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四
關燈
小
中
大
▲内外之限(下)
《論語》曰:管仲相桓公,霸諸侯,一匡天下,民到于今受其賜,微(無也)管仲,吾其被發左衽(衣衿)矣。
朱熹曰:“匡,正也。
尊周室,攘夷狄,皆所以正天下也。
” 臣按:孔子于他章嘗小管仲之器,而于此則大其功,蓋以其事功言也。
朱子謂漢高祖、唐太宗未可謂之仁人,然戰國至暴秦其禍極矣,高祖出而平定天下;隋末殘虐尤甚,太宗出而掃除以緻貞觀之治,此二君者豈非仁者之功邪?管仲之功亦猶是也。
孟子曰:“周公兼(并之也)夷狄、驅猛獸而百姓甯。
” 又曰:“《詩》(《魯頌宮》之篇)曰:‘戎狄是膺(擊也),荊(楚本号)舒(近楚國)是懲,則莫我敢承(當也)。
’無父無君,是周公所膺也。
” 朱熹曰:“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,而孟子以周公言之,亦斷章取義也。
” 臣按:《宮》之詩乃魯僖公時頌,而孟子兩引之皆以周公為言,前曰“周公方且膺之”,後又曰“是周公所膺也”,朱子謂其斷章取義,是固然矣。
然斷章而取其義,泛言之可也,而孟子乃明白兩指周公而言,意者魯乃周公之後,故頌僖公者因其嘗率車千乘、徒三萬從齊伐楚,故述其始封之祖兼夷狄之功以美之。
其下文繼以俾爾昌熾壽富之祝,所謂爾者對祖之言,托為周公之言也,及味其兩是字及莫敢承之語,蓋已然必有之辭,非祝頌期望之意,孟子去聖人時未遠,其或他有所據欤? 漢高祖四年,北貉、燕人來緻枭騎助漢。
顔師古曰:“貉在東北方,三韓之屬。
”臣按:此中國借兵外國之始。
文帝時,賈誼上疏曰:“天下之勢方倒縣(平聲),凡天子者,天下之首也,上也,今匈奴侮慢侵掠,至不敬也,而漢歲緻金絮采缯以奉之,匈奴征令主上共貢,足反居上,首顧居下,倒縣如此,莫之能解,猶為國有人乎?” 胡寅曰:“《易》曰‘首出庶物,萬國鹹甯’,賈誼所謂天子天下首者,其有見于此乎,抑其言之偶似也?若夫首不出乎庶物則與物等夷,則無以相長,而争奪離析之禍起,尚何鹹甯之可冀?又況首顧居下,足反居上,亂常逆理,勢若倒懸,偷安目前而不虞後患者哉?” 臣按:誼以漢事匈奴,為天下之勢方倒懸莫之能解,為國無人。
當文帝之世,開國功臣名将固有存者而誼謂無人,然誼所言如此,則誼必有解縣之術。
誼又謂竊料匈奴之衆不過漢一大縣,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衆,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,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,伏中行說而笞其背,舉匈奴之衆惟上之令,今不獵猛獸而獵田彘,不搏反寇而搏畜菟,玩細娛而不圖大患,非所以為安也,德可遠施,威可遠加,而直數百裡外而威令不信(音伸),可為流涕。
斯言也,其所以解天下之倒縣者在此乎?雖然,誼少年而未經事,前所流涕者得《易》《春秋》之旨,其理萬世而不易,後所流涕者謂行其計則可以系單于之頸,舉其衆以惟上之命,不知帝若用誼,其計之行者果何如也?末雲德可遠施,威可遠加,直數百裡外而威令不信,毋乃亦欲施德而加威乎?德與威所以施而加之者,其事必有本末,其行必有次第,惜乎誼言之不詳也,使文帝覽其言而有問焉,誼必将有所陳說,擇而用之,安知其無少補乎? 班固曰:“《春秋》内諸夏而外夷狄,夷狄之人逐水随畜,射獵為生,隔以山谷,壅以沙漠,天地所以絕外内也。
是故聖王不與約誓,不就攻伐,約之則費賂而見欺,攻之則勞師而招寇,其地不可耕而食也,其民不可臣而畜也,是以外而不内,疏而不戚,故政教不及其人,正朔不加其國,來則懲而禦之,去則備而守之,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,羁靡(與縻同)不絕,使曲在彼,蓋聖王制禦外國之常道也。
” 臣按:班固謂聖王之于外國不與約誓,則後世之之通和者非矣;不就攻伐,則後世窮兵出塞者非矣。
然則如之何則可?固曰來則懲而禦之,去則備而守之,斯二言者所謂治戎之上策也。
若夫使曲在彼之一言,則又真得聖人正義明道之心,躬自厚而薄責人之道也。
固又曰:“西域諸國與漢隔絕,道裡又遠,得之不為益,棄之不為損,盛德在我,無取于彼,故自建武以來西域思漢威德,鹹樂内屬,聖人遠覽古今,因時之宜,羁縻不絕,辭而未許,雖大禹之叙西戎、周公之讓白雉、太宗之卻走馬,亦何以尚茲。
” 臣按:自古帝王皆以能緻外夷以為盛德,殊不知德在華夏文明之地,而與彼之荒落不毛之區無預焉,固所謂得之不為益、棄之不為損,盛德在我無取于彼,真知言哉。
範晔曰:“先王疆理九土,判别畿荒,若二漢禦戎之方,失其本矣。
何則?先零侵境,趙充國遷之内地,當煎作寇,馬文淵徙之三輔,貪其暫安之勢,信其馴服之情,計日用之權宜,忘經世之遠略,夫豈識微者之為乎?” 晉武帝時,郭欽上疏曰:“北部強犷,曆古為患。
魏初人寡,西北諸部皆為戎居,今雖服從,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,彼自平陽、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矣。
宜及平吳之威,謀臣、猛将之略,出北地、西河、安定,複上郡,實馮翊,于平陽以北諸縣募取死罪徒三河,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,漸徙平陽、弘農、魏郡、京兆、上黨雜胡,峻内外出入之防,明先王荒服之制,萬世之長策也。
”武帝不納。
惠帝元康九年,太子洗馬江統作《徙戎論》以警朝廷,曰:“漢建武中,馬援領隴西太守,讨叛羌,徙其餘種于關中,居馮翊、河東空地。
數歲之後,族類蕃息,永初叛亂,夷夏俱敝,自此之後,餘燼不盡,小有際會辄複侵叛,魏武帝徙武都氐于秦川以禦蜀,蓋權宜之計,今已受其敝矣。
今宜及兵威方盛,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之人戶為仇仇之際,徙諸羌,著先零、罕幵、析支之地,徙諸氐出還隴右,著陰平、武都之界,廪其道路之糧,令足自緻,各附本種,反其舊土,使屬國、撫夷就安集之。
并州之胡本匈奴桀惡之寇也,建安中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,聽其部落散居六郡,今為五部,戶至數萬,骁勇便利倍于氐、羌,若有不虞,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。
正始中,母丘儉讨句骊,徙其餘種于荥陽,戶落今以千計,數世之後必至殷熾。
夫為邦者憂不在寡而在不安,以四海之廣、士民之富,豈須此等在内然後取足哉?此等皆可申谕遣還其本域,慰彼土思,惠此中國,于計為長也。
”朝廷不能用。
臣按:郭欽之疏、江統之論,晉人心腹之病也,而不能用之,其後劉、石疊起,率如所料,自長淮之北無複晉土,而為戰争之場者幾二百年。
嗚呼,後之人主為國家遠慮者,其尚為子孫計,豫有以杜絕而消弭之哉。
惠帝時,成都王穎表匈奴左賢王劉淵行甯朔将軍、監五部軍事,使将兵,以其子聰為積弩将軍,其右賢王劉宣謂其族人曰:“自漢亡以來,我單于徒有虛号,自餘王侯降門編戶,今吾衆雖衰,猶不減二萬,奈何斂手受役,奄過百年。
左賢王英武邁世,天苟不欲生匈奴,必不虛生此人也,今司馬氏骨肉相殘,四海鼎沸,複呼韓邪之業,此其時矣。
”乃相與推淵為大單于,使其黨詣邺告之,淵白穎請歸會葬,穎弗許,及王浚及東嬴公騰起,淵說穎曰:“今二鎮跋扈,衆十餘萬,恐非士卒及近郡士衆所能禦
朱熹曰:“匡,正也。
尊周室,攘夷狄,皆所以正天下也。
” 臣按:孔子于他章嘗小管仲之器,而于此則大其功,蓋以其事功言也。
朱子謂漢高祖、唐太宗未可謂之仁人,然戰國至暴秦其禍極矣,高祖出而平定天下;隋末殘虐尤甚,太宗出而掃除以緻貞觀之治,此二君者豈非仁者之功邪?管仲之功亦猶是也。
孟子曰:“周公兼(并之也)夷狄、驅猛獸而百姓甯。
” 又曰:“《詩》(《魯頌宮》之篇)曰:‘戎狄是膺(擊也),荊(楚本号)舒(近楚國)是懲,則莫我敢承(當也)。
’無父無君,是周公所膺也。
” 朱熹曰:“按今此詩為僖公之頌,而孟子以周公言之,亦斷章取義也。
” 臣按:《宮》之詩乃魯僖公時頌,而孟子兩引之皆以周公為言,前曰“周公方且膺之”,後又曰“是周公所膺也”,朱子謂其斷章取義,是固然矣。
然斷章而取其義,泛言之可也,而孟子乃明白兩指周公而言,意者魯乃周公之後,故頌僖公者因其嘗率車千乘、徒三萬從齊伐楚,故述其始封之祖兼夷狄之功以美之。
其下文繼以俾爾昌熾壽富之祝,所謂爾者對祖之言,托為周公之言也,及味其兩是字及莫敢承之語,蓋已然必有之辭,非祝頌期望之意,孟子去聖人時未遠,其或他有所據欤? 漢高祖四年,北貉、燕人來緻枭騎助漢。
顔師古曰:“貉在東北方,三韓之屬。
”臣按:此中國借兵外國之始。
文帝時,賈誼上疏曰:“天下之勢方倒縣(平聲),凡天子者,天下之首也,上也,今匈奴侮慢侵掠,至不敬也,而漢歲緻金絮采缯以奉之,匈奴征令主上共貢,足反居上,首顧居下,倒縣如此,莫之能解,猶為國有人乎?” 胡寅曰:“《易》曰‘首出庶物,萬國鹹甯’,賈誼所謂天子天下首者,其有見于此乎,抑其言之偶似也?若夫首不出乎庶物則與物等夷,則無以相長,而争奪離析之禍起,尚何鹹甯之可冀?又況首顧居下,足反居上,亂常逆理,勢若倒懸,偷安目前而不虞後患者哉?” 臣按:誼以漢事匈奴,為天下之勢方倒懸莫之能解,為國無人。
當文帝之世,開國功臣名将固有存者而誼謂無人,然誼所言如此,則誼必有解縣之術。
誼又謂竊料匈奴之衆不過漢一大縣,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衆,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,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,伏中行說而笞其背,舉匈奴之衆惟上之令,今不獵猛獸而獵田彘,不搏反寇而搏畜菟,玩細娛而不圖大患,非所以為安也,德可遠施,威可遠加,而直數百裡外而威令不信(音伸),可為流涕。
斯言也,其所以解天下之倒縣者在此乎?雖然,誼少年而未經事,前所流涕者得《易》《春秋》之旨,其理萬世而不易,後所流涕者謂行其計則可以系單于之頸,舉其衆以惟上之命,不知帝若用誼,其計之行者果何如也?末雲德可遠施,威可遠加,直數百裡外而威令不信,毋乃亦欲施德而加威乎?德與威所以施而加之者,其事必有本末,其行必有次第,惜乎誼言之不詳也,使文帝覽其言而有問焉,誼必将有所陳說,擇而用之,安知其無少補乎? 班固曰:“《春秋》内諸夏而外夷狄,夷狄之人逐水随畜,射獵為生,隔以山谷,壅以沙漠,天地所以絕外内也。
是故聖王不與約誓,不就攻伐,約之則費賂而見欺,攻之則勞師而招寇,其地不可耕而食也,其民不可臣而畜也,是以外而不内,疏而不戚,故政教不及其人,正朔不加其國,來則懲而禦之,去則備而守之,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,羁靡(與縻同)不絕,使曲在彼,蓋聖王制禦外國之常道也。
” 臣按:班固謂聖王之于外國不與約誓,則後世之之通和者非矣;不就攻伐,則後世窮兵出塞者非矣。
然則如之何則可?固曰來則懲而禦之,去則備而守之,斯二言者所謂治戎之上策也。
若夫使曲在彼之一言,則又真得聖人正義明道之心,躬自厚而薄責人之道也。
固又曰:“西域諸國與漢隔絕,道裡又遠,得之不為益,棄之不為損,盛德在我,無取于彼,故自建武以來西域思漢威德,鹹樂内屬,聖人遠覽古今,因時之宜,羁縻不絕,辭而未許,雖大禹之叙西戎、周公之讓白雉、太宗之卻走馬,亦何以尚茲。
” 臣按:自古帝王皆以能緻外夷以為盛德,殊不知德在華夏文明之地,而與彼之荒落不毛之區無預焉,固所謂得之不為益、棄之不為損,盛德在我無取于彼,真知言哉。
範晔曰:“先王疆理九土,判别畿荒,若二漢禦戎之方,失其本矣。
何則?先零侵境,趙充國遷之内地,當煎作寇,馬文淵徙之三輔,貪其暫安之勢,信其馴服之情,計日用之權宜,忘經世之遠略,夫豈識微者之為乎?” 晉武帝時,郭欽上疏曰:“北部強犷,曆古為患。
魏初人寡,西北諸部皆為戎居,今雖服從,若百年之後有風塵之警,彼自平陽、上黨不三日而至孟津矣。
宜及平吳之威,謀臣、猛将之略,出北地、西河、安定,複上郡,實馮翊,于平陽以北諸縣募取死罪徒三河,三魏見士四萬家以充之,漸徙平陽、弘農、魏郡、京兆、上黨雜胡,峻内外出入之防,明先王荒服之制,萬世之長策也。
”武帝不納。
惠帝元康九年,太子洗馬江統作《徙戎論》以警朝廷,曰:“漢建武中,馬援領隴西太守,讨叛羌,徙其餘種于關中,居馮翊、河東空地。
數歲之後,族類蕃息,永初叛亂,夷夏俱敝,自此之後,餘燼不盡,小有際會辄複侵叛,魏武帝徙武都氐于秦川以禦蜀,蓋權宜之計,今已受其敝矣。
今宜及兵威方盛,因其死亡流散與關中之人戶為仇仇之際,徙諸羌,著先零、罕幵、析支之地,徙諸氐出還隴右,著陰平、武都之界,廪其道路之糧,令足自緻,各附本種,反其舊土,使屬國、撫夷就安集之。
并州之胡本匈奴桀惡之寇也,建安中使右賢王去卑誘質呼廚泉,聽其部落散居六郡,今為五部,戶至數萬,骁勇便利倍于氐、羌,若有不虞,則并州之域可為寒心。
正始中,母丘儉讨句骊,徙其餘種于荥陽,戶落今以千計,數世之後必至殷熾。
夫為邦者憂不在寡而在不安,以四海之廣、士民之富,豈須此等在内然後取足哉?此等皆可申谕遣還其本域,慰彼土思,惠此中國,于計為長也。
”朝廷不能用。
臣按:郭欽之疏、江統之論,晉人心腹之病也,而不能用之,其後劉、石疊起,率如所料,自長淮之北無複晉土,而為戰争之場者幾二百年。
嗚呼,後之人主為國家遠慮者,其尚為子孫計,豫有以杜絕而消弭之哉。
惠帝時,成都王穎表匈奴左賢王劉淵行甯朔将軍、監五部軍事,使将兵,以其子聰為積弩将軍,其右賢王劉宣謂其族人曰:“自漢亡以來,我單于徒有虛号,自餘王侯降門編戶,今吾衆雖衰,猶不減二萬,奈何斂手受役,奄過百年。
左賢王英武邁世,天苟不欲生匈奴,必不虛生此人也,今司馬氏骨肉相殘,四海鼎沸,複呼韓邪之業,此其時矣。
”乃相與推淵為大單于,使其黨詣邺告之,淵白穎請歸會葬,穎弗許,及王浚及東嬴公騰起,淵說穎曰:“今二鎮跋扈,衆十餘萬,恐非士卒及近郡士衆所能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