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六○
關燈
小
中
大
猶實也。
鄭氏曰:‘唯聖人能知聖人也。
’” 臣按:朱嘉謂前章言至聖之德,此章言至誠之道。
然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,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為,則亦非二物矣。
夫理之在天者至于至誠之道極矣,理之在人者至于至聖之德盡矣,聖人者出本至誠之道以立至聖之德,充積盛于外者則如天如淵,功用妙于中者則其天其淵,惟其有是德是以知是道,故曰:“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。
”說者謂此言達而在上之大聖人其聖德之全體大用如此,可謂至極而無以加矣,可以當此者其惟堯、舜乎?夫堯舜與人同耳,有為者亦若是,況承帝王之統、居帝王之位者乎? 《詩》曰:“不顯惟德,百辟其刑之。
”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。
朱熹曰:“《詩》,《周頌烈文》之篇。
不顯,猶言豈不顯也,此借引以為幽深玄遠之意。
承上文言天子有不顯之德而諸侯法之,則其德愈深而效愈遠矣。
笃,厚也。
笃恭,言不顯其敬也。
笃恭而天下平,乃聖人至德淵微,自然之應,中庸之極功也。
” 胡仲虎曰:“笃恭而天下平,即首章緻中和而天地位、萬物育也,特首章是緻其中而後緻其和,此之謂笃恭者已緻其和而益緻其中也,為己之功愈密則德愈深而效愈遠如此。
” 臣按:四書之中言天下平者凡四,《大學》經文與《中庸》此章乃孔子之言也。
《大學》經文曾子之所述,《中庸》此章子思之所傳,然《大學》有八條目,必自物格、知至、意誠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齊、國治而後可以至于天下,而《中庸》則惟一笃乎恭則可以緻夫天下平焉,是何難易懸絕如此哉?蓋《大學》聖人教人為學之道,《中庸》聖人教人守約之方。
先儒謂敬之一字,聖學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,誠能存乎一敬字之約而用以盡夫八條目之詳,則夫所謂笃恭而天下平者,即所謂意誠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齊、國治而天下平者矣。
孟子曰:“道在迩而求諸遠,事在易而求諸難,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。
” 朱熹曰:“親、長在人為甚迩,親之、長之在人為甚易,而道初不外是也,舍此而他求則遠且難而反失之,但人人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,則天下自平矣。
” 張栻曰:“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。
仁義本之躬而達之天下,天下所以平者全系乎此,味此數語,堯、舜、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。
” 臣按:天下者一國之積也,一國者一家之積也,一家者一人之積也,人人有親有長,一人有一人之親長,各人有各人之親長,各人親各人之親、長各人之長則一家之中無有不親其親、不長其長者矣,各家之親之長皆有以親之長之則一國之中為人親者皆有以親之、為人長者皆有以長之者矣,推之天下,天下統乎國,國統乎家,家統乎人,人人皆親其親、長其長,天下之人不異乎國,國之人不異乎家,天下無一人不然,無一家不然,則天下豈有不平者哉?雖然,人君以一身中天下而立,海宇如此其大也,人民如此其衆也,安得人人而教之、家家而曉之而使之皆然哉?故既正身齊家以為之表率,而又設官分職立教設政以勸化之,而不從者又有刑以弼之焉,必期于天下之大無一人一家之為人親、為人長者不得人親之長之,亦無一人一家之為人子、為人少者之不親其親、長其長也,有子謂“孝弟為行仁之本”,先儒謂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莫不自此推而行之焉,則天下平之之本端在此矣。
孟子曰:“大而化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
” 朱熹曰:“大而能化,使其大者泯然無複可見之迹,則不思不勉,從容中道,而非人力之所能為矣。
”張載曰:“大可為也,化不可為也,在熟之而已矣。
” 程頤曰:“聖不可知,謂聖之至妙人所不能測,非聖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。
” 臣按:益之贊堯曰“乃聖乃神”,則知帝王之德莫盛于此者,後世言治者必曰法堯舜,非徒法其為治之迹,必先法其為治之心,欲得其心而效其迹者,非有其德不可也,然聖人之德生知安行,豈易至哉?一惟以之為标準,其積
鄭氏曰:‘唯聖人能知聖人也。
’” 臣按:朱嘉謂前章言至聖之德,此章言至誠之道。
然至誠之道非至聖不能知,至聖之德非至誠不能為,則亦非二物矣。
夫理之在天者至于至誠之道極矣,理之在人者至于至聖之德盡矣,聖人者出本至誠之道以立至聖之德,充積盛于外者則如天如淵,功用妙于中者則其天其淵,惟其有是德是以知是道,故曰:“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,其孰能知之。
”說者謂此言達而在上之大聖人其聖德之全體大用如此,可謂至極而無以加矣,可以當此者其惟堯、舜乎?夫堯舜與人同耳,有為者亦若是,況承帝王之統、居帝王之位者乎? 《詩》曰:“不顯惟德,百辟其刑之。
”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。
朱熹曰:“《詩》,《周頌烈文》之篇。
不顯,猶言豈不顯也,此借引以為幽深玄遠之意。
承上文言天子有不顯之德而諸侯法之,則其德愈深而效愈遠矣。
笃,厚也。
笃恭,言不顯其敬也。
笃恭而天下平,乃聖人至德淵微,自然之應,中庸之極功也。
” 胡仲虎曰:“笃恭而天下平,即首章緻中和而天地位、萬物育也,特首章是緻其中而後緻其和,此之謂笃恭者已緻其和而益緻其中也,為己之功愈密則德愈深而效愈遠如此。
” 臣按:四書之中言天下平者凡四,《大學》經文與《中庸》此章乃孔子之言也。
《大學》經文曾子之所述,《中庸》此章子思之所傳,然《大學》有八條目,必自物格、知至、意誠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齊、國治而後可以至于天下,而《中庸》則惟一笃乎恭則可以緻夫天下平焉,是何難易懸絕如此哉?蓋《大學》聖人教人為學之道,《中庸》聖人教人守約之方。
先儒謂敬之一字,聖學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,誠能存乎一敬字之約而用以盡夫八條目之詳,則夫所謂笃恭而天下平者,即所謂意誠、心正、身修、家齊、國治而天下平者矣。
孟子曰:“道在迩而求諸遠,事在易而求諸難,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。
” 朱熹曰:“親、長在人為甚迩,親之、長之在人為甚易,而道初不外是也,舍此而他求則遠且難而反失之,但人人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,則天下自平矣。
” 張栻曰:“親親,仁也;敬長,義也。
仁義本之躬而達之天下,天下所以平者全系乎此,味此數語,堯、舜、三王之治可得而推矣。
” 臣按:天下者一國之積也,一國者一家之積也,一家者一人之積也,人人有親有長,一人有一人之親長,各人有各人之親長,各人親各人之親、長各人之長則一家之中無有不親其親、不長其長者矣,各家之親之長皆有以親之長之則一國之中為人親者皆有以親之、為人長者皆有以長之者矣,推之天下,天下統乎國,國統乎家,家統乎人,人人皆親其親、長其長,天下之人不異乎國,國之人不異乎家,天下無一人不然,無一家不然,則天下豈有不平者哉?雖然,人君以一身中天下而立,海宇如此其大也,人民如此其衆也,安得人人而教之、家家而曉之而使之皆然哉?故既正身齊家以為之表率,而又設官分職立教設政以勸化之,而不從者又有刑以弼之焉,必期于天下之大無一人一家之為人親、為人長者不得人親之長之,亦無一人一家之為人子、為人少者之不親其親、長其長也,有子謂“孝弟為行仁之本”,先儒謂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莫不自此推而行之焉,則天下平之之本端在此矣。
孟子曰:“大而化之謂聖,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。
” 朱熹曰:“大而能化,使其大者泯然無複可見之迹,則不思不勉,從容中道,而非人力之所能為矣。
”張載曰:“大可為也,化不可為也,在熟之而已矣。
” 程頤曰:“聖不可知,謂聖之至妙人所不能測,非聖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。
” 臣按:益之贊堯曰“乃聖乃神”,則知帝王之德莫盛于此者,後世言治者必曰法堯舜,非徒法其為治之迹,必先法其為治之心,欲得其心而效其迹者,非有其德不可也,然聖人之德生知安行,豈易至哉?一惟以之為标準,其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