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三
關燈
小
中
大
其詐。
永和中,侍禦史賈昌與州郡讨區憐等,歲餘不克,帝召百官問以方略,皆議遣大将發荊、揚、兖、豫四萬人赴之,李固駁曰:“荊揚盜賊盤結不散,長沙、桂陽數被征發,如複擾動,必更生患,兖、豫之人遠赴萬裡,诏書迫促,必緻叛亡,南州溫暑,加有瘴氣,緻死亡者十有四五,遠涉萬裡,士卒疲勞,比至嶺南,不複堪鬥,軍行日三十裡,而兖豫去日南九千餘裡,三百日乃到,人廪五升,用米六十萬斛,不計将吏驢馬之食,設軍所在死亡必衆,既不足禦敵,當複更發,此為刻割心腹以補四支。
九真、日南相去千裡,發其吏兵猶尚不堪,況乃苦四州之卒以赴萬裡之艱哉?前中郎将尹就讨益州叛羌,益州諺曰‘虜來尚可,尹來殺我’,後就征還,以兵付刺史張喬,喬因其将吏,旬月之間破殄寇虜,此發将無益之效,州郡可任之驗也。
宜更選有勇略仁惠任将帥者以為刺史、太守,徙日南吏民北依交阯,還募蠻夷,使自相攻,轉輸金帛以為其資,有能反間緻頭首者許以封侯列土之賞,故并州刺史祝良性多勇決,張喬前有破虜之功,皆可任用。
”四府悉從固議,即拜良為九真太守、喬為交刺史,喬至開示慰誘,并皆降散。
良到九真,自行車入賊中,設方略,招以威信,降者數萬人,皆為良築起府寺,嶺外複平。
臣按:李固此議言南方用兵之病弊,切中事情,使後世讀史者至此,灼然如親在行間目擊其事,千古如一日也,至其所謂發将無益,州郡可任者,此皆已然之明效。
然後世藩服郡守,任用不久,随即罷去,夷獠知其去任之速,不可倚仗,而後來之吏又未必然,往往疑信相半,故雖暫服而複叛也。
請以今廣西左右兩江言之,兩江地方二三千裡,其所轄狼兵無慮十數萬,今設為府者四、為州者三十有七,其府州正官皆以土人為之,而佐貳幕職參用流官,故今百餘年間未聞有屯聚侵掠者,而所以為州縣害者,皆是不屬土官管束之人,錯雜州縣間者,其間雖或亦有有司帶管及設土官巡檢者,然流官無權,彼知其不久而輕玩之,而所謂土巡檢者官卑力薄,不足以相钤制。
臣愚以為,今日制馭馴服之策,莫急于立土官,請用左右兩江之例而微寓夫設立軍衛之意,蓋左右兩江府州之設,專以其地屬之一姓,臣所謂微寓設立軍衛之意者,衆建官而分其權也。
凡今猺獞與編民雜居州縣之間,但彼依山箐以居耳,今宜特敕内外大臣躬臨其地,召集其酋豪,谕以朝廷恩威,将授以官,如左右兩江土官例,俾其子孫世享之,意有能率其種類五百名以上内附者即授以知州之職,四百名以下量授同知、判官、吏目等官,其官不拘名數,亦如衛所之制,既授其投詞,不須勘實,官給以冠服,遣部屬以驺從鼓樂送歸所居,徐俾其擇地立為治所,合衆力成之,既成具奏請印,俾推其中一人為衆所信服者掌印,則彼受朝廷爵命,必知所感慕,而其同類鹹尊敬之,有不伏者彼仗國威并力除之不難矣,積久成俗,彼皆慕華風、習禮教而知殺掠之為非。
況衆設其官,勢分力敵,自足相制,不能為亂,而其中不能無自相争訟者,須至申上司奏朝廷,則國家之勢益尊,不勞兵戈而一方安靖矣。
然所慮為後日患者,地界不明,異時不能無争耳,宜乘其初即遣官會同土酋分立地界,或以溪澗或以山阜,就于界上立石為識,大書深刻于上,曰某至某為有司界、至某為土官界,其中民地有深入其境者,即以外地無征者與民易之,随其廣狹,不複丈量,其土酋所領地就俾其認納稅糧,定為額數,日後不得有所加增,如此處置,庶幾其永無患乎。
唐貞元中,廣西黃洞首領黃少卿者攻邕管及陷欽、橫、貴等州,屢服屢叛。
長慶初,經略使嚴公素複請讨之,兵部侍郎韓愈建言:“黃賊并是夷獠,無城郭可居,依山傍險,尋常亦各營生,急則屯聚相保,比緣邕管經略使多不得人,德既不能綏懷,威又不能臨制,侵欺虜縛以緻怨恨,蠻夷之性易動難安,遂緻攻劫州縣,侵暴平人,或複私仇,或貪小利,或聚或散,終亦不能為事。
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、楊旻,此兩人者本無遠慮深謀,意在邀功求賞,亦緣見賊未屯聚之時,将謂單約立可摧破,争獻謀計,惟恐後時,朝廷信之,遂允其請。
自用兵以來,已經二年,前後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,傥皆非虛,賊之所處又更荒僻,假如盡殺其人、盡得其地,在于國計不為有益,容貸羁縻,比之禽獸,來則捍禦,去則不追,亦未虧損朝廷事勢,請為選有材用威信、谙嶺南事者為經略使,處理得宜,自然永無侵叛之事。
” 臣按:韓愈所言自用兵以來已經二年,前後所奏殺獲一二萬人,傥皆非虛,賊已尋盡,此言非獨當時之弊也,古今人情不大相遠,舉古可以知今,惟聖明留意,遇有遠方捷報,以此言驗之,洞見其真僞矣。
至其請為選有材用威信、谙嶺南事者為經略使,處理得宜,自然永無侵叛之事,此語誠古今處治南蠻之良策。
大抵蠻性陰柔,倚山為勢,軍來則入山遠避,軍去則外出虜掠,如蠅蚋然,揮扇則飛散,
永和中,侍禦史賈昌與州郡讨區憐等,歲餘不克,帝召百官問以方略,皆議遣大将發荊、揚、兖、豫四萬人赴之,李固駁曰:“荊揚盜賊盤結不散,長沙、桂陽數被征發,如複擾動,必更生患,兖、豫之人遠赴萬裡,诏書迫促,必緻叛亡,南州溫暑,加有瘴氣,緻死亡者十有四五,遠涉萬裡,士卒疲勞,比至嶺南,不複堪鬥,軍行日三十裡,而兖豫去日南九千餘裡,三百日乃到,人廪五升,用米六十萬斛,不計将吏驢馬之食,設軍所在死亡必衆,既不足禦敵,當複更發,此為刻割心腹以補四支。
九真、日南相去千裡,發其吏兵猶尚不堪,況乃苦四州之卒以赴萬裡之艱哉?前中郎将尹就讨益州叛羌,益州諺曰‘虜來尚可,尹來殺我’,後就征還,以兵付刺史張喬,喬因其将吏,旬月之間破殄寇虜,此發将無益之效,州郡可任之驗也。
宜更選有勇略仁惠任将帥者以為刺史、太守,徙日南吏民北依交阯,還募蠻夷,使自相攻,轉輸金帛以為其資,有能反間緻頭首者許以封侯列土之賞,故并州刺史祝良性多勇決,張喬前有破虜之功,皆可任用。
”四府悉從固議,即拜良為九真太守、喬為交刺史,喬至開示慰誘,并皆降散。
良到九真,自行車入賊中,設方略,招以威信,降者數萬人,皆為良築起府寺,嶺外複平。
臣按:李固此議言南方用兵之病弊,切中事情,使後世讀史者至此,灼然如親在行間目擊其事,千古如一日也,至其所謂發将無益,州郡可任者,此皆已然之明效。
然後世藩服郡守,任用不久,随即罷去,夷獠知其去任之速,不可倚仗,而後來之吏又未必然,往往疑信相半,故雖暫服而複叛也。
請以今廣西左右兩江言之,兩江地方二三千裡,其所轄狼兵無慮十數萬,今設為府者四、為州者三十有七,其府州正官皆以土人為之,而佐貳幕職參用流官,故今百餘年間未聞有屯聚侵掠者,而所以為州縣害者,皆是不屬土官管束之人,錯雜州縣間者,其間雖或亦有有司帶管及設土官巡檢者,然流官無權,彼知其不久而輕玩之,而所謂土巡檢者官卑力薄,不足以相钤制。
臣愚以為,今日制馭馴服之策,莫急于立土官,請用左右兩江之例而微寓夫設立軍衛之意,蓋左右兩江府州之設,專以其地屬之一姓,臣所謂微寓設立軍衛之意者,衆建官而分其權也。
凡今猺獞與編民雜居州縣之間,但彼依山箐以居耳,今宜特敕内外大臣躬臨其地,召集其酋豪,谕以朝廷恩威,将授以官,如左右兩江土官例,俾其子孫世享之,意有能率其種類五百名以上内附者即授以知州之職,四百名以下量授同知、判官、吏目等官,其官不拘名數,亦如衛所之制,既授其投詞,不須勘實,官給以冠服,遣部屬以驺從鼓樂送歸所居,徐俾其擇地立為治所,合衆力成之,既成具奏請印,俾推其中一人為衆所信服者掌印,則彼受朝廷爵命,必知所感慕,而其同類鹹尊敬之,有不伏者彼仗國威并力除之不難矣,積久成俗,彼皆慕華風、習禮教而知殺掠之為非。
況衆設其官,勢分力敵,自足相制,不能為亂,而其中不能無自相争訟者,須至申上司奏朝廷,則國家之勢益尊,不勞兵戈而一方安靖矣。
然所慮為後日患者,地界不明,異時不能無争耳,宜乘其初即遣官會同土酋分立地界,或以溪澗或以山阜,就于界上立石為識,大書深刻于上,曰某至某為有司界、至某為土官界,其中民地有深入其境者,即以外地無征者與民易之,随其廣狹,不複丈量,其土酋所領地就俾其認納稅糧,定為額數,日後不得有所加增,如此處置,庶幾其永無患乎。
唐貞元中,廣西黃洞首領黃少卿者攻邕管及陷欽、橫、貴等州,屢服屢叛。
長慶初,經略使嚴公素複請讨之,兵部侍郎韓愈建言:“黃賊并是夷獠,無城郭可居,依山傍險,尋常亦各營生,急則屯聚相保,比緣邕管經略使多不得人,德既不能綏懷,威又不能臨制,侵欺虜縛以緻怨恨,蠻夷之性易動難安,遂緻攻劫州縣,侵暴平人,或複私仇,或貪小利,或聚或散,終亦不能為事。
近者征讨本起于裴行立、楊旻,此兩人者本無遠慮深謀,意在邀功求賞,亦緣見賊未屯聚之時,将謂單約立可摧破,争獻謀計,惟恐後時,朝廷信之,遂允其請。
自用兵以來,已經二年,前後所奏殺獲計不下一二萬人,傥皆非虛,賊之所處又更荒僻,假如盡殺其人、盡得其地,在于國計不為有益,容貸羁縻,比之禽獸,來則捍禦,去則不追,亦未虧損朝廷事勢,請為選有材用威信、谙嶺南事者為經略使,處理得宜,自然永無侵叛之事。
” 臣按:韓愈所言自用兵以來已經二年,前後所奏殺獲一二萬人,傥皆非虛,賊已尋盡,此言非獨當時之弊也,古今人情不大相遠,舉古可以知今,惟聖明留意,遇有遠方捷報,以此言驗之,洞見其真僞矣。
至其請為選有材用威信、谙嶺南事者為經略使,處理得宜,自然永無侵叛之事,此語誠古今處治南蠻之良策。
大抵蠻性陰柔,倚山為勢,軍來則入山遠避,軍去則外出虜掠,如蠅蚋然,揮扇則飛散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