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八
關燈
小
中
大
外哉?亦即吾身之所有者而建立之耳。
君有是極,民亦有是極,君之所建者,民之所有也,民之所以會而歸者,君之所有也,君臣上下各盡其人倫之常,無太過焉無不及焉,孟子所謂“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者”,此也。
居五位之尊,當建極之任者,要必正身修德,惇典庸禮,即其所有者而建立之以為之标準,使夫四方萬國鹹會而歸之,如衆星之拱北極焉。
《春秋》隐公元年,《公羊傳》曰:何廣州站王正月?大一統也。
何休曰:“統,始也,總系之辭。
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,自公侯至于庶人,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,莫不一一系于正月,故雲政教之始。
” 臣按:統者,所以統天下之不一也,天下鹹統于一王而奉其正朔,朝觐會同之畢赴,讴歌訟獄之皆歸,國不敢異政,家不敢異俗,車必同軌,書必同文,是則所謂大一統之治也。
《春秋》每年必書“春王正月”,公羊氏曰“大一統也”,何氏謂“自公侯以至于庶人,自山川以至于草木昆蟲,莫不一一系于正月,故雲政教之始”。
夫事必謹始,然後有終,《春秋》所書,所以謹始,而此載公羊氏之說于成功化之末者,欲其有終也。
《禮運》: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(與鳏同)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,男有分,女有歸,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,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,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
孔穎達曰:“此先明五帝時也。
” 陳澔曰:“天下為公,言不以天下之大自私也。
當時之人,所講習者誠信,所修為者和睦,是以親其親以及人之親,子其子以及人之子,使老者、壯者、幼者各得其所,困窮之民無不有以養之,男則各有士、農、工、商之職分,女則得歸于良奧之家;财貨民生所資以為用者,若棄捐于地而不以時收貯則廢壞而無用,所以惡其棄于地也,今但得有能收貯以資世用足矣,不必其擅利而私藏于己也;世間之事未有不勞力而能成者,但人情多詐,共事則欲逸己以勞人,不肯盡力,此所以惡其不出于身也,今但得各竭其力以共成天下之事足矣,不必其用力而獨營己事也。
風俗如此,是以奸邪之謀閉塞而不興,盜竊亂賊之事絕滅而不起,暮夜無虞,外戶可以不閉,豈非公道大同之世乎?” 臣按:此《禮運》載孔子之言,說者不以為然,然其所謂“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,男有分,女有歸”,凡若此者,非但五帝時為然,凡夫為治皆不可不然也。
夫然,則普天之下、億兆之衆,人人各止其所而無一人之或失其所矣,為治而至于使天下之人無一人之不得其所,由一人積而至于億兆人,人人皆然而在在無不然,豈非大同之世乎?昔孔子生春秋之世而不得位,尚且有志于上古大道之行而期于大同之世,矧夫居天位有可為之勢、輔明君有可為之時,而不思所以複古乎? 四體(四肢也)既正,膚(革外薄皮)革(膚内厚皮)充盈,人之肥也;父子笃,兄弟睦,夫婦和,家之肥也;大臣法,小臣廉,官職相序,君臣相正,國之肥也;天子以德為車,以樂為禦,諸侯以禮相與,大夫以法相序,士以信相考,百姓以睦相守,天下之肥也,是謂大順。
吳澂曰:“上文以身之肥譬兩間之順,故先言此以足上文取譬之說,然後廣言家國天下之順以實所譬也。
然不曰家之順、國之順、天下之順而曰家之肥、國之肥、天下之肥者,因上文以肥譬順而言也。
父慈子孝而其情厚,兄友弟恭而其情親,夫義婦聽而其情不暌乖,此一家之順;大臣有持循,小臣有分辨,設官以治職分職以居官,不相紊亂,君以禮使臣、臣以忠事君,非相為賜,此一國之順;天子有德以安民之居如車之承載,有樂以和民之心,如禦之調适,諸侯邦交互相施報,大夫言行俱有律度,庶士忠順各無欺僞,百姓出入相友、守望相助、疾病相扶持,此天下之順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此乃是聖學之極功,成己成物,合内外之道,《大學》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之事也,故謂之大順。
人君為治,使夫内而一家
君有是極,民亦有是極,君之所建者,民之所有也,民之所以會而歸者,君之所有也,君臣上下各盡其人倫之常,無太過焉無不及焉,孟子所謂“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而天下平者”,此也。
居五位之尊,當建極之任者,要必正身修德,惇典庸禮,即其所有者而建立之以為之标準,使夫四方萬國鹹會而歸之,如衆星之拱北極焉。
《春秋》隐公元年,《公羊傳》曰:何廣州站王正月?大一統也。
何休曰:“統,始也,總系之辭。
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,自公侯至于庶人,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,莫不一一系于正月,故雲政教之始。
” 臣按:統者,所以統天下之不一也,天下鹹統于一王而奉其正朔,朝觐會同之畢赴,讴歌訟獄之皆歸,國不敢異政,家不敢異俗,車必同軌,書必同文,是則所謂大一統之治也。
《春秋》每年必書“春王正月”,公羊氏曰“大一統也”,何氏謂“自公侯以至于庶人,自山川以至于草木昆蟲,莫不一一系于正月,故雲政教之始”。
夫事必謹始,然後有終,《春秋》所書,所以謹始,而此載公羊氏之說于成功化之末者,欲其有終也。
《禮運》: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,選賢與能,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使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矜(與鳏同)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,男有分,女有歸,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,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,是故謀閉而不興,盜竊亂賊而不作,故外戶而不閉,是謂大同。
孔穎達曰:“此先明五帝時也。
” 陳澔曰:“天下為公,言不以天下之大自私也。
當時之人,所講習者誠信,所修為者和睦,是以親其親以及人之親,子其子以及人之子,使老者、壯者、幼者各得其所,困窮之民無不有以養之,男則各有士、農、工、商之職分,女則得歸于良奧之家;财貨民生所資以為用者,若棄捐于地而不以時收貯則廢壞而無用,所以惡其棄于地也,今但得有能收貯以資世用足矣,不必其擅利而私藏于己也;世間之事未有不勞力而能成者,但人情多詐,共事則欲逸己以勞人,不肯盡力,此所以惡其不出于身也,今但得各竭其力以共成天下之事足矣,不必其用力而獨營己事也。
風俗如此,是以奸邪之謀閉塞而不興,盜竊亂賊之事絕滅而不起,暮夜無虞,外戶可以不閉,豈非公道大同之世乎?” 臣按:此《禮運》載孔子之言,說者不以為然,然其所謂“講信修睦,故人不獨親其親,不獨子其子,老有所終,壯有所用,幼有所長,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,男有分,女有歸”,凡若此者,非但五帝時為然,凡夫為治皆不可不然也。
夫然,則普天之下、億兆之衆,人人各止其所而無一人之或失其所矣,為治而至于使天下之人無一人之不得其所,由一人積而至于億兆人,人人皆然而在在無不然,豈非大同之世乎?昔孔子生春秋之世而不得位,尚且有志于上古大道之行而期于大同之世,矧夫居天位有可為之勢、輔明君有可為之時,而不思所以複古乎? 四體(四肢也)既正,膚(革外薄皮)革(膚内厚皮)充盈,人之肥也;父子笃,兄弟睦,夫婦和,家之肥也;大臣法,小臣廉,官職相序,君臣相正,國之肥也;天子以德為車,以樂為禦,諸侯以禮相與,大夫以法相序,士以信相考,百姓以睦相守,天下之肥也,是謂大順。
吳澂曰:“上文以身之肥譬兩間之順,故先言此以足上文取譬之說,然後廣言家國天下之順以實所譬也。
然不曰家之順、國之順、天下之順而曰家之肥、國之肥、天下之肥者,因上文以肥譬順而言也。
父慈子孝而其情厚,兄友弟恭而其情親,夫義婦聽而其情不暌乖,此一家之順;大臣有持循,小臣有分辨,設官以治職分職以居官,不相紊亂,君以禮使臣、臣以忠事君,非相為賜,此一國之順;天子有德以安民之居如車之承載,有樂以和民之心,如禦之調适,諸侯邦交互相施報,大夫言行俱有律度,庶士忠順各無欺僞,百姓出入相友、守望相助、疾病相扶持,此天下之順。
” 臣按:先儒謂此乃是聖學之極功,成己成物,合内外之道,《大學》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之事也,故謂之大順。
人君為治,使夫内而一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