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九
關燈
小
中
大
元昊,使其侵取漢地而以漢人守之,則富貴功名、衣食嗜好得如其意,非獨元昊志在侵漢,實漢之叛人日夜為賊之謀也。
” 臣按:外國不用中國人,其為害不深,而其所以深為中國害者,用中國之人也。
臣請立為條格,凡近邊之人有一才一藝者皆許自陳,試之稍如所言,不必深求全備,苟有可用,皆随其才而授以官,如此,則此輩心有所系、迹有所拘而不為彼用矣。
吳育言于仁宗曰:“聖人統馭之策,羁縻弗絕而已,或有一背叛來則備禦,去則勿追。
今西夏止是鈔掠邊隅,當置而不問,若已見叛狀,必須先行文告以诘其由,若是用中國叛臣,即加征讨。
大凡兵家之勢,征讨者貴在神速,守禦者利在持重,況夷狄之性,惟事剽急,因而僞遁,多誤王師,武夫氣銳,輕進貪功,或陷誘詐之機,今但明烽堠,堅壁清野以挫剽急之鋒,而徐觀其勢,乃廟堂之遠算也。
” 臣按:大朝用兵與小國不同,吳育以徐觀其勢之一言,為廟堂之遠算諒哉。
田況言于仁宗曰:“古之良将以燕犒士卒為先,所以然者,鋒刃之下死生俄頃,固宜推盡恩義以慰其心。
李牧備匈奴,市租皆入幕府為士卒費;趙充國禦羌戎,亦日飨軍士;太祖用姚全斌、董遵誨抗西戎,何繼筠、李漢超當北寇,人各得環慶、齊棣一州征租農賦,市牛酒犒軍中,不問其出入,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窺邊。
” 臣按:田況言古之良将以燕犒士卒為先,而引李牧、趙充國、姚全斌、董遵誨事為議,且曰鋒刃之下死生俄頃,宜推恩義以慰其心,此語尤為警切。
臣惟今日邊城糧賞之外,為将者别無儲蓄,況邊塞之地多無征租,臣請自今以後,别于常儲之外稍以嬴餘付邊将為燕犒之費,遇有警報,敕遣近臣赍宮錢赴邊,市牛酒燕犒将卒,是以感人心、作士氣之一事也。
蘇轼代滕甫草奏上神宗曰:“近者因病求醫,偶悟一事,推之有政,似可施行,惟陛下财幸。
臣近患積聚,醫雲據病當下一日而愈,若不下半月而愈,然中年以後,一下一衰,積衰之患,終身之憂也。
臣私計之,終不以一日之快而易終身之憂,遂用其言以善藥磨治,半月而愈,初不傷氣,體力益全,因悟近日臣僚獻言欲用兵西方,皆是醫人欲下一日而愈者也,其勢亦未必不成,然終非臣子深憂君父,欲出萬全之道也。
以陛下聖明,将賢士勇,何往不克,而臣尚以為非萬全者,俗言彭祖觀井,自系大木之上以車輪覆井,而後敢觀,此言鄙而切于事。
陛下愛民憂國,非特如彭祖之愛身,而兵者兇器,動有危亡,其陷人可畏,有甚于井,故臣願陛下用兵如彭祖之觀井,然後為得也。
” 臣按:蘇轼代滕甫草此奏而引醫及彭祖觀井為譬,蓋合古人所謂帝王之師以萬全為勝之旨矣。
末章又曰滅國大事也,不可以速,譬如小兒之毀齒,以漸搖撼之則齒脫而兒不知,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,則毀齒可以殺兒,此譬尤善。
凡除宿弊、興善政,莫不皆然,非但用兵滅國一事也。
靖康元年,金人犯京師,其帥斡哩雅布至京城西北,屯牟駝岡天驷監,即孳生馬監之所,刍豆山積。
異時郭藥師來朝,得旨打球于其間,金人兵至徑趣其所,藥師導之也。
臣按:自古國都于其近郊必有牧馬之所,其間必積刍豆以為飼秣之具,方無事時資以牧育,固為近便,然世道不能常泰而意外之變不可不先為之慮,金人犯汴京,奸人導之屯兵于其近郊之牟駝岡,藉其刍豆飼其馬,以為久駐之計,此往事之明鑒也。
矧今國都去邊伊迩,己巳之變,倉卒用言者計,焚棄刍豆何啻千萬,當時見者莫不悔惜,然事已即休,無複有以為言者。
竊惟都城東北鄭村壩二十四馬房,其倉場所儲積者如京如坻,請于無事之時即其地築為一城以圍護其積聚,及移附近倉場鹹聚其中,就将騰骧等四衛官署軍營設于其中,特敕武臣一員于此守鎮,仍司群牧,四衛官軍不妨照舊輪班内直,下直回城屯住,是亦先事而備之一策也,伏惟聖明決其可否。
以上修攘制禦之策(下)
” 臣按:外國不用中國人,其為害不深,而其所以深為中國害者,用中國之人也。
臣請立為條格,凡近邊之人有一才一藝者皆許自陳,試之稍如所言,不必深求全備,苟有可用,皆随其才而授以官,如此,則此輩心有所系、迹有所拘而不為彼用矣。
吳育言于仁宗曰:“聖人統馭之策,羁縻弗絕而已,或有一背叛來則備禦,去則勿追。
今西夏止是鈔掠邊隅,當置而不問,若已見叛狀,必須先行文告以诘其由,若是用中國叛臣,即加征讨。
大凡兵家之勢,征讨者貴在神速,守禦者利在持重,況夷狄之性,惟事剽急,因而僞遁,多誤王師,武夫氣銳,輕進貪功,或陷誘詐之機,今但明烽堠,堅壁清野以挫剽急之鋒,而徐觀其勢,乃廟堂之遠算也。
” 臣按:大朝用兵與小國不同,吳育以徐觀其勢之一言,為廟堂之遠算諒哉。
田況言于仁宗曰:“古之良将以燕犒士卒為先,所以然者,鋒刃之下死生俄頃,固宜推盡恩義以慰其心。
李牧備匈奴,市租皆入幕府為士卒費;趙充國禦羌戎,亦日飨軍士;太祖用姚全斌、董遵誨抗西戎,何繼筠、李漢超當北寇,人各得環慶、齊棣一州征租農賦,市牛酒犒軍中,不問其出入,故得戎寇屏息不敢窺邊。
” 臣按:田況言古之良将以燕犒士卒為先,而引李牧、趙充國、姚全斌、董遵誨事為議,且曰鋒刃之下死生俄頃,宜推恩義以慰其心,此語尤為警切。
臣惟今日邊城糧賞之外,為将者别無儲蓄,況邊塞之地多無征租,臣請自今以後,别于常儲之外稍以嬴餘付邊将為燕犒之費,遇有警報,敕遣近臣赍宮錢赴邊,市牛酒燕犒将卒,是以感人心、作士氣之一事也。
蘇轼代滕甫草奏上神宗曰:“近者因病求醫,偶悟一事,推之有政,似可施行,惟陛下财幸。
臣近患積聚,醫雲據病當下一日而愈,若不下半月而愈,然中年以後,一下一衰,積衰之患,終身之憂也。
臣私計之,終不以一日之快而易終身之憂,遂用其言以善藥磨治,半月而愈,初不傷氣,體力益全,因悟近日臣僚獻言欲用兵西方,皆是醫人欲下一日而愈者也,其勢亦未必不成,然終非臣子深憂君父,欲出萬全之道也。
以陛下聖明,将賢士勇,何往不克,而臣尚以為非萬全者,俗言彭祖觀井,自系大木之上以車輪覆井,而後敢觀,此言鄙而切于事。
陛下愛民憂國,非特如彭祖之愛身,而兵者兇器,動有危亡,其陷人可畏,有甚于井,故臣願陛下用兵如彭祖之觀井,然後為得也。
” 臣按:蘇轼代滕甫草此奏而引醫及彭祖觀井為譬,蓋合古人所謂帝王之師以萬全為勝之旨矣。
末章又曰滅國大事也,不可以速,譬如小兒之毀齒,以漸搖撼之則齒脫而兒不知,若不以漸一拔而得齒,則毀齒可以殺兒,此譬尤善。
凡除宿弊、興善政,莫不皆然,非但用兵滅國一事也。
靖康元年,金人犯京師,其帥斡哩雅布至京城西北,屯牟駝岡天驷監,即孳生馬監之所,刍豆山積。
異時郭藥師來朝,得旨打球于其間,金人兵至徑趣其所,藥師導之也。
臣按:自古國都于其近郊必有牧馬之所,其間必積刍豆以為飼秣之具,方無事時資以牧育,固為近便,然世道不能常泰而意外之變不可不先為之慮,金人犯汴京,奸人導之屯兵于其近郊之牟駝岡,藉其刍豆飼其馬,以為久駐之計,此往事之明鑒也。
矧今國都去邊伊迩,己巳之變,倉卒用言者計,焚棄刍豆何啻千萬,當時見者莫不悔惜,然事已即休,無複有以為言者。
竊惟都城東北鄭村壩二十四馬房,其倉場所儲積者如京如坻,請于無事之時即其地築為一城以圍護其積聚,及移附近倉場鹹聚其中,就将騰骧等四衛官署軍營設于其中,特敕武臣一員于此守鎮,仍司群牧,四衛官軍不妨照舊輪班内直,下直回城屯住,是亦先事而備之一策也,伏惟聖明決其可否。
以上修攘制禦之策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