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八
關燈
小
中
大
▲聖神功化之極(上之下)
《堯典》:曰若(發語辭)稽(考也)古,帝堯曰放(至也)勳(功也),欽(恭敬)明(通明)文(文章)思(意思)安安(無所勉強),允(信也)恭克(能也)讓,光(顯也)被(及也)四表(外也),格(至也)于上下(上天下地)。
朱熹曰:“放勳,言堯之功大而無所不至也。
常人有強為恭而不實,欲為讓而不能,惟堯性之是以信恭而能讓也。
上天,下地也,堯德之盛如此,故其所及之遠如此也。
《書》叙帝王之德莫盛于堯,而其贊堯之德莫備于此,且又首以‘欽’之一字為言,此《書》中開卷第一義也。
” 金履祥曰:“放勳二字本史官稱堯之語,後世因以為堯稱焉。
” 克明(明之也)俊(大也)德,以親九族(高祖至玄孫)。
九族既睦,平(均也)章(明也)百姓(畿内民庶)。
百姓昭明(皆能自明其德),協和萬邦(天下諸侯之國),黎(黑也)民于(歎美辭)變(變惡為善)時(是也)雍(和也)。
朱熹曰:“堯之大德,上文所稱是也。
言堯推其德,自身而家,而國,而天下,所謂放勳者也。
” 金履祥曰:“上文紀聖德之盛,此章紀治化之序。
聖人治天下其機有二,一則盛德發越,自然成化;一則布德施化,推而廣之也。
” 臣按:真氏謂《堯典》為《大學》之宗祖,既載此于《衍義》之首篇矣,而臣于此又載之于“治國平天下”之末者,蓋載之于前以見帝王為治之序,載之于後以見帝王治化之成。
蓋盛德發越而至于光四表、格上下,聖德推行而至于黎民于變時雍,治化至此可謂成矣。
籲,堯之為帝,萬世帝王之宗,虞之為《書》,萬世經典之首。
論君德而至于堯之欽明文思安安,論治道而至于唐之黎民于變時雍,所謂聖神功化之極,茲其标準與。
《大禹谟》:益曰:“都,帝德廣運,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
皇天眷(顧也)命,奄(盡也)有四海為天下君。
” 朱熹曰:“廣者大而無外,運者行而不息。
大而能運則變化不測,故自其大而化之而言則謂之聖,自其聖而不可知而言則謂之神,自其威之可畏而言則謂之武,自其英華發外而言則謂之文。
” 臣按:自古稱帝王者必曰五帝,而孔子删《書》特始《堯典》者,蓋帝堯五帝之盛帝也,其所以為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以為天下之君者,以其有廣運之德焉。
推原其所自,蓋自欽明中來也,蓋欽則敬主乎中而萬變莫能逾,明則光燭乎外而萬物莫能蔽,是故修己以安百姓,繼照以臨四方,四表之大無處而不通,萬世之遠無時而或息,此其德之所以廣運,而上足以膺天命、下足以統人群而為萬代之盛帝也欤。
《伊訓》:曰:“嗚呼,古有夏先後方懋厥德,罔有天災。
山川鬼神,亦莫不甯,暨鳥獸魚鼈鹹若。
” 蔡沈曰:“殷監不遠,在夏後之世。
商之所宜監者莫近于夏,故首以夏事告之也。
” 陳雅言曰:“人君者天地、鬼神、萬物之主也。
古有夏先後懋敬其德,謂之方者,日新不已之意,所謂緻中和也。
于是天道順、山川甯而鬼神安,所謂天地位也;微而羽毛鱗甲之生亦莫不各遂其性,所謂萬物育也。
” 臣按:此伊尹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太甲者也。
太甲,湯之孫也。
伊尹欲以其祖成湯之成德以告太甲,而必先言夏後之世,《詩》所謂“殷監不遠”是也。
蓋人君為治,不難于得民而難于得天,苟不得天則天災時至、百物不成,山川鬼神無以供其粢盛而不得其甯,鳥獸魚鼈不得遂其生育而有所不順,此人君之為治所以必貴乎懋其德也。
德而懋焉則勉,勉而不怠,懋德而方焉則進,進而不已,允若是則,陰陽順序,災害不生,物無疵厲,流峙之山川、幽明之鬼神、陸産之鳥獸、水産之魚鼈,無一而不各止其所焉,治效而至于此,豈非功化之成也哉? 《洪範》:初一曰五行(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),次二曰敬用五事(貌、言、視、聽、思),次三曰農用八政(食、貨、祀、司空、司徒、司寇、賓、師),次四曰協用五紀(歲、月、日、星辰、曆數),次五曰建用皇極,次六曰乂用三德(正直、剛克、柔克),次七曰明用稽疑(雨、霁、蒙、驿、克、貞、悔),次八曰念用庶征(雨、霁、燠、寒、風時),次
朱熹曰:“放勳,言堯之功大而無所不至也。
常人有強為恭而不實,欲為讓而不能,惟堯性之是以信恭而能讓也。
上天,下地也,堯德之盛如此,故其所及之遠如此也。
《書》叙帝王之德莫盛于堯,而其贊堯之德莫備于此,且又首以‘欽’之一字為言,此《書》中開卷第一義也。
” 金履祥曰:“放勳二字本史官稱堯之語,後世因以為堯稱焉。
” 克明(明之也)俊(大也)德,以親九族(高祖至玄孫)。
九族既睦,平(均也)章(明也)百姓(畿内民庶)。
百姓昭明(皆能自明其德),協和萬邦(天下諸侯之國),黎(黑也)民于(歎美辭)變(變惡為善)時(是也)雍(和也)。
朱熹曰:“堯之大德,上文所稱是也。
言堯推其德,自身而家,而國,而天下,所謂放勳者也。
” 金履祥曰:“上文紀聖德之盛,此章紀治化之序。
聖人治天下其機有二,一則盛德發越,自然成化;一則布德施化,推而廣之也。
” 臣按:真氏謂《堯典》為《大學》之宗祖,既載此于《衍義》之首篇矣,而臣于此又載之于“治國平天下”之末者,蓋載之于前以見帝王為治之序,載之于後以見帝王治化之成。
蓋盛德發越而至于光四表、格上下,聖德推行而至于黎民于變時雍,治化至此可謂成矣。
籲,堯之為帝,萬世帝王之宗,虞之為《書》,萬世經典之首。
論君德而至于堯之欽明文思安安,論治道而至于唐之黎民于變時雍,所謂聖神功化之極,茲其标準與。
《大禹谟》:益曰:“都,帝德廣運,乃聖乃神,乃武乃文。
皇天眷(顧也)命,奄(盡也)有四海為天下君。
” 朱熹曰:“廣者大而無外,運者行而不息。
大而能運則變化不測,故自其大而化之而言則謂之聖,自其聖而不可知而言則謂之神,自其威之可畏而言則謂之武,自其英華發外而言則謂之文。
” 臣按:自古稱帝王者必曰五帝,而孔子删《書》特始《堯典》者,蓋帝堯五帝之盛帝也,其所以為皇天眷命,奄有四海以為天下之君者,以其有廣運之德焉。
推原其所自,蓋自欽明中來也,蓋欽則敬主乎中而萬變莫能逾,明則光燭乎外而萬物莫能蔽,是故修己以安百姓,繼照以臨四方,四表之大無處而不通,萬世之遠無時而或息,此其德之所以廣運,而上足以膺天命、下足以統人群而為萬代之盛帝也欤。
《伊訓》:曰:“嗚呼,古有夏先後方懋厥德,罔有天災。
山川鬼神,亦莫不甯,暨鳥獸魚鼈鹹若。
” 蔡沈曰:“殷監不遠,在夏後之世。
商之所宜監者莫近于夏,故首以夏事告之也。
” 陳雅言曰:“人君者天地、鬼神、萬物之主也。
古有夏先後懋敬其德,謂之方者,日新不已之意,所謂緻中和也。
于是天道順、山川甯而鬼神安,所謂天地位也;微而羽毛鱗甲之生亦莫不各遂其性,所謂萬物育也。
” 臣按:此伊尹言烈祖之成德以訓于太甲者也。
太甲,湯之孫也。
伊尹欲以其祖成湯之成德以告太甲,而必先言夏後之世,《詩》所謂“殷監不遠”是也。
蓋人君為治,不難于得民而難于得天,苟不得天則天災時至、百物不成,山川鬼神無以供其粢盛而不得其甯,鳥獸魚鼈不得遂其生育而有所不順,此人君之為治所以必貴乎懋其德也。
德而懋焉則勉,勉而不怠,懋德而方焉則進,進而不已,允若是則,陰陽順序,災害不生,物無疵厲,流峙之山川、幽明之鬼神、陸産之鳥獸、水産之魚鼈,無一而不各止其所焉,治效而至于此,豈非功化之成也哉? 《洪範》:初一曰五行(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),次二曰敬用五事(貌、言、視、聽、思),次三曰農用八政(食、貨、祀、司空、司徒、司寇、賓、師),次四曰協用五紀(歲、月、日、星辰、曆數),次五曰建用皇極,次六曰乂用三德(正直、剛克、柔克),次七曰明用稽疑(雨、霁、蒙、驿、克、貞、悔),次八曰念用庶征(雨、霁、燠、寒、風時),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