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七

關燈
以參天地、贊化育”,區區小醜,固在其化育之中矣。

     文帝時,賈誼上疏曰:“匈奴侮嫚侵掠,而漢歲緻金絮、采缯以奉之,玩細娛而不圖大患,非所以為安也。

    ”欲試屬國,施五餌三表以系單于。

     顔師古曰:“愛人之壯,好人之技,仁道也。

    信為大,操常義也。

    愛好有實,已諾可期,十死一生,彼将必至,此三表也。

    賜之盛服車乘以壞其目,賜之盛食珍味以壞其口,賜之音樂婦人以壞其耳,賜之高堂邃宇倉庫奴婢以壞其腹,于來降者上召幸之,相娛樂,親酌手食之以壞其心,此五餌也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或問朱子曰:“五餌之說何如?”曰:“伊川言宋朝正用此術,契丹分明是被金帛買住了,彼分明是遭餌,但恐金帛盡則複來。

    ”觀此說,則昔人謂誼為迂,誼豈迂者哉?蓋用兵則利在臣下,不用兵而和則利歸其主,此所以樂從也。

    宋富弼說契丹以歲币,亦是此意,雖然金帛出于民,國家既竭民力以養兵,而又使出财以為賂,金帛有時而竭,而彼之貪饕無已,一旦無以應其求,則兵端起矣,宋人之于契丹、女真可見也已。

    此君子作事,所以貴乎謀始而必思為可繼也邪。

     武帝建元六年,匈奴來請和親,天子下其議。

    王恢,燕人,習胡事,曰:“匈奴和親,不過數歲即複倍約,不如勿許,興兵擊之。

    ”韓安國曰:“匈奴遷徙鳥舉,難得而制,今行數千裡與之争利,則人馬疲乏,虜以全制其敝,此危道也,不如和親。

    ”群臣議者多附安國,于是許之。

     臣按:匈奴求和親,割所愛而與之固不可,而又假以家人子與之,則是待之不以誠也,尤不可。

    若夫彼不曾侵我也而興兵擊之,則曲在我、直在彼,可不可乎?方其彼之有求也,則正辭以拒之,曰中國女子不習外國水土而又多病,況人生修短不常而女子性質不定,或反因之以成釁隙,不若各守疆界,敦禮義之為久長也。

    如此複之,非獨善為之辭,理亦當如是也。

     宣帝時,議者多曰匈奴為害日久,可因其壞亂,舉兵滅之,诏問禦史大夫,蕭望之對曰:“《春秋》晉士丐帥師侵齊,聞齊侯卒,引師而還,君子大其不伐喪,以為恩足以服孝子,誼足以動諸侯。

    前單于慕化鄉善,遣使請求和親,海内欣然,夷狄莫不聞,不幸為賊臣所殺,今而伐之,是乘亂而幸災也,彼必奔走遠遁。

    不以義動兵,恐勞而無功,宜遣使者吊問,輔其微弱,救其災患,四夷聞之鹹貴中國之仁義,如遂蒙恩得複其位,必稱臣服從,此德之盛也。

    ”上從其議。

     成帝河平二年,匈奴遣右臯林王伊邪莫演奉獻,罷歸,自言欲降,“即不受我,我自殺,終不敢還”。

    使者以聞,下公卿議。

    議者或言宜如故事受其降,谷永、杜欽以為:“漢興,匈奴數為邊害,故設金爵之賞以待降者。

    今單于稱臣朝賀,無有二心,接之宜異于往時,今既享既享其聘貢之質,更受其逋逃之臣,是貪一夫之得而失一國之心,擁有罪之臣而絕慕義之君也。

    。

    假令單于初立,欲委身中國,未知利害,使之詐降以蔔吉兇,受之虧德沮善,令單于自疏,不親邊吏;或者設為反間,欲因而生隙,受之适合其策,使得歸曲而責直,此誠邊境安危之原、師旅動靜之首,不可不詳也。

    不如不受,以明日月之信,抑詐谖之謀,懷附親之心,便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谷永、杜欽此議得帝王誠信之道,後世邊夷來貢而降,有與此事相同者,宜準此以為法。

     光武建武二十八年,北匈奴遣使貢馬及裘,更乞和親,并請音樂,又求率西域諸國胡客俱獻見。

    帝下三府議酬答之宜,司徒掾班彪曰:“臣聞孝宣帝敕邊守尉曰:‘匈奴大國,多變詐,交接得其情則卻敵折沖,應對失其數則反為輕欺。

    ’今北匈奴見南單于來附,懼謀其國,故數乞和親,又遠驅牛馬與漢合市,重遣名王,多所貢獻,斯皆外示富強以相欺誕也。

    臣見其獻益重,知其國益虛;歸親愈數,為懼愈多。

    然今既未能助南,則亦未宜絕北,羁縻之義,禮無不答。

    謂可頗加賞賜,略與所獻相當,報答之辭,令必有所适。

    ” 臣按:孔子言:“不逆詐,不億不信,抑亦先覺之為賢。

    ”班彪之處北匈奴,蓋有得于先覺之道者矣,其所立稿草委曲明盡,可為後世代言者法。

     班固曰:“和親之論,發于劉敬,是時天下初定,新遭平城之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