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七
關燈
小
中
大
上既見下,下亦見上。
物,人也。
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,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,陰陽各從其類,人、物莫不然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剛健中正以居尊位,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,故其象如此。
”又曰:“作,起也。
物,猶人也。
睹釋利見之意也。
本乎天者謂動物,本乎地者謂植物,物各從其類,聖人,人類之首也,故興起于上而人皆見之。
” 臣按:《幹》之六爻皆以龍為象,蓋龍之為物,禀至陽之精,神靈莫測,變化無窮,故以象乾道之變化、陽氣之消息焉。
然是龍也,始而潛,繼而見躍,又進而為飛則當五位,則是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也,易之六十四卦凡三百八十四爻,皆莫有過于此爻者也,是以自古稱頌人君者必曰飛龍九五焉。
九五之象曰飛龍在天,大人造也,是言聖人有德有位,制禮作樂可以有為,此其時也。
《文言》曰“飛龍在天,上治也”,是言聖人居上臨下,得時行道,統治萬民,此其象也。
又曰“飛龍在天,乃位乎天德”,是言聖人體元長人,以天之德居天之位,此其事也。
夫《幹》之六爻,何者而非天德乎,而五為天位,乃天德之得位者焉,然是天德也非一端也,天之德即幹之德,幹之德即聖人之德,故又贊之曰:“大哉幹乎,剛健中正,純粹精也。
”朱熹曰:“剛以體言,健兼用言,中者其行無過不及,正者其立不偏。
四者幹之德也,純者不雜于陰柔,粹者不雜于邪惡,蓋剛健中正之至極而精者,又純粹之至極也。
”由是以觀,幹之為德大矣、備矣,無以加矣。
然此七德者人君固當全備而無虧欠,然就其中七者而言,而此剛健中正四者尤為其要者也,又就四者而言,則剛健二者尤其要也,又就二者而言,則剛之為德乃陽之本體、《幹》之大用,而于君德尤為至要者焉。
臣願九五飛天之大人,本乎剛以為德,有剛以為體,則其為用也無不健矣,以剛為體、以健為用事之行也,必由乎中事之立也,必本乎正心,心在焉事事而思之極深,研幾而必求至乎精義入神之地,則七德備乎己,而凡所謂元亨利貞之四德修之而為德行,發之而為德業,何者而非乾德之流行者乎?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兇。
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。
天且弗違,而況于人乎,況于鬼神乎? 程頤曰:“大人與天地日月、四時鬼神合者,合乎道也。
天地者道也,鬼神者造化之迹也,聖人先于天而天同之,後于天而能順天者,合于道而已,合于道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大人即釋爻辭所利見之大人也,有是德而當其位,乃可以當之。
人與天地、鬼神本無二理,特蔽于有我之私,是以梏于形體而不能相通。
大人無私,以道為體會,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?先天不違,謂意之所為默與道契;後天奉天,謂知理如是,奉而行之。
” 臣按:上天下地而聖人居乎其中,日月之代明、四時之錯行、鬼神之顯微,聖人無一而不與之合焉。
所謂合者,豈區區然以效法比并之哉?蓋聖人居天位,備天德,心與天通,道與天契,一念合天,何往不濟,況地者天之對而日月為天地之精華,四時為天地之運動,鬼神又天地之功用者哉。
其大者既合,則其他無不合矣。
天既合矣,是以心神運動,天人合同,視于無形,聽于無聲,先天之意而有所為,非有意于求天之從而天自不能以違我也。
承天之意與時偕行,因其時序之常而制為時措之宜,無非以奉乎天而已,是則先于天而天不違我,後乎天而我不逆天,自非聖人德合乎天,何以能先後于天而相與之和同也哉?然則未至于大人之地而居大人之位者,何以緻其力哉?亦曰公而已矣。
朱子所謂“蔽于有我之私,梏于形體而不能相通”則非公矣。
天者公而已,聖人無私,亦天也,此其所以與天合與,既公矣又何加焉?曰敬。
既敬矣又何加焉?曰勤。
公以主之,敬以持之,勤以行之,則吾心與天心合而不梏于形體之私,而與之相通矣,故《易》之象曰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自強不息,勤之謂也。
《觀》之彖曰:大觀在上,順而巽,中正以觀天下。
“觀,盥而不薦,有孚颙若”,下觀而化也。
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,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。
程頤曰:“五居尊位,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,其德甚大,故曰‘大觀在上’。
下坤而上巽,是能順而巽也。
五居中正以巽順中正之德,為觀于天下也。
為觀之道嚴敬如始盥之時,則下民至誠瞻仰而從化也。
不薦,謂不使誠意少散也。
天道至神,故曰神道。
觀天之運行四時,無所差忒,則見其神妙,聖人見天道之神,體神道以設教,故天下莫不服也。
夫天道至神,故運行四時、化育萬物無有差忒,至神之道莫可名言,唯聖人默契,體其妙用,設為政教,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,鼓舞其化而莫測其用,自然仰觀而戴服,故曰‘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’。
” 臣按:《易》所謂“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”,蓋以聖人之政教必體天道之妙用,而施之于民亦如天之運行四時,無有差忒,神而莫可名言爾。
後世虛誕之君、谀佞之臣,故為怪誕虛幻之事,托鬼神以眩惑愚民,而謂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也,乃至假河圖、洛書以文其奸。
嗚
物,人也。
本乎天者如日月星辰,本乎地者如蟲獸草木,陰陽各從其類,人、物莫不然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剛健中正以居尊位,如以聖人之德居聖人之位,故其象如此。
”又曰:“作,起也。
物,猶人也。
睹釋利見之意也。
本乎天者謂動物,本乎地者謂植物,物各從其類,聖人,人類之首也,故興起于上而人皆見之。
” 臣按:《幹》之六爻皆以龍為象,蓋龍之為物,禀至陽之精,神靈莫測,變化無窮,故以象乾道之變化、陽氣之消息焉。
然是龍也,始而潛,繼而見躍,又進而為飛則當五位,則是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也,易之六十四卦凡三百八十四爻,皆莫有過于此爻者也,是以自古稱頌人君者必曰飛龍九五焉。
九五之象曰飛龍在天,大人造也,是言聖人有德有位,制禮作樂可以有為,此其時也。
《文言》曰“飛龍在天,上治也”,是言聖人居上臨下,得時行道,統治萬民,此其象也。
又曰“飛龍在天,乃位乎天德”,是言聖人體元長人,以天之德居天之位,此其事也。
夫《幹》之六爻,何者而非天德乎,而五為天位,乃天德之得位者焉,然是天德也非一端也,天之德即幹之德,幹之德即聖人之德,故又贊之曰:“大哉幹乎,剛健中正,純粹精也。
”朱熹曰:“剛以體言,健兼用言,中者其行無過不及,正者其立不偏。
四者幹之德也,純者不雜于陰柔,粹者不雜于邪惡,蓋剛健中正之至極而精者,又純粹之至極也。
”由是以觀,幹之為德大矣、備矣,無以加矣。
然此七德者人君固當全備而無虧欠,然就其中七者而言,而此剛健中正四者尤為其要者也,又就四者而言,則剛健二者尤其要也,又就二者而言,則剛之為德乃陽之本體、《幹》之大用,而于君德尤為至要者焉。
臣願九五飛天之大人,本乎剛以為德,有剛以為體,則其為用也無不健矣,以剛為體、以健為用事之行也,必由乎中事之立也,必本乎正心,心在焉事事而思之極深,研幾而必求至乎精義入神之地,則七德備乎己,而凡所謂元亨利貞之四德修之而為德行,發之而為德業,何者而非乾德之流行者乎?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,與日月合其明,與四時合其序,與鬼神合其吉兇。
先天而天弗違,後天而奉天時。
天且弗違,而況于人乎,況于鬼神乎? 程頤曰:“大人與天地日月、四時鬼神合者,合乎道也。
天地者道也,鬼神者造化之迹也,聖人先于天而天同之,後于天而能順天者,合于道而已,合于道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也。
” 朱熹曰:“大人即釋爻辭所利見之大人也,有是德而當其位,乃可以當之。
人與天地、鬼神本無二理,特蔽于有我之私,是以梏于形體而不能相通。
大人無私,以道為體會,何彼此先後之可言哉?先天不違,謂意之所為默與道契;後天奉天,謂知理如是,奉而行之。
” 臣按:上天下地而聖人居乎其中,日月之代明、四時之錯行、鬼神之顯微,聖人無一而不與之合焉。
所謂合者,豈區區然以效法比并之哉?蓋聖人居天位,備天德,心與天通,道與天契,一念合天,何往不濟,況地者天之對而日月為天地之精華,四時為天地之運動,鬼神又天地之功用者哉。
其大者既合,則其他無不合矣。
天既合矣,是以心神運動,天人合同,視于無形,聽于無聲,先天之意而有所為,非有意于求天之從而天自不能以違我也。
承天之意與時偕行,因其時序之常而制為時措之宜,無非以奉乎天而已,是則先于天而天不違我,後乎天而我不逆天,自非聖人德合乎天,何以能先後于天而相與之和同也哉?然則未至于大人之地而居大人之位者,何以緻其力哉?亦曰公而已矣。
朱子所謂“蔽于有我之私,梏于形體而不能相通”則非公矣。
天者公而已,聖人無私,亦天也,此其所以與天合與,既公矣又何加焉?曰敬。
既敬矣又何加焉?曰勤。
公以主之,敬以持之,勤以行之,則吾心與天心合而不梏于形體之私,而與之相通矣,故《易》之象曰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”,自強不息,勤之謂也。
《觀》之彖曰:大觀在上,順而巽,中正以觀天下。
“觀,盥而不薦,有孚颙若”,下觀而化也。
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,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。
程頤曰:“五居尊位,以剛陽中正之德為下所觀,其德甚大,故曰‘大觀在上’。
下坤而上巽,是能順而巽也。
五居中正以巽順中正之德,為觀于天下也。
為觀之道嚴敬如始盥之時,則下民至誠瞻仰而從化也。
不薦,謂不使誠意少散也。
天道至神,故曰神道。
觀天之運行四時,無所差忒,則見其神妙,聖人見天道之神,體神道以設教,故天下莫不服也。
夫天道至神,故運行四時、化育萬物無有差忒,至神之道莫可名言,唯聖人默契,體其妙用,設為政教,故天下之人涵泳其德而不知其功,鼓舞其化而莫測其用,自然仰觀而戴服,故曰‘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’。
” 臣按:《易》所謂“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”,蓋以聖人之政教必體天道之妙用,而施之于民亦如天之運行四時,無有差忒,神而莫可名言爾。
後世虛誕之君、谀佞之臣,故為怪誕虛幻之事,托鬼神以眩惑愚民,而謂之曰此聖人以神道設教也,乃至假河圖、洛書以文其奸。
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