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六○

關燈
漸以至之而已,積漸以至之,其道何繇在乎?有可欲之善而實有諸己焉,由是充實而美,而至于英華發外而大焉,大而化之而至于不可測度,則聖神之德在我矣。

     孟子曰:“君子之守,修其身而天下平。

    ”朱熹曰:“此所謂守約而施博也。

    ” 張栻曰:“修身則本立,由是而家齊、國治、天下平,皆其所推耳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人君一身居天下之中,一身至小也,天下至大也,吾修吾身于深宮之中,何預于天下,而天下平哉?蓋天下之大,藩服都邑非止一處,百官庶尹非止一職,士農工商非止一民,蠻夷戎狄非止一類,有身者賴我以生,有家者賴我以養,我發一念之仁則彼無不得其所者矣,我興一念之不仁則彼有不得其所者矣。

    人情不能無喜也,喜而省刑罰、薄稅斂,是以一人之喜發而為千萬人之喜也,喜而興土木之功、求珍異之物,吾心則喜矣,如民憂何?人情不能無怒也,怒而除盜賊、去貪殘,是以一人之怒形而為千萬人之怒也,怒而用非法之刑、興窮黩之兵,吾心則快矣,如民苦何?此君子所以貴乎守也。

    然事幾紛遝日至,果将何所守乎?亦曰修吾身而已。

    《大學》曰:“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,心正而後身修。

    ”是知修身之本又在乎正心也,正心以修身,則不好聲色之奉、不崇土木之飾、不事異端之教、不為田獵之舉、不作無益之事、不好珍異之物、不興出境之師、不用非法之刑,凡非所當好者皆不之好,凡非所當為者皆不之為,如此,則不盡民之力、不盡民之财、不盡民之情,則無一人之不得其所、無一物之不遂其性、無一處之不得其安矣,孰謂天下平不由乎人君之一身哉?此人君之為治所以貴乎正心,而大臣之事君所以必格君心之非也。

     周惇頤曰:“天以陽生萬物,以陰成萬物。

    生,仁也;成,義也。

    故聖人在上,以仁育萬物,以義正萬民,天道行而萬物順,聖德修而萬民化。

    大順大化,不見其迹、莫知其然之謂神,故天下之衆本在一人。

    道豈遠乎哉,術豈多乎哉?” 朱熹曰:“聖人以仁育萬物,以義正萬民,所謂定之以中正仁義也。

    天地、聖人,其道一也,天下之本在君,君之本在心,心之本在仁義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有五行而總之者曰陰陽,人有五德而兼之者曰仁義,是仁義者人君修己治人之正道要術也。

    人君體天之陽以育萬物,使萬物皆遂其自然之仁,體天之陰以正萬民,使萬民皆由乎當然之義,天下之大,無一人之不仁、無一事之非義,天下于是乎平矣。

     張載曰:“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大學》之道,其綱領在明德、新民、止至善,其條目在格物緻知、誠意正心、修身齊家、治國平天下,外有以極其規模之大,内有以盡其節目之詳,要必析之極其精而不亂,然後合之盡其大而無餘,所謂全體大用之學也,所謂聖神功化之極也。

    由物格知至而至于天下平,則學問之極功于是乎備,聖人之能事于是乎畢矣。

    是以《大學》一經十傳,行其道于當時則有以為一世立太平,傳其書于來世則有以為萬世開太平,開之于萬世者即其所以平之于一時者也。

    蓋天地有形而無心,所以為天地立心者聖人也,生民有命而不能自遂,所以立夫生民之命而使之遂其生者則有待于聖人焉。

    籲,聖人闡明斯道以立天地之心,推行斯道以立生民之命,自伏羲、堯、舜以來至于文、武、周公則然矣。

    不幸中絕而孔子繼之,作為《大學》經之一章,曾子又述其意以為十傳,惜其有德無位不能立一時之太平,而實垂之天下後世有以開萬世之太平焉。

    不幸而再絕,曆漢魏、隋唐而不能振起,至于有宋,兩程兄弟始表章之于《禮記》之中,朱熹又為之《章句》《或問》,真德秀又彙經傳子史以填實之以為《衍義》,所以推而廣之、擴而大之,使天下後世知《大學》之書無一理不該、無一事不在,唐、虞、夏、商、有周之盛治居然可緻矣。

    臣幼讀此書,偶有所見,晚輯成帙,上塵聖聰,傥見施行,則臣雖死而生矣,無任懇悃願效之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