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九
關燈
小
中
大
之習熟,而綱領條目羅列胸中如指諸掌,然後增考傳文,随事體察而實緻其力,使吾所以明德而新民者無不止于至善,而天下之人皆有以見其意誠心正、身修家齊、國治天下平之效,則大學之道不在于書而在于我矣。
”朱熹以此進于其君,期于使天下之人皆有以見意誠心正、身修家齊、國治天下平之效,謂之效者用之而驗也。
臣謹錄其言而綴于其所著書之末,蓋期世之為治者必推其效至于天下之平而後已,允若茲,斯為聖神功化之極,伏惟聖明深加之意,則朱熹所以告其君者所謂“大學之道不在書而在我”,在當時則為虛文,在今日則有實用矣,臣不勝惓惓。
《詩》雲:“於戲,前王不忘。
”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,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,此以沒世不忘也。
朱熹曰:“《詩》,《周頌烈文》之篇。
於戲,歎辭。
前王謂文、武也,君子謂其後賢、後王,小人謂後民也。
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,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,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。
”又曰:“沒世而不能忘,如堯、舜、文、武之德,萬世尊仰之,豈不是賢其賢?如周後稷之德,子孫宗之以為先祖之所自出,豈不是親其親?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引《烈文》之詩而言前王之沒世不忘,何也?”曰:“賢其賢者,聞而知之,仰其德業之盛;親其親者,子孫保之,思其覆育之恩也;樂其樂者,含哺鼓腹而安其樂也;利其利者,耕田鑿井而享其利也。
此皆先王盛德至善之餘澤,故雖已沒世而人猶思之愈久而不能忘也。
” 臣按:明德、新民能使人沒世而不能忘之如此,是則其治化之所及者又不止在當世而已也。
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,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朱熹曰:“老者,所謂老吾老也。
興,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。
孤者,幼而無父之稱。
絜,度也;矩,所以為方也。
言此三者上行下效,捷于影響,所謂家齊而國治也,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,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,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。
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上章論齊家治國之道,既以孝弟慈為言矣,此論治國平天下之道而複以是為言,何也?”曰:“三者人道之大端,衆心之所同得者也。
自家以及國,自國以及天下,雖有大小之殊,然其道不過如此而已,但前章專以己推而人化為言,此章又申言之,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能已者如此,是以君子不唯有以化之而又有以處之也。
蓋人之所以為心者雖其未嘗不同,然貴賤殊勢、賢愚異禀,苟非在上之君子真知實蹈,有以倡之,則下之有是心者亦無所感而興起矣。
幸其有以倡焉而興起矣,然上之人乃或不能察彼之心而失其所以處之之道,則彼其所興起者或不得遂而反有不均之歎,是以君子察其心之所同而得夫絜矩之道,然後有以處此而遂其興起之善端也。
”曰:“何以言絜之為度也?”曰:“此莊子所謂絜之百圍,賈子所謂度長絜大者也。
前此諸儒蓋莫之省,而強訓以挈,殊無意謂,先友太史範公乃獨推此以言之而後其理可得而通也。
蓋絜,度也,矩所以為方也。
以己之心度人之心,知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己,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之于人,使吾之身一處乎此則上下四方、物我之際各得其分,不相侵越,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地,則其廣狹長短又皆均平如一,截然方正,而無有餘不足之處,是則所謂絜矩者也。
夫為天下國家而所以處心制事者一出乎此,則天地之間将無一物不得其所,而凡天下之欲為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盡其心而無不均之歎矣。
天下其有不平者乎,然君子之所以有此,亦豈自外至而強為之哉?亦曰格物緻知,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萬人之心,即一人之心意誠心正,故有以勝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為千萬人之心,其如此而已矣。
一有私意存乎其間,則一膜之外便為胡越,雖欲絜矩,亦将有所隔礙而不能通矣。
” 臣按:平天下之道不外乎化之、處之二者而已,蓋人君以一人之身而臨天下之大,地非一方不能處處而親履之也,人非一人不能人人而親谕之也,必欲治而平之,豈能一一周而遍之哉?夫我有此本然之性而人亦莫不有此本然之性,我盡我本然之性,使之觀感興起而莫不盡其本然之性皆如我性之本然者焉,是則所謂化之也;夫我有此當然之理而彼亦莫不有此當然之理,我以當然之理推之以量度處置,使彼各得其
”朱熹以此進于其君,期于使天下之人皆有以見意誠心正、身修家齊、國治天下平之效,謂之效者用之而驗也。
臣謹錄其言而綴于其所著書之末,蓋期世之為治者必推其效至于天下之平而後已,允若茲,斯為聖神功化之極,伏惟聖明深加之意,則朱熹所以告其君者所謂“大學之道不在書而在我”,在當時則為虛文,在今日則有實用矣,臣不勝惓惓。
《詩》雲:“於戲,前王不忘。
”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,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,此以沒世不忘也。
朱熹曰:“《詩》,《周頌烈文》之篇。
於戲,歎辭。
前王謂文、武也,君子謂其後賢、後王,小人謂後民也。
此言前王所以新民者止于至善,能使天下後世無一物不得其所,所以既沒世而人思慕之愈久而不忘也。
”又曰:“沒世而不能忘,如堯、舜、文、武之德,萬世尊仰之,豈不是賢其賢?如周後稷之德,子孫宗之以為先祖之所自出,豈不是親其親?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引《烈文》之詩而言前王之沒世不忘,何也?”曰:“賢其賢者,聞而知之,仰其德業之盛;親其親者,子孫保之,思其覆育之恩也;樂其樂者,含哺鼓腹而安其樂也;利其利者,耕田鑿井而享其利也。
此皆先王盛德至善之餘澤,故雖已沒世而人猶思之愈久而不能忘也。
” 臣按:明德、新民能使人沒世而不能忘之如此,是則其治化之所及者又不止在當世而已也。
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,上老老而民興孝,上長長而民興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。
朱熹曰:“老者,所謂老吾老也。
興,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。
孤者,幼而無父之稱。
絜,度也;矩,所以為方也。
言此三者上行下效,捷于影響,所謂家齊而國治也,亦可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可使有一夫之不獲矣,是以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,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,則上下四旁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。
” 或問于朱熹曰:“上章論齊家治國之道,既以孝弟慈為言矣,此論治國平天下之道而複以是為言,何也?”曰:“三者人道之大端,衆心之所同得者也。
自家以及國,自國以及天下,雖有大小之殊,然其道不過如此而已,但前章專以己推而人化為言,此章又申言之,以見人心之所同而不能已者如此,是以君子不唯有以化之而又有以處之也。
蓋人之所以為心者雖其未嘗不同,然貴賤殊勢、賢愚異禀,苟非在上之君子真知實蹈,有以倡之,則下之有是心者亦無所感而興起矣。
幸其有以倡焉而興起矣,然上之人乃或不能察彼之心而失其所以處之之道,則彼其所興起者或不得遂而反有不均之歎,是以君子察其心之所同而得夫絜矩之道,然後有以處此而遂其興起之善端也。
”曰:“何以言絜之為度也?”曰:“此莊子所謂絜之百圍,賈子所謂度長絜大者也。
前此諸儒蓋莫之省,而強訓以挈,殊無意謂,先友太史範公乃獨推此以言之而後其理可得而通也。
蓋絜,度也,矩所以為方也。
以己之心度人之心,知人之所惡者不異乎己,則不敢以己之所惡者施之于人,使吾之身一處乎此則上下四方、物我之際各得其分,不相侵越,而各就其中校其所占之地,則其廣狹長短又皆均平如一,截然方正,而無有餘不足之處,是則所謂絜矩者也。
夫為天下國家而所以處心制事者一出乎此,則天地之間将無一物不得其所,而凡天下之欲為孝弟不倍者皆得以自盡其心而無不均之歎矣。
天下其有不平者乎,然君子之所以有此,亦豈自外至而強為之哉?亦曰格物緻知,故有以通天下之志而知千萬人之心,即一人之心意誠心正,故有以勝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為千萬人之心,其如此而已矣。
一有私意存乎其間,則一膜之外便為胡越,雖欲絜矩,亦将有所隔礙而不能通矣。
” 臣按:平天下之道不外乎化之、處之二者而已,蓋人君以一人之身而臨天下之大,地非一方不能處處而親履之也,人非一人不能人人而親谕之也,必欲治而平之,豈能一一周而遍之哉?夫我有此本然之性而人亦莫不有此本然之性,我盡我本然之性,使之觀感興起而莫不盡其本然之性皆如我性之本然者焉,是則所謂化之也;夫我有此當然之理而彼亦莫不有此當然之理,我以當然之理推之以量度處置,使彼各得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