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四
關燈
小
中
大
主聽眩則任使不明、忠邪雜進,雖有知勇安所施?任人放遠則智者竭其智、勇者獻其力,夫如是,則何蠻夷之足慮哉?”
《大禹谟》:益曰:“無怠無荒,四夷來王。
” 朱熹曰:“九州之外,世一見曰王。
帝于是以上文八者朝夕戒懼,無怠于心,無荒于事,則治道益隆,四夷之遠莫不歸往矣。
” 臣按:上文所謂“儆戒無虞,罔失法度,罔遊于逸,罔淫于樂,任賢不貳,去邪勿疑,疑謀勿成,百志惟熙,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,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”,是即“無怠無荒”之實也。
夫人君儆戒于宮闱之中、朝廷之上、京邑國都之内,何預于四夷哉?然而一念不謹,萬事為之廢弛,一言有失,四方為之傳播,是故自古鎮服外國之道不在于邊鄙而在于朝廷,雖以舜大聖人而伯益猶以怠荒為戒,良以一人無怠荒之失則四夷有歸往之誠,外無邊患則内有善治而吾君享安富尊榮之樂矣。
籲,伯益所事者舜也而猶切切儆戒如此,後世人主無帝舜萬分一,乃欲生事四夷,而為其臣者不敢辄出一言谏正,或者又從而從臾之,其臣可謂不忠矣,而其君亦豈智者哉? 三旬,苗民逆命。
益贊(佐也)于禹曰:“惟德動天,無遠弗屆(至也)。
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。
至諴感神,矧茲有苗。
”禹拜昌言(盛德之言)曰:“俞。
”班(還也)師振(整也)旅,帝乃誕(大也)敷文德(文命德教),舞幹(盾也)羽于兩階(賓主之階),七旬有苗格(至也)。
朱熹曰:“三旬,三十日也。
以師臨之閱月,苗民猶不聽服也,是時益蓋從禹出征,以苗負固恃強,未可威服,故贊佐于禹以為惟德可以動天,其感通之妙無遠不緻,蓋欲禹還兵而增修其德也。
滿損謙益,即《易》所謂天道虧盈而益謙也。
誠感物曰諴,益又推極至誠之道,以為神明亦且感格,而況于苗民乎?言班師七旬而有苗來格也。
史臣以禹班師而歸,弛其威武,專尚德教,幹羽之舞雍容不迫,有苗之至适當其時,故作史者因即其實以形容有虞之德。
” 陳栎曰:“益之贊禹,謂天道之遠而德可動,神明之幽而誠可感,苗亦人耳,豈有德之盛、誠之至而不可動者?當不煩兵而自服也。
” 臣按:益之贊禹,所謂“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”者,若就戰伐言之,小國若能制節謹度,不敢縱逸,則必得大國賓禮之益,不然,負其強固,侮慢自賢,則大國必有所不堪者而謀動幹戈,所損大矣。
大國若能包含遍覆,嘉善而矜不能,必得小國賓貢之益,不然,恃其衆大,非禮侵陵,則小國必有所不堪者,而肆其蜂虿之毒,豈得無損哉?若是者即《易》所謂虧盈而益謙者,乃天之道也。
上之人體天道以字小,下之人奉天道以事大,則上下各得其所而兵戈不興矣。
《旅獒》:惟克商,遂通道于九夷八蠻,西旅(西方蠻夷國名)底貢厥獒(犬高四尺),大保(召公奭也)乃作《旅獒》,用訓于王。
曰:“嗚呼,明王慎德,四夷鹹賓服,無有遠迩,畢獻方物(方土所生之物)。
” 蔡沈曰:“九夷八蠻,多之稱也。
武王克商之後,威德廣被九州之外,蠻夷戎狄莫不梯山航海而至。
曰通道雲者,蓋蠻夷來王則道路自通,非武王有意于開四夷,斥大境土。
” 臣按:德而謂之慎者,蓋必兢兢業業不敢有須臾放肆者也。
慎德而必歸之明王者,蓋人心虛靈不昧,乃能知所謹,彼昏迷蔽塞者烏知所慎哉?德昏而不謹,則雖宮禁之中左右使令之人或有以緻其怨,京辇之下百官庶姓之衆,或有以激其怒,況四海之外、九夷八蠻之遠而能得其來賓哉?是故人君之德不可以不明,既明矣而尤不可以不慎也。
故明明德于天下者,當何如而用功?《大學》曰:“欲誠其意者,先緻其知。
” 《魯頌》曰:翩彼飛鸮(惡聲之鳥)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(桑實),懷我好音。
憬(覺悟也)彼淮夷,來獻其琛(寶也),元(大也)龜(尺二寸)象齒,大賂(遺也)南金。
曹居貞曰:“傳曰‘桑黮甘甜,鸱鸮革響’,是知鸮食桑黮則其音變而美也。
泮林有黮,鸮來食之,歸我好音,則淮夷被泮宮之化,其有不革面而柔服者哉?” 臣按:《泮水》之詩,說者以為魯侯與群臣燕飲泮宮而作。
所謂淮夷之服,蓋無此事,詩人頌禱願望耳,雖然,學校者修崇教化之地也,教化修則義理明,義理明則人心固,人心固則士氣作,士氣作則彼蠢然冥頑者亦将惕然感動,幡然歸順矣。
交阯之南有越裳國,周公居攝三年,制禮作樂,天下和平,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,曰:“道路悠遠,山川岨深,音使不通,故重譯而朝。
”成王以歸周公,公曰:“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飨,其質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,吾何以獲此賜也?”其使請曰:“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‘久矣,天之無烈風雷雨,意者中國有聖人乎?有則盍往朝之’。
”周公乃歸之王。
臣按:越裳重譯來朝,可見周之德及乎人,而其所以朝者則曰“久矣,天之無烈風雷雨”,可見周之德格乎天矣。
《國語》:穆王将征犬戎,祭公謀父谏曰:“先王之訓也,有刑不祭,伐不祀,征不享,讓(譴責)不貢,告(以文辭告曉之)不王,于是乎有刑罰之辟,有攻伐之兵,有征讨之備,有威讓之令,有文告之辭。
布令陳辭而又不至,則又增修于德,無勤民于遠,是以近無不聽,遠無不服。
今自大畢、伯士(戎之二君)之終也,犬戎氏以其職來王,天子曰‘予必以不享征之’,且觀(示也)之兵,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(危也)頓(敗也)乎!吾聞夫犬戎樹惇(言其立性淳樸),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(純專固守而身不移),其有以禦我矣。
”王不聽,遂征之,得四白狼、四白鹿以歸,自是荒服者不至。
臣按:穆王征犬戎,無故興萬裡之師,所費不知幾何,而所得者僅四狼、四鹿而已。
嗚呼,損億兆之财,棄千萬人之命,所得不償所失,而又使荒服之君由此而輕我中國,不複朝貢,則并其先世以來保世之具而失之,其所損又不但财而已。
《論語》:子曰:“蓋均無貧、和無寡、安無傾,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,既來之則安之。
” 朱熹曰:“均謂各得其分,安謂上下相安。
内治修然後遠人服,有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,亦不當勤兵于遠。
” 臣按:所謂文德者,德即《虞書》“惟德動天”之德,文即《禹貢》“揆文教”之文也。
文德與武功對,所謂文德之修即内治之有條理者是也。
漢光武建武二十七年,北匈奴求和親,不許。
臧宮、馬武上疏曰:“虜今人畜度死,旱蝗赤地,疲困乏力,不當中國一郡,萬裡死命縣(平聲)在陛下,豈宜固守文德而隳其事乎?今命将臨塞,厚縣(平聲)購賞,谕告高句骊、烏桓、鮮卑攻其左,發河西四郡、天水、隴西羌胡擊其右,如此,匈奴之滅不過數年。
”诏報曰:“《黃石公記》曰:‘柔能制剛,弱能制強。
柔者德也,剛者賊也,弱者仁之助也,強者怨之歸也。
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,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,樂人者其樂長,樂身者不久而亡。
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,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,逸政多忠臣,勞政多亂人,故曰務廣地者荒,務廣德者強,有其有者安,貪人有者殘。
殘滅之政,雖成必敗。
’今國無善政,
” 朱熹曰:“九州之外,世一見曰王。
帝于是以上文八者朝夕戒懼,無怠于心,無荒于事,則治道益隆,四夷之遠莫不歸往矣。
” 臣按:上文所謂“儆戒無虞,罔失法度,罔遊于逸,罔淫于樂,任賢不貳,去邪勿疑,疑謀勿成,百志惟熙,罔違道以幹百姓之譽,罔咈百姓以從己之欲”,是即“無怠無荒”之實也。
夫人君儆戒于宮闱之中、朝廷之上、京邑國都之内,何預于四夷哉?然而一念不謹,萬事為之廢弛,一言有失,四方為之傳播,是故自古鎮服外國之道不在于邊鄙而在于朝廷,雖以舜大聖人而伯益猶以怠荒為戒,良以一人無怠荒之失則四夷有歸往之誠,外無邊患則内有善治而吾君享安富尊榮之樂矣。
籲,伯益所事者舜也而猶切切儆戒如此,後世人主無帝舜萬分一,乃欲生事四夷,而為其臣者不敢辄出一言谏正,或者又從而從臾之,其臣可謂不忠矣,而其君亦豈智者哉? 三旬,苗民逆命。
益贊(佐也)于禹曰:“惟德動天,無遠弗屆(至也)。
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。
至諴感神,矧茲有苗。
”禹拜昌言(盛德之言)曰:“俞。
”班(還也)師振(整也)旅,帝乃誕(大也)敷文德(文命德教),舞幹(盾也)羽于兩階(賓主之階),七旬有苗格(至也)。
朱熹曰:“三旬,三十日也。
以師臨之閱月,苗民猶不聽服也,是時益蓋從禹出征,以苗負固恃強,未可威服,故贊佐于禹以為惟德可以動天,其感通之妙無遠不緻,蓋欲禹還兵而增修其德也。
滿損謙益,即《易》所謂天道虧盈而益謙也。
誠感物曰諴,益又推極至誠之道,以為神明亦且感格,而況于苗民乎?言班師七旬而有苗來格也。
史臣以禹班師而歸,弛其威武,專尚德教,幹羽之舞雍容不迫,有苗之至适當其時,故作史者因即其實以形容有虞之德。
” 陳栎曰:“益之贊禹,謂天道之遠而德可動,神明之幽而誠可感,苗亦人耳,豈有德之盛、誠之至而不可動者?當不煩兵而自服也。
” 臣按:益之贊禹,所謂“滿招損,謙受益,時乃天道”者,若就戰伐言之,小國若能制節謹度,不敢縱逸,則必得大國賓禮之益,不然,負其強固,侮慢自賢,則大國必有所不堪者而謀動幹戈,所損大矣。
大國若能包含遍覆,嘉善而矜不能,必得小國賓貢之益,不然,恃其衆大,非禮侵陵,則小國必有所不堪者,而肆其蜂虿之毒,豈得無損哉?若是者即《易》所謂虧盈而益謙者,乃天之道也。
上之人體天道以字小,下之人奉天道以事大,則上下各得其所而兵戈不興矣。
《旅獒》:惟克商,遂通道于九夷八蠻,西旅(西方蠻夷國名)底貢厥獒(犬高四尺),大保(召公奭也)乃作《旅獒》,用訓于王。
曰:“嗚呼,明王慎德,四夷鹹賓服,無有遠迩,畢獻方物(方土所生之物)。
” 蔡沈曰:“九夷八蠻,多之稱也。
武王克商之後,威德廣被九州之外,蠻夷戎狄莫不梯山航海而至。
曰通道雲者,蓋蠻夷來王則道路自通,非武王有意于開四夷,斥大境土。
” 臣按:德而謂之慎者,蓋必兢兢業業不敢有須臾放肆者也。
慎德而必歸之明王者,蓋人心虛靈不昧,乃能知所謹,彼昏迷蔽塞者烏知所慎哉?德昏而不謹,則雖宮禁之中左右使令之人或有以緻其怨,京辇之下百官庶姓之衆,或有以激其怒,況四海之外、九夷八蠻之遠而能得其來賓哉?是故人君之德不可以不明,既明矣而尤不可以不慎也。
故明明德于天下者,當何如而用功?《大學》曰:“欲誠其意者,先緻其知。
” 《魯頌》曰:翩彼飛鸮(惡聲之鳥),集于泮林,食我桑黮(桑實),懷我好音。
憬(覺悟也)彼淮夷,來獻其琛(寶也),元(大也)龜(尺二寸)象齒,大賂(遺也)南金。
曹居貞曰:“傳曰‘桑黮甘甜,鸱鸮革響’,是知鸮食桑黮則其音變而美也。
泮林有黮,鸮來食之,歸我好音,則淮夷被泮宮之化,其有不革面而柔服者哉?” 臣按:《泮水》之詩,說者以為魯侯與群臣燕飲泮宮而作。
所謂淮夷之服,蓋無此事,詩人頌禱願望耳,雖然,學校者修崇教化之地也,教化修則義理明,義理明則人心固,人心固則士氣作,士氣作則彼蠢然冥頑者亦将惕然感動,幡然歸順矣。
交阯之南有越裳國,周公居攝三年,制禮作樂,天下和平,越裳以三象重譯而獻白雉,曰:“道路悠遠,山川岨深,音使不通,故重譯而朝。
”成王以歸周公,公曰:“德不加焉則君子不飨,其質政不施焉則君子不臣其人,吾何以獲此賜也?”其使請曰:“吾受命吾國之黃耇曰‘久矣,天之無烈風雷雨,意者中國有聖人乎?有則盍往朝之’。
”周公乃歸之王。
臣按:越裳重譯來朝,可見周之德及乎人,而其所以朝者則曰“久矣,天之無烈風雷雨”,可見周之德格乎天矣。
《國語》:穆王将征犬戎,祭公謀父谏曰:“先王之訓也,有刑不祭,伐不祀,征不享,讓(譴責)不貢,告(以文辭告曉之)不王,于是乎有刑罰之辟,有攻伐之兵,有征讨之備,有威讓之令,有文告之辭。
布令陳辭而又不至,則又增修于德,無勤民于遠,是以近無不聽,遠無不服。
今自大畢、伯士(戎之二君)之終也,犬戎氏以其職來王,天子曰‘予必以不享征之’,且觀(示也)之兵,其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(危也)頓(敗也)乎!吾聞夫犬戎樹惇(言其立性淳樸),能帥舊德而守終純固(純專固守而身不移),其有以禦我矣。
”王不聽,遂征之,得四白狼、四白鹿以歸,自是荒服者不至。
臣按:穆王征犬戎,無故興萬裡之師,所費不知幾何,而所得者僅四狼、四鹿而已。
嗚呼,損億兆之财,棄千萬人之命,所得不償所失,而又使荒服之君由此而輕我中國,不複朝貢,則并其先世以來保世之具而失之,其所損又不但财而已。
《論語》:子曰:“蓋均無貧、和無寡、安無傾,夫如是,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,既來之則安之。
” 朱熹曰:“均謂各得其分,安謂上下相安。
内治修然後遠人服,有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,亦不當勤兵于遠。
” 臣按:所謂文德者,德即《虞書》“惟德動天”之德,文即《禹貢》“揆文教”之文也。
文德與武功對,所謂文德之修即内治之有條理者是也。
漢光武建武二十七年,北匈奴求和親,不許。
臧宮、馬武上疏曰:“虜今人畜度死,旱蝗赤地,疲困乏力,不當中國一郡,萬裡死命縣(平聲)在陛下,豈宜固守文德而隳其事乎?今命将臨塞,厚縣(平聲)購賞,谕告高句骊、烏桓、鮮卑攻其左,發河西四郡、天水、隴西羌胡擊其右,如此,匈奴之滅不過數年。
”诏報曰:“《黃石公記》曰:‘柔能制剛,弱能制強。
柔者德也,剛者賊也,弱者仁之助也,強者怨之歸也。
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,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,樂人者其樂長,樂身者不久而亡。
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,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,逸政多忠臣,勞政多亂人,故曰務廣地者荒,務廣德者強,有其有者安,貪人有者殘。
殘滅之政,雖成必敗。
’今國無善政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