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八
關燈
小
中
大
周之明王慎德而四夷鹹賓,然後為上策乎。
夫虞周之事,化之也非征之也,若夫命将征之之策,臣竊以為狁來侵,從而禦之,驅之出境,不複窮追,周得上策矣。
秦之築長城,急于成功,輕用民力,内竭中國以喪社稷,固為無策,然使其能因近邊之人,當農隙之時,以漸而修築邊牆以禦戎馬之沖突,劉贶謂之得中策,亦非也。
漢武之窮兵黩武,兵連禍結三十餘年,謂之下策也宜哉。
雖然,漢人出塞之兵猶因其犯邊而征之也,後世乃有彼本不犯邊而出其不意以掩襲之者,豈非無策之甚哉?又出漢人之下矣。
順帝永和五年,南匈奴吾斯車紐等反,寇西河,诏度遼将軍馬續招降之,大将軍梁商移書續等曰:“中國安甯,忘戰日久,良騎野合,交鋒接矢,決勝當時,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也;強弩乘城、堅營守固以待其衰,中國之所長而戎狄之所短也。
宜務先所長以觀其變,設購開賞,宣示反悔,勿貪小功以亂大謀。
”臣按:中國與外國各有所長,吾惟用吾之長,而于彼之所長也恒思有以避之,設法用計,随時趨勢,使彼違所長而以吾所長乘而陵之,鮮不勝矣。
唐太宗貞觀二年,北颉利政亂,薛延陀、回纥等叛之,颉利不能制,會大雪,羊馬多死,民大饑,鄭元璹使還,言于上曰:“戎狄興衰皆以羊馬為候,今突厥民饑畜瘦,将亡之兆也。
”群臣多勸上乘間擊之,上曰:“背盟不信,利災不仁,乘危不武,縱其種落盡叛,六畜無餘,朕終不擊,必待有罪然後讨之。
” 臣按:太宗此言得帝王之道,大哉王言,天地之心也。
貞觀四年,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,诏以李大亮為安撫大使,貯糧碛口以赈之,大亮言:“欲懷遠者必先安近,中國如本根,四夷如枝葉,疲中國以奉四夷,猶拔本根以益枝葉也。
今招至西突厥,但見勞費,未見有益,況西河州縣蕭條,不堪供億,不如罷之,其或自立君長求内屬者,羁縻受之,使居塞外為中國藩蔽,此乃施虛惠而收實利也。
”上從之。
臣按:大亮此言既知所輕重,又知所内外,朝廷用若人以安撫外夷,豈徒外夷得其安哉,而中國亦将賴之也。
貞觀十八年,突厥候利可汗北渡河,薛延陀惡之,數相攻,候利有衆十萬,不能撫禦其衆,悉南渡河,請處于勝夏之間,上許之。
群臣皆曰:“陛下方遠征遼左而置突厥于河南,距京師不遠,豈得不為後慮?願留鎮洛陽,遣諸将東征。
”上曰:“彼亦人耳,其情與中夏不殊,人主患德澤不加,不必猜忌異類,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,且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歸我,其情可見矣。
”候利既失衆,輕騎入朝,上以為右武衛将軍。
胡寅曰:“子貢問博施濟衆,堯舜其猶病諸,四海至廣矣,施必極其博,濟必周于衆,聖人心所欲也,而勢有所弗及爾。
是故先王畿次中夏,外四夷,雖一視同仁,然必笃近而舉遠也,于是畫為五服,要、荒在外,為之限禁,自堯、舜、三代皆不敢廢。
夫聖人之心與天地同,誠必不為猜忌也,而太宗所見特異乎此,是以二帝三王有所未盡耶?夫厚遇降人則于中國将薄矣,推誠異類則于可信者将疑矣,是以有征遼造舟之擾、絕昏仆碑之失,蓋必然之理也。
” 臣按:胡氏所言,非但為唐太宗也,萬世人君皆當留念焉。
貞觀二十一年,回纥諸部皆來朝請吏,诏以為六府七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、刺史,各賜金缯遣之。
諸酋長奏請以回纥以南、突厥以北開一道,謂之參天可汗道,置六十八驿,上許之,于是北荒悉平。
範祖禹曰:“舜曰‘而難任人,蠻夷率服’,又曰‘無怠無荒,四夷來王’,蓋柔遠能迩,治内安外,而殊俗之民向風慕義,不以利誘、不以威脅而自至矣,故不勞民、不費财。
至于後世之君,或仇疾而欲殄滅之,或愛悅而欲招來之,是二者皆非也,何則?彼亦人類也,王者于天地間無所不養,況人類而欲殘之乎?殘之固不可,況不能勝而自殘其民乎?仁人之所不為也,為之者秦始皇是也。
山川之所限,風氣之所移,得其地不可居,得其民不可使列為州縣,是崇虛名而受實弊也,且得之既以為功,則失之必以為恥,不在于己則在子孫,故有征伐之勞、饋饷之煩,民不堪命而繼之以亡,隋炀帝是也。
且國家地非不廣也,民非不衆也,曷若修德行政以惠養之,使男有餘粟、女有
夫虞周之事,化之也非征之也,若夫命将征之之策,臣竊以為狁來侵,從而禦之,驅之出境,不複窮追,周得上策矣。
秦之築長城,急于成功,輕用民力,内竭中國以喪社稷,固為無策,然使其能因近邊之人,當農隙之時,以漸而修築邊牆以禦戎馬之沖突,劉贶謂之得中策,亦非也。
漢武之窮兵黩武,兵連禍結三十餘年,謂之下策也宜哉。
雖然,漢人出塞之兵猶因其犯邊而征之也,後世乃有彼本不犯邊而出其不意以掩襲之者,豈非無策之甚哉?又出漢人之下矣。
順帝永和五年,南匈奴吾斯車紐等反,寇西河,诏度遼将軍馬續招降之,大将軍梁商移書續等曰:“中國安甯,忘戰日久,良騎野合,交鋒接矢,決勝當時,戎狄之所長而中國之所短也;強弩乘城、堅營守固以待其衰,中國之所長而戎狄之所短也。
宜務先所長以觀其變,設購開賞,宣示反悔,勿貪小功以亂大謀。
”臣按:中國與外國各有所長,吾惟用吾之長,而于彼之所長也恒思有以避之,設法用計,随時趨勢,使彼違所長而以吾所長乘而陵之,鮮不勝矣。
唐太宗貞觀二年,北颉利政亂,薛延陀、回纥等叛之,颉利不能制,會大雪,羊馬多死,民大饑,鄭元璹使還,言于上曰:“戎狄興衰皆以羊馬為候,今突厥民饑畜瘦,将亡之兆也。
”群臣多勸上乘間擊之,上曰:“背盟不信,利災不仁,乘危不武,縱其種落盡叛,六畜無餘,朕終不擊,必待有罪然後讨之。
” 臣按:太宗此言得帝王之道,大哉王言,天地之心也。
貞觀四年,西突厥種落散在伊吾,诏以李大亮為安撫大使,貯糧碛口以赈之,大亮言:“欲懷遠者必先安近,中國如本根,四夷如枝葉,疲中國以奉四夷,猶拔本根以益枝葉也。
今招至西突厥,但見勞費,未見有益,況西河州縣蕭條,不堪供億,不如罷之,其或自立君長求内屬者,羁縻受之,使居塞外為中國藩蔽,此乃施虛惠而收實利也。
”上從之。
臣按:大亮此言既知所輕重,又知所内外,朝廷用若人以安撫外夷,豈徒外夷得其安哉,而中國亦将賴之也。
貞觀十八年,突厥候利可汗北渡河,薛延陀惡之,數相攻,候利有衆十萬,不能撫禦其衆,悉南渡河,請處于勝夏之間,上許之。
群臣皆曰:“陛下方遠征遼左而置突厥于河南,距京師不遠,豈得不為後慮?願留鎮洛陽,遣諸将東征。
”上曰:“彼亦人耳,其情與中夏不殊,人主患德澤不加,不必猜忌異類,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,且彼不北走薛延陀而南歸我,其情可見矣。
”候利既失衆,輕騎入朝,上以為右武衛将軍。
胡寅曰:“子貢問博施濟衆,堯舜其猶病諸,四海至廣矣,施必極其博,濟必周于衆,聖人心所欲也,而勢有所弗及爾。
是故先王畿次中夏,外四夷,雖一視同仁,然必笃近而舉遠也,于是畫為五服,要、荒在外,為之限禁,自堯、舜、三代皆不敢廢。
夫聖人之心與天地同,誠必不為猜忌也,而太宗所見特異乎此,是以二帝三王有所未盡耶?夫厚遇降人則于中國将薄矣,推誠異類則于可信者将疑矣,是以有征遼造舟之擾、絕昏仆碑之失,蓋必然之理也。
” 臣按:胡氏所言,非但為唐太宗也,萬世人君皆當留念焉。
貞觀二十一年,回纥諸部皆來朝請吏,诏以為六府七州各以其酋長為都督、刺史,各賜金缯遣之。
諸酋長奏請以回纥以南、突厥以北開一道,謂之參天可汗道,置六十八驿,上許之,于是北荒悉平。
範祖禹曰:“舜曰‘而難任人,蠻夷率服’,又曰‘無怠無荒,四夷來王’,蓋柔遠能迩,治内安外,而殊俗之民向風慕義,不以利誘、不以威脅而自至矣,故不勞民、不費财。
至于後世之君,或仇疾而欲殄滅之,或愛悅而欲招來之,是二者皆非也,何則?彼亦人類也,王者于天地間無所不養,況人類而欲殘之乎?殘之固不可,況不能勝而自殘其民乎?仁人之所不為也,為之者秦始皇是也。
山川之所限,風氣之所移,得其地不可居,得其民不可使列為州縣,是崇虛名而受實弊也,且得之既以為功,則失之必以為恥,不在于己則在子孫,故有征伐之勞、饋饷之煩,民不堪命而繼之以亡,隋炀帝是也。
且國家地非不廣也,民非不衆也,曷若修德行政以惠養之,使男有餘粟、女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