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九
關燈
小
中
大
▲聖神功化之極(中)
大學之道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。
朱熹曰:“大學者,大人之學也。
明,明之也。
明德者,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,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。
但為氣禀所拘、人欲所蔽,則有時而昏然,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。
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,以複其初也。
新者,革其舊之謂也,言既自明其明德,又當推以及人,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。
止者,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。
至善,則事理當然之極也。
言明明德、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,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。
此三者,大學之綱領也。
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所謂‘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’者,亦可得而聞其說之詳乎?”曰:“天道流行,發育萬物,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,而所謂陰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,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,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,必得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髒百骸之身,周子所謂無極之真、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,正謂是也。
然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,固無人物貴賤之殊,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,得其偏且塞者為物,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也,彼賤而為物者既梏于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矣,唯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,故其方寸之間虛靈洞徹,萬理鹹備,蓋其所以異于禽獸者正在于此,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能參天地以贊化育者亦不外焉。
是則所謂明德者也。
然其通也或不能無清濁之異,其正也或不能無美惡之殊,故其所賦之質清者智而濁者愚、美者賢而惡者不肖,又有不能同者,必其上智大賢之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少不明,其有不及乎此則其所謂明德者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矣,況乎又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,則其目之欲色、耳之欲聲、口之欲味、鼻之欲臭、四肢之欲安佚,所以害乎其德者,又豈可勝言也哉?二者相因,反複深固,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,而此心之靈,其所知者不過情欲、利害之私而已,是則雖曰有人之形,而實何以遠于禽獸,雖曰可以為堯舜而參天地,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。
然而本明之體得之于天,終有不可得而昧者,是以雖其昏蔽之極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,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,是以聖人施教既已養之于小學之中,而複開之以大學之道,其必先之以緻知格物之說者,所以使之即其所養之中,而因其所發以啟其明之之端也,繼之以誠意、正心、修身之目者,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于身,以緻其明之之實也。
夫既有以啟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緻其明之之實,則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嘗不明者,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之累而複得其本體之全哉?是則所謂明明德者而非有所作為于性分之外也,然其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。
向者俱為物欲之所蔽則其賢愚之分固無以大相遠者,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,則視彼衆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,方且甘心迷惑沒溺于卑污苟賤之中而不自知也,豈不為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?故必推吾之所以明者以及之,始于齊家,中于治國而終及于平天下,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舊染之污焉。
是則所謂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,然德之在己而當明與其在民而當新者,則又皆非人力之所為,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為也,是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見于日用之間者,固已莫不各有其本然一定之則。
程子所謂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名者,故姑以至善目之,而傳所謂君之仁、臣之敬、子之孝、父之慈與人交之信,乃其目之大者也,衆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,學者雖或知之而亦鮮能必至,于是而不去,此為大學之教者所以慮其禮雖粗複而有不純,己雖粗克而有不盡,且将無以盡夫修己治人之道,必指是而言為明德、新民之标的也。
欲明德而新民者誠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過不及之差焉,則其所以去人欲而複天理者無毫發之遺恨矣。
大抵《大學》一篇之指,總而言之不出乎八事,而八事之要,總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,此愚所以斷然以為《大學》之綱領而無疑也。
然自孟子沒而道學不得其傳,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為學,于是乃有不務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為足以新民者,又有愛身獨善自謂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乎新民者,又有略知二者之當務,顧乃安于小成、狃于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
朱熹曰:“大學者,大人之學也。
明,明之也。
明德者,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,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。
但為氣禀所拘、人欲所蔽,則有時而昏然,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。
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,以複其初也。
新者,革其舊之謂也,言既自明其明德,又當推以及人,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。
止者,必至于是而不遷之意。
至善,則事理當然之極也。
言明明德、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,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。
此三者,大學之綱領也。
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所謂‘在明明德,在新民,在止于至善’者,亦可得而聞其說之詳乎?”曰:“天道流行,發育萬物,其所以為造化者陰陽五行而已,而所謂陰陽五行者又必有是理而後有是氣,及其生物則又必因是氣之聚而後有是形,故人物之生必得是理然後有以為健順仁義禮智之性,必得是氣然後有以為魂魄五髒百骸之身,周子所謂無極之真、二五之精妙合而凝者,正謂是也。
然以其理而言之則萬物一原,固無人物貴賤之殊,以其氣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,得其偏且塞者為物,是以或貴或賤而不能齊也,彼賤而為物者既梏于形氣之偏塞而無以充其本體之全矣,唯人之生乃得其氣之正且通者而其性為最貴,故其方寸之間虛靈洞徹,萬理鹹備,蓋其所以異于禽獸者正在于此,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能參天地以贊化育者亦不外焉。
是則所謂明德者也。
然其通也或不能無清濁之異,其正也或不能無美惡之殊,故其所賦之質清者智而濁者愚、美者賢而惡者不肖,又有不能同者,必其上智大賢之資乃能全其本體而無少不明,其有不及乎此則其所謂明德者已不能無蔽而失其全矣,況乎又以氣質有蔽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,則其目之欲色、耳之欲聲、口之欲味、鼻之欲臭、四肢之欲安佚,所以害乎其德者,又豈可勝言也哉?二者相因,反複深固,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,而此心之靈,其所知者不過情欲、利害之私而已,是則雖曰有人之形,而實何以遠于禽獸,雖曰可以為堯舜而參天地,而亦不能有以自充矣。
然而本明之體得之于天,終有不可得而昧者,是以雖其昏蔽之極而介然之頃一有覺焉,則即此空隙之中而其本體已洞然矣,是以聖人施教既已養之于小學之中,而複開之以大學之道,其必先之以緻知格物之說者,所以使之即其所養之中,而因其所發以啟其明之之端也,繼之以誠意、正心、修身之目者,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反之于身,以緻其明之之實也。
夫既有以啟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緻其明之之實,則吾之所得于天而未嘗不明者,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之累而複得其本體之全哉?是則所謂明明德者而非有所作為于性分之外也,然其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。
向者俱為物欲之所蔽則其賢愚之分固無以大相遠者,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,則視彼衆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,方且甘心迷惑沒溺于卑污苟賤之中而不自知也,豈不為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?故必推吾之所以明者以及之,始于齊家,中于治國而終及于平天下,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有以自明而去其舊染之污焉。
是則所謂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,然德之在己而當明與其在民而當新者,則又皆非人力之所為,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為也,是其所以得之于天而見于日用之間者,固已莫不各有其本然一定之則。
程子所謂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名者,故姑以至善目之,而傳所謂君之仁、臣之敬、子之孝、父之慈與人交之信,乃其目之大者也,衆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,學者雖或知之而亦鮮能必至,于是而不去,此為大學之教者所以慮其禮雖粗複而有不純,己雖粗克而有不盡,且将無以盡夫修己治人之道,必指是而言為明德、新民之标的也。
欲明德而新民者誠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過不及之差焉,則其所以去人欲而複天理者無毫發之遺恨矣。
大抵《大學》一篇之指,總而言之不出乎八事,而八事之要,總而言之又不出乎此三者,此愚所以斷然以為《大學》之綱領而無疑也。
然自孟子沒而道學不得其傳,世之君子各以其意之所便者為學,于是乃有不務明其明德而徒以政教法度為足以新民者,又有愛身獨善自謂足以明其明德而不屑乎新民者,又有略知二者之當務,顧乃安于小成、狃于近利而不求止于至善之所在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