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九

關燈
,是皆不考乎此篇之過,其能成己成物而不謬者鮮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《大學》經之全章,真德秀既已備載于前編矣,而臣複節其辭載于“崇教化”條,而此于“成功化”下又載焉,所以原始而要終也。

    蓋明明德而不止于至善則是安于小成,新民不止于至善則是狃于近利,明德、新民皆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,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,則大學之道盡善盡美,全體以立,大用以行,聖神功化于是乎極矣。

    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,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,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,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,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,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,緻知在格物。

    物格而後知至,知至而後意誠,意誠而後心正,心正而後身修,身修而後家齊,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明明德于天下者,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。

    心者,身之所主也。

    誠,實也。

    意者,心之所發也。

    實其心之所發,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。

    緻,推極也。

    知,猶識也。

    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。

    格,至也。

    物,猶事也。

    窮至事物之理,欲其極處無不到也。

    此八者,大學之條目也。

    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,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,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,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,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,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,緻知在格物,何也?”曰:“此言大學之序其詳如此,蓋綱領之條目也。

    格物、緻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者,明明德之事也;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者,新民之事也。

    格物緻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,自誠意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。

    所謂明明德于天下者,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,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。

    人皆有以明其明德,則各誠其意、各正其心、各修其身、各親其親、各長其長,而天下無不平矣。

    然天下之本在國,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國;國之本在家,故欲治其國者必先有以齊其家;家之本在身,故欲齊其家者必先有以修其身;至于身之主則心也,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則身無所主,雖欲勉強以修之亦不可得而修矣,故欲修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;而心之發則意也,一有私欲雜乎其中而為善去惡或有未實則心為所累,雖欲勉強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,故欲正其心者必先有以誠其意;若夫知則心之神明,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,人莫不有而或不能使其表裡洞然,無所不盡,則隐微之間真妄錯雜,雖強勉以誠之亦不可得而誠矣,故欲誠意者必先有以緻其知,緻者推緻之謂,如喪緻乎哀之緻,言推之而至于盡也;至于天下之物,則必各有所以然之故與其所當然之則,所謂理也,人莫不知而或不能使其精粗隐顯,究極無餘,則理所未窮,知必有蔽,雖欲勉強以緻之亦不可得而緻矣,故緻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,格者極至之謂,如格于文祖之格,言窮之而至其極也。

    此大學之條目,聖賢相傳,所以教人為學之次第至為纖悉,然漢魏以來諸儒之論未聞有及之者,至唐韓子乃能援以為說而見于《原道》之篇,則庶幾其有聞矣,然其言極于正心誠意而無曰緻知格物雲者,則是不探其端而驟語其次,亦未免于擇焉不精、語焉不詳之病矣,何乃以是而議荀、楊哉?” 或又問之曰:“物格而後知至,至于治國而後天下平,何也?”曰:“此覆說上文之意也。

    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,理之在物者既詣其極而無餘,則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詣而無不盡矣,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能一于理而無自欺矣,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物不能動而無不正矣,心得其正則身之所處不至陷于所偏而無不修,身無不修則推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之耳,豈外此而求之智謀功利之末哉?” 或又問之曰:“篇首之言明明德以新民為對,則固專以自明為言矣,後段于平天下者複以明明德言之,則似新民之事亦在其中,何其言之不一而辨之不明邪?”曰:“篇首三言者大學之綱領也,而以其賓主對待、先後次第言之,則明明德者又三言之綱領也,至此後段然後極其體用之全而一言以舉之,以見夫天下雖大而吾心之體無不該、事物雖多而吾心之用無不貫,蓋必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,然後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餘,此又言之序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宋儒朱熹既著為《大學章句》,又設為或人之問而發明旨趣,書成錄以進于其君,且曰:“《大學》經文前章略提綱領,後章細分條目,巨細相涵,首尾相應,極為詳備。

    必先讀經文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