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○
關燈
小
中
大
利,且多驕脆,但可以為聲援耳,不若生長邊陲者慣戰而耐苦,不徒為國,而又亦各自為其家,一卒亡一丁補,知其必不可已,所以肯捐軀拒敵也。
不然,一旦命貴将統内軍以臨之,兵不識将,将不知兵,情既不通,教又非素甚者,乃至未戰則用邊兵以供役,臨戰則驅邊兵以當先,遇有功次又攘而有之,此戍邊将士所以解體也。
臣請遇有邊儆,宜如漢文遣将屯軍故事而責其功于邊将,彼此相應以為聲援,使知吾内外有備,則自然退縮矣。
武帝太初四年,遣光祿勳徐自為築五原塞,外列城數百裡,遠者千裡,築城障列亭至盧朐。
顔師古曰:“漢制,每塞要處别築為城,置人鎮守,謂之候城,即此障也。
” 昭帝時,匈奴行攻塞外亭障,略取吏民去,是時漢邊郡烽火候望精明,匈奴為邊寇者少利,希複犯塞。
元帝時,單于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,傳之無窮,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下人民,天子令下有司議,議者皆以為便,郎中侯應習邊事,以為不可許,上問狀,應曰:“周秦以來,匈奴暴桀寇侵邊境,漢興,尤被其害。
臣聞北邊塞至遼東,外有陰山,是其苑囿也,至孝武世出師征伐,斥奪此地,攘之于幕北,建塞徼,起亭隧(深開小道),築外城,設屯戍以守之,然後邊境得用少安。
夫夷狄之情,困則卑順,強則驕逆,天性然也。
前以罷外城、省亭隧,今裁足以候望、通烽火而已,古者安不忘危,不可複罷,中國有禮義之教、刑罰之誅,愚民猶尚犯禁,又況單于,能必其衆不犯約哉?自中國設建關梁以制諸侯,所以絕臣下之觊欲也,設塞徼、置屯戍,非獨為匈奴而已,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,恐其思舊逃亡也。
近因羌保塞與漢人交通,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産妻子,以此怨恨,起而背畔,世世不絕,今罷乘塞(乘,登之而守也)則生慢易分争之漸。
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,子孫貧困,一旦亡出,從其親戚。
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,日聞匈奴民樂,無奈候望急何。
與夫盜賊桀黠,群輩犯法,如其窘急,亡走北出則不可制也。
起塞以來百有餘年,非皆以土垣也,或因山岩石、木柴、僵落(謂山上樹木枯僵堕落)、谿谷、水門,稍稍平之,卒徒築治,功費久遠,不可勝計。
議者不深慮其終始,欲以壹切省徭戍,十年之外、百歲之内,卒有他變,障塞破壞,亭隧滅絕,更發屯繕治,累世之功不可卒複。
開夷狄之隙,虧中國之固,非所以永持至安,威制百蠻之長策也。
” 顔師古曰:“隧謂深開小道而行,避敵鈔寇也。
” 臣按:班史《武紀》所謂城障列亭,《匈奴傳》所謂建塞徼、起亭隧,是乃古人候望之所,今世所謂營堡墩台之類也;《賈誼傳》所謂斥候、烽燧,晁錯所謂蔺石、渠、虎落,是乃古人候望之具,今世所謂煙火、信炮、礌石之類也。
大抵斥候以遠為宜,以高為貴,以簡為便,蓋近則緩不及事,低則候不及遠,繁則人少而費多。
臣請以今日邊事言之,且如宣府一處,腹裡墩口二百七十二所,沿邊共四百五十六所,即此一處以例其餘,其城塞之設皆當要害之處,固無容議,但墩台之類則恐失之太多矣。
臣愚以為設墩台以候望也,其相去之遠近,當以火光可見、炮聲可聞為恨,夫以方丈之土堆、十數之孤卒,持一二日之水米,出于數百裡之外,其孤危甚矣,苟非地險而徑迂、勢高而食足,其乘障者幾何,不為敵持首去如狄山也哉?臣竊以為宜遣行邊大臣,會同守邊将帥,躬行邊地,相其事勢,審其形便,于凡舊日墩台可省者省之,可增者增之,可并者并之,大抵主于簡而遠,聲聞可相接、目力可相及處則立為一墩,及于衆墩之間要害處立為一堡,使之統其附近諸墩,有事則相為接應,墩統于堡,堡統于城,如臂指之相使,如氣脈之周流;于外墩之内,每二三十裡各為總台數處,以次通報于城中,其墩之制高必極望,墩之下于三四裡間四周俱築為土牆,高四五尺、長七八尺許,橫斜錯亂,彼此相入,人須委曲然後可行,使敵騎不能侵近,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糧外,常蓄一月水米以防不測。
若夫烽燧之制,古人晝則燔燧,夜則舉烽,偶遇風勁則煙斜而不能示遠,值霖雨則火郁而不能大明,宜于墩台之上立為長竿,分為三等,上懸紅燈,以燈數多寡為緩急衆寡之候,所謂紅燈者,煆羊角及魚魫為之而染以紅,遇夜則懸以示遠,數百裡之間舉目可見矣。
以上守邊固圉之略(上)
不然,一旦命貴将統内軍以臨之,兵不識将,将不知兵,情既不通,教又非素甚者,乃至未戰則用邊兵以供役,臨戰則驅邊兵以當先,遇有功次又攘而有之,此戍邊将士所以解體也。
臣請遇有邊儆,宜如漢文遣将屯軍故事而責其功于邊将,彼此相應以為聲援,使知吾内外有備,則自然退縮矣。
武帝太初四年,遣光祿勳徐自為築五原塞,外列城數百裡,遠者千裡,築城障列亭至盧朐。
顔師古曰:“漢制,每塞要處别築為城,置人鎮守,謂之候城,即此障也。
” 昭帝時,匈奴行攻塞外亭障,略取吏民去,是時漢邊郡烽火候望精明,匈奴為邊寇者少利,希複犯塞。
元帝時,單于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,傳之無窮,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下人民,天子令下有司議,議者皆以為便,郎中侯應習邊事,以為不可許,上問狀,應曰:“周秦以來,匈奴暴桀寇侵邊境,漢興,尤被其害。
臣聞北邊塞至遼東,外有陰山,是其苑囿也,至孝武世出師征伐,斥奪此地,攘之于幕北,建塞徼,起亭隧(深開小道),築外城,設屯戍以守之,然後邊境得用少安。
夫夷狄之情,困則卑順,強則驕逆,天性然也。
前以罷外城、省亭隧,今裁足以候望、通烽火而已,古者安不忘危,不可複罷,中國有禮義之教、刑罰之誅,愚民猶尚犯禁,又況單于,能必其衆不犯約哉?自中國設建關梁以制諸侯,所以絕臣下之觊欲也,設塞徼、置屯戍,非獨為匈奴而已,亦為諸屬國降民本故匈奴之人,恐其思舊逃亡也。
近因羌保塞與漢人交通,吏民貪利侵盜其畜産妻子,以此怨恨,起而背畔,世世不絕,今罷乘塞(乘,登之而守也)則生慢易分争之漸。
往者從軍多沒不還者,子孫貧困,一旦亡出,從其親戚。
又邊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,日聞匈奴民樂,無奈候望急何。
與夫盜賊桀黠,群輩犯法,如其窘急,亡走北出則不可制也。
起塞以來百有餘年,非皆以土垣也,或因山岩石、木柴、僵落(謂山上樹木枯僵堕落)、谿谷、水門,稍稍平之,卒徒築治,功費久遠,不可勝計。
議者不深慮其終始,欲以壹切省徭戍,十年之外、百歲之内,卒有他變,障塞破壞,亭隧滅絕,更發屯繕治,累世之功不可卒複。
開夷狄之隙,虧中國之固,非所以永持至安,威制百蠻之長策也。
” 顔師古曰:“隧謂深開小道而行,避敵鈔寇也。
” 臣按:班史《武紀》所謂城障列亭,《匈奴傳》所謂建塞徼、起亭隧,是乃古人候望之所,今世所謂營堡墩台之類也;《賈誼傳》所謂斥候、烽燧,晁錯所謂蔺石、渠、虎落,是乃古人候望之具,今世所謂煙火、信炮、礌石之類也。
大抵斥候以遠為宜,以高為貴,以簡為便,蓋近則緩不及事,低則候不及遠,繁則人少而費多。
臣請以今日邊事言之,且如宣府一處,腹裡墩口二百七十二所,沿邊共四百五十六所,即此一處以例其餘,其城塞之設皆當要害之處,固無容議,但墩台之類則恐失之太多矣。
臣愚以為設墩台以候望也,其相去之遠近,當以火光可見、炮聲可聞為恨,夫以方丈之土堆、十數之孤卒,持一二日之水米,出于數百裡之外,其孤危甚矣,苟非地險而徑迂、勢高而食足,其乘障者幾何,不為敵持首去如狄山也哉?臣竊以為宜遣行邊大臣,會同守邊将帥,躬行邊地,相其事勢,審其形便,于凡舊日墩台可省者省之,可增者增之,可并者并之,大抵主于簡而遠,聲聞可相接、目力可相及處則立為一墩,及于衆墩之間要害處立為一堡,使之統其附近諸墩,有事則相為接應,墩統于堡,堡統于城,如臂指之相使,如氣脈之周流;于外墩之内,每二三十裡各為總台數處,以次通報于城中,其墩之制高必極望,墩之下于三四裡間四周俱築為土牆,高四五尺、長七八尺許,橫斜錯亂,彼此相入,人須委曲然後可行,使敵騎不能侵近,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糧外,常蓄一月水米以防不測。
若夫烽燧之制,古人晝則燔燧,夜則舉烽,偶遇風勁則煙斜而不能示遠,值霖雨則火郁而不能大明,宜于墩台之上立為長竿,分為三等,上懸紅燈,以燈數多寡為緩急衆寡之候,所謂紅燈者,煆羊角及魚魫為之而染以紅,遇夜則懸以示遠,數百裡之間舉目可見矣。
以上守邊固圉之略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