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四
關燈
小
中
大
也,請還說五部以赴難。
”穎悅,拜淵為北單于、參丞相軍事,淵至右國城,劉宣等上大單于之号,二旬之間有衆五萬,尋稱漢王,又四年稱皇帝。
唐太宗時,突厥既亡,其降唐者尚十萬口,诏群臣議區處之宜。
朝士多言北狄幸而破亡,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間,分其種落,散居州縣,教之耕織,永空塞北之地。
中書侍郎顔師古請皆置之河北,分立酋長,領其部落,則永無患矣。
禮部侍郎李百藥以為,突厥雖雲一國,然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,今宜因其離散,各即本部署為君長,不相臣屬,國分則弱而易制,勢敵則難相吞滅,各自保全,必不能抗衡中國,仍請于定襄置都督府為其節度,此安邊之長策也。
夏州都督窦靜以為,置之中國有損無益,莫若因其破亡之餘,假之王侯之号,妻以宗室之女,分其土地,析其部落,使其權弱勢分,易為羁制,可使常為藩臣,永保邊塞。
溫彥博請準漢建武故事,置匈奴于塞下,全其部落,順其土俗,以實空虛之地,使為中國捍蔽,策之善者也。
魏徵以為,突厥世為寇盜,百姓之仇也,今幸而破亡,陛下以其降附不忍盡殺,宜縱之使還故土。
彥博曰:“王者之于萬物,天覆地載靡有所遺,今突厥窮來歸我,奈何棄之而不受乎?孔子曰‘有教無類’,若救其死亡,授以生業,教之禮義,數年之後悉為吾民,選其酋長使入宿衛,畏威懷德,何後患之有?”太宗卒用彥博策,處突厥降衆東自幽州、西至靈州,分突厥故所統之地置四川都督府以統其衆,其餘酋長至者皆拜将軍、中郎将,布列朝廷,五品以上百餘人,殆與朝士相半,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。
臣按:唐太宗朝群臣承诏議處突厥降者部落,朝士多言欲處之河南兖豫之間,顔師古欲置之河北,溫彥博欲準漢建武故事,李百藥欲各即本部署為君長,與窦靜之議略同,惟魏徵之議思患豫防之道,太宗散處其民于諸州,用其酋長以為宿衛,數年果有結社率之反,言事者多言突厥留河南不便,乃诏突厥在諸州者并令渡河反其舊部,太宗有“朕不用魏徵言,幾緻狼狽”之歎。
由是以觀,為人臣者不可不明《春秋》之義,而議事者當援古以證今,昭昭然明矣。
武後時,四夷質子多在京師,如論欽陵、阿思德元珍、孫萬榮皆因入侍見中國法度廢弛,及還并為邊害,薛登谏曰:“戎夏不雜,古所戒也。
故斥居塞外,有時朝谒,已事則歸,三王之法也,漢魏以來,革襲衣冠,築室京師,不令歸國,較其利害,三王是而漢魏非,拒邊長而質子短。
伏見突厥、吐蕃、契丹因往入侍,并被獎遇官,戎狄步黉門,窺圖史成敗,熟山川險易,國家雖有冠帶之名,而狼子孤恩,患必在後。
昔申公奔晉,使子狐庸為吳行人,教吳戰陳,使之叛楚;漢遷五部匈奴于汾晉,卒以劉、石作難。
竊計秦并天下及劉項用兵,人士凋散,以冒頓之盛,乘中國之虛,而高祖困厄平城,匈奴卒不入中國者,以其生長碛鹵,謂穹廬賢于城郭、氈罽美于章绂,既安所習,是以無窺中國心,不樂漢故也。
劉淵五部散亡而能自振者,少居内地,明習漢法,鄙單于之陋,竊帝王之稱,使其未嘗内徙,不過劫邊人缯彩曲糵,歸陰山而已。
臣謂願充侍子可一切禁絕,則夷人保疆,邊邑無争矣。
” 臣按:昔之忠臣,為國遠慮者無所不至,薛登斯言是亦思患而豫防之者也。
唐自貞觀以來,任蕃将者如阿史那社{人小}、契何力皆以忠力奮然,猶不為上将,皆大臣總制之,故上有餘權以制于下。
臣按:自古創業之君經事多而慮患遠,其所創制立法皆有深意,後世子孫所當遵守者也。
唐玄宗不守太宗之法,專用蕃将,遂成變亂。
嗚呼,可不戒哉! 天寶六載,李林甫為相,欲杜邊帥入相之路,乃奏言:“文臣為将怯當矢石,不若用寒族胡人,胡人則勇決習戰,寒族則孤立無黨。
”上悅其言,始用安祿山,至是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,精兵鹹戍北邊,天下之勢偏重,卒使祿山傾覆天下,皆出于林甫專寵固位之謀也。
範祖禹曰:“明皇蔽于吞滅四夷,欲求一切之功,是以林甫得以行其計,人君苟不能以義制欲,迷而不複,何所不至哉?” 臣按:李林甫欲為專寵固位之謀,杜邊将入相之路,奏言文臣為将怯當矢石而欲用胡人,夫文臣固怯矢石矣,而豈無武臣乎?當世如王忠嗣等流輩固非文臣也,盍用之乎?使玄宗而慮及此,則林甫之奸計不行矣。
當貞觀時,魏徵為太宗處置突厥,乃為國家遠慮于數百年之後,而林甫區區乃為一身之謀于年歲之間,君子、小人用心不同如此,而國家安危治亂之所由分也,為人君者可不謹于擇相哉? 天寶十四載,安祿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,請以蕃将二十二人代漢将,韋見素謂楊國忠曰:“祿山久有異志,今又有此請,其反明矣。
”明日入見,上迎謂曰:“卿等疑祿山邪?”見素因極言祿山反已有迹,所請不可許。
上不悅,竟從祿山之請。
他日,國忠、見素言于上曰:“臣有策可坐消祿山之謀,若除祿山平章事,召詣阙,以賈循、呂知誨、楊光翙分領範陽、平盧、河東節度則勢自分矣。
”上從之,已草制而不發,更遣中使輔璆琳以珍果賜祿山,潛察其變。
璆琳受祿山厚賂,還盛言祿山無二心,上謂國忠等曰:“朕推心待之,必無異志,朕自保之,卿等無憂也。
” 臣按:自昔帝王用人不系世類,蕃将之中如漢之金日磾、唐之阿史那忠等不可謂無人,然而為治之道當循其常、從其多,不可以其一二而廢其千百,以其偶然而遂不信其常然耳。
何者?天地生人同此天而各異其地,地有不同則其生智習性自然殊别,及其混處之久則不知不覺而合為一矣,方當無事之秋,聚居而托處,聯絡而親比,日染月化,遂認并州為故鄉者多矣,彼其感恩思報之心、忠君親上之念固未嘗無,非惟無異夢,指天誓日真如金石之固,死生不渝矣,一旦而有風塵之警、疆場之變,我之勢方強、氣方壯、根本方固,彼固不敢有異志,不幸而我弱彼強、我負彼勝,則彼将持兩端觀成敗以為去留,此等之事不能無也,其甚者若漢之中行說、宋之郭藥師,豈非後世之永鑒哉?然唐之蕃将如執失思力出自突厥、契何力生于鐵勒,他如史大奈、李謹行、泉男生、李多祚之倫皆能知義而鸷挺不遷,為《唐史》所稱,其尤著勳名者則有如渾瑊、阿跌光顔者焉,豈可以非華而不用哉?仰惟我祖宗朝,凡諸歸正而建功者往往錫之以封爵,膺之以顯任,惟于五府諸衛之長、諸邊總戎之任則有所限制,而不得以專,蓋有合于唐人不用蕃将為上将之意。
夫于任用之中而寓制馭之意,非獨使上之人無所疑于後,而亦俾下之人得以保其全于終也,豈非萬世之良法乎?聖子神孫所當遵而行之,萬世而不可輕變者也。
以上内外之限(下) ▲慎德懷遠之道 《舜典》:咨十有二牧(養民之官)曰:“食哉惟時,柔(寬而撫之)遠能(擾而習之)迩,惇(厚也)德允(信也)元(仁厚之人),而難(拒絕也)任人(包藏兇惡之人),蠻夷率服。
” 朱熹曰:“凡此五者處之各得其宜,則不特中國順治,雖蠻夷之國亦相率而服從矣。
” 孫覺曰:“夫以堯舜之時,聖賢相會,宜有長策成算以厭伏四夷,然其言專以難任人為本,蓋任人處内則主聽眩,
”穎悅,拜淵為北單于、參丞相軍事,淵至右國城,劉宣等上大單于之号,二旬之間有衆五萬,尋稱漢王,又四年稱皇帝。
唐太宗時,突厥既亡,其降唐者尚十萬口,诏群臣議區處之宜。
朝士多言北狄幸而破亡,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間,分其種落,散居州縣,教之耕織,永空塞北之地。
中書侍郎顔師古請皆置之河北,分立酋長,領其部落,則永無患矣。
禮部侍郎李百藥以為,突厥雖雲一國,然其種類區分各有酋帥,今宜因其離散,各即本部署為君長,不相臣屬,國分則弱而易制,勢敵則難相吞滅,各自保全,必不能抗衡中國,仍請于定襄置都督府為其節度,此安邊之長策也。
夏州都督窦靜以為,置之中國有損無益,莫若因其破亡之餘,假之王侯之号,妻以宗室之女,分其土地,析其部落,使其權弱勢分,易為羁制,可使常為藩臣,永保邊塞。
溫彥博請準漢建武故事,置匈奴于塞下,全其部落,順其土俗,以實空虛之地,使為中國捍蔽,策之善者也。
魏徵以為,突厥世為寇盜,百姓之仇也,今幸而破亡,陛下以其降附不忍盡殺,宜縱之使還故土。
彥博曰:“王者之于萬物,天覆地載靡有所遺,今突厥窮來歸我,奈何棄之而不受乎?孔子曰‘有教無類’,若救其死亡,授以生業,教之禮義,數年之後悉為吾民,選其酋長使入宿衛,畏威懷德,何後患之有?”太宗卒用彥博策,處突厥降衆東自幽州、西至靈州,分突厥故所統之地置四川都督府以統其衆,其餘酋長至者皆拜将軍、中郎将,布列朝廷,五品以上百餘人,殆與朝士相半,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。
臣按:唐太宗朝群臣承诏議處突厥降者部落,朝士多言欲處之河南兖豫之間,顔師古欲置之河北,溫彥博欲準漢建武故事,李百藥欲各即本部署為君長,與窦靜之議略同,惟魏徵之議思患豫防之道,太宗散處其民于諸州,用其酋長以為宿衛,數年果有結社率之反,言事者多言突厥留河南不便,乃诏突厥在諸州者并令渡河反其舊部,太宗有“朕不用魏徵言,幾緻狼狽”之歎。
由是以觀,為人臣者不可不明《春秋》之義,而議事者當援古以證今,昭昭然明矣。
武後時,四夷質子多在京師,如論欽陵、阿思德元珍、孫萬榮皆因入侍見中國法度廢弛,及還并為邊害,薛登谏曰:“戎夏不雜,古所戒也。
故斥居塞外,有時朝谒,已事則歸,三王之法也,漢魏以來,革襲衣冠,築室京師,不令歸國,較其利害,三王是而漢魏非,拒邊長而質子短。
伏見突厥、吐蕃、契丹因往入侍,并被獎遇官,戎狄步黉門,窺圖史成敗,熟山川險易,國家雖有冠帶之名,而狼子孤恩,患必在後。
昔申公奔晉,使子狐庸為吳行人,教吳戰陳,使之叛楚;漢遷五部匈奴于汾晉,卒以劉、石作難。
竊計秦并天下及劉項用兵,人士凋散,以冒頓之盛,乘中國之虛,而高祖困厄平城,匈奴卒不入中國者,以其生長碛鹵,謂穹廬賢于城郭、氈罽美于章绂,既安所習,是以無窺中國心,不樂漢故也。
劉淵五部散亡而能自振者,少居内地,明習漢法,鄙單于之陋,竊帝王之稱,使其未嘗内徙,不過劫邊人缯彩曲糵,歸陰山而已。
臣謂願充侍子可一切禁絕,則夷人保疆,邊邑無争矣。
” 臣按:昔之忠臣,為國遠慮者無所不至,薛登斯言是亦思患而豫防之者也。
唐自貞觀以來,任蕃将者如阿史那社{人小}、契何力皆以忠力奮然,猶不為上将,皆大臣總制之,故上有餘權以制于下。
臣按:自古創業之君經事多而慮患遠,其所創制立法皆有深意,後世子孫所當遵守者也。
唐玄宗不守太宗之法,專用蕃将,遂成變亂。
嗚呼,可不戒哉! 天寶六載,李林甫為相,欲杜邊帥入相之路,乃奏言:“文臣為将怯當矢石,不若用寒族胡人,胡人則勇決習戰,寒族則孤立無黨。
”上悅其言,始用安祿山,至是諸道節度使盡用胡人,精兵鹹戍北邊,天下之勢偏重,卒使祿山傾覆天下,皆出于林甫專寵固位之謀也。
範祖禹曰:“明皇蔽于吞滅四夷,欲求一切之功,是以林甫得以行其計,人君苟不能以義制欲,迷而不複,何所不至哉?” 臣按:李林甫欲為專寵固位之謀,杜邊将入相之路,奏言文臣為将怯當矢石而欲用胡人,夫文臣固怯矢石矣,而豈無武臣乎?當世如王忠嗣等流輩固非文臣也,盍用之乎?使玄宗而慮及此,則林甫之奸計不行矣。
當貞觀時,魏徵為太宗處置突厥,乃為國家遠慮于數百年之後,而林甫區區乃為一身之謀于年歲之間,君子、小人用心不同如此,而國家安危治亂之所由分也,為人君者可不謹于擇相哉? 天寶十四載,安祿山使副将何千年入奏,請以蕃将二十二人代漢将,韋見素謂楊國忠曰:“祿山久有異志,今又有此請,其反明矣。
”明日入見,上迎謂曰:“卿等疑祿山邪?”見素因極言祿山反已有迹,所請不可許。
上不悅,竟從祿山之請。
他日,國忠、見素言于上曰:“臣有策可坐消祿山之謀,若除祿山平章事,召詣阙,以賈循、呂知誨、楊光翙分領範陽、平盧、河東節度則勢自分矣。
”上從之,已草制而不發,更遣中使輔璆琳以珍果賜祿山,潛察其變。
璆琳受祿山厚賂,還盛言祿山無二心,上謂國忠等曰:“朕推心待之,必無異志,朕自保之,卿等無憂也。
” 臣按:自昔帝王用人不系世類,蕃将之中如漢之金日磾、唐之阿史那忠等不可謂無人,然而為治之道當循其常、從其多,不可以其一二而廢其千百,以其偶然而遂不信其常然耳。
何者?天地生人同此天而各異其地,地有不同則其生智習性自然殊别,及其混處之久則不知不覺而合為一矣,方當無事之秋,聚居而托處,聯絡而親比,日染月化,遂認并州為故鄉者多矣,彼其感恩思報之心、忠君親上之念固未嘗無,非惟無異夢,指天誓日真如金石之固,死生不渝矣,一旦而有風塵之警、疆場之變,我之勢方強、氣方壯、根本方固,彼固不敢有異志,不幸而我弱彼強、我負彼勝,則彼将持兩端觀成敗以為去留,此等之事不能無也,其甚者若漢之中行說、宋之郭藥師,豈非後世之永鑒哉?然唐之蕃将如執失思力出自突厥、契何力生于鐵勒,他如史大奈、李謹行、泉男生、李多祚之倫皆能知義而鸷挺不遷,為《唐史》所稱,其尤著勳名者則有如渾瑊、阿跌光顔者焉,豈可以非華而不用哉?仰惟我祖宗朝,凡諸歸正而建功者往往錫之以封爵,膺之以顯任,惟于五府諸衛之長、諸邊總戎之任則有所限制,而不得以專,蓋有合于唐人不用蕃将為上将之意。
夫于任用之中而寓制馭之意,非獨使上之人無所疑于後,而亦俾下之人得以保其全于終也,豈非萬世之良法乎?聖子神孫所當遵而行之,萬世而不可輕變者也。
以上内外之限(下) ▲慎德懷遠之道 《舜典》:咨十有二牧(養民之官)曰:“食哉惟時,柔(寬而撫之)遠能(擾而習之)迩,惇(厚也)德允(信也)元(仁厚之人),而難(拒絕也)任人(包藏兇惡之人),蠻夷率服。
” 朱熹曰:“凡此五者處之各得其宜,則不特中國順治,雖蠻夷之國亦相率而服從矣。
” 孫覺曰:“夫以堯舜之時,聖賢相會,宜有長策成算以厭伏四夷,然其言專以難任人為本,蓋任人處内則主聽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