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九
關燈
小
中
大
當然之理皆如我理之當然者焉,是則所謂處之也。
蓋化之以吾身,處之各以其人之身,其人所有之理即吾所有之理,是理也具于心而為性人人皆同,以吾之心感人之心,上行下效,各欲以自盡以己之心度人之心,彼此相方,各得其分願矣,必使物我之間上下四傍不相侵越,前後左右不相違背,面面得其所處之方,人人得其所有之分,概而視之、累而觀之,皆截然方正,無高低、廣狹、長短不均之處,是則所謂絜矩也。
以絜矩之心,行絜矩之政,天下之大将無一人不得其分、無一事不得其理、無一地之不從其化,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、恤其孤,由家而國,國無不然,由國而天下,天下無不然,所謂王道平平、王道蕩蕩、王道正直,端有在于斯矣。
所惡于上毋以使下,所惡于下毋以事上,所惡于前毋以先後,所惡于後毋以從前,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,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,此之謂絜矩之道。
朱熹曰:“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。
如不欲上之無禮于我,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,不欲下之不忠于我,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,至于前後左右無不皆然,則身之所處,上下四傍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。
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,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?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,此平天下之要道也,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。
” 臣按:先儒金履祥有曰:“《大學》傳之十章,釋治國平天下者也。
天下至廣也,天下之人至衆也,孰為經制之本,孰為統馭之略,傳不一言焉,而惟諄諄以絜矩之義反複言之,蓋天下雖大,億兆雖衆,然皆一人之積耳。
夫乾始坤生,塞體帥性,而為人人情固不相遠也。
平天下者惟以一人之心體天下之心,以天下人之心為一人之心推而度之、概而取之,則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。
此絜矩所以為平天下之要道也。
《大學》傳之十章反複推明,固不一節,要其旨意不過一綱二目而已,一綱即絜矩也,二目即财、利也,君子、小人也。
目雖有二,其因一耳,蓋所謂絜矩者固欲以公天下之好惡,然天下之所同好者财利也,公其利以利天下者君子也,利其利以害天下者小人也,是又民心之所同好同惡也。
是故十章之傳,第一節以起絜矩之道,第二節以解絜矩之義,第三節明絜矩之得也,第四節明不絜矩之失也,第五節則總得失之說以結之,第六節承得衆之說以明有财之本、絜矩之效也,第七節因有财之說以明内末之非、不絜矩之戒也,第八節并論财民聚散之效,第九節獨指貨悖出入之應皆絜矩與否之類感也,第十節則總善不善以結之,此皆就貨利一目反複之以明絜矩不絜矩之分也,十一節承上文善字以明好善之實,十二節承上文寶字以明仁親之實此善絜矩者也,十三節引《秦誓》能容之人君子之絜矩者也,不能容之人小人之反絜矩者也,十四節絕小人之決、絜人心之所惡而仁人得好惡之正也,十五節以戒用君子之緩、退小人之不能遠,知絜人心之所好惡而未能盡好惡之道者也,十六節感君子小人進退之失,言好惡拂人之菑,不能絜矩而反人心之好惡者也,十七節則又總得失之說以終之,此皆就君子小人一目反複之以明絜矩不絜矩之分也,十八節即财利一目以指國家生财之有道,十九節即君子小人一目以論仁不仁者之于财,二十節明仁義之說以總之,二十一節明君子之不專其利,絜矩之正也,二十二節明小人之必專其利,絜矩之反也,兩結之以義為利之語,即上文以善為寶之意也。
此傳十章之大略也,節段雖多其綱則一,綱目雖異其歸則同,參而伍之,經而緯之,反複而玩味之,其意切而所語者大,其辭詳而所持者約,誠平天下之要道,大學之極功也。
為人君者誠能即一人而絜之,合人人而矩之,絕一己之私而公天下之利,用君子之利而去小人之私,使天下之大,同得其所好,同惬其所惡,親賢樂利各得其所,天下其有不平者乎?”臣謹詳履祥此說,推明治國平天下章之旨,義無餘蘊矣。
朱熹所謂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,所謂此者指絜矩而言也,平天下之要道端莫外此。
臣故詳載之以為願治之聖君告。
嗚呼,為學而至于平天下學之道盡矣,為治而至于天下奔馳之道極矣,曾子親受《大學》于孔子,其傳真切明實,故其為書鑿鑿乎皆布帛菽粟,确确乎皆參苓芝術,無有玄妙高虛之談,無有宏闊誇大之見,此真孔門傳授心法,儒者當世守之以為輔世長民之術,人君當世傳之以為化民成俗之本。
聖神功化之極(中)
蓋化之以吾身,處之各以其人之身,其人所有之理即吾所有之理,是理也具于心而為性人人皆同,以吾之心感人之心,上行下效,各欲以自盡以己之心度人之心,彼此相方,各得其分願矣,必使物我之間上下四傍不相侵越,前後左右不相違背,面面得其所處之方,人人得其所有之分,概而視之、累而觀之,皆截然方正,無高低、廣狹、長短不均之處,是則所謂絜矩也。
以絜矩之心,行絜矩之政,天下之大将無一人不得其分、無一事不得其理、無一地之不從其化,人人親其親、長其長、恤其孤,由家而國,國無不然,由國而天下,天下無不然,所謂王道平平、王道蕩蕩、王道正直,端有在于斯矣。
所惡于上毋以使下,所惡于下毋以事上,所惡于前毋以先後,所惡于後毋以從前,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,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,此之謂絜矩之道。
朱熹曰:“此覆解上文絜矩二字之義。
如不欲上之無禮于我,則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無禮使之,不欲下之不忠于我,則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,至于前後左右無不皆然,則身之所處,上下四傍、長短廣狹彼此如一而無不方矣。
彼同有是心而興起焉者,又豈有一夫之不獲哉?所操者約而所及者廣,此平天下之要道也,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。
” 臣按:先儒金履祥有曰:“《大學》傳之十章,釋治國平天下者也。
天下至廣也,天下之人至衆也,孰為經制之本,孰為統馭之略,傳不一言焉,而惟諄諄以絜矩之義反複言之,蓋天下雖大,億兆雖衆,然皆一人之積耳。
夫乾始坤生,塞體帥性,而為人人情固不相遠也。
平天下者惟以一人之心體天下之心,以天下人之心為一人之心推而度之、概而取之,則各得其所而天下平矣。
此絜矩所以為平天下之要道也。
《大學》傳之十章反複推明,固不一節,要其旨意不過一綱二目而已,一綱即絜矩也,二目即财、利也,君子、小人也。
目雖有二,其因一耳,蓋所謂絜矩者固欲以公天下之好惡,然天下之所同好者财利也,公其利以利天下者君子也,利其利以害天下者小人也,是又民心之所同好同惡也。
是故十章之傳,第一節以起絜矩之道,第二節以解絜矩之義,第三節明絜矩之得也,第四節明不絜矩之失也,第五節則總得失之說以結之,第六節承得衆之說以明有财之本、絜矩之效也,第七節因有财之說以明内末之非、不絜矩之戒也,第八節并論财民聚散之效,第九節獨指貨悖出入之應皆絜矩與否之類感也,第十節則總善不善以結之,此皆就貨利一目反複之以明絜矩不絜矩之分也,十一節承上文善字以明好善之實,十二節承上文寶字以明仁親之實此善絜矩者也,十三節引《秦誓》能容之人君子之絜矩者也,不能容之人小人之反絜矩者也,十四節絕小人之決、絜人心之所惡而仁人得好惡之正也,十五節以戒用君子之緩、退小人之不能遠,知絜人心之所好惡而未能盡好惡之道者也,十六節感君子小人進退之失,言好惡拂人之菑,不能絜矩而反人心之好惡者也,十七節則又總得失之說以終之,此皆就君子小人一目反複之以明絜矩不絜矩之分也,十八節即财利一目以指國家生财之有道,十九節即君子小人一目以論仁不仁者之于财,二十節明仁義之說以總之,二十一節明君子之不專其利,絜矩之正也,二十二節明小人之必專其利,絜矩之反也,兩結之以義為利之語,即上文以善為寶之意也。
此傳十章之大略也,節段雖多其綱則一,綱目雖異其歸則同,參而伍之,經而緯之,反複而玩味之,其意切而所語者大,其辭詳而所持者約,誠平天下之要道,大學之極功也。
為人君者誠能即一人而絜之,合人人而矩之,絕一己之私而公天下之利,用君子之利而去小人之私,使天下之大,同得其所好,同惬其所惡,親賢樂利各得其所,天下其有不平者乎?”臣謹詳履祥此說,推明治國平天下章之旨,義無餘蘊矣。
朱熹所謂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,所謂此者指絜矩而言也,平天下之要道端莫外此。
臣故詳載之以為願治之聖君告。
嗚呼,為學而至于平天下學之道盡矣,為治而至于天下奔馳之道極矣,曾子親受《大學》于孔子,其傳真切明實,故其為書鑿鑿乎皆布帛菽粟,确确乎皆參苓芝術,無有玄妙高虛之談,無有宏闊誇大之見,此真孔門傳授心法,儒者當世守之以為輔世長民之術,人君當世傳之以為化民成俗之本。
聖神功化之極(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