楓山語錄

關燈
學術 先生謂董遵曰:人得天地之氣以成形,得天地之理以為性,須是與天地之體同其廣大,天地之用同其周流,方做得一個人。

    若天地間有一物不知、一物處置不得,便與天地不相似矣。

     學者須是大其心,葢心大則百物皆通,此須做格物窮理之功,心便會大。

    學者心又須小,正是文王小心翼翼一般,此須是做持敬涵養工夫,心便會小,不至狂妄矣。

    心為身主,敬為心主,隻心一不敬,所行便不是矣。

    凡人之敬肆勤惰,都由此心。

     學者工夫須極要細宻,越細宻越廣大,窮理須是精義入神方好。

     格物窮理,須是物物格,事事理會,講明停當,方接物應事得力。

     為學之方,當依程子“涵養須用敬進學在緻知”做無弊。

    朱子亦是從事此語。

     務涵養者偏于靜,多流入禅學去。

     學者須要實,見得理明應,事方得力。

    徒守死敬而見理不明,則用處不通,便差卻。

     時務須一一經理過,有事方可應。

    古人如孔子,乘田便乘田,委吏便委吏,攝相便攝相;朱子救荒便救荒,主簿便主簿,經筵便經筵。

     先生示遵:敬以直内,義以方外,工夫最好。

    敬以直内是操存涵養,義以方外須用講學。

     先生語遵曰:為學之法,須是敬義夾持。

    偏于持敬而不事集義窮理,則是徒守死敬而已,久之必至消歇;既持敬,又須窮理集義以栽培之,則敬字工夫方活。

    又雲:敬字須貼誠字工夫方着實。

    敬而不誠則是僞也。

     人之進學,不在于志氣進鋭之時,而在于工夫有常之後。

    吾曩見先生請益,先生以為:為學之道居敬窮理,不可偏廢。

    浙中多是事功,如陳同父陳君舉薛士龍輩,隻去理會天下國家事,有末而無本;江西之學多主靜,如陸象山兄弟,專務存心不務講學,有本而無末。

    惟朱子之學知行本未兼盡,至正而無弊也。

     道學自孟子失傳,後漢諸儒專守經傳章句無心得,宋兩程子鑒其流弊,方提出敬字做工夫,教學者門人;下稍又流入禅學去。

    朱子鑒其流弊,遂重在緻知格物上做工夫,教學者門人;下稍又流入支離,專鑚研書冊,以著書為事;今白沙見朱子之後支離,遂欲捐書冊,不用聖賢成法,隻專主靜求自得,恐又不免流于禅學也。

    今之學者,須持敬緻知兩下工夫方可。

     學者須是務實易言忠信所以進徳,惟是忠信,方能進得徳。

    論語開首便言“為人謀而不忠乎,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”,葢為學以忠信為本。

     陳大章論:為人隻要行所無事,以為老成忠厚,不行一事沖突一人,凡事隻因循将就過,為行所無事。

    先生以為:行所無事者,凡事事依本分道理做,不務私智穿鑿而已,豈因循将就謂之行所無事邪? 學者欲希顔子之學,必從事于博文約禮,至于欲罷不能,而竭其才,庶幾可以有得欲造乎博厚髙明之域。

    必緻力于明善誠身,至于誠之不息而久且征焉,然後可以馴緻。

     為學須立志,必以聖人為的。

    由孔孟之成法而學,則庶乎不差。

     詞章之學,治世用之不能興禮樂,亂世用之不能緻太平。

     虛寂之學最為心害。

    後儒髙明者徃徃溺焉,自謂得簡易之妙,終莫覺其非。

     學術自程朱淪謝,又大壞矣。

    必須真聖賢出,方能救得。

    居常處困,毎誦“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,民到于今稱之”之語,便覺自警拔。

     論士習,疊山雲:周公而後,士大夫無治天下之心,富貴其身而已;孔孟以下,士大夫無學聖人之心,榮華其言而已矣。

     太上立徳,其次立功,其次立言。

    人當志其逺者大者,毋徒以明經術取青紫為也。

     學貴有用,然須是養氣。

    氣充,天下何事不可辦。

     做舉業,要不以得失為心。

     學者須耐辛苦,不要有富貴相。

     學須體用具備。

    體須十分停當,用方不錯。

     聖賢作用,與随世以就功名之用不同。

     明義須是精,精義又須至于入神。

    孟子直是辨得義利處極明,七篇中所論義利,皆是此意。

    朱子應事接物,義利之間亦甚分明。

     問白沙:人來就學者,如何開發之?白沙以為:今人陷溺于名利污濁之中,先令他看浴沂章以洗其心胷。

    先生曰:今日也浴沂,明日也浴沂,如何合殺?怕流入老莊去。

    白沙曰:使擺脫開方好向道。

    此亦救一時之弊也。

     士修于家,尚有壞于天子之庭者。

    今之士子,惟事舉業以幸科第,進身之後惟圖祿位,安能做得好事業出來?事變之不齊者,天也;于萬變不齊之中而求所以齊者,人也。

    彼死生也、去就也、升沉也、離合也,天之所為者,吾固不得而齊之。

    若乃立身行己之道,事君之義,不以死生而變,不以去就而移,不以升沉離合而異,吾徒之所以自許,有不在天而在人者,獨不得而齊乎!齊其所可齊,而于所不可齊者有弗計焉,則夫不齊也者,又所以為齊也。

     天地以生物為心,而貞元相繼,謂之繼善。

    人以濟人利物為心,而念茲在茲,謂之好善,天人之心同一善也。

    茍人心能久于善,則必福其善矣。

    書稱作善降祥,易稱積善餘慶。

    夫祥之與慶,皆福之大而命于天者也,豈一朝一夕之善可以襲而取之哉?故必曰:作善積善,欲人之念念不忘而久于其道,若詩所謂永言配命者,則多福不求而至矣。

     先生登第後寄鄉先生書曰:某嘗聞先生長者之教,以為義理工夫,乃緻君澤民事業,非真知實踐有得于己者,未見其有實用也。

    始者亦嘗志于是矣,顧為科舉之學,所汩弗得實用其力。

    區區從事于呻吟占畢者十餘年,于道竟無所見,于心竟無所得慚,負明教多矣。

    今者奉親命就試春官,非敢遽志乎富貴也。

    亦曰欲釋去舉業之累,得以專志于學耳。

     學者奉身務要儉約,不可好華侈。

    茍好華侈,必至貪得。

    他日居官決不能清白。

    葢宮室妻妾飲食衣服之欲難足故也。

    人能儉約,自無此項病痛。

     大學之格物緻知,所以博其文也;誠意正心修身,所以充其體也;齊家治國平天下,所以措諸用也。

    師之所以教,教此而已;弟子之所以學,學此而已。

    三代而下,惟安定湖學之教有得于此,出其門者淵笃純明,直溫簡諒,多為有用之才。

    故後之言師者必歸焉。

    師道廢,學術随之;學術壞,士習随之。

    呻吟占畢以為學,風雲月露以為文,富貴青紫以為志,如是而望其有成材,難矣。

     士清其心源,而後可以修身而緻用。

     人得天地之仁以生,故仁者人之生理也。

     三代而下,儒以無用而取人之鄙薄讪笑者衆矣。

    非儒之無用也,儒焉非儒,而盜名欺世之不足為用也。

     政治 吾儒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徃聖繼絶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

    帝王莫不用儒為治,若虞之論九徳舉黎獻,周之教三物賓賢能,所用者皆儒也。

    故當其時,野無遺賢,王多吉士,庶政惟和,萬邦鹹甯,治隆俗美,卓乎不可及焉。

    三代而下,儒者弗用,用者非儒,漢策賢良而相曲學棄醇儒,唐舉進士而重詩賦輕明經,宋以經義八行取士,而元佑幹淳學術乃見擯廢,無惑乎治之不古若也!宋元學校之外,又有書院之設,書院則無利祿之誘,凡有志之士皆聽其就學,有田以供給之,延名師碩儒為山長以主教之,故出其中者多有好人才。

    諸老先生有不就仕而反就山長之聘,樂為開講者,今日朝廷須是複立書院,庶幾作養得些人才出。

     自夫宗法廢而親親之恩薄,至有漠然相視如塗人者;田制壞而生生之道微,至有貧不能自存而轉乎溝壑者。

    葢亦世降俗薄使之然耳。

    有仁人君子者,弗忍其視如塗人而棄溝中也,于是推吾有餘資彼不足,若文正範公之為義田以給宗族之在吳中者,則其養之有道,惠之有術,而有得于古人親親之仁。

    豈非禮之以義起者乎! 今天下之财取于民者,锱铢不遺,不可以萬計。

    名為官用,實無分毫入于公府,而悉歸私室。

    茍能得人而鈎考之,皆可以充國用。

    但非其人,則不足以革弊,而反以病民。

     秦誓有言,若有一個臣,斷斷無他技,休休有容焉。

    葢謂大臣之道,不貴乎他技,惟貴乎有容也。

     古之聖賢,若仲尼子産為政,人猶始謗而終誦之,則未及聖賢者固無恠其然也。

    惟當置之度外,任其紛紛,則久而論定。

    此易之所謂革而已日乃孚者也。

     夫子不鄙九夷,以其所居而化也。

    昔者蜀之與閩,皆夷地也,自文翁為郡,而蜀之文風可比鄒魯;常衮為觀察使,而曼胡之纓化為青衿。

    人材骎骎,與上國齒。

    孰謂夷之不可夏乎? 朱子論古之學者為己,今之學者為人,以為二者之分,實人材風俗盛衰厚薄所系,教者不可不審。

    斯言至矣。

    朱子之守漳州也,嘗欲推行經界以惠貧民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