後食,而餘乃及兵,亦必然矣。
若夫言足食,次足兵,終之以信,序其成績而推本言之也。
三年餘九,而食足矣。
七年即戎,而兵足矣。
必世之仁,立本于始,漸漬于久而後化成于終,至于民信,則何有不得已之去乎!修之有本,成之有漸,王道然也。
管商之術,君子惡之。
豈謂兵食之可不務哉,無序故爾。
“去”字隻是除下一項不先。
先,先足也。
崇祯間諸人無端将不得已作晉懷帝在洛時說,悲夫,其谶也夫! “南宮适問于孔子”章且夫知人之與知天,理一而有其序,不可紊也。
方務知人,而即欲知天,則福善禍氵?之定命,且以為趨利被害之捷徑,而成乎私。
未足以知人,而複不知有天,則行險徼幸之邪心,且以獎智軋力,争之習氣而無所憚。
故禹稷羿傲之間,有難言者也。
以躬稼為禹稷之所自興,則躬稼亦欲張固翕之術也。
以善射蕩舟為羿傲之所自亡,乃善射蕩舟抑鹹劉克敵之資也。
若然,則德力無一定之塗,而況于吉兇之莫測者乎!且夫禹之有天下,曾不如羿傲之速獲。
稷則需之十五王之積累,以待牧野之陳師。
羿傲且颦蹙而起曰:安能以幾何之人壽俟河清哉!且不但此也。
懷一有天下之心以姱修于隴畝,即不妄希天下,而顯名厚實,繁有美利以生其願外之情。
操一不得其死之心以戢志于幹戈,苟可以免于死而全軀保妻子,更無名義以作其敢為之氣。
南宮适曰:“夫天之以報禹稷而降罰于羿傲也,吾知之矣。
”子曰:“既已知之,而何為是喋喋也?”知天者不言天,言天者吾懼其無以知人心。
雖然,夫子之不答,以待适也;未至于适者,且勿忘情于此也。
天能宰之,君子能言之。
君子以天之無言也,不言者喻之,而未能忘言者不知戒也。
君子于是乎有言,使天下尚之也。
能尚者尚之,不能尚者亦且示之以尚也。
不知有人道之當然,且使知有天道之不僭。
不知有忠孝之緻死而不辭,且使知有篡奪之求生而不得。
天有時不必信,而君子信之。
君子有所不庸信,而為天下信之。
然則禹稷之有天下,天授之,尚德者予之也。
羿傲之不得其死,天殛之,尚德者奪之也。
彰善瘅惡之權,君子代天而行其衮钺。
移風易俗之事,天且為君子而效其明威。
但使為君子者不挾一有天下之心以希禹稷,不因一畏死之心以懲羿傲,則如适之論,亦惡可廢哉! 因是而見聖言之不易測也:有時而默,有時而語,即此事而或默,即此事而或語。
于道皆然,而無一成之取舍。
學者以意求之而不得,其敢易言天人之際乎哉!欲為君子者,姑勿言天可矣。
“子曰賜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”章以心受知者,聖有以通之也。
夫一以函多,而行乎多者無不貫,誠者聖人之本與! 昔者夫子達天人之緻,盡心理之密,辨器數之繁,審治亂之變,知天下之知莫己若也,則知天下之求知者将以為知無方,而知之者不可以有方得也。
故诘子貢曰:“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”?子未嘗不學,未嘗不識,而安能無疑乎? 夫天人之際不易徹,心理之會不易通,器數之殊不易别,治亂之幾不易察。
觀于夫子之知各有據也,則意學夫子之知者惟其學識之未及,故所知之不逮也。
故子貢對曰:“然。
非與?”賜亦嘗學,亦嘗識,而何為不逮乎?是徹天人之際者有其原,通心理之會者有其真,别器數之殊者有其宜,察治亂之幾者有其實。
雖天下之可知者無有涯也,而吾所以知之者統于一心,則所知者固不待逐物得也。
故告子貢曰:“非也。
予一以貫之”。
是何也?天有以貫于人,則人有以貫于天,天人迥而其相陟降者一也,理有以貫于心,則心有以貫于理,心理殊而其相感應者一也。
一物貫以一情,而一情貫于萬物,器數繁而情之各得者一也;迹同而其不相貫者則異,迹異而其相貫者則同,治亂變而道之貞觀者一也。
一者何也?自其以虛函天下之不齊也則曰中,自其以實體天下之不妄也則曰正,自其以心之動幾覺天下之固然者則曰仁,自其以性之定理辯天下之當然者則曰義。
以要言之,則曰誠而已矣。
故曾子曰:“忠恕而已矣”。
以之而多學,以之而識,更何疑乎! 《集注》雲解見上篇一語,無人理會。
“子曰予欲無言”章聖人之動人,動以誠也。
夫人之動也,不于其述。
即以述而動,亦動以誠,非以言也。
蓋誠者天之道也。
所感者誠之神,感之者誠之幾。
誠不息于天下,故幾其無為,而信故神也。
天之道不能名言,以聖之德推之則曰誠。
聖人之德不能名言,于誠之原推之則但可曰天。
夫其不能名言者,豈徒夫人之不能哉?聖人亦無以自名,而但以天相示耳。
無以為之名,則固不可得而述矣。
子曰“予欲無言”,而子貢曰“小子何述”?夫何待于述,則抑何患無述哉!子欲無言,終無言矣。
《書》者,古帝王之言也。
《詩》者,作者之言也。
《易》者,泰筮之言也,《春秋》者,史氏之言也。
子以其誠立于贊說删定之中,而帝王、作者、泰筮、史氏效其溫涼寒暑昆蟲草木之變,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