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五○
關燈
小
中
大
荊、松亭、雁門是也,前代關隘之設皆為守邊,惟今日邊關則咫尺神京之側,非但守邊也。
蓋開辟之初,天造地設此連亘之山以為内外之限,而又遣巨靈擘開兩山以通出入,蓋以億萬載之前豫有待乎我朝開國于億萬載之下也。
自古建都于燕者,前有召公奭,後有金元,然王氣之降,正有在乎今日。
漢人繼秦之後則以秦為鑒,唐人繼隋之後則以隋為鑒,彼秦與隋豈漢唐所可匹哉,而以為鑒者,儆戒生于不足也。
臣嘗觀元人進《金史》之表曰:“勁卒搗居庸關,北拊其背;大軍出紫荊口,南扼其吭。
”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鑒也,然搗居庸而謂之拊背,出紫荊而謂之扼吭,則其立言之間,輕重緩急不問可知,蓋背乃人身之所倚負,而吭則呼吸飲食所必經,死生之系也,況今六軍億兆聚于京師,北倚居庸即為重鎮,而紫荊乃南出之路,疾騎抵吾運道數日可到,是尤不可不加之意焉。
議者往往急居庸而後紫荊,此不知大勢者之言也,伏望聖明深以前代為鑒,防患于未然,宗社生靈不勝大幸。
《漢書賈誼傳》曰:斥堠望烽燧不得卧,将吏被甲胄而睡。
文穎曰:“邊方備胡寇,作高土橹,橹上作桔臯,桔臯頭兜零以薪草置其中,常低之,有寇即火燃,舉之以相告曰烽。
又多積薪,寇至即燃之,以望其煙曰燧。
” 顔師古曰:“晝則燔燧,夜則舉烽。
”臣按:烽燧之制,自漢已有之。
晁錯言于文帝曰:“遠方之卒守塞,一歲而更,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,且以備之,以便為之高城深塹,具蔺石、布渠(鐵蒺藜),複為一城,其内城間百五十步,要害之處、通川之道,調立城邑,毋下千家,為中周虎落(外藩)。
” 如淳曰:“蔺石,城上雷石也。
” 蘇林曰:“渠,鐵蒺藜也。
作虎落于塞要下,以沙布其表,旦視其迹,以知匈奴來入。
” 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入朝那、蕭關,殺北地都尉昂,虜人畜甚多,遂至彭陽,使騎兵入燒回中宮,候騎至雍甘泉。
诏以中尉周舍、郎中張武為将軍,車千乘、騎卒十萬軍長安,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将軍、甯侯魏毋為北地将軍、隆慮侯周竈為隴西将軍,屯三郡,上親勞軍,勒兵自欲征匈奴,群臣谏不聽,皇太後固要,上乃止,以張相如、栾布為将軍,擊逐出塞而還。
臣按:漢文帝一聞邊報,即欲勒兵自征匈奴,帝之奮發則有矣,然非帝王禦邊之常道也。
蓋備邊有其要,不在于臨時而在于平日;禦邊有其道,不在于自用而在于用人。
是以自古聖帝明王于封疆之守尤盡心焉,故于無事之時謀為措置,會計考驗,凡吾土宇之内臨邊之地若幹處,其延袤幾何,某處為總會,某處為要害,某部最為強悍,沿邊之城堡若幹,戍卒若幹,斥候若幹,某處當何如而守,某部當何如而備,某人可用為将帥,某人可用為偏裨,彼侵某處當用何處兵以緩之,彼若深入當于何所而扼其歸,某城與某城相接,某寨與某寨相連,裡數之遠近、山川之險易、人力之勇怯、儲峙之多寡,具而為圖,書而為策,置于座右,則人君雖居九重之上、深宮之中,不出殿門而邊寨城堡、将卒戎落皆懸著于目睫之間,輾轉于心胸之内。
一有警報,即按圖運謀,因機生智,随能命将,合衆人之長、集群策之要,正不必親駕六飛,躬臨沙漠之區,自親矢石之用,屈帝王之尊為麼麼之敵,勝之不足以為武,不幸而敗焉,豈不長寇暴之威而贻中國之恥哉?然則寇準勸真宗幸澶淵亦非欤?曰聖人處事于其常而不于其幸,夫以漢高祖英雄之主而一時名将多在,尚幾危于平城,真宗視高祖如何,寇準視陳平如何,高瓊視樊哙如何,必有能辨之者。
文帝後六年,匈奴入上郡、雲中,所殺略甚衆,烽火通于甘泉、長安,遣将軍令免屯飛狐、蘇意屯句注、張武屯北地,周亞夫次細柳、劉禮次霸上,徐厲次棘門以備胡,上自勞軍至霸上。
臣按:漢都長安,上郡、雲中皆近邊之地,烽火通于甘泉,蓋傳報耳,非敵至甘泉也。
飛狐、句注之屯以備雲中、北地,細柳、霸上、棘門之屯以備上郡,蓋古人守邊,既于臨塞之地建城寨、築亭障、屯戍卒,命将專守其地,遇敵來寇既自禦之,又通報于朝廷,朝廷遣将屯其要害以備之,所以為邊将之聲援耳,不必親臨其地也。
使敵聞之知吾有備,縱得入塞,不敢馳突,其塞垣守禦一責之邊将,非其力不能支,所遣之将不輕出也。
大抵内地之兵與戍邊之卒異,内兵不經戰陣,不曉地
蓋開辟之初,天造地設此連亘之山以為内外之限,而又遣巨靈擘開兩山以通出入,蓋以億萬載之前豫有待乎我朝開國于億萬載之下也。
自古建都于燕者,前有召公奭,後有金元,然王氣之降,正有在乎今日。
漢人繼秦之後則以秦為鑒,唐人繼隋之後則以隋為鑒,彼秦與隋豈漢唐所可匹哉,而以為鑒者,儆戒生于不足也。
臣嘗觀元人進《金史》之表曰:“勁卒搗居庸關,北拊其背;大軍出紫荊口,南扼其吭。
”此古今都燕者防患之明鑒也,然搗居庸而謂之拊背,出紫荊而謂之扼吭,則其立言之間,輕重緩急不問可知,蓋背乃人身之所倚負,而吭則呼吸飲食所必經,死生之系也,況今六軍億兆聚于京師,北倚居庸即為重鎮,而紫荊乃南出之路,疾騎抵吾運道數日可到,是尤不可不加之意焉。
議者往往急居庸而後紫荊,此不知大勢者之言也,伏望聖明深以前代為鑒,防患于未然,宗社生靈不勝大幸。
《漢書賈誼傳》曰:斥堠望烽燧不得卧,将吏被甲胄而睡。
文穎曰:“邊方備胡寇,作高土橹,橹上作桔臯,桔臯頭兜零以薪草置其中,常低之,有寇即火燃,舉之以相告曰烽。
又多積薪,寇至即燃之,以望其煙曰燧。
” 顔師古曰:“晝則燔燧,夜則舉烽。
”臣按:烽燧之制,自漢已有之。
晁錯言于文帝曰:“遠方之卒守塞,一歲而更,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,且以備之,以便為之高城深塹,具蔺石、布渠(鐵蒺藜),複為一城,其内城間百五十步,要害之處、通川之道,調立城邑,毋下千家,為中周虎落(外藩)。
” 如淳曰:“蔺石,城上雷石也。
” 蘇林曰:“渠,鐵蒺藜也。
作虎落于塞要下,以沙布其表,旦視其迹,以知匈奴來入。
” 文帝十四年匈奴十四萬騎入朝那、蕭關,殺北地都尉昂,虜人畜甚多,遂至彭陽,使騎兵入燒回中宮,候騎至雍甘泉。
诏以中尉周舍、郎中張武為将軍,車千乘、騎卒十萬軍長安,而拜昌侯盧卿為上郡将軍、甯侯魏毋為北地将軍、隆慮侯周竈為隴西将軍,屯三郡,上親勞軍,勒兵自欲征匈奴,群臣谏不聽,皇太後固要,上乃止,以張相如、栾布為将軍,擊逐出塞而還。
臣按:漢文帝一聞邊報,即欲勒兵自征匈奴,帝之奮發則有矣,然非帝王禦邊之常道也。
蓋備邊有其要,不在于臨時而在于平日;禦邊有其道,不在于自用而在于用人。
是以自古聖帝明王于封疆之守尤盡心焉,故于無事之時謀為措置,會計考驗,凡吾土宇之内臨邊之地若幹處,其延袤幾何,某處為總會,某處為要害,某部最為強悍,沿邊之城堡若幹,戍卒若幹,斥候若幹,某處當何如而守,某部當何如而備,某人可用為将帥,某人可用為偏裨,彼侵某處當用何處兵以緩之,彼若深入當于何所而扼其歸,某城與某城相接,某寨與某寨相連,裡數之遠近、山川之險易、人力之勇怯、儲峙之多寡,具而為圖,書而為策,置于座右,則人君雖居九重之上、深宮之中,不出殿門而邊寨城堡、将卒戎落皆懸著于目睫之間,輾轉于心胸之内。
一有警報,即按圖運謀,因機生智,随能命将,合衆人之長、集群策之要,正不必親駕六飛,躬臨沙漠之區,自親矢石之用,屈帝王之尊為麼麼之敵,勝之不足以為武,不幸而敗焉,豈不長寇暴之威而贻中國之恥哉?然則寇準勸真宗幸澶淵亦非欤?曰聖人處事于其常而不于其幸,夫以漢高祖英雄之主而一時名将多在,尚幾危于平城,真宗視高祖如何,寇準視陳平如何,高瓊視樊哙如何,必有能辨之者。
文帝後六年,匈奴入上郡、雲中,所殺略甚衆,烽火通于甘泉、長安,遣将軍令免屯飛狐、蘇意屯句注、張武屯北地,周亞夫次細柳、劉禮次霸上,徐厲次棘門以備胡,上自勞軍至霸上。
臣按:漢都長安,上郡、雲中皆近邊之地,烽火通于甘泉,蓋傳報耳,非敵至甘泉也。
飛狐、句注之屯以備雲中、北地,細柳、霸上、棘門之屯以備上郡,蓋古人守邊,既于臨塞之地建城寨、築亭障、屯戍卒,命将專守其地,遇敵來寇既自禦之,又通報于朝廷,朝廷遣将屯其要害以備之,所以為邊将之聲援耳,不必親臨其地也。
使敵聞之知吾有備,縱得入塞,不敢馳突,其塞垣守禦一責之邊将,非其力不能支,所遣之将不輕出也。
大抵内地之兵與戍邊之卒異,内兵不經戰陣,不曉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