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山語錄
關燈
小
中
大
時當道者惑于浮議,迄不果行。
有志之士至今為憾。
古之耕者助而不稅,其制不可及已。
後世有田則有稅,然各随其所有多寡而征焉,民未以為病也。
至于無田而有抑配之稅,則民之困極矣。
是豈真無田也邪?葢版籍不明,奸欺百出,有田者不稅,有稅者無田,逋租匿役靡所不至,政龎賦擾訴理紛纭,非惟民所不堪,而有司亦病之矣。
先生奏修舉學政疏有曰:歲貢一行非無可與共學之資,而衰遲不振者十常八九。
葢由積累歲挨次而升故也。
雖近年有増貢之舉,而所拔亦挨次之人,資格所拘,英才多滞。
臣愚見,欲乞于貢外間,令提學憲臣于人才素多去處,行選貢之法,不分廪膳,増廣生員,通行精加考選,務求行着鄉闾、學通經術、年富力強、累試優等者乃以充貢。
通計天下之廣,約取五七百人,照依地方分送兩監,今年者行一次,以後或三年或五年,量在監人才多少間一行之。
主司者有陸敬輿,取士必昌黎其人。
先王賓興,選士之制敬敏任恤者書于闾胥,孝弟睦婣有學者書于族師,而徳行道藝又書于黨正。
書者何録其人也?録其人何章之?以示勸也。
後世求士于科目,猶賓興焉,與其選者名于學官,豈非闾胥族師黨正所書之遺意邪?闾胥族黨之書,皆先徳行而科目之,所取學官之所名者,專以文藝。
或者诋其非,某竊以為不然:夫文藝,道徳之精華也;深于道徳,然後能工于文藝。
較其藝者,固将以觀其徳也。
然則六徳六行之備,書其察之也詳;即其一藝而名之者,其責之也厚。
察之詳則其名不虛,責之厚則其實難副,知其名之不可虛,而必求所以副其實焉,是亦所以勸也。
而何慊乎闾胥族黨之書哉? 政體第一是格君心、收人才、固民心為本,然後政事可舉而行也。
世道惟唐虞三代之盛,皆是聖人在位,緻中和下。
此則一泰一否,祇憑氣運推蕩耳。
文廟祀典,以道統言之,須進周子兩程子張子朱子于配享之位,汰漢儒之無稽者,而序進宋數大儒于從祀之列,斯允當矣。
論風俗,嘗欲會同志擇裡而居,效橫渠複古之志,行藍田呂氏鄉約,庶可一變而厚。
世道不好,都是小人用事,正如昏夜相似,盜賊鬼魅虎狼蛇鼠交出橫行。
君子在斯時,鮮有不被其害者,至于君子用事,則若日出,彼物自都不見。
世之仕者莫不易其進也,而君子每難之;莫不難其退也,而君子則易之。
其進其退,天下國家之輕重系焉,夫豈徒哉:如或進焉,決性命,饕富貴,不能有為于當時;退焉,亂大倫,羣鳥獸,不能有補于名教,惡在其為進退也邪! 提學之政,須行安定經義治事法,使其有實用課程,憑其自随資質限來,隻照其中考察之,必以厲行檢為本。
周尚書洪谟奏诏天下祭文廟加十二笾豆,非禮論加王号祀之,亦未當隻作先師孔子為好。
羅一峰亦以為是。
國初太學用天子禮祭,郡邑隻用郡邑禮祭。
監祭七十二賢,郡添祭十哲,邑隻祭四配。
先生自言:當時惜不得做臨武知縣。
外官隻有知縣可做,以其親民惠,易下及也。
治家之法合食之事,必有闗雎麟趾之意,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。
先生謂董遵曰:待客之禮當存古意。
今人多以酒食相尚,非也。
聞薛文清公在家,官客徃來隻一雞一黍,以瓦噐盛之,酒三行,就食飯而罷。
又魏尚書骥在家,官客相望必留飯,食止一肉一菜而已。
年雖髙矣,必就舟次回訪,不之公府。
有所相遺,必有報禮,不肯虛受人惠。
此二公者,亦可以為法矣! 箕子流化朝鮮,而孔子不陋九夷。
天下豈有不可變之俗?居言路,須是舉其急且大者說,不可數以小而緩者去渎君。
古人為太學師,師者徳尊望重,而進退作則言動是效。
故人化其徳而暴傲革面,柔懦有立,禮順克彰,孝弟興行。
先王有大小宗之法以聮其族,故彛倫攸叙,而禮義興行,風俗淳美,後世莫能及焉。
自王教衰宗法壞,人不知所本,而各顧其私,雖親骨血亦相視如塗人,情義乖離,而彛倫斁矣。
所以聮其族屬,合其渙散,而使之相親睦者,惟譜牒之修為有補于世教耳。
漢張綱為禦史,嘗埋輪都亭,條列梁冀兄弟無君之罪十五事,京師震竦。
後雖為冀所中,而出守廣陵,又能化服劇賊數萬,南州晏然。
非其昌言立朝威望有素,能緻然乎。
宋時好人才多,由上好儒雅。
做官須置一簿,逐一私記,防吏人賣法作奸。
做官隻理細務,判得一二紙狀,不過小利及一二百姓而已,何如行得些大體之事,使民皆受得些大惠。
吾谪臨武,因言者留官南京評事。
初至,将洪武至成化年間文卷逐一檢閱過,如是者二三月。
凡舊制事例,一應行移,并案牍積弊,由是悉知。
後遇事便省力。
嘗恨不得臨武一做,以施所藴,以惠百姓。
春秋之世,晉人崇大諸侯之館,而賓至如歸,子産所以美文公之覇。
陳之司裡不授館,羁旅無所單,襄公知其必亡。
先生當正徳改元初,上疏有曰:以正徳為名,當求正徳之實,如劉蕡所謂居正位親正人發正言行正道,而後可以正徳;如董仲舒所謂正心正朝廷正百官正萬民,而後謂之正徳。
茍徳有未正,則雖令不從。
欲求治化弘成,庸可得乎。
又謂:天道以元生萬物,而聖人體元以治萬民,故即位必稱元年,而建元必殊徽号。
葢與天下更新,示其所以為治之意,使人心知所向望也。
先王廟祀之典不及下士庶人,葢以其分之有限,禮不下達,而人情猶有歉焉。
至宋大儒君子創為祠堂之制,則通上下皆得為之,然後盡于人心。
豈非禮之以義起者乎? 唐之既末,宦寺柄國,藩鎮弄兵,賦役繁重,民不堪命極矣。
文宗君臣正當焦心勞思,相與戮力,拯民水火之中,而漠然不以為意,方且從容聮句,愛夏日之長,而樂熏風之涼。
嗚呼,此日此風,特文宗君臣之樂耳!彼夏畦之農夫、邊城之戍卒。
甯得而共之邪?文宗生于深宮,其不知稼穑之艱難,未足多讓;為公權者,既不能以孟子之言規其君,又逢其君之意而詠美之,難乎免于容悅之罪矣!君臣上下無志于民如此,此唐室所以不兢也。
雖然,唐不足論矣,方宋之盛時,内苑賞花釣魚之宴,其君臣終日飲酒賦詩,稱頌太平,亦未聞有以田裡休戚為言者。
卒至熈豐聚斂殘民之禍,而宋祚遂以中微。
豈獨唐之公權為可罪哉! 人主一心,攻之者衆。
一惑于耳,則凡侈靡之聲皆乘間而入矣;一惑于目,則凡侈靡之色皆抵隙而進矣。
人心愈危,則道心愈微矣。
藝文 或問:孔子論易主義理,無一語蔔筮,而朱子專主蔔筮之說為非?先生曰:伏義氏畫卦,文王周公系辭,本為蔔筮而作,孔子于大傳,如所謂開物成務興神物以前民用,所謂定天下之吉兇、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者,皆以蔔筮言也。
朱子本義,無非因蔔筮而發明其義理以示人,如所謂語子惟孝、語臣惟忠、必中必正、乃吉乃亨者是也,則義理與蔔筮豈可岐而二之哉。
若專論義理而不本蔔筮,則必流于王弼之祖尚清虛;若專談蔔筮而不根義理,則為巫史之妄談禍福矣。
豈聖賢著述之意哉?觀于左傳所載穆姜占艮之随,而論元亨利貞之義;子服惠伯論南蒯占坤之黃裳,而謂忠信之事則可,不然必敗。
是易之不可以占險,豈有不孝不弟為奸為盜而有蔔筮大吉之理乎?春秋首止之會,周惠王将以私愛易嫡,齊桓公合諸侯以定世子,夫子則許之;鄭文公奉王命而不與盟,夫子則責之。
是皆以道不以位也。
道之公,所以匡其位之有不公者也。
舍象數而求理,則未免淪于虛無;泥象數而不求理,則未免淫于術數。
惟不泥于象數,而亦不離乎象數,斯可以言易矣。
朱子語類一書,雖出門人所記,不敢謂其字字句句皆無差誤,而其中所載大而天地鬼神之奧,小而一事一物之宜,凡所以窮理修身應事接物、與夫治國平天下之道,靡所不備,大有功于後學。
聖人之道與天地并,而六經之作所以載道是也。
若易以順性命之理,書以記政事之實,詩以理性情之正,春秋以示禁戒之嚴,禮以正行,樂以和心,皆切于日用,不可以一日廢也。
人能誦是經而有得焉,則可以修身,可以齊家,可以治國平天下,無所施而不當矣。
或謂:綱目書法,謂莽操懿裕楊堅皆同簒弑,而有書莽、書主、書帝之異;賈充楊素李績李林甫罪惡百倍,揚雄而書死、書卒不同。
而為朱子之失?先生曰:鄭莊公之子忽為世子,而突乃庶子,皆由祭仲而立。
春秋于忽止書世子,而突書鄭伯;晉獻公之子奚齊、卓子皆為裡克所弑,而春秋一書殺其
有志之士至今為憾。
古之耕者助而不稅,其制不可及已。
後世有田則有稅,然各随其所有多寡而征焉,民未以為病也。
至于無田而有抑配之稅,則民之困極矣。
是豈真無田也邪?葢版籍不明,奸欺百出,有田者不稅,有稅者無田,逋租匿役靡所不至,政龎賦擾訴理紛纭,非惟民所不堪,而有司亦病之矣。
先生奏修舉學政疏有曰:歲貢一行非無可與共學之資,而衰遲不振者十常八九。
葢由積累歲挨次而升故也。
雖近年有増貢之舉,而所拔亦挨次之人,資格所拘,英才多滞。
臣愚見,欲乞于貢外間,令提學憲臣于人才素多去處,行選貢之法,不分廪膳,増廣生員,通行精加考選,務求行着鄉闾、學通經術、年富力強、累試優等者乃以充貢。
通計天下之廣,約取五七百人,照依地方分送兩監,今年者行一次,以後或三年或五年,量在監人才多少間一行之。
主司者有陸敬輿,取士必昌黎其人。
先王賓興,選士之制敬敏任恤者書于闾胥,孝弟睦婣有學者書于族師,而徳行道藝又書于黨正。
書者何録其人也?録其人何章之?以示勸也。
後世求士于科目,猶賓興焉,與其選者名于學官,豈非闾胥族師黨正所書之遺意邪?闾胥族黨之書,皆先徳行而科目之,所取學官之所名者,專以文藝。
或者诋其非,某竊以為不然:夫文藝,道徳之精華也;深于道徳,然後能工于文藝。
較其藝者,固将以觀其徳也。
然則六徳六行之備,書其察之也詳;即其一藝而名之者,其責之也厚。
察之詳則其名不虛,責之厚則其實難副,知其名之不可虛,而必求所以副其實焉,是亦所以勸也。
而何慊乎闾胥族黨之書哉? 政體第一是格君心、收人才、固民心為本,然後政事可舉而行也。
世道惟唐虞三代之盛,皆是聖人在位,緻中和下。
此則一泰一否,祇憑氣運推蕩耳。
文廟祀典,以道統言之,須進周子兩程子張子朱子于配享之位,汰漢儒之無稽者,而序進宋數大儒于從祀之列,斯允當矣。
論風俗,嘗欲會同志擇裡而居,效橫渠複古之志,行藍田呂氏鄉約,庶可一變而厚。
世道不好,都是小人用事,正如昏夜相似,盜賊鬼魅虎狼蛇鼠交出橫行。
君子在斯時,鮮有不被其害者,至于君子用事,則若日出,彼物自都不見。
世之仕者莫不易其進也,而君子每難之;莫不難其退也,而君子則易之。
其進其退,天下國家之輕重系焉,夫豈徒哉:如或進焉,決性命,饕富貴,不能有為于當時;退焉,亂大倫,羣鳥獸,不能有補于名教,惡在其為進退也邪! 提學之政,須行安定經義治事法,使其有實用課程,憑其自随資質限來,隻照其中考察之,必以厲行檢為本。
周尚書洪谟奏诏天下祭文廟加十二笾豆,非禮論加王号祀之,亦未當隻作先師孔子為好。
羅一峰亦以為是。
國初太學用天子禮祭,郡邑隻用郡邑禮祭。
監祭七十二賢,郡添祭十哲,邑隻祭四配。
先生自言:當時惜不得做臨武知縣。
外官隻有知縣可做,以其親民惠,易下及也。
治家之法合食之事,必有闗雎麟趾之意,然後可以行周官之法度。
先生謂董遵曰:待客之禮當存古意。
今人多以酒食相尚,非也。
聞薛文清公在家,官客徃來隻一雞一黍,以瓦噐盛之,酒三行,就食飯而罷。
又魏尚書骥在家,官客相望必留飯,食止一肉一菜而已。
年雖髙矣,必就舟次回訪,不之公府。
有所相遺,必有報禮,不肯虛受人惠。
此二公者,亦可以為法矣! 箕子流化朝鮮,而孔子不陋九夷。
天下豈有不可變之俗?居言路,須是舉其急且大者說,不可數以小而緩者去渎君。
古人為太學師,師者徳尊望重,而進退作則言動是效。
故人化其徳而暴傲革面,柔懦有立,禮順克彰,孝弟興行。
先王有大小宗之法以聮其族,故彛倫攸叙,而禮義興行,風俗淳美,後世莫能及焉。
自王教衰宗法壞,人不知所本,而各顧其私,雖親骨血亦相視如塗人,情義乖離,而彛倫斁矣。
所以聮其族屬,合其渙散,而使之相親睦者,惟譜牒之修為有補于世教耳。
漢張綱為禦史,嘗埋輪都亭,條列梁冀兄弟無君之罪十五事,京師震竦。
後雖為冀所中,而出守廣陵,又能化服劇賊數萬,南州晏然。
非其昌言立朝威望有素,能緻然乎。
宋時好人才多,由上好儒雅。
做官須置一簿,逐一私記,防吏人賣法作奸。
做官隻理細務,判得一二紙狀,不過小利及一二百姓而已,何如行得些大體之事,使民皆受得些大惠。
吾谪臨武,因言者留官南京評事。
初至,将洪武至成化年間文卷逐一檢閱過,如是者二三月。
凡舊制事例,一應行移,并案牍積弊,由是悉知。
後遇事便省力。
嘗恨不得臨武一做,以施所藴,以惠百姓。
春秋之世,晉人崇大諸侯之館,而賓至如歸,子産所以美文公之覇。
陳之司裡不授館,羁旅無所單,襄公知其必亡。
先生當正徳改元初,上疏有曰:以正徳為名,當求正徳之實,如劉蕡所謂居正位親正人發正言行正道,而後可以正徳;如董仲舒所謂正心正朝廷正百官正萬民,而後謂之正徳。
茍徳有未正,則雖令不從。
欲求治化弘成,庸可得乎。
又謂:天道以元生萬物,而聖人體元以治萬民,故即位必稱元年,而建元必殊徽号。
葢與天下更新,示其所以為治之意,使人心知所向望也。
先王廟祀之典不及下士庶人,葢以其分之有限,禮不下達,而人情猶有歉焉。
至宋大儒君子創為祠堂之制,則通上下皆得為之,然後盡于人心。
豈非禮之以義起者乎? 唐之既末,宦寺柄國,藩鎮弄兵,賦役繁重,民不堪命極矣。
文宗君臣正當焦心勞思,相與戮力,拯民水火之中,而漠然不以為意,方且從容聮句,愛夏日之長,而樂熏風之涼。
嗚呼,此日此風,特文宗君臣之樂耳!彼夏畦之農夫、邊城之戍卒。
甯得而共之邪?文宗生于深宮,其不知稼穑之艱難,未足多讓;為公權者,既不能以孟子之言規其君,又逢其君之意而詠美之,難乎免于容悅之罪矣!君臣上下無志于民如此,此唐室所以不兢也。
雖然,唐不足論矣,方宋之盛時,内苑賞花釣魚之宴,其君臣終日飲酒賦詩,稱頌太平,亦未聞有以田裡休戚為言者。
卒至熈豐聚斂殘民之禍,而宋祚遂以中微。
豈獨唐之公權為可罪哉! 人主一心,攻之者衆。
一惑于耳,則凡侈靡之聲皆乘間而入矣;一惑于目,則凡侈靡之色皆抵隙而進矣。
人心愈危,則道心愈微矣。
藝文 或問:孔子論易主義理,無一語蔔筮,而朱子專主蔔筮之說為非?先生曰:伏義氏畫卦,文王周公系辭,本為蔔筮而作,孔子于大傳,如所謂開物成務興神物以前民用,所謂定天下之吉兇、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者,皆以蔔筮言也。
朱子本義,無非因蔔筮而發明其義理以示人,如所謂語子惟孝、語臣惟忠、必中必正、乃吉乃亨者是也,則義理與蔔筮豈可岐而二之哉。
若專論義理而不本蔔筮,則必流于王弼之祖尚清虛;若專談蔔筮而不根義理,則為巫史之妄談禍福矣。
豈聖賢著述之意哉?觀于左傳所載穆姜占艮之随,而論元亨利貞之義;子服惠伯論南蒯占坤之黃裳,而謂忠信之事則可,不然必敗。
是易之不可以占險,豈有不孝不弟為奸為盜而有蔔筮大吉之理乎?春秋首止之會,周惠王将以私愛易嫡,齊桓公合諸侯以定世子,夫子則許之;鄭文公奉王命而不與盟,夫子則責之。
是皆以道不以位也。
道之公,所以匡其位之有不公者也。
舍象數而求理,則未免淪于虛無;泥象數而不求理,則未免淫于術數。
惟不泥于象數,而亦不離乎象數,斯可以言易矣。
朱子語類一書,雖出門人所記,不敢謂其字字句句皆無差誤,而其中所載大而天地鬼神之奧,小而一事一物之宜,凡所以窮理修身應事接物、與夫治國平天下之道,靡所不備,大有功于後學。
聖人之道與天地并,而六經之作所以載道是也。
若易以順性命之理,書以記政事之實,詩以理性情之正,春秋以示禁戒之嚴,禮以正行,樂以和心,皆切于日用,不可以一日廢也。
人能誦是經而有得焉,則可以修身,可以齊家,可以治國平天下,無所施而不當矣。
或謂:綱目書法,謂莽操懿裕楊堅皆同簒弑,而有書莽、書主、書帝之異;賈充楊素李績李林甫罪惡百倍,揚雄而書死、書卒不同。
而為朱子之失?先生曰:鄭莊公之子忽為世子,而突乃庶子,皆由祭仲而立。
春秋于忽止書世子,而突書鄭伯;晉獻公之子奚齊、卓子皆為裡克所弑,而春秋一書殺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