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八

關燈
、外而一國,又遠而天下,皆如一人之身,四體順正,膚革充盈,九竅百骸,肢節筋骨,氣充于中、體全于外,然有溫潤之澤,胖然有舒泰之容,治天下而至于此,豈非大順之世乎?世而至于大順,則生有所養而不至于凍餒,死有所送而不至于暴露,非但生人得其所,幽而神明亦皆得以享祀于冥冥之中矣。

     故天不愛其道,地不愛其寶,人不愛其情,故天降膏露(露之澤濃如膏),地出醴泉(泉之味甘如醴),山出器車(山木自成車材),河出馬圖,鳳凰、麒麟皆在郊棷(當作“薮”),龜龍在宮沼,其餘鳥獸之卵胎皆可俯而窺也,則是無故,先王能修禮以達義、體信以達順,故此順之實也。

     程頤曰:“君子修己以敬,笃恭而天下平,惟上下一于恭敬則天地自位、萬物自育而四靈畢至矣,此體信達順之道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信是實理,順是和氣,體信是緻中達順、是緻和實體,此道于身則自然發而中節,推之天下而無所不通也。

    ” 吳澂曰:“大順之應如此,亦無他故而使之然,蓋由先王能修治其禮而達之于禮之義,以教天下之人,體實理于心而達之于一家之順,充而為國家、天下之順之故也,遂至天地人物同一大順焉。

    夫順理淵微,初無形像,今兩間嘉瑞昭然顯著,此順之實迹可見者,故曰此順之實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天人之際微矣,人君修德所以盡乎人道也,而天道往往應之,蓋天以是理賦之人,人受是理于天,天人之分殊而其理,一是故在人之理即在天之理,人盡人之道則天道即此而在,人道盡而天道亦盡矣。

    理盡于下則氣應于上,随其所感而證應随之,所謂上下一于恭敬則天地自位、萬物自育,氣無不和而四靈畢至矣,此體信達順之道者也。

    是以人君為治,所以貴乎能修禮以達義,禮者敬而已矣,主敬以修禮,達之于天下,使其皆知其所當為者而為之,則義達矣。

    人人皆主敬以行禮,則虛僞之氣不作而惟信實之道是體而是行,由是協氣嘉生,熏為太和,而至順之氣充塞于兩間矣。

    動物者得氣之最先,故古人以四靈物至為善治之應,夫人君緻治而得四靈之畢至,豈非體信達順之極功而何哉? 《樂記》:禮節民心,樂和民聲,政以行之,刑以防之,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,則王道備矣。

     劉彜曰:“節其心,使之行而無過不及;和其聲,使之言而無乖戾;為之政,以率其怠倦,而使禮樂之教行;為之刑,以防其恣肆,而使禮樂無敢廢。

    然後禮、樂、刑、政四者通行于天下而民無悖違之者,則王天下者之治道備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禮、樂、政、刑四者王道之治具也,謂之四達者,東西南北無往而不通也。

    王者之為治,能使禮修而樂和,而又有政以行之,政有不及而又有刑以輔之,則凡普天之下、率土之濱,莫敢有越禮棄樂、幹政犯刑者矣,王者之道豈非完具大備乎。

    人君以此四者以為治于天下,不徒有出治之本而又有為治之具,不徒有為治之具而又有為治之法,本末兼該,始終相成,此所以為王者之道,行之天下萬世而無弊也欤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大哉,堯之為君也。

    巍巍乎唯天為大,唯堯則之。

    蕩蕩乎民無能名焉,巍巍乎其有成功也,煥乎其有文章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唯猶獨也,則猶準也。

    蕩蕩,廣遠之稱也。

    言物之高大莫有過于天者,而獨堯之德能與之準,故其德之廣遠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語形容也。

    成功,事業也。

    煥,光明之貌。

    文章,禮樂法度也。

    堯之德不可名,其可見者此爾。

    ” 尹焞曰:“天道之大無為而成,唯堯則之以治天下,故民無得而名焉,所可名者其功業、文章巍然煥然而已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開辟以來之君,以堯為稱首,其功業、文章巍然其高大,煥然其光明,萬世帝王所當法則者也。

    蓋帝堯繼天之統,故準天以為治,帝王承堯之後,當準堯以為法。

     子曰:“如有王者,必世而後仁。

    ” 朱熹曰:“王者,謂聖人受命而興也。

    三十年為一世。

    仁,謂教化浃也。

    程子曰:‘周自文、武至于成王而後禮樂興,即其效也。

    ’” 或問三年、必世遲速不同,何也?程頤曰:“三年有成謂法度紀綱有成而化行也。

    漸民以仁,摩民以義,使之浃于肌膚、淪于骨髓而禮樂可興,所謂仁也。

    此非積久,何以能緻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