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七
關燈
小
中
大
呼,臣之誕将以求富貴,雖欺诳其君而不顧也;君之誕将以求福壽,雖矯誣天帝而不忌也。
籲,君固不可欺也,天其可誣乎! 《贲》之彖曰:觀乎天文以察時,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
程頤曰:“天文,天之理也。
人文,人之道也。
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、寒暑陰陽之代變,觀其運行以察其四時之遷改也。
人文,天理之倫序,觀人文以教化天下,天下成其禮俗,乃聖人用《贲》之道也。
” 胡允曰:“聖人南面而立,視昏旦之星、日月之次以知四時寒暑之變,觀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之文則導以禮樂,風以《詩》《書》,彰以車服,辨以采章,而化成于天下。
” 臣按:先儒言化謂舊者化新,成謂久而成俗。
夫人君之為治,期于化成天下,必欲舊染之俗皆變而新,已化之俗皆成而久,其道何由?亦惟用乎人文而已。
蓋盈天地間皆人也,人人皆有彜倫次序、尊卑上下、親疏遠近,等級分明,名分整比,情意周流,燦然文采有可觀者,是謂之人文。
因其人有是文為之品節焉,為之制度焉,為之威儀焉,為之采章焉,為之典禮焉,為之車服焉,為之經籍焉,為之聲音文字焉,以是而化天下之人,則使之皆成夫文明之俗。
聖人用《贲》之道如此,豈非為治之要道哉? 《恒》之彖曰:“恒,亨,無咎,利貞”,久于其道也。
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,“利有攸往”,終則有始也。
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時變化而能久成,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,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
程頤曰:“《恒》之道可緻亨而無過咎,但所恒宜得其正,失正則非可恒之道也,故曰久于其道。
其道,可恒之正道也。
天地之所以不已,蓋有恒久之道,人能恒于可恒之道,則合天地之理也。
天地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也,動則終而複始,所以恒而不窮。
凡天地所生之物,雖山嶽之堅厚,未有能不變者也,故恒非一定之謂也,一定則不能恒矣,唯随時變易,乃常道也,故雲利有攸往。
明理之如是,懼人之泥于常也。
‘日月得天’以下極言常理,日月,陰陽之精氣耳,唯其順天之道,往來盈縮,故能久照而不已,得天順天理也。
四時,陰陽之氣耳,往來變化,生成萬物,亦以得天,故長久不已。
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,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。
觀其所恒,謂觀日月之久照,四時之久成,聖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。
觀此則天地萬物之情理可見矣。
天地常久之道,天下常久之理,非知道者孰能識之?” 朱熹曰:“恒固能亨且無咎矣,然必利于正,乃為久于其道,不正則久非其道矣,天地之道所以長久亦以正而已矣。
久于其道,終也;利有攸往,始也。
動靜相生,循環之理,然必靜為主也。
” 臣按:為治之道貴乎能恒,恒則能久,久則可大,彼朝令而夕改、歲異而月不同者,必不能待,夫必世之久而緻治具之周備,仁恩之洽浃也。
《大傳》曰: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,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朱熹曰:“成位謂成人之位,其中謂天地之中。
至此則體道之極功、聖人之能事,可以與天地參矣。
”又曰:“易簡理得,是淨淨潔潔,無許多勞擾委曲,張子所謂盡人道并立乎天地以成三才,則盡人道,非聖人不能也。
” 臣按:幹知大始,坤作成物,幹以易知,坤以簡能,是天地之理不外乎易簡而已,聖人中立兩間,以其一心之易簡而合乎天地之易簡,行其所無事而順乎自然之理,由一身而一家,由一家而一國,由一國而之天下,凡有所修為舉措莫非易知易從之事、可久可大之業,而所謂暗昧傾險、勞擾繁雜者無有焉,如此,則與天地同體而天下之理皆得于我矣。
上焉而天天之理以易,下焉而地地之理以簡,中焉而人人之理兼天地之簡易而有之,然人皆有是理而不能得,賢人雖得是理而不能盡,得天下之理而盡之者,其聖人乎!惟其盡得是理,所以成位乎天地之中而與天地參而為三欤。
顯諸仁,藏諸用,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,盛德大業至矣哉。
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。
程頤曰:“運行之迹,生育之功,顯諸仁也。
神妙無方,變化無迹,藏諸用也。
天地不與聖人同憂,天地不宰,聖人有心也,天地無心而成化,聖人有心而無為,天地聖人之盛德大業可謂至矣。
富有,溥博也;日新,無窮也。
” 朱熹曰:“顯自内而外也,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也;藏自外而内也,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。
張子曰:‘富有者大而無外,日新者久而無窮。
’” 臣按:真德秀謂此章雖言易之理,然易也、天地也、聖人也,一而已矣。
生物無窮,天地之大業也;運行不息,天地之盛德也;功及萬世,聖人之大業也;終始日新,聖人之盛德也。
籲,非富有不可以言大業,使凡天地之間有一物之或遺、有一處之不到,非富有也,有而不富謂之非業,固不可謂之大,業則未也;非日新不可以言盛德,使凡宇宙之内有一息之或間、有一隙之暫已,非日新也,新而不日謂之非德,固不可謂之盛,德則未也。
有志于二帝三王之盛雍熙泰和之治者,尚當體有心之聖人而法無心之天地,以成其盛德大業也哉。
以上聖神功化之極(上之上)
籲,君固不可欺也,天其可誣乎! 《贲》之彖曰:觀乎天文以察時,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。
程頤曰:“天文,天之理也。
人文,人之道也。
天文謂日月星辰之錯列、寒暑陰陽之代變,觀其運行以察其四時之遷改也。
人文,天理之倫序,觀人文以教化天下,天下成其禮俗,乃聖人用《贲》之道也。
” 胡允曰:“聖人南面而立,視昏旦之星、日月之次以知四時寒暑之變,觀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、朋友之文則導以禮樂,風以《詩》《書》,彰以車服,辨以采章,而化成于天下。
” 臣按:先儒言化謂舊者化新,成謂久而成俗。
夫人君之為治,期于化成天下,必欲舊染之俗皆變而新,已化之俗皆成而久,其道何由?亦惟用乎人文而已。
蓋盈天地間皆人也,人人皆有彜倫次序、尊卑上下、親疏遠近,等級分明,名分整比,情意周流,燦然文采有可觀者,是謂之人文。
因其人有是文為之品節焉,為之制度焉,為之威儀焉,為之采章焉,為之典禮焉,為之車服焉,為之經籍焉,為之聲音文字焉,以是而化天下之人,則使之皆成夫文明之俗。
聖人用《贲》之道如此,豈非為治之要道哉? 《恒》之彖曰:“恒,亨,無咎,利貞”,久于其道也。
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,“利有攸往”,終則有始也。
日月得天而能久照,四時變化而能久成,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,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。
程頤曰:“《恒》之道可緻亨而無過咎,但所恒宜得其正,失正則非可恒之道也,故曰久于其道。
其道,可恒之正道也。
天地之所以不已,蓋有恒久之道,人能恒于可恒之道,則合天地之理也。
天地之理未有不動而能恒者也,動則終而複始,所以恒而不窮。
凡天地所生之物,雖山嶽之堅厚,未有能不變者也,故恒非一定之謂也,一定則不能恒矣,唯随時變易,乃常道也,故雲利有攸往。
明理之如是,懼人之泥于常也。
‘日月得天’以下極言常理,日月,陰陽之精氣耳,唯其順天之道,往來盈縮,故能久照而不已,得天順天理也。
四時,陰陽之氣耳,往來變化,生成萬物,亦以得天,故長久不已。
聖人以常久之道行之有常,而天下化之以成美俗也。
觀其所恒,謂觀日月之久照,四時之久成,聖人之道所以能常久之理。
觀此則天地萬物之情理可見矣。
天地常久之道,天下常久之理,非知道者孰能識之?” 朱熹曰:“恒固能亨且無咎矣,然必利于正,乃為久于其道,不正則久非其道矣,天地之道所以長久亦以正而已矣。
久于其道,終也;利有攸往,始也。
動靜相生,循環之理,然必靜為主也。
” 臣按:為治之道貴乎能恒,恒則能久,久則可大,彼朝令而夕改、歲異而月不同者,必不能待,夫必世之久而緻治具之周備,仁恩之洽浃也。
《大傳》曰: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,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朱熹曰:“成位謂成人之位,其中謂天地之中。
至此則體道之極功、聖人之能事,可以與天地參矣。
”又曰:“易簡理得,是淨淨潔潔,無許多勞擾委曲,張子所謂盡人道并立乎天地以成三才,則盡人道,非聖人不能也。
” 臣按:幹知大始,坤作成物,幹以易知,坤以簡能,是天地之理不外乎易簡而已,聖人中立兩間,以其一心之易簡而合乎天地之易簡,行其所無事而順乎自然之理,由一身而一家,由一家而一國,由一國而之天下,凡有所修為舉措莫非易知易從之事、可久可大之業,而所謂暗昧傾險、勞擾繁雜者無有焉,如此,則與天地同體而天下之理皆得于我矣。
上焉而天天之理以易,下焉而地地之理以簡,中焉而人人之理兼天地之簡易而有之,然人皆有是理而不能得,賢人雖得是理而不能盡,得天下之理而盡之者,其聖人乎!惟其盡得是理,所以成位乎天地之中而與天地參而為三欤。
顯諸仁,藏諸用,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,盛德大業至矣哉。
富有之謂大業,日新之謂盛德。
程頤曰:“運行之迹,生育之功,顯諸仁也。
神妙無方,變化無迹,藏諸用也。
天地不與聖人同憂,天地不宰,聖人有心也,天地無心而成化,聖人有心而無為,天地聖人之盛德大業可謂至矣。
富有,溥博也;日新,無窮也。
” 朱熹曰:“顯自内而外也,仁謂造化之功德之發也;藏自外而内也,用謂機緘之妙業之本也。
張子曰:‘富有者大而無外,日新者久而無窮。
’” 臣按:真德秀謂此章雖言易之理,然易也、天地也、聖人也,一而已矣。
生物無窮,天地之大業也;運行不息,天地之盛德也;功及萬世,聖人之大業也;終始日新,聖人之盛德也。
籲,非富有不可以言大業,使凡天地之間有一物之或遺、有一處之不到,非富有也,有而不富謂之非業,固不可謂之大,業則未也;非日新不可以言盛德,使凡宇宙之内有一息之或間、有一隙之暫已,非日新也,新而不日謂之非德,固不可謂之盛,德則未也。
有志于二帝三王之盛雍熙泰和之治者,尚當體有心之聖人而法無心之天地,以成其盛德大業也哉。
以上聖神功化之極(上之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