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三
關燈
小
中
大
收扇則複集,剿滅之甚難,且其地多瘴疠,中原之人憚入其地,未至固已怯畏,一入其地,氣候不齊,蒸濕特甚,往往不戰而死,既不可速戰,又不可持久,所以自古用兵未有大得志于南蠻者也。
雖然,天下之患皆有所以然之故,知其故而逆閉其塗,絕其根則其患自息矣。
且今所謂猺獞者,非有強宗豪族,亦無深謀遠慮,非欲争城邑,非欲收人心,不過欲虜掠财物而已,其所處深山大箐之中,不為宮室之奉,不為妻妾之用,不為子孫之計,所得之财将何所用,而用之将何所貿易哉?使吾内地之人不與之交通,則彼所得财無所用,而欲用之亦無所于售。
為今之計,宜敕鎮守都憲督責藩臬、帥阃及守令、将領,嚴束所部軍民,不許與賊交通,凡軍民人等有入山峒生理者,許其赴官告知,赍載某物赴某山峒貨賣,官司給與印帖為照,無帖者不許,責令供結不敢将帶違禁器物,惟許取其生口、米谷、土物,不許受其銀兩及其地所不産之物,違者枷号示衆,沒入其财物,親屬,鄰保知情不首罪同,有首告者給以其财物三之一,如此,則彼得物無所售,而不劫質以求财而殺人以立威矣。
又聞近年以來,其間城邑暮夜多有為賊所竊入者,非殺死官員掠去印信,辄避罪不以聞,推原其故,非彼之有能,乃吾之無備也,宜令守鎮、都憲、總兵等官規畫城池守備之法,行下軍衛有司,俾其遵守則永無失矣。
蓋嘗推求其所以竊入之故,多因軍衛有司互相推調,夜間失于覺察,城邑往往至于失陷,蓋非内無糧饷、外無救援,力屈而不能支也,今後凡有城池去處,責令軍衛有司正佐官僚寫立領狀,責其與城相為存亡,有失陷者決不輕恕,則彼知罪責深重,不敢輕忽,則賊不能盜入矣。
所謂規畫守備之法者,每城必為内垣,薦棘樹栅總為一門,昏夜既上城守,即不容複下,必至黎明然後開門,彼知無可生路,則寝不安席矣,又預蓄乳犬馴伏之,每五垛間用木為匮,懸一吠犬,微有風聲,犬先知儆,彼不能架梯登垣,而盜入之計無所施矣。
《宋史》:古者帝王之勤遠略,耀兵四裔,不過欲安内而捍外,非以求逞也。
西南諸蠻夷,重山複嶺,雜廁荊楚、巴巫、黔中,四面皆王土,乃欲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,疲易使之衆而得梗化之民,誠何益哉?樹其酋長,使自鎮撫,始終蠻夷遇之,斯計之得也。
然無經久之策以控馭之,狌鼯之性便于跳梁,或以仇隙相尋,或以饑馑所逼,長嘯而起,出則沖突州縣,入則負固山林,緻煩興師讨捕,雖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。
臣按:唐虞之世,東、西、北三邊之夷皆不經見,而首見于經者南方之苗也,然三方之夷皆一面臨邊,夷居外而其中乃王土也,惟南徼之地則夷人錯居王土之中,與居民相雜,故其害及民尤易,非若三邊之寇,其來有時,其侵有處,其行有程,先時可以為備,臨時不至于蒼茫失措。
仁宗時,狄青請擊侬智高,願得西邊蕃落兵自從,或謂南方非騎兵所宜,樞密使高若讷言:“蕃部善射,耐艱苦,上下山如平地,當瘴未發時疾驅破之,必勝之道也。
”青卒用騎兵破賊。
臣按:蕃落之兵以騎射名天下,南夷聞之自然膽落,然臣以為用之于有事之時,不若無事之時遇有羌胡内附者,即優加養給安置此方,不徒今日徼南賴其用,亦可以銷異時内地之禍。
宋初言于仁宗曰:“嶺南外區瘴疠薰蒸,北方戍人往者九死一在,多發兵則糧乏,少則事不集,急責功則蠻遁逃不肯出,緩則複來擾人,是宜有以制之也。
今聞發北兵逾萬人戍嶺外,下濕上蒸,病死必多,料群蠻勢不久屯,擊之必散,臣謂不如選一二健将,歲才留北兵五千人,分屯要害處,得善吏十數人分置諸州,募土人為鄉軍,複其租調,視州大小、戶多少為之數,統以部伍,教以進退,皆以彼所長技與相追逐,率百人給北兵三十以勁弩利兵佐之,冬春則使深入擾其居,夏秋則使謹守防其略,彼雖能誘納中國亡命,要之食盡必出虜掠,若其來也,大大斬獲則終身創矣,威已立後可議招來,與之盟則固,許之臣則久,遠期五年、近止一年,南方無事矣。
” 臣按:說者謂征蠻無全勝之策,蓋以其地炎燠卑濕,瘴疠特甚,中原士卒不服水土,不待戈矛之及、矢石之交,自相疾疫而死,雖有百萬之兵,亦無所施故也。
臣竊以為,瘴疠之災特以加諸貧弱及不善調攝者爾,若夫為将帥居顯要者則罕焉,請命彼處守土重臣,多方詢察久谪彼地之人壽而健者,問其所以起居調攝之方,詳稽備述,刻梓以頒示士卒,每隊伍中選一人專司其事,有不遵條示而自恣不檢者必加以罪,其所當備藥餌、器具令有司給之。
張栻知靜江府,奏:“本部備邊之郡九,而邕、管為最重,邕之所管幅員數千裡而左右兩江為最重,自邕之西北有牂牁羅甸,自此而西南有安南諸國,皆其所當備者,然邕之戍兵不滿千人,所恃以為籬落者惟左右兩江溪峒共八千餘處、民兵不下十萬,首領世襲,人自為戰,如古諸侯民兵之制,其去邕管近者餘三百
雖然,天下之患皆有所以然之故,知其故而逆閉其塗,絕其根則其患自息矣。
且今所謂猺獞者,非有強宗豪族,亦無深謀遠慮,非欲争城邑,非欲收人心,不過欲虜掠财物而已,其所處深山大箐之中,不為宮室之奉,不為妻妾之用,不為子孫之計,所得之财将何所用,而用之将何所貿易哉?使吾内地之人不與之交通,則彼所得财無所用,而欲用之亦無所于售。
為今之計,宜敕鎮守都憲督責藩臬、帥阃及守令、将領,嚴束所部軍民,不許與賊交通,凡軍民人等有入山峒生理者,許其赴官告知,赍載某物赴某山峒貨賣,官司給與印帖為照,無帖者不許,責令供結不敢将帶違禁器物,惟許取其生口、米谷、土物,不許受其銀兩及其地所不産之物,違者枷号示衆,沒入其财物,親屬,鄰保知情不首罪同,有首告者給以其财物三之一,如此,則彼得物無所售,而不劫質以求财而殺人以立威矣。
又聞近年以來,其間城邑暮夜多有為賊所竊入者,非殺死官員掠去印信,辄避罪不以聞,推原其故,非彼之有能,乃吾之無備也,宜令守鎮、都憲、總兵等官規畫城池守備之法,行下軍衛有司,俾其遵守則永無失矣。
蓋嘗推求其所以竊入之故,多因軍衛有司互相推調,夜間失于覺察,城邑往往至于失陷,蓋非内無糧饷、外無救援,力屈而不能支也,今後凡有城池去處,責令軍衛有司正佐官僚寫立領狀,責其與城相為存亡,有失陷者決不輕恕,則彼知罪責深重,不敢輕忽,則賊不能盜入矣。
所謂規畫守備之法者,每城必為内垣,薦棘樹栅總為一門,昏夜既上城守,即不容複下,必至黎明然後開門,彼知無可生路,則寝不安席矣,又預蓄乳犬馴伏之,每五垛間用木為匮,懸一吠犬,微有風聲,犬先知儆,彼不能架梯登垣,而盜入之計無所施矣。
《宋史》:古者帝王之勤遠略,耀兵四裔,不過欲安内而捍外,非以求逞也。
西南諸蠻夷,重山複嶺,雜廁荊楚、巴巫、黔中,四面皆王土,乃欲竭上腴之征以取不毛之地,疲易使之衆而得梗化之民,誠何益哉?樹其酋長,使自鎮撫,始終蠻夷遇之,斯計之得也。
然無經久之策以控馭之,狌鼯之性便于跳梁,或以仇隙相尋,或以饑馑所逼,長嘯而起,出則沖突州縣,入則負固山林,緻煩興師讨捕,雖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。
臣按:唐虞之世,東、西、北三邊之夷皆不經見,而首見于經者南方之苗也,然三方之夷皆一面臨邊,夷居外而其中乃王土也,惟南徼之地則夷人錯居王土之中,與居民相雜,故其害及民尤易,非若三邊之寇,其來有時,其侵有處,其行有程,先時可以為備,臨時不至于蒼茫失措。
仁宗時,狄青請擊侬智高,願得西邊蕃落兵自從,或謂南方非騎兵所宜,樞密使高若讷言:“蕃部善射,耐艱苦,上下山如平地,當瘴未發時疾驅破之,必勝之道也。
”青卒用騎兵破賊。
臣按:蕃落之兵以騎射名天下,南夷聞之自然膽落,然臣以為用之于有事之時,不若無事之時遇有羌胡内附者,即優加養給安置此方,不徒今日徼南賴其用,亦可以銷異時内地之禍。
宋初言于仁宗曰:“嶺南外區瘴疠薰蒸,北方戍人往者九死一在,多發兵則糧乏,少則事不集,急責功則蠻遁逃不肯出,緩則複來擾人,是宜有以制之也。
今聞發北兵逾萬人戍嶺外,下濕上蒸,病死必多,料群蠻勢不久屯,擊之必散,臣謂不如選一二健将,歲才留北兵五千人,分屯要害處,得善吏十數人分置諸州,募土人為鄉軍,複其租調,視州大小、戶多少為之數,統以部伍,教以進退,皆以彼所長技與相追逐,率百人給北兵三十以勁弩利兵佐之,冬春則使深入擾其居,夏秋則使謹守防其略,彼雖能誘納中國亡命,要之食盡必出虜掠,若其來也,大大斬獲則終身創矣,威已立後可議招來,與之盟則固,許之臣則久,遠期五年、近止一年,南方無事矣。
” 臣按:說者謂征蠻無全勝之策,蓋以其地炎燠卑濕,瘴疠特甚,中原士卒不服水土,不待戈矛之及、矢石之交,自相疾疫而死,雖有百萬之兵,亦無所施故也。
臣竊以為,瘴疠之災特以加諸貧弱及不善調攝者爾,若夫為将帥居顯要者則罕焉,請命彼處守土重臣,多方詢察久谪彼地之人壽而健者,問其所以起居調攝之方,詳稽備述,刻梓以頒示士卒,每隊伍中選一人專司其事,有不遵條示而自恣不檢者必加以罪,其所當備藥餌、器具令有司給之。
張栻知靜江府,奏:“本部備邊之郡九,而邕、管為最重,邕之所管幅員數千裡而左右兩江為最重,自邕之西北有牂牁羅甸,自此而西南有安南諸國,皆其所當備者,然邕之戍兵不滿千人,所恃以為籬落者惟左右兩江溪峒共八千餘處、民兵不下十萬,首領世襲,人自為戰,如古諸侯民兵之制,其去邕管近者餘三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