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山語錄
關燈
小
中
大
子亞聖得之如此其難,而二程得之乃若是其易邪。
宋之盛時稱周程張邵,然程子謂康節于儒術未見有得,朱子謂橫渠之于二程,猶伯夷伊尹于孔子。
則張邵已不可班于周程矣。
南渡之後,有朱張呂三先生焉,然朱子謂南軒伯恭之學皆疎略,南軒疎略從髙處,伯恭疎略從卑處去。
則張呂又安可班于朱子乎。
由是觀之,其得斯道之傳而醇乎醇者,惟周程朱子而已,豈不難其人哉。
遊程子之門而學其道者多矣,而和靖謂伊川未嘗許一人;遊朱子之門者英材尤衆,而得其傳者獨稱勉齋,他人皆不與焉。
當二先生之時,見而知之者若是其寡也,而況于聞而知之者乎。
某自幼為學,雖未嘗無尋樂之心,然自省于日用之間,言焉未能無口過,則有所不樂;行焉未能無怨惡,則有所不樂;隠微之間、念慮之萌,而真妄錯雜,又有所不樂。
行年五十,方且戰兢惕厲,求為伯玉之知非寡過而未能,其于天理真樂,誠然未之有得。
康節謂得天理之真樂,則何書不可讀,何堅不可攻,何理不可精。
是先得此樂而後可以讀書精理。
其言似乎倒置。
自昔賢人君子處順境而樂之者易,處逆境而樂之者難,若曾點之浴沂詠歸,康節之擊壤歌詠,皆順境也;惟夫床琴于浚井之日,弦歌于絶糧之餘,以至飯疏飲水箪瓢陋巷之中,無徃而不樂焉,乃為境之逆,而樂之真耳!是豈人之所易能哉。
三代以下人物,諸葛孔明範希文真是全才,然未免有事求可、功求成處。
如程朱,則是聖人作用,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,不為矣。
今江西之學,還有陸氏遺風;浙中之學,還是事功史鑒上重。
漢髙祖取天下,當時太公在,他隻自取,後尊其父而已。
所以無太宗之失。
後世人主,惟魏孝文能行三年之喪。
文伯母之擇師而教子成人,孟母之三遷而教子為賢,又皆能躬績織以勤其家,無非代夫以終其事也。
荊公文章節行髙一世,可與歐曾三蘇并驅争先。
而心術行事,顧與呂蔡童為伍,其可惜也夫,其可惜也夫! 漢昭烈将終,謂孔明曰: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終定大業。
若嗣子可輔輔之,如不可輔君其自取。
嗚呼,昭烈于是失言矣。
吾讀陳壽書至此,未嘗不深為孔明懼也。
夫昭烈之為是言,是疑孔明也,是以操懿待孔明也。
吾不意魚水君臣而猶以智術相禦有如是者!于托孤寄命之際,而置嫌疑于其間,安在其能托孤也。
設使昭烈既沒之後,敵國乗之,而為武庚祿父之謀,用田單陳平之間,奸臣假之而興管蔡流言之變,造夏竦伊霍之書,則雖以成王之賢,周公不免于居東;仁宗之明,範富竟至于罷相。
曾謂劉禅之昏庸,而能任賢勿貳者乎? 古今論淵明者多矣,大率以其文章不羣詞彩精拔、沖淡深粹悠然自得為言,要皆未為深知淵明者。
獨子朱子稱其不臣二姓,有得于天命民彛、君臣父子之義。
吳草廬稱其述酒荊轲等作,殆亦欲為漢相孔明之事,而魏錫山則曰:有謝康樂之忠而勇退過之,有阮嗣宗之達而不至于放,有元次山之漫而不着其迹。
觀是三言,足以見其為人。
而節槩之髙文章之妙固有不待言者。
嗚呼,若淵明,豈徒詩人逸士雲乎哉!吾不意兩晉人物有若人也。
宋錢宣靖公若水,方其進而佐同州直玉堂副樞宻也,政事文章謀猷谏诤傑然有聞于時,固非徒進者矣。
及其有感于呂蒙正劉昌言之事,而蹝脫富貴若将凂焉,亦豈茍焉而退者。
有宋三百年,士風之美,重道義輕爵祿,難進而易退者,皆自宣靖倡之。
而文信公之孤忠大節,又嘗有慕于宣靖之為者,則其有功名教,豈下于桐江一絲扶漢九鼎者哉。
唐世賢相,善謀善斷,尚通尚法,尚直尚文,功業表表,非無可稱,然皆出于才質之美,而未嘗根于學問。
殆不免乎朱子所謂材宰相者。
獨魏鄭公恥其君不為堯舜,進谏論事每以仁義為勸,頗為知學。
夫何建成之事君子病焉?吾所敬服者惟陸宣公乎,論谏數百,炳若丹青,雖當擾攘之際,說其君未嘗用數。
今觀奏議一書,若罪已改過之言,用人聽言之方,以及備邊馭将财用稅法,纎悉畢舉。
其學之純粹,葢三百年間一人而已。
東萊之學尊司馬遷。
範香溪之學,心箴盡有功夫。
何王金許得考亭真傳。
又曰:四賢何最切實,王金許不免考索著述多些。
東萊于香溪,四賢于東萊,皆無幹涉。
天下學者做誠未至,動不得人。
惟白沙動得人。
漢人有為盜者曰:刑戮是甘,乞不使王彥方知。
彥方遺布一端,卒能化盜,使之道不拾遺。
陽城居于晉之鄙,晉之鄙人熏其徳而善良者幾千人。
溫公與康節在洛裡中,後生皆畏亷恥,欲行一事,必曰無為不善,恐司馬端明邵先生知。
是皆君子之居鄉,有不約而自化者。
某當時在翰林文字,多主諷谏,極為陳文所惡。
每考置之下列。
劉定之每争之,陳欲除某出外,定之以陳選事勸之,乃留在翰林。
司馬公、範文正公近道。
程門弟子所得,呂與叔髙,遊楊謝流于禅。
尹子敬上有功,義上還欠,為母誦金剛經。
朱門弟子,吳伯豐好,蔡西山父子陳北溪黃勉齋受吾道之托,真西山之學亦文章重耳。
明道之才近聖人,伊川還是賢人。
許衡吳澄之學,許尊信朱子,吳出于饒雙峰,雙峰出于勉齋。
吾婺有三巨擔,自何王金許沒而道學不講,自忠簡點成,逝而功業不彰。
自吳黃柳宋謝而文章不振,後學可不勉哉。
本朝人物,節義取方孝孺沈良一,文章取宋景濓,其次節義取李時勉,政事取周忱。
當時人物,以陳白沙為天下第一流。
又謂:白沙不免流于作詩寫字之間。
今日士大夫曉達天下國家事,惟張廷祥。
堯夫之學,要之亦難以治天下國家,其為人無禮不恭,惟是侮玩。
胡居仁持敬有工夫,但亦是死敬。
适于用處不通,欠明義工夫。
且如赴庠序鄉飲為大賓,是時年尚未五十。
宗忠簡真濟急之才,且有忠誼。
因論濟天下之急,須是大才,又要有忠誼之心。
忠簡是吾金華大人物也。
張廷祥惡商公,景泰之事後,因其天順中複起,欲彈劾之,不果,遂謝病歸,不肯與同朝。
許人之善亦難保。
昔周恭叔少年能娶盲女,伊川以為不能,但恐其進鋭者退速。
至後來身偶賤倡。
今林居魯少年時父為禦史,勸父不受皂隸錢。
及自為推官,乃有簠簋不饬之诮。
羅一峰氣魄大,感動得人。
嘗謂其可正君善俗,我輩隻可修政立事。
一峰曰:我卻又不能修政立事。
李閣老與柯學士論景泰易成王事:但當時我不在,若我在必不從。
後遇今上欲尊周太妃為皇太後,此事遂曲從。
柯問何前言不應後語?李謂:便是事到手又難做了。
先生以為李隻是貪官爵,舎不得一去也。
陳白沙謂我與莊黃谏元宵燈火事,入仕之初,又遇天子登極未乆,此一着做得卻好。
康齋出處第一着,白沙第二着,一峰第三着。
我輩又是第四五着了。
見周郎中近仁論及王冢宰,以為此老盡公正有力量,明之一字尚欠。
須是明方能知人。
吾同年諸君,因羅公首倡為善,皆激厲做好人。
一時朝廷之上好看。
胡東洲提學好賢樂善,能受人言處人不可及。
羅一峰剛毅不可及。
姚天官,與某相見還問天下人才。
及尹為天官,見周時可謝某主事為賣俸帖而已。
一峰初到南,翰林金卿與髙都相望皆具鵝酒禮送之。
羅言天下當受惠者尚多,士君子徃來何必以物,峻卻不受。
謝元吉初為庶吉士時,急急求選官。
後遷官做好人除禦史,遂論谏被谪南陵丞。
年三十八乃乞緻仕。
陳士賢初擢禦史,賀克恭初擢給事中,皆辭不願受,以難盡其職也。
皆至于哭。
後二公竟做出好來。
陳文閣老死,其子請谥,被諸公排劾,不得谥為文,後谥莊靖,又被陸淵之劾,隻合谥曰醜曰缪,安得莊靖美谥? 謝楓林恒以古人竒節偉行自許,故其居官,言人所不敢言,為人所不敢為,雖擯廢厄窮,而意氣彌厲,未嘗有憂戚不堪之色。
自予謝病歸田裡餘二十年,裡少俊多辱與遊,予取古人為學。
若大學之敬、中庸之誠、論語之操存涵養、孟子之體驗充廣者,與之商确而從事焉。
徃徃以為非進取所急,有厭棄而去者。
獨董生遵、陸生震數輩以予言為可信過從。
居魯問項尚書忠如何?先生曰:此公當初在荊襄,因流民來多,恐其作亂,皆闆釘在舟中,因而閉死。
何忍至此?使吾愛民如子,民愛吾如父母,豈至作亂。
或問:龔深之論學尊尚王氏新經,為溫公所辟;
宋之盛時稱周程張邵,然程子謂康節于儒術未見有得,朱子謂橫渠之于二程,猶伯夷伊尹于孔子。
則張邵已不可班于周程矣。
南渡之後,有朱張呂三先生焉,然朱子謂南軒伯恭之學皆疎略,南軒疎略從髙處,伯恭疎略從卑處去。
則張呂又安可班于朱子乎。
由是觀之,其得斯道之傳而醇乎醇者,惟周程朱子而已,豈不難其人哉。
遊程子之門而學其道者多矣,而和靖謂伊川未嘗許一人;遊朱子之門者英材尤衆,而得其傳者獨稱勉齋,他人皆不與焉。
當二先生之時,見而知之者若是其寡也,而況于聞而知之者乎。
某自幼為學,雖未嘗無尋樂之心,然自省于日用之間,言焉未能無口過,則有所不樂;行焉未能無怨惡,則有所不樂;隠微之間、念慮之萌,而真妄錯雜,又有所不樂。
行年五十,方且戰兢惕厲,求為伯玉之知非寡過而未能,其于天理真樂,誠然未之有得。
康節謂得天理之真樂,則何書不可讀,何堅不可攻,何理不可精。
是先得此樂而後可以讀書精理。
其言似乎倒置。
自昔賢人君子處順境而樂之者易,處逆境而樂之者難,若曾點之浴沂詠歸,康節之擊壤歌詠,皆順境也;惟夫床琴于浚井之日,弦歌于絶糧之餘,以至飯疏飲水箪瓢陋巷之中,無徃而不樂焉,乃為境之逆,而樂之真耳!是豈人之所易能哉。
三代以下人物,諸葛孔明範希文真是全才,然未免有事求可、功求成處。
如程朱,則是聖人作用,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,不為矣。
今江西之學,還有陸氏遺風;浙中之學,還是事功史鑒上重。
漢髙祖取天下,當時太公在,他隻自取,後尊其父而已。
所以無太宗之失。
後世人主,惟魏孝文能行三年之喪。
文伯母之擇師而教子成人,孟母之三遷而教子為賢,又皆能躬績織以勤其家,無非代夫以終其事也。
荊公文章節行髙一世,可與歐曾三蘇并驅争先。
而心術行事,顧與呂蔡童為伍,其可惜也夫,其可惜也夫! 漢昭烈将終,謂孔明曰: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終定大業。
若嗣子可輔輔之,如不可輔君其自取。
嗚呼,昭烈于是失言矣。
吾讀陳壽書至此,未嘗不深為孔明懼也。
夫昭烈之為是言,是疑孔明也,是以操懿待孔明也。
吾不意魚水君臣而猶以智術相禦有如是者!于托孤寄命之際,而置嫌疑于其間,安在其能托孤也。
設使昭烈既沒之後,敵國乗之,而為武庚祿父之謀,用田單陳平之間,奸臣假之而興管蔡流言之變,造夏竦伊霍之書,則雖以成王之賢,周公不免于居東;仁宗之明,範富竟至于罷相。
曾謂劉禅之昏庸,而能任賢勿貳者乎? 古今論淵明者多矣,大率以其文章不羣詞彩精拔、沖淡深粹悠然自得為言,要皆未為深知淵明者。
獨子朱子稱其不臣二姓,有得于天命民彛、君臣父子之義。
吳草廬稱其述酒荊轲等作,殆亦欲為漢相孔明之事,而魏錫山則曰:有謝康樂之忠而勇退過之,有阮嗣宗之達而不至于放,有元次山之漫而不着其迹。
觀是三言,足以見其為人。
而節槩之髙文章之妙固有不待言者。
嗚呼,若淵明,豈徒詩人逸士雲乎哉!吾不意兩晉人物有若人也。
宋錢宣靖公若水,方其進而佐同州直玉堂副樞宻也,政事文章謀猷谏诤傑然有聞于時,固非徒進者矣。
及其有感于呂蒙正劉昌言之事,而蹝脫富貴若将凂焉,亦豈茍焉而退者。
有宋三百年,士風之美,重道義輕爵祿,難進而易退者,皆自宣靖倡之。
而文信公之孤忠大節,又嘗有慕于宣靖之為者,則其有功名教,豈下于桐江一絲扶漢九鼎者哉。
唐世賢相,善謀善斷,尚通尚法,尚直尚文,功業表表,非無可稱,然皆出于才質之美,而未嘗根于學問。
殆不免乎朱子所謂材宰相者。
獨魏鄭公恥其君不為堯舜,進谏論事每以仁義為勸,頗為知學。
夫何建成之事君子病焉?吾所敬服者惟陸宣公乎,論谏數百,炳若丹青,雖當擾攘之際,說其君未嘗用數。
今觀奏議一書,若罪已改過之言,用人聽言之方,以及備邊馭将财用稅法,纎悉畢舉。
其學之純粹,葢三百年間一人而已。
東萊之學尊司馬遷。
範香溪之學,心箴盡有功夫。
何王金許得考亭真傳。
又曰:四賢何最切實,王金許不免考索著述多些。
東萊于香溪,四賢于東萊,皆無幹涉。
天下學者做誠未至,動不得人。
惟白沙動得人。
漢人有為盜者曰:刑戮是甘,乞不使王彥方知。
彥方遺布一端,卒能化盜,使之道不拾遺。
陽城居于晉之鄙,晉之鄙人熏其徳而善良者幾千人。
溫公與康節在洛裡中,後生皆畏亷恥,欲行一事,必曰無為不善,恐司馬端明邵先生知。
是皆君子之居鄉,有不約而自化者。
某當時在翰林文字,多主諷谏,極為陳文所惡。
每考置之下列。
劉定之每争之,陳欲除某出外,定之以陳選事勸之,乃留在翰林。
司馬公、範文正公近道。
程門弟子所得,呂與叔髙,遊楊謝流于禅。
尹子敬上有功,義上還欠,為母誦金剛經。
朱門弟子,吳伯豐好,蔡西山父子陳北溪黃勉齋受吾道之托,真西山之學亦文章重耳。
明道之才近聖人,伊川還是賢人。
許衡吳澄之學,許尊信朱子,吳出于饒雙峰,雙峰出于勉齋。
吾婺有三巨擔,自何王金許沒而道學不講,自忠簡點成,逝而功業不彰。
自吳黃柳宋謝而文章不振,後學可不勉哉。
本朝人物,節義取方孝孺沈良一,文章取宋景濓,其次節義取李時勉,政事取周忱。
當時人物,以陳白沙為天下第一流。
又謂:白沙不免流于作詩寫字之間。
今日士大夫曉達天下國家事,惟張廷祥。
堯夫之學,要之亦難以治天下國家,其為人無禮不恭,惟是侮玩。
胡居仁持敬有工夫,但亦是死敬。
适于用處不通,欠明義工夫。
且如赴庠序鄉飲為大賓,是時年尚未五十。
宗忠簡真濟急之才,且有忠誼。
因論濟天下之急,須是大才,又要有忠誼之心。
忠簡是吾金華大人物也。
張廷祥惡商公,景泰之事後,因其天順中複起,欲彈劾之,不果,遂謝病歸,不肯與同朝。
許人之善亦難保。
昔周恭叔少年能娶盲女,伊川以為不能,但恐其進鋭者退速。
至後來身偶賤倡。
今林居魯少年時父為禦史,勸父不受皂隸錢。
及自為推官,乃有簠簋不饬之诮。
羅一峰氣魄大,感動得人。
嘗謂其可正君善俗,我輩隻可修政立事。
一峰曰:我卻又不能修政立事。
李閣老與柯學士論景泰易成王事:但當時我不在,若我在必不從。
後遇今上欲尊周太妃為皇太後,此事遂曲從。
柯問何前言不應後語?李謂:便是事到手又難做了。
先生以為李隻是貪官爵,舎不得一去也。
陳白沙謂我與莊黃谏元宵燈火事,入仕之初,又遇天子登極未乆,此一着做得卻好。
康齋出處第一着,白沙第二着,一峰第三着。
我輩又是第四五着了。
見周郎中近仁論及王冢宰,以為此老盡公正有力量,明之一字尚欠。
須是明方能知人。
吾同年諸君,因羅公首倡為善,皆激厲做好人。
一時朝廷之上好看。
胡東洲提學好賢樂善,能受人言處人不可及。
羅一峰剛毅不可及。
姚天官,與某相見還問天下人才。
及尹為天官,見周時可謝某主事為賣俸帖而已。
一峰初到南,翰林金卿與髙都相望皆具鵝酒禮送之。
羅言天下當受惠者尚多,士君子徃來何必以物,峻卻不受。
謝元吉初為庶吉士時,急急求選官。
後遷官做好人除禦史,遂論谏被谪南陵丞。
年三十八乃乞緻仕。
陳士賢初擢禦史,賀克恭初擢給事中,皆辭不願受,以難盡其職也。
皆至于哭。
後二公竟做出好來。
陳文閣老死,其子請谥,被諸公排劾,不得谥為文,後谥莊靖,又被陸淵之劾,隻合谥曰醜曰缪,安得莊靖美谥? 謝楓林恒以古人竒節偉行自許,故其居官,言人所不敢言,為人所不敢為,雖擯廢厄窮,而意氣彌厲,未嘗有憂戚不堪之色。
自予謝病歸田裡餘二十年,裡少俊多辱與遊,予取古人為學。
若大學之敬、中庸之誠、論語之操存涵養、孟子之體驗充廣者,與之商确而從事焉。
徃徃以為非進取所急,有厭棄而去者。
獨董生遵、陸生震數輩以予言為可信過從。
居魯問項尚書忠如何?先生曰:此公當初在荊襄,因流民來多,恐其作亂,皆闆釘在舟中,因而閉死。
何忍至此?使吾愛民如子,民愛吾如父母,豈至作亂。
或問:龔深之論學尊尚王氏新經,為溫公所辟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