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七
關燈
小
中
大
,故從其言,約結和親,賂遺單于以救安邊境。
孝惠、高後時遵而不違,匈奴寇盜不為衰止,而單于反以加驕倨。
逮至孝文與通關市,妻以漢女,增厚其賂,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背約束,邊境屢被其害,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,遂躬戎服,親禦鞍馬,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,講習戰陳,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,顧問馮唐與論将帥,喟然歎息思古名臣,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也。
仲舒親見四世之事,猶欲複守舊文,頗增其約,以為義動君子、利動貪人,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,獨可以厚利結之于天耳,故與之厚利以沒其意,與盟于天以堅其約,質其愛子以累其心,匈奴雖欲輾轉,奈失重利何,奈欺上天何,奈殺愛子何?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,城郭之固無以異于貞士之約,而使邊城守境之民,父母緩帶,稚子咽哺,胡馬不窺于長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國,不亦便于天下乎?察仲舒之論,考諸行事,乃知其未合于當時而有阙于後世也。
當孝武時,雖征伐克複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,雖開河南之野、建朔方之郡,亦棄造陽之北九百餘裡,匈奴人民每來降漢,單于亦辄拘留漢使以相報複,其桀骜尚如斯,安肯以愛子而為質哉?此不合當時之言也。
若不置質,空約和親,是襲孝文既往之悔而長匈奴無已之詐也。
夫邊境不選守境武略之臣,修障隧備禦之具,厲長戟、勁弩之械,恃吾所以待邊寇而務賦斂于民,遠行貨賂,割剝百姓以奉寇仇,信甘言守空約,而幾胡馬之不窺,不已過乎?夫規事建議,不圖萬世之利而俞恃一時之事者,未可以經遠也。
” 臣按:班固引董仲舒之言和親,謂其不圖萬世之利而俞恃一時之事,斷之曰仲舒之言漏。
信乎其漏也,仲舒此言蓋與賈生五餌之說略同,其言與之厚利和親,後世亦有用之以餌禍息争者矣,然而無益焉。
唐人之遣公主、宋人之納歲币,徒費民财,損國威,其後效果何如也?後之人尚鑒之哉。
魏毋丘儉為安定太守,将之官,魏公操戒之曰:“羌胡欲與中國通,自當遣人來,慎勿遣人往,善人難得,必将教羌胡妄有所請求,因欲以自利,不從便為失異俗意,從之則無益事興。
”至,遣校尉範陵至羌中,陵果教羌使自請為屬國都尉,公曰:“吾預知當爾,蓋經事多耳。
” 臣按:曹操謂羌欲與中國通,自當遣人來,慎勿遣人往。
此誠練達事體之語也,蓋中國之與外域疆域殊隔,無事時正不必屑屑相與通往來也,非甚不得已,決不可以通使,必不得已,須擇其人,不得其人,甯受其責而不輕啟其途,是何也?善人之難得也。
彼不善之小人,昧于大體,惟顧目前,理之可行與否事之可繼與否皆不暇計,往往順适敵情以為身利,假上旨以許予,教敵人以請求,啟其所未知,逄其所欲,為允其所不可必得,既而不副其意,因而啟釁端、開邊隙者,皆此輩為之也。
然其中固有怵于利害,苟逭一時者,而亦有反假敵勢以為身榮利,如範陵者。
曹公為此言,自謂其經事多,豈不信哉?萬一國家不得已與外國通使,須審擇其人,必知禮義、有氣節、通古今、識事體者,然後遣之,不可專用武弁而必兼之文士,不可專任邊吏而必主之廷臣。
唐文宗太和五年,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,盡帥其衆奔成都,李德裕遣兵據其城,具奏其狀,事下尚書省集百官議,皆請如德裕策,牛僧孺曰:“吐蕃之境,四面各萬裡,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,比來修好,約罷戍兵,中國禦戎,守信為上,彼若來責曰何事失信,養馬蔚茹川,上平涼阪,萬騎綴回中,怒氣直辭,不三日至鹹陽橋,此時西南數千裡外得百維州,何所用之?徒棄誠信,有害無利,此匹夫所不為,況天子乎?”上以為然,诏德裕以其城及悉怛謀等悉歸之吐蕃,吐蕃誅之于境上,極其慘酷。
至武宗朝,德裕為相,言:“維州據高山絕頂,三面臨江,在戎人平川之沖,是漢地入兵之路。
初,河、隴盡沒,惟此獨存,吐蕃以計陷之,号曰無憂城,從此得以并力西邊,憑陵近甸。
韋臯欲經略河、湟,須此城為始,急攻數年,卒不可克。
臣到西蜀,空壁來歸,南蠻震懾,山西八國皆願内屬,可減八處鎮兵,坐收千餘裡舊地,且維州未降前一年,吐蕃猶圍魯州,豈顧盟約?當時不與臣者,望風疾臣,诏臣執送悉怛謀等,令彼自
孝惠、高後時遵而不違,匈奴寇盜不為衰止,而單于反以加驕倨。
逮至孝文與通關市,妻以漢女,增厚其賂,歲以千金而匈奴數背約束,邊境屢被其害,是以文帝中年赫然發憤,遂躬戎服,親禦鞍馬,從六郡良家材力之士馳射上林,講習戰陳,聚天下精兵軍于廣武,顧問馮唐與論将帥,喟然歎息思古名臣,此則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也。
仲舒親見四世之事,猶欲複守舊文,頗增其約,以為義動君子、利動貪人,如匈奴者非可以仁義說也,獨可以厚利結之于天耳,故與之厚利以沒其意,與盟于天以堅其約,質其愛子以累其心,匈奴雖欲輾轉,奈失重利何,奈欺上天何,奈殺愛子何?夫賦斂行賂不足以當三軍之費,城郭之固無以異于貞士之約,而使邊城守境之民,父母緩帶,稚子咽哺,胡馬不窺于長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國,不亦便于天下乎?察仲舒之論,考諸行事,乃知其未合于當時而有阙于後世也。
當孝武時,雖征伐克複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,雖開河南之野、建朔方之郡,亦棄造陽之北九百餘裡,匈奴人民每來降漢,單于亦辄拘留漢使以相報複,其桀骜尚如斯,安肯以愛子而為質哉?此不合當時之言也。
若不置質,空約和親,是襲孝文既往之悔而長匈奴無已之詐也。
夫邊境不選守境武略之臣,修障隧備禦之具,厲長戟、勁弩之械,恃吾所以待邊寇而務賦斂于民,遠行貨賂,割剝百姓以奉寇仇,信甘言守空約,而幾胡馬之不窺,不已過乎?夫規事建議,不圖萬世之利而俞恃一時之事者,未可以經遠也。
” 臣按:班固引董仲舒之言和親,謂其不圖萬世之利而俞恃一時之事,斷之曰仲舒之言漏。
信乎其漏也,仲舒此言蓋與賈生五餌之說略同,其言與之厚利和親,後世亦有用之以餌禍息争者矣,然而無益焉。
唐人之遣公主、宋人之納歲币,徒費民财,損國威,其後效果何如也?後之人尚鑒之哉。
魏毋丘儉為安定太守,将之官,魏公操戒之曰:“羌胡欲與中國通,自當遣人來,慎勿遣人往,善人難得,必将教羌胡妄有所請求,因欲以自利,不從便為失異俗意,從之則無益事興。
”至,遣校尉範陵至羌中,陵果教羌使自請為屬國都尉,公曰:“吾預知當爾,蓋經事多耳。
” 臣按:曹操謂羌欲與中國通,自當遣人來,慎勿遣人往。
此誠練達事體之語也,蓋中國之與外域疆域殊隔,無事時正不必屑屑相與通往來也,非甚不得已,決不可以通使,必不得已,須擇其人,不得其人,甯受其責而不輕啟其途,是何也?善人之難得也。
彼不善之小人,昧于大體,惟顧目前,理之可行與否事之可繼與否皆不暇計,往往順适敵情以為身利,假上旨以許予,教敵人以請求,啟其所未知,逄其所欲,為允其所不可必得,既而不副其意,因而啟釁端、開邊隙者,皆此輩為之也。
然其中固有怵于利害,苟逭一時者,而亦有反假敵勢以為身榮利,如範陵者。
曹公為此言,自謂其經事多,豈不信哉?萬一國家不得已與外國通使,須審擇其人,必知禮義、有氣節、通古今、識事體者,然後遣之,不可專用武弁而必兼之文士,不可專任邊吏而必主之廷臣。
唐文宗太和五年,吐蕃維州副使悉怛謀請降,盡帥其衆奔成都,李德裕遣兵據其城,具奏其狀,事下尚書省集百官議,皆請如德裕策,牛僧孺曰:“吐蕃之境,四面各萬裡,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,比來修好,約罷戍兵,中國禦戎,守信為上,彼若來責曰何事失信,養馬蔚茹川,上平涼阪,萬騎綴回中,怒氣直辭,不三日至鹹陽橋,此時西南數千裡外得百維州,何所用之?徒棄誠信,有害無利,此匹夫所不為,況天子乎?”上以為然,诏德裕以其城及悉怛謀等悉歸之吐蕃,吐蕃誅之于境上,極其慘酷。
至武宗朝,德裕為相,言:“維州據高山絕頂,三面臨江,在戎人平川之沖,是漢地入兵之路。
初,河、隴盡沒,惟此獨存,吐蕃以計陷之,号曰無憂城,從此得以并力西邊,憑陵近甸。
韋臯欲經略河、湟,須此城為始,急攻數年,卒不可克。
臣到西蜀,空壁來歸,南蠻震懾,山西八國皆願内屬,可減八處鎮兵,坐收千餘裡舊地,且維州未降前一年,吐蕃猶圍魯州,豈顧盟約?當時不與臣者,望風疾臣,诏臣執送悉怛謀等,令彼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