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三
關燈
小
中
大
裡,遠者近千裡,所恃以維持撫治之者,惟提舉盜賊都巡檢四人,各以戍兵百餘為溪峒綱領,其職任可謂不輕矣,可不遴選其人,謹護其土,以為遠方久遠之計哉。
” 臣按:唐分嶺南地為五管,而桂、邕、容三管地屬嶺南西道,在于本朝,割容迤西之地屬廣東而廣西實全得桂、邕二管及容管之少半。
邕即今南甯府,其地控制左右兩江,實為安南咽喉之地,國初因前代之舊,設太平、田州、思明、鎮安四府,龍州等七州,正統初,又升思恩州為府,用其土人為守長,佐貳幕職則用流官,惟太平府全用流官而其屬州仍其舊俗,凡此羁縻州郡面内歲久,首領世襲,人自為戰,如古諸侯民兵之制,遇有征發亦賴其用,但今控制之戍僅有南甯馴象二衛、太平一所,似乎單弱,請如張栻所言,及今無事時,于此地屯兵以為重鎮,遴選守将,謹護其土,以為久遠之計,用以銷變于未然。
安南,古交也。
秦并天下,于此置象郡。
秦亡,南海尉趙佗擊并之,漢置九郡,九真、日南、象三郡是為交地,後女子征側反,遣馬援平之,立銅柱為漢界。
唐始分嶺南為東、西二道,置節度,立五管官南隸焉。
五代劉隐并其地以為交阯節度使,其後管内大亂,有丁部領者定之,其子琏内附,宋封為交阯郡王(交人封王自此始)。
傳子璇,為黎桓所奪,淳化四年封桓為王,桓卒,子龍钺立,其弟龍廷殺钺而代之,龍廷欲修貢,安撫使邵晔以聞,真宗曰:“遐荒異俗,不曉事體,何可怪也。
”仍封為王,賜名至忠,為其下李公蘊所奪,即封公蘊為王。
李氏傳八世,至昊旵,閩人陳日煚為其婿,遂有其國。
臣按:交阯本秦漢以來中國郡縣之地,五代時為劉隐所并,至宋初始封為郡王,然猶授中國官爵勳階,如所謂特進、檢校、太尉、靜海軍節度、觀察等使,及賜号推誠、順化功臣,皆如内地之臣,未始以國稱也。
其後封南平王,奏章文移猶稱安南道,孝宗時始封以王稱國,而天下因以高麗、真臘視之,不複知其為中國之郡縣矣。
李氏傳八世,陳氏傳十二世,至日焜為黎季犛所篡,季犛上表竄姓名為胡一元,子蒼易名篸,詐稱陳氏絕嗣,奆為甥,求權署國事,我太宗皇帝從其請。
逾年,陳氏孫名添平者始遁至京,訴其實,季犛乃表請迎添平還以國,朝廷不逆其詐,遣使送添平歸,抵其境,季犛伏兵殺之,并及使者。
事聞,太宗遍告于天地神祇,聲罪緻讨,遣征夷将軍朱能等征之,能道卒,命副将張輔總其兵,生擒季犛及其子蒼澄,獻俘京師,诏求陳氏遺裔立之,國人鹹稱季犛殺之盡,無可繼承者,佥請複古郡縣,遂如今制立交阯都、布、按三司及各府州縣衛所諸司,一如内地。
其後有黎利者中官庇之,遂緻猖肆,上表請立陳氏後,宣宗皇帝謂此皇祖意也,遂聽之,即棄其地,俾複為國。
嗚呼,自秦并百郡,交阯之地已與南海、桂林同入中國,漢武立嶺南九郡而九真、日南、交阯與焉,在唐中葉,江南之人仕中國顯者猶少,而愛州人姜公輔已仕中朝為學士宰相,與中州之士相颉頑矣,奈何世曆五代,為土豪所據,宋興不能讨之,遂使茲地淪為侏離藍縷之俗三百餘年,而不得與南海、桂林等六郡,班班然衣冠禮樂以為聲明文物之鄉,一何不幸哉!其間宋人雖一逐其王,元人雖再入其國都,而終不能有。
我太祖皇帝開國之初,陳氏首先納款,太祖著之《祖訓》,不許後人伐其國。
陳氏為賊犛所戕,太宗皇帝體高皇之意,不絕陳氏之嗣,遣使送還其國,賊犛乃殺之,并及使者,不得已興師平之,求陳氏後不可得,乃用漢、唐故事,複立郡縣。
而守臣不謹,遂至夷獠複肆,而黎利者以求得陳氏後為詞,宣宗皇帝體文皇之心,俾複繼陳氏之絕,不逆黎利之詐,遂為所蔽,群臣屢請興兵讨之,章皇帝念聖祖之垂訓,因置不問,而九真、日南之域,秦漢以來之遺民,既得見天日而又淪于幽谷之中,何其重不幸哉。
竊惟今日疆域遠過有宋,并于唐而不及漢者,以失嶺外此三郡也,幸而得之而又失之,似若可惜,然守祖宗之訓而不愆不忘,此繼述之大孝、守成之大體也,所可惜者一方之民重不幸耳(安南疆域在秦漢為三郡地,今其地東起廣東之欽州,迤西曆廣西之左江,至雲南之臨安、元江為界,欽以東海道與之對境,欽之西乃南甯府界,南甯之東南,思明府所屬上思州忠州、上下石西諸州,太平府所屬龍英、太平、安平、上下凍諸州皆與之接境,而龍州乃其所必由之路,而憑祥縣則其要害也。
鎮安府所屬有歸順及下雷峒,亦與接境,二峒迤西則雲南界矣。
臨安之阿迷州、左能寨等九長官司皆其近界,元江有水路通之,而蒙自縣則其所必由之路也。
其道路在廣西則由太平府曆龍州及憑祥縣抵其諒山府,至其所稱東都者可七日程;在廣東則自欽州西南一日至其永安州,由玉山等處至其東都可五日程;在雲南則由臨安府經蒙自縣河底之蓮花灘至其東都可四五日程,此中國與交南邊境之大略也。
以上言南夷)。
以上四方夷落之情(上)
” 臣按:唐分嶺南地為五管,而桂、邕、容三管地屬嶺南西道,在于本朝,割容迤西之地屬廣東而廣西實全得桂、邕二管及容管之少半。
邕即今南甯府,其地控制左右兩江,實為安南咽喉之地,國初因前代之舊,設太平、田州、思明、鎮安四府,龍州等七州,正統初,又升思恩州為府,用其土人為守長,佐貳幕職則用流官,惟太平府全用流官而其屬州仍其舊俗,凡此羁縻州郡面内歲久,首領世襲,人自為戰,如古諸侯民兵之制,遇有征發亦賴其用,但今控制之戍僅有南甯馴象二衛、太平一所,似乎單弱,請如張栻所言,及今無事時,于此地屯兵以為重鎮,遴選守将,謹護其土,以為久遠之計,用以銷變于未然。
安南,古交也。
秦并天下,于此置象郡。
秦亡,南海尉趙佗擊并之,漢置九郡,九真、日南、象三郡是為交地,後女子征側反,遣馬援平之,立銅柱為漢界。
唐始分嶺南為東、西二道,置節度,立五管官南隸焉。
五代劉隐并其地以為交阯節度使,其後管内大亂,有丁部領者定之,其子琏内附,宋封為交阯郡王(交人封王自此始)。
傳子璇,為黎桓所奪,淳化四年封桓為王,桓卒,子龍钺立,其弟龍廷殺钺而代之,龍廷欲修貢,安撫使邵晔以聞,真宗曰:“遐荒異俗,不曉事體,何可怪也。
”仍封為王,賜名至忠,為其下李公蘊所奪,即封公蘊為王。
李氏傳八世,至昊旵,閩人陳日煚為其婿,遂有其國。
臣按:交阯本秦漢以來中國郡縣之地,五代時為劉隐所并,至宋初始封為郡王,然猶授中國官爵勳階,如所謂特進、檢校、太尉、靜海軍節度、觀察等使,及賜号推誠、順化功臣,皆如内地之臣,未始以國稱也。
其後封南平王,奏章文移猶稱安南道,孝宗時始封以王稱國,而天下因以高麗、真臘視之,不複知其為中國之郡縣矣。
李氏傳八世,陳氏傳十二世,至日焜為黎季犛所篡,季犛上表竄姓名為胡一元,子蒼易名篸,詐稱陳氏絕嗣,奆為甥,求權署國事,我太宗皇帝從其請。
逾年,陳氏孫名添平者始遁至京,訴其實,季犛乃表請迎添平還以國,朝廷不逆其詐,遣使送添平歸,抵其境,季犛伏兵殺之,并及使者。
事聞,太宗遍告于天地神祇,聲罪緻讨,遣征夷将軍朱能等征之,能道卒,命副将張輔總其兵,生擒季犛及其子蒼澄,獻俘京師,诏求陳氏遺裔立之,國人鹹稱季犛殺之盡,無可繼承者,佥請複古郡縣,遂如今制立交阯都、布、按三司及各府州縣衛所諸司,一如内地。
其後有黎利者中官庇之,遂緻猖肆,上表請立陳氏後,宣宗皇帝謂此皇祖意也,遂聽之,即棄其地,俾複為國。
嗚呼,自秦并百郡,交阯之地已與南海、桂林同入中國,漢武立嶺南九郡而九真、日南、交阯與焉,在唐中葉,江南之人仕中國顯者猶少,而愛州人姜公輔已仕中朝為學士宰相,與中州之士相颉頑矣,奈何世曆五代,為土豪所據,宋興不能讨之,遂使茲地淪為侏離藍縷之俗三百餘年,而不得與南海、桂林等六郡,班班然衣冠禮樂以為聲明文物之鄉,一何不幸哉!其間宋人雖一逐其王,元人雖再入其國都,而終不能有。
我太祖皇帝開國之初,陳氏首先納款,太祖著之《祖訓》,不許後人伐其國。
陳氏為賊犛所戕,太宗皇帝體高皇之意,不絕陳氏之嗣,遣使送還其國,賊犛乃殺之,并及使者,不得已興師平之,求陳氏後不可得,乃用漢、唐故事,複立郡縣。
而守臣不謹,遂至夷獠複肆,而黎利者以求得陳氏後為詞,宣宗皇帝體文皇之心,俾複繼陳氏之絕,不逆黎利之詐,遂為所蔽,群臣屢請興兵讨之,章皇帝念聖祖之垂訓,因置不問,而九真、日南之域,秦漢以來之遺民,既得見天日而又淪于幽谷之中,何其重不幸哉。
竊惟今日疆域遠過有宋,并于唐而不及漢者,以失嶺外此三郡也,幸而得之而又失之,似若可惜,然守祖宗之訓而不愆不忘,此繼述之大孝、守成之大體也,所可惜者一方之民重不幸耳(安南疆域在秦漢為三郡地,今其地東起廣東之欽州,迤西曆廣西之左江,至雲南之臨安、元江為界,欽以東海道與之對境,欽之西乃南甯府界,南甯之東南,思明府所屬上思州忠州、上下石西諸州,太平府所屬龍英、太平、安平、上下凍諸州皆與之接境,而龍州乃其所必由之路,而憑祥縣則其要害也。
鎮安府所屬有歸順及下雷峒,亦與接境,二峒迤西則雲南界矣。
臨安之阿迷州、左能寨等九長官司皆其近界,元江有水路通之,而蒙自縣則其所必由之路也。
其道路在廣西則由太平府曆龍州及憑祥縣抵其諒山府,至其所稱東都者可七日程;在廣東則自欽州西南一日至其永安州,由玉山等處至其東都可五日程;在雲南則由臨安府經蒙自縣河底之蓮花灘至其東都可四五日程,此中國與交南邊境之大略也。
以上言南夷)。
以上四方夷落之情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