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八
關燈
小
中
大
九曰向用五福(壽、富、康甯、攸好德、考終命),威用六極(兇短折、疾、憂、貧、惡、弱)。
蔡沈曰:“此九疇之綱也,在天惟五行,在人惟五事,以五事參五行,天人合矣。
八政者,人之所以因乎天;五紀者,天之所以示乎人;皇極者,君之所以建極也;三德者,治之所以應變也;稽疑者,以人而聽于天也;庶征者,推天而征之人也;福極者,人感而天應也。
五事曰敬,所以誠身也;八政曰農,所以厚生也;五紀曰協,所以合天也;皇極曰建,所以立極也;三德曰乂,所以治民也;稽疑曰明,所以辨惑也;庶征曰念,所以省驗也;五福曰向,所以勸也;六極曰威,所以懲也。
五行不言用,無适而非用也;皇極不言數,非可以數明也。
本之以五行,敬之以五事,厚之以八政,協之以五紀,皇極之所以建也;乂之以三德,明之以稽疑,驗之以庶征,勸懲之以福極,皇極之所以行也。
人君治天下之法是,孰有加于此哉?” 臣按:真氏謂《洪範》九疇六十有五字耳,而天道人事無不該焉,原其本皆自人君一身始,此武王之問箕子之言,所以為萬世蓍龜也。
臣竊以為,非獨可以為萬世蓍龜,其實萬世之法令格式焉,治世之大經大法不出此矣,為學而究乎此,則能通貫天人之理,為治而原乎此,則能和同天人之際。
《洪範》者,天人之學也,學而至于貫通天人,在學者則為學問之極功,治而至于和同天人,在人君則為聖神之能事。
五皇極,皇建其有極,斂時五福,用敷錫厥庶民。
蔡沈曰:“皇,君;建,立也。
極猶北極之極,至極之義,标準之名,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。
言人君當盡人倫之至,以至一事一物之接、一言一動之發,無不極其義理之當然,而無一毫過不及之差,則極建矣。
極者福之本,福者極之效,極之所建,福之所集也,人君集福于上,非厚其身而已,用敷其福以與庶民,使人人觀感而化,所謂敷錫也。
” 金履祥曰:“其有極指人君所有之标準也。
” 臣按:皇建一疇,《洪範》九疇之樞紐也。
人君盡五倫之道而立為天下之标準,使四方萬姓皆于此而取則焉,所謂極也。
然其所以建立之于上者,豈人君之所獨有哉?蓋天下人人所有者也。
人人有之而不能自立,必待帝王者出,下布五行,上協五紀,端五事于上而威儀言辭皆可以為民之标表,修八政于下而法度政事皆可以為民之準的,則民所有之極于是乎建矣。
且人君居五位之尊而盡五倫之至,而為斯民之極,則在君者壽、富、康甯、攸好德、考終命矣,人君不徒有是福于己,而又敷布之以錫于天下之衆民,使之皆富、皆壽、皆康甯、皆考終命、皆攸好德焉。
夫然,則在民所有之極莫不于是而皆有以建立,在君所集之福莫不于是而皆得以享受。
嗚呼,為治而至于萬方億兆皆享太平之福,何莫而非自人君一身建極始哉。
聖祖條成《大诰》有曰“為民造福”,蓋有得于《洪範》斂福錫民之意于數千載之下,宜其一世民物壽、考、康甯,惇德好義,家家有蓋藏之積,人人遂首丘之願,有以也。
夫聖子神孫所當承家學,衍世澤,以福天下之人民,使之百世如一日焉,則斯世斯民其受福也無窮盡矣。
無偏(不中也)無陂(不平也),遵王之義;無有作好,遵王之道;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
無偏無黨(不公也),王道蕩蕩(廣遠也)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(平易也);無反(倍常也)無側(不正也),王道正直(不偏邪也)。
會其有極,歸其有極。
蔡沈曰:“偏陂、好惡,己私之生于心也;偏黨、反側,己私之見于事也。
王之義、王之道、王之路、皇極之所由行也,蕩蕩、平平、正直,皇極正大之體也。
遵義、遵道、遵路,會其極也;蕩蕩、平平、正直,歸其極也。
會者合而來也,歸者來而至也。
” 朱熹曰:“無有作好,無有作惡,謂好所當好、惡所當惡,不可作為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二有極字與章首“皇建其有極”之“有極”相應,蓋是福君臣同有,君之所建者即民之所有,而民之所以會而歸之者,雖君所建,亦己之所有者也。
可見天理人倫原于帝降之衷,具于秉彜之性,人人所有也,而不能以皆中正,必待人君之立為标準,俾天下之人皆于是乎取則,然君于此豈求之于
蔡沈曰:“此九疇之綱也,在天惟五行,在人惟五事,以五事參五行,天人合矣。
八政者,人之所以因乎天;五紀者,天之所以示乎人;皇極者,君之所以建極也;三德者,治之所以應變也;稽疑者,以人而聽于天也;庶征者,推天而征之人也;福極者,人感而天應也。
五事曰敬,所以誠身也;八政曰農,所以厚生也;五紀曰協,所以合天也;皇極曰建,所以立極也;三德曰乂,所以治民也;稽疑曰明,所以辨惑也;庶征曰念,所以省驗也;五福曰向,所以勸也;六極曰威,所以懲也。
五行不言用,無适而非用也;皇極不言數,非可以數明也。
本之以五行,敬之以五事,厚之以八政,協之以五紀,皇極之所以建也;乂之以三德,明之以稽疑,驗之以庶征,勸懲之以福極,皇極之所以行也。
人君治天下之法是,孰有加于此哉?” 臣按:真氏謂《洪範》九疇六十有五字耳,而天道人事無不該焉,原其本皆自人君一身始,此武王之問箕子之言,所以為萬世蓍龜也。
臣竊以為,非獨可以為萬世蓍龜,其實萬世之法令格式焉,治世之大經大法不出此矣,為學而究乎此,則能通貫天人之理,為治而原乎此,則能和同天人之際。
《洪範》者,天人之學也,學而至于貫通天人,在學者則為學問之極功,治而至于和同天人,在人君則為聖神之能事。
五皇極,皇建其有極,斂時五福,用敷錫厥庶民。
蔡沈曰:“皇,君;建,立也。
極猶北極之極,至極之義,标準之名,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。
言人君當盡人倫之至,以至一事一物之接、一言一動之發,無不極其義理之當然,而無一毫過不及之差,則極建矣。
極者福之本,福者極之效,極之所建,福之所集也,人君集福于上,非厚其身而已,用敷其福以與庶民,使人人觀感而化,所謂敷錫也。
” 金履祥曰:“其有極指人君所有之标準也。
” 臣按:皇建一疇,《洪範》九疇之樞紐也。
人君盡五倫之道而立為天下之标準,使四方萬姓皆于此而取則焉,所謂極也。
然其所以建立之于上者,豈人君之所獨有哉?蓋天下人人所有者也。
人人有之而不能自立,必待帝王者出,下布五行,上協五紀,端五事于上而威儀言辭皆可以為民之标表,修八政于下而法度政事皆可以為民之準的,則民所有之極于是乎建矣。
且人君居五位之尊而盡五倫之至,而為斯民之極,則在君者壽、富、康甯、攸好德、考終命矣,人君不徒有是福于己,而又敷布之以錫于天下之衆民,使之皆富、皆壽、皆康甯、皆考終命、皆攸好德焉。
夫然,則在民所有之極莫不于是而皆有以建立,在君所集之福莫不于是而皆得以享受。
嗚呼,為治而至于萬方億兆皆享太平之福,何莫而非自人君一身建極始哉。
聖祖條成《大诰》有曰“為民造福”,蓋有得于《洪範》斂福錫民之意于數千載之下,宜其一世民物壽、考、康甯,惇德好義,家家有蓋藏之積,人人遂首丘之願,有以也。
夫聖子神孫所當承家學,衍世澤,以福天下之人民,使之百世如一日焉,則斯世斯民其受福也無窮盡矣。
無偏(不中也)無陂(不平也),遵王之義;無有作好,遵王之道;無有作惡,遵王之路。
無偏無黨(不公也),王道蕩蕩(廣遠也);無黨無偏,王道平平(平易也);無反(倍常也)無側(不正也),王道正直(不偏邪也)。
會其有極,歸其有極。
蔡沈曰:“偏陂、好惡,己私之生于心也;偏黨、反側,己私之見于事也。
王之義、王之道、王之路、皇極之所由行也,蕩蕩、平平、正直,皇極正大之體也。
遵義、遵道、遵路,會其極也;蕩蕩、平平、正直,歸其極也。
會者合而來也,歸者來而至也。
” 朱熹曰:“無有作好,無有作惡,謂好所當好、惡所當惡,不可作為也。
” 臣按:先儒謂二有極字與章首“皇建其有極”之“有極”相應,蓋是福君臣同有,君之所建者即民之所有,而民之所以會而歸之者,雖君所建,亦己之所有者也。
可見天理人倫原于帝降之衷,具于秉彜之性,人人所有也,而不能以皆中正,必待人君之立為标準,俾天下之人皆于是乎取則,然君于此豈求之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