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四
關燈
小
中
大
災變不息,百姓驚惶,人不自保,而複欲遠事邊外乎?孔子曰:‘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颛臾。
’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,傳聞之事恒多失實,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,豈非至願?苟非其時,不如息人。
”自是諸将莫敢言兵事者。
戴溪曰:“光武啟中興之運,悼斯民之塗炭,親拯救而撫摩之,初遣馮異入關,戒以征伐非必屠城,要在還定安集之耳。
複遣岑彭擊蜀,告以每一發兵發動皓白,常欲置隗嚣、公孫述于度外。
自隴蜀平後,非警急未嘗複言軍旅,務休息群黎而鞏固漢業,其肯遵高祖颠沛之畏塗、蹈武帝虛耗之覆轍而舍近謀遠,争勝負于夷狄乎?故二将抗章比伐,诏引黃石公剛強柔弱之說而報之,帝王之道然也。
” 臣按:光武此诏所謂“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,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,樂人者其樂長,樂身者不久而亡。
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,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”,又曰“務廣地者荒,務廣德者強,有其有者安,貪人之有者殘”,與夫人不自保而欲遠事邊外、傳聞之事恒多失實,凡此皆藥石之格言,無間古今皆所同然也。
後世人主有欲勤兵于遠者,尚其鑒諸。
以上慎德懷遠之道 ▲譯言賓待之禮 《周禮》: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,緻方貢、緻遠物而送逆之,達之以節,治其委積、館舍、飲食。
鄭玄曰:“懷,來也。
遠方之民,四夷之民也,谕德延譽以來之。
” 王昭禹曰:“緻方貢則遠方所貢之物,若‘西旅底貢厥獒’是也;緻遠物則緻遠方所獻之物,所謂‘無有遠迩,畢獻方物’是也。
遠方之有貢,猶六服之貢,則世一見,各以其所貢之寶為摯是也;遠方有所獻之物,猶六服諸侯之獻國珍是也。
送逆之,送往而逆來以為之禮也。
達之以節,達民以旌節,達貢物以玺節也。
治其委積,所以備其用也;治其館舍,所以安其居也;治其飲食,所以順其嗜好也。
” 臣按:成周設官以待外夷之來朝貢者,達之以節則其往來關津道路之間無有留難淹滞之阻,即今給驿卷也;治其委積、館舍、飲食則其日用居止、饩廪、刍秣而無饑寒困乏之憂,即今之館驿廪給及有司饋送是也。
凡若此者,皆所以懷遠人也,名官而謂之懷方氏,豈無意也? 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(謂蕃國之使),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以和親之,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、與其辭、言傳之,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、币帛、辭令而賓相之。
鄭玄曰:“通外國之言者曰象胥,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、币帛、辭令而擯相之,從來至去皆為相而诏侑其禮儀也。
” 朱申曰:“八蠻、四夷、七閩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國遣使來朝貢,不曉中國言語,故象胥傳王言而開谕解說之,如此,則遠人之心和而不乖、親而不疏也。
若蕃國之君,世一見之,其禮不同于中國,象胥則教之使協于禮,其言不通于中國則傳其言辭,出則送之,入則逆之,禮節以相接,币帛以緻享,辭令以相與。
接賓曰擯,贊禮曰相。
” 臣按:外國之人其拜揖、進退、拜伏之禮不同于中國,象胥掌教之以中國之儀,用協于禮也,夫上有所言則象胥為之傳導而開谕曉說之,然後從而譯其言以達之于上焉。
今制鴻胪寺設通事官,即周之象胥也。
大行人,九州之外謂之蕃國,世一見,各以其所貴寶為摯。
鄭玄曰:“九州之外,蕃服也。
無朝貢之歲,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一來耳,各以其所貴寶為摯,則蕃國之君無執玉瑞矣,所貴者若犬戎獻白狼、白鹿是也。
” 《禮記》:中國、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,五方之民言語不通、嗜欲不同,達其志,通其欲。
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。
鄭玄曰:“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,地氣使之然也。
” 方悫曰:“以言語之不通也則必達其志,以嗜欲之不同也則必通其欲,必欲達其志、通其欲,非寄、象、鞮、譯則不可,故先王設官以掌之。
寄言能寓風俗之異于此,象言能仿象風俗之異于彼,鞮則欲别其服飾之異,譯則欲辨其言語之異,《周官》通謂之象胥,而世俗通謂之譯也。
” 臣按:譯言之官自古有之,然惟譯其言語而已也,彼時外夷猶未有字書,自佛教入中國始有天竺字,其後回回、女直、蒙古、緬甸其國人之黠慧者各因其國俗而自為一種字書,其來朝貢及其陳說、辨訴、求索各用其國書,必加翻譯然後知其意向之所在。
唐宋以來雖有潤文、譯經使之銜,然惟以譯佛書而已,我文皇帝始設為八館,曰西天、曰鞑鞑、曰回回、曰女直、曰高昌、曰西蕃、曰緬甸、曰百夷,初以舉人為之,其就禮部試則以蕃書譯其所作,經義稍通者得聯名于進士榜,授以文學之職,而譯書如故,其後又擇俊民俾專其業,藝成會六部大臣試之,通者冠帶,又三年授以官,蓋重其選也。
蓋此一事似緩而實急,似輕而實重,一旦外夷有事上書來言其情,使人人皆不知其所謂,或知之而未盡,則我所以應之者豈不至相矛盾哉?非惟失遠情,而或至啟邊釁者亦有之矣,我文皇帝專設官以司之,其慮遠哉。
《明堂位》:九夷之國,東門之外,西面,北上;八蠻之國,南門之外,北面,東上;六戎之國,西門之外,東面,南上;五狄之國,北門之外,南面,東上;九采之國,應門之外,北面,東上。
四塞世告至。
孔穎達曰:“按職方雲四夷、八蠻、七閩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,《爾雅》雲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蠻謂之四海,數不同者,文異爾。
九州之外,夷狄為四方蕃塞,每世一至,或新王即位及其君嗣立皆來朝也。
” 陸佃曰:“九采之國,所謂要服、荒服欤。
四塞,即九夷、八蠻、六戎、五狄也。
” 陳澔曰:“夷蠻戎狄各從其方之門而以右為尊,獨南面東上者不然,方氏以為南面疑于君,故與北面者同其上也。
四塞,九州之外夷狄也。
”臣按:此古者蕃國君長來朝入門立班之制。
《中庸》:孔子曰:“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。
”其八曰柔遠人也。
又曰:柔遠人則四方歸之,送往迎來,嘉善而矜不能,所以柔遠人也。
朱熹曰:“往則為之授節以送之,來則豐其委積以迎之。
”又曰:“遠人來至去時有節以授之,過所在為照,如漢之出入關者用繻,唐謂之給過所者是也。
” 臣按:《周禮》秋官環人所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,以路節達諸四方,送逆及疆是則為之授節以送之也;地官遺人所掌邦之委積以待賓客、野鄙之委積以待羁旅,十裡有廬,廬有飲食,三十裡有宿,宿有委,五十裡有市,市有候館,候館有積,是則豐其委積以迎之也。
舊注以柔遠人為蕃國,朱注始以為無忘賓旅,蓋以九經之次列于懷諸侯之上,以遠先近非其序也。
竊意成周盛時,環人、遺人之所掌在于道路之間,非特為中國設也,則雖夷狄之經行者亦為之送迎焉,況九經之名,其八者各有所指,而此通謂之人,意者凡遠去其家鄉而出于道途、以朝京阙者皆給之欤? 《漢志》:典客,秦官,掌歸義蠻夷,景帝更名大行令,武帝更名大鴻胪,屬官有行人、譯官。
臣按:此秦漢以來設官主掌蠻夷之始。
所謂大行令,即《周禮》行人之職,譯官即《王制》所謂寄、譯之類也。
考史,昭帝用蘇武為典屬國,亦掌夷狄之官,而《百官
’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,傳聞之事恒多失實,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,豈非至願?苟非其時,不如息人。
”自是諸将莫敢言兵事者。
戴溪曰:“光武啟中興之運,悼斯民之塗炭,親拯救而撫摩之,初遣馮異入關,戒以征伐非必屠城,要在還定安集之耳。
複遣岑彭擊蜀,告以每一發兵發動皓白,常欲置隗嚣、公孫述于度外。
自隴蜀平後,非警急未嘗複言軍旅,務休息群黎而鞏固漢業,其肯遵高祖颠沛之畏塗、蹈武帝虛耗之覆轍而舍近謀遠,争勝負于夷狄乎?故二将抗章比伐,诏引黃石公剛強柔弱之說而報之,帝王之道然也。
” 臣按:光武此诏所謂“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,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,樂人者其樂長,樂身者不久而亡。
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,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”,又曰“務廣地者荒,務廣德者強,有其有者安,貪人之有者殘”,與夫人不自保而欲遠事邊外、傳聞之事恒多失實,凡此皆藥石之格言,無間古今皆所同然也。
後世人主有欲勤兵于遠者,尚其鑒諸。
以上慎德懷遠之道 ▲譯言賓待之禮 《周禮》: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,緻方貢、緻遠物而送逆之,達之以節,治其委積、館舍、飲食。
鄭玄曰:“懷,來也。
遠方之民,四夷之民也,谕德延譽以來之。
” 王昭禹曰:“緻方貢則遠方所貢之物,若‘西旅底貢厥獒’是也;緻遠物則緻遠方所獻之物,所謂‘無有遠迩,畢獻方物’是也。
遠方之有貢,猶六服之貢,則世一見,各以其所貢之寶為摯是也;遠方有所獻之物,猶六服諸侯之獻國珍是也。
送逆之,送往而逆來以為之禮也。
達之以節,達民以旌節,達貢物以玺節也。
治其委積,所以備其用也;治其館舍,所以安其居也;治其飲食,所以順其嗜好也。
” 臣按:成周設官以待外夷之來朝貢者,達之以節則其往來關津道路之間無有留難淹滞之阻,即今給驿卷也;治其委積、館舍、飲食則其日用居止、饩廪、刍秣而無饑寒困乏之憂,即今之館驿廪給及有司饋送是也。
凡若此者,皆所以懷遠人也,名官而謂之懷方氏,豈無意也? 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(謂蕃國之使),掌傳王之言而谕說焉以和親之,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、與其辭、言傳之,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、币帛、辭令而賓相之。
鄭玄曰:“通外國之言者曰象胥,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、币帛、辭令而擯相之,從來至去皆為相而诏侑其禮儀也。
” 朱申曰:“八蠻、四夷、七閩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之國遣使來朝貢,不曉中國言語,故象胥傳王言而開谕解說之,如此,則遠人之心和而不乖、親而不疏也。
若蕃國之君,世一見之,其禮不同于中國,象胥則教之使協于禮,其言不通于中國則傳其言辭,出則送之,入則逆之,禮節以相接,币帛以緻享,辭令以相與。
接賓曰擯,贊禮曰相。
” 臣按:外國之人其拜揖、進退、拜伏之禮不同于中國,象胥掌教之以中國之儀,用協于禮也,夫上有所言則象胥為之傳導而開谕曉說之,然後從而譯其言以達之于上焉。
今制鴻胪寺設通事官,即周之象胥也。
大行人,九州之外謂之蕃國,世一見,各以其所貴寶為摯。
鄭玄曰:“九州之外,蕃服也。
無朝貢之歲,父死子立及嗣王即位乃一來耳,各以其所貴寶為摯,則蕃國之君無執玉瑞矣,所貴者若犬戎獻白狼、白鹿是也。
” 《禮記》:中國、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,不可推移,五方之民言語不通、嗜欲不同,達其志,通其欲。
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。
鄭玄曰:“五方之民性不可推移,地氣使之然也。
” 方悫曰:“以言語之不通也則必達其志,以嗜欲之不同也則必通其欲,必欲達其志、通其欲,非寄、象、鞮、譯則不可,故先王設官以掌之。
寄言能寓風俗之異于此,象言能仿象風俗之異于彼,鞮則欲别其服飾之異,譯則欲辨其言語之異,《周官》通謂之象胥,而世俗通謂之譯也。
” 臣按:譯言之官自古有之,然惟譯其言語而已也,彼時外夷猶未有字書,自佛教入中國始有天竺字,其後回回、女直、蒙古、緬甸其國人之黠慧者各因其國俗而自為一種字書,其來朝貢及其陳說、辨訴、求索各用其國書,必加翻譯然後知其意向之所在。
唐宋以來雖有潤文、譯經使之銜,然惟以譯佛書而已,我文皇帝始設為八館,曰西天、曰鞑鞑、曰回回、曰女直、曰高昌、曰西蕃、曰緬甸、曰百夷,初以舉人為之,其就禮部試則以蕃書譯其所作,經義稍通者得聯名于進士榜,授以文學之職,而譯書如故,其後又擇俊民俾專其業,藝成會六部大臣試之,通者冠帶,又三年授以官,蓋重其選也。
蓋此一事似緩而實急,似輕而實重,一旦外夷有事上書來言其情,使人人皆不知其所謂,或知之而未盡,則我所以應之者豈不至相矛盾哉?非惟失遠情,而或至啟邊釁者亦有之矣,我文皇帝專設官以司之,其慮遠哉。
《明堂位》:九夷之國,東門之外,西面,北上;八蠻之國,南門之外,北面,東上;六戎之國,西門之外,東面,南上;五狄之國,北門之外,南面,東上;九采之國,應門之外,北面,東上。
四塞世告至。
孔穎達曰:“按職方雲四夷、八蠻、七閩、九貉、五戎、六狄,《爾雅》雲九夷、八狄、七戎、六蠻謂之四海,數不同者,文異爾。
九州之外,夷狄為四方蕃塞,每世一至,或新王即位及其君嗣立皆來朝也。
” 陸佃曰:“九采之國,所謂要服、荒服欤。
四塞,即九夷、八蠻、六戎、五狄也。
” 陳澔曰:“夷蠻戎狄各從其方之門而以右為尊,獨南面東上者不然,方氏以為南面疑于君,故與北面者同其上也。
四塞,九州之外夷狄也。
”臣按:此古者蕃國君長來朝入門立班之制。
《中庸》:孔子曰:“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。
”其八曰柔遠人也。
又曰:柔遠人則四方歸之,送往迎來,嘉善而矜不能,所以柔遠人也。
朱熹曰:“往則為之授節以送之,來則豐其委積以迎之。
”又曰:“遠人來至去時有節以授之,過所在為照,如漢之出入關者用繻,唐謂之給過所者是也。
” 臣按:《周禮》秋官環人所掌送逆邦國之通賓客,以路節達諸四方,送逆及疆是則為之授節以送之也;地官遺人所掌邦之委積以待賓客、野鄙之委積以待羁旅,十裡有廬,廬有飲食,三十裡有宿,宿有委,五十裡有市,市有候館,候館有積,是則豐其委積以迎之也。
舊注以柔遠人為蕃國,朱注始以為無忘賓旅,蓋以九經之次列于懷諸侯之上,以遠先近非其序也。
竊意成周盛時,環人、遺人之所掌在于道路之間,非特為中國設也,則雖夷狄之經行者亦為之送迎焉,況九經之名,其八者各有所指,而此通謂之人,意者凡遠去其家鄉而出于道途、以朝京阙者皆給之欤? 《漢志》:典客,秦官,掌歸義蠻夷,景帝更名大行令,武帝更名大鴻胪,屬官有行人、譯官。
臣按:此秦漢以來設官主掌蠻夷之始。
所謂大行令,即《周禮》行人之職,譯官即《王制》所謂寄、譯之類也。
考史,昭帝用蘇武為典屬國,亦掌夷狄之官,而《百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