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九

關燈
某處當設為營堡,某堡當加軍守備,某墩台可廢,某蹊隧可塞,某處可屯種,某處宜牧蓄,凡邊計未備者皆與巡撫都禦史守備總兵參将等官計議經畫,條而上之,如此則可銷患于未萌,如此則可以待敵之來攻,如此則可以遏其沖突,如此則可以遏其侵擾,歸奏阙下,更令内閣大臣會合六卿以下詳訪熟議施行之,歲歲以為常,其四川、湖北、兩廣、雲貴則三年一巡行。

    如此,朝廷不忘邊備,邊方無複廢事,居廟堂者無遙度之失,守封疆者無不通之情。

     其二曰:“再議兵屯者,自來北邊分為三路,其所轄軍馬不甚整齊,及有一州兵馬卻屬兩路之處,又未曉本路将于何處控扼,合行重兵若幹,又甚處隻宜固守,合屯兵若幹,及三路互相應援次第,須差近臣往彼密為經略,方可預定法制,臨時不至差失,或事宜未動亦當相度兵馬,合挪減于何處駐泊,使就刍糧,以省邊費,庶免先自匮乏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此策亦切于今日之用,臣請每歲所遣行邊大臣即以其事付之。

     其三曰:“專于選将者,委樞密院于閣門祗候使臣以上選人、三班院于使臣中選人、殿前馬步軍司于軍旅中選人,或有智略,或有材武,堪邊上試用者,逐旋進呈,據選到人數以籍記之,候本路有阙則從而差授,如此,則二三年間得人多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範仲淹欲凡掌兵諸司選将,今不必盡如其言,每歲行邊大臣所至邊境,即令總兵以下各舉所知,不問有官無官,皆明著其名目,某人有智略,某人有膂力,某人有膽氣,某人善騎射,因而試之,用為選鋒,試中即于本色糧賞外加以廪食,量為任使。

     其四曰:“急于教戰者,于四路抽取曾經押戰隊使臣十數人,更授以新議八陳之法,遣往河北閱習諸軍,使各知奇正循環之勢,應敵無窮。

    ” 臣按:今朝廷訓兵已有成法,大約教之使知金鼓作止、旌旗偃仰、角炮緊緩,以為進退、疾徐、分合之節而已,然按行故事視為泛常,請于時常教閱之外專以教射為事,乞敕緣邊将領通行各處抽選能射軍士,分軍教習,名為教師,每一人教十人或二十人,其都禦史往來提督試驗,行邊大臣至日計所教有成效者多少以為教師升賞,及凡軍中有差役争訟事有疑似難辨取與,分輕重及有過失者皆以射決之,射中者予之免之輕之,如此,則人皆習弓矢,無不善射者矣。

     其五曰:“訓練義勇,今河北所籍義勇雖約唐之府兵法制,三時務農一時教戰,然未見府衛之官而法制不行、号令不一,須别選知州知縣可治兵者,并增置将校,使人人各知軍中之法,應制可用,斯則強兵制勝之本矣。

    ” 臣按:邊城有州縣之處,今已簽民與軍相兼守禦,可用仲淹此議,俾其随軍操練,仍須擇守令責以訓練之任,旌其勤而懲其惰。

     其六曰:“修京城外城者,後唐無備,契丹一舉直陷洛陽,石晉無備,契丹再舉直陷京師,故契丹之心至今驕慢,必謂邊城堅而難攻,京師坦而無備,一朝稱兵,必謀深入。

    若京城堅固則戒河朔重兵勿與之戰,彼欲戰不能戰,謀深入則前有堅城、後有重兵,必将沮而自退,退而不整,則邀之可也。

    是則修京城者,非徒禦寇,誠以伐深入之謀也,漢惠帝起六百裡内男女城長安,二年而畢;唐明皇時城長安,九十日畢。

    考法于古,擇利于今,京城之修蓋無疑矣,然須二年成之,則民不勞苦,人不驚駭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宋都汴梁去幽燕之地千餘裡,而範仲淹議守邊策猶以修京城為言,當時若餘靖輩皆力攻之以為非,其後靖康之禍,果有如仲淹所議者。

    矧今國家都燕,其去邊地尤近,尤不可不留意焉者。

    己巳之變,也先直犯京師,雖我金城湯池如天難升,然而重城之外、百萬人家亦嘗為之驚疑。

    幸此無事之時,請如漢惠帝、唐明皇故事,築為外城,包圍城外民居,萬一有儆,人心有所倚賴而不至于驚潰矣。

     仲淹又言曰:“元昊作僞诏,誘邊人實關中,其謀不細。

    蓋漢多叛人,陷于窮漠,衣食嗜好皆不如意,必以苻堅、劉淵、元魏故事日夜遊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