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六○

關燈
▲聖神功化之極(下) 《中庸》:緻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緻,推而極之也。

    位者,安其所也。

    育者,遂其生也。

    自戒懼而約之以至于至靜之中,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,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;自謹獨而精之以至于應物之處,無少差謬而無适不然,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。

    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,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,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,故其效驗至于如此,此學問之極功、聖人之能事,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。

    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,然必其體立而後用有以行,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。

    ” 又曰:“三辰失行,山崩川竭,則不必天翻地覆然後為不位矣;兵亂兇荒,胎賣卵血,則不必人消物盡然後為不育矣。

    凡若此者,豈非不中不和之所緻,而又安可誣哉?” 臣按:《中庸》此三言者,《章句》以為學問之極功、聖人之能事,而又總一言以結之,曰聖神功化之極。

    至于《或問》又曰:“萬化之本原,一心之妙用,聖人之能事,學問之極功。

    ”是則古今為學為治之道皆莫有大于此者矣。

    籲,上而天、下而地,萬物群生于其中,人為物之靈,人君又為人之最靈而至貴者也,以最靈至貴之人,立乎天地之間,出乎人物之表,大而能化,神妙莫測,參贊兩間而為三才之主,首出萬物而居五位之尊,具天地之氣以生而能定天地之位,受萬物之養以成而能緻萬物之育,是豈無故而然哉?亦惟本乎一心焉耳。

    其心之體為性而有天然自有之中,戒懼以緻其中,所以守其未發之大本而天命之性于是乎養矣;心之用為情而有本然自有之和,慎獨以緻其和,所以精其中節之達道而率性之道于是乎全矣。

    先儒謂前後隻是性道兩句功夫而教在其中,其用功處隻在戒慎恐懼慎緻六字而已,孰謂聖神功化之極而有外于人之一心哉? 修身則道立,尊賢則不惑,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,敬大臣則不眩,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,子庶民則百姓勸,來百工則财用足,柔遠人則四方歸之,懷諸侯則天下畏之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此言九經之效也。

    道立謂道成于己而可為民表,所謂皇建其有極是也。

    不惑謂不疑于理,不眩謂不迷于事。

    敬大臣則信任專,而小臣不得以間之,故臨事而不眩也。

    來百工則通功易事,農末祖資,故财用足。

    柔遠人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出于其塗,故四方歸。

    懷諸侯,則德之所施者博而威之所制者廣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中庸》此章言九經,朱子于《或問》其言詳盡,真氏既已具載于前編矣。

    夫九經始于家、中于國、終于天下,至于柔遠人、懷諸侯極矣,柔遠人而四方有歸服之誠,懷諸侯而天下有畏威之效,則是内而五服九州,外而九夷八蠻,德澤之所及者化強梗而為柔順,威聲之所震者變疑貳而為畏服矣。

    推原所自,何莫不本于齊明盛服,非禮不動,内外一于誠敬之所緻哉。

    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,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,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,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,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天下至誠,謂聖人之德之實,天下莫能加也。

    盡其性者德無不實,故無人欲之私,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,巨細精粗,無毫發之不盡也。

    人物之性亦我之性,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。

    能盡之者,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。

    贊,猶助也。

    與天地參,謂與天地并立而為三也。

    此自誠而明者之事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先儒謂此乃有德有位聖人之事,惟堯舜足以當之。

    嗟乎,孟子有言:“人皆可以為堯舜。

    ”矧受上天之付托而為萬民之父母者乎,既有其位何患無德,德者天所賦予人,人有之行道而有得于心斯有之矣,然則若何而緻其力耶?下章曰其次緻曲,謂善端發見之一偏。

    自其發見之厚處而推緻之以造其極,積而至于能化,則其至誠之妙亦與天下至誠之聖人無以異矣,故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。

     故至誠無息,不息則久,久則征,征則悠遠,悠遠則博厚,博厚則高明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既無虛假,自無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