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三
關燈
小
中
大
胡安國曰:“晉常與白狄伐秦,秦亦與白狄伐晉,其稱人,貶辭也。
武王伐商,誓師牧野,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盧、彭、濮皆與焉,除天下之殘賊,出民于水火之中,雖蠻夷戎狄以義驅之可也,若其同惡相濟,贻患于後焉,不亦甚乎!” 哀公十有三年,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。
胡安國曰:“吳人主會,其先晉紀賞也,吳亻替王矣,其稱子,正名也。
定公以來,晉失霸業,不主夏盟,夫差暴橫,勢傾上國,自稱周室于己為長,而黃池之會書法如此者,蓋存亡者天也,得失者人也,不可逆者理也,以人勝天則事有在我者矣,故《春秋》撥亂反正之書,不可以廢焉者也。
” 于越入吳。
胡安國曰:“吳自柏舉以來,憑陵中國,黃池之會遂及夏盟,可謂疆矣,而《春秋》繼書于越入吳,所謂因事屬辭,垂戒後世,而見深切着明之義也。
曾子曰‘戒之戒之,出乎爾者反乎爾’,老氏曰‘佳兵不祥之器’,其事好還,夫以力勝人者人亦以力勝之矣,吳嘗破越,遂有輕楚之心,及其破楚,又有驕齊之志,既勝齊師,複與晉人争長,自謂莫之敵也,而越已入其國都矣,吳争遠國而越滅之,越又不監而楚滅之,楚又不監而秦滅之,秦又不監而漢滅之,老氏、曾子其言豈欺也哉?” 《禮記》:其在東夷、北狄、西戎、南蠻,雖大曰子。
陳澔曰:“九州之外不過子、男之國,朝見之時擯辭惟曰子,雖或有功益地至侯、伯之數,其爵亦不過子,故雲雖大曰子也,如楚在春秋雖大國,而其爵則稱子也。
” 臣按:吳之爵本伯爵也,《春秋》書吳不書曰伯而書曰子,蓋不以本爵與之也。
禮所謂四夷雖大皆曰子,考于《春秋》尤信。
自恒山至于南河千裡而近,自南河至于江千裡而近,自江至于衡山千裡而遙,自東河至于東海千裡而遙,自東河至于西河千裡而近,自西河至于流沙千裡而遙,西不盡流沙,南不盡衡,山東不盡東海,北不盡恒山。
應镛曰:“此獨言東海者,東海在中國封疆之内,而西、南、北則夷徼之外也。
南以江與衡山為限,百越未盡開也。
河舉東西南北者,河流萦帶周繞,雖流沙分際亦與河接也。
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蹙,秦而下東南展而西北縮,先王盛時四方各有不盡之地,不勞中國以事外也。
” 方悫曰:“不足謂之近,有餘謂之遙。
” 臣按:二帝三王之盛,其所治之地四方相距亦不甚遠,考成周之故疆而質以後世之職方可見也。
洛陽為王城而陸渾戎密迩乎其境,其東之萊、牟、介、莒皆夷地,淮南為群舒,秦為西戎,河北、真定、中山之境乃鮮虞、肥、鼓國,河東之域而有赤狄甲氏,此外荊、楚、吳、越、閩、蜀又皆在荒服之外,是時中國所有者宋、晉、齊、魯、衛、鄭通不過今數十郡地耳,周之盛時猶然,則夏、商以前可知已。
說者謂自秦以上西北袤而東南蹙,秦以下東南展而西北縮,臣竊以為今日地勢東南已極于海,至矣盡矣,更無不盡之處,惟西與北及西南之地尚未底于海耳,然皆限以重山疊嶂,大荒絕漠,地氣既惡,人性複犷,非複所居之處,有與無不足為中國輕重焉,惟明主瓦礫視之可也。
《春秋左氏傳》:管敬仲言于齊侯曰:“戎狄豺狼,不可厭也;諸夏親昵,不可棄也。
” 孔穎達曰:“中國而謂之華夏者,夏,大也,有禮儀之大,有文章之華。
” 僖公二十三年,初,平王之東遷也,辛有适伊川,見被發而祭于野者,曰:“不及百年,此其戎乎?其禮先亡矣。
”秋,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。
呂祖謙曰:“物之相召者捷于風雨,地夷而人華者公劉之治豳也,以華召華,不旋踵而有,文武之興;王地華而人夷者晉帝之納款也,以夷召夷,不旋踵而有耶律之俘虜。
物物相召,未嘗不以其類也,中天下而畫壤者是為伊洛,伊洛之民雖居聲明文物之地,意之所向已在于大荒絕漠之外矣,故以心感心,以氣動氣,安得不為陸渾之遷哉。
嗚呼,辛有可謂知幾矣。
” 臣按:天下之事莫不起于幾微,幾微之際,先王之所謹也,故識微之君子因微而知著、由迩而察遠。
昭公二十二年,沈尹戍曰:“古者天子守在四夷。
” 臣按:天子以天下為家,内而中國其堂奧也,外而封疆其垣藩也,垣藩之外則外國矣。
是故天子布德行政,以内和其人民而外固其封守,此所以中國奠安而外侮不侵也。
以上内外之限(上)
武王伐商,誓師牧野,庸、蜀、羌、髳、微、盧、彭、濮皆與焉,除天下之殘賊,出民于水火之中,雖蠻夷戎狄以義驅之可也,若其同惡相濟,贻患于後焉,不亦甚乎!” 哀公十有三年,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。
胡安國曰:“吳人主會,其先晉紀賞也,吳亻替王矣,其稱子,正名也。
定公以來,晉失霸業,不主夏盟,夫差暴橫,勢傾上國,自稱周室于己為長,而黃池之會書法如此者,蓋存亡者天也,得失者人也,不可逆者理也,以人勝天則事有在我者矣,故《春秋》撥亂反正之書,不可以廢焉者也。
” 于越入吳。
胡安國曰:“吳自柏舉以來,憑陵中國,黃池之會遂及夏盟,可謂疆矣,而《春秋》繼書于越入吳,所謂因事屬辭,垂戒後世,而見深切着明之義也。
曾子曰‘戒之戒之,出乎爾者反乎爾’,老氏曰‘佳兵不祥之器’,其事好還,夫以力勝人者人亦以力勝之矣,吳嘗破越,遂有輕楚之心,及其破楚,又有驕齊之志,既勝齊師,複與晉人争長,自謂莫之敵也,而越已入其國都矣,吳争遠國而越滅之,越又不監而楚滅之,楚又不監而秦滅之,秦又不監而漢滅之,老氏、曾子其言豈欺也哉?” 《禮記》:其在東夷、北狄、西戎、南蠻,雖大曰子。
陳澔曰:“九州之外不過子、男之國,朝見之時擯辭惟曰子,雖或有功益地至侯、伯之數,其爵亦不過子,故雲雖大曰子也,如楚在春秋雖大國,而其爵則稱子也。
” 臣按:吳之爵本伯爵也,《春秋》書吳不書曰伯而書曰子,蓋不以本爵與之也。
禮所謂四夷雖大皆曰子,考于《春秋》尤信。
自恒山至于南河千裡而近,自南河至于江千裡而近,自江至于衡山千裡而遙,自東河至于東海千裡而遙,自東河至于西河千裡而近,自西河至于流沙千裡而遙,西不盡流沙,南不盡衡,山東不盡東海,北不盡恒山。
應镛曰:“此獨言東海者,東海在中國封疆之内,而西、南、北則夷徼之外也。
南以江與衡山為限,百越未盡開也。
河舉東西南北者,河流萦帶周繞,雖流沙分際亦與河接也。
自秦而上西北袤而東南蹙,秦而下東南展而西北縮,先王盛時四方各有不盡之地,不勞中國以事外也。
” 方悫曰:“不足謂之近,有餘謂之遙。
” 臣按:二帝三王之盛,其所治之地四方相距亦不甚遠,考成周之故疆而質以後世之職方可見也。
洛陽為王城而陸渾戎密迩乎其境,其東之萊、牟、介、莒皆夷地,淮南為群舒,秦為西戎,河北、真定、中山之境乃鮮虞、肥、鼓國,河東之域而有赤狄甲氏,此外荊、楚、吳、越、閩、蜀又皆在荒服之外,是時中國所有者宋、晉、齊、魯、衛、鄭通不過今數十郡地耳,周之盛時猶然,則夏、商以前可知已。
說者謂自秦以上西北袤而東南蹙,秦以下東南展而西北縮,臣竊以為今日地勢東南已極于海,至矣盡矣,更無不盡之處,惟西與北及西南之地尚未底于海耳,然皆限以重山疊嶂,大荒絕漠,地氣既惡,人性複犷,非複所居之處,有與無不足為中國輕重焉,惟明主瓦礫視之可也。
《春秋左氏傳》:管敬仲言于齊侯曰:“戎狄豺狼,不可厭也;諸夏親昵,不可棄也。
” 孔穎達曰:“中國而謂之華夏者,夏,大也,有禮儀之大,有文章之華。
” 僖公二十三年,初,平王之東遷也,辛有适伊川,見被發而祭于野者,曰:“不及百年,此其戎乎?其禮先亡矣。
”秋,秦晉遷陸渾之戎于伊川。
呂祖謙曰:“物之相召者捷于風雨,地夷而人華者公劉之治豳也,以華召華,不旋踵而有,文武之興;王地華而人夷者晉帝之納款也,以夷召夷,不旋踵而有耶律之俘虜。
物物相召,未嘗不以其類也,中天下而畫壤者是為伊洛,伊洛之民雖居聲明文物之地,意之所向已在于大荒絕漠之外矣,故以心感心,以氣動氣,安得不為陸渾之遷哉。
嗚呼,辛有可謂知幾矣。
” 臣按:天下之事莫不起于幾微,幾微之際,先王之所謹也,故識微之君子因微而知著、由迩而察遠。
昭公二十二年,沈尹戍曰:“古者天子守在四夷。
” 臣按:天子以天下為家,内而中國其堂奧也,外而封疆其垣藩也,垣藩之外則外國矣。
是故天子布德行政,以内和其人民而外固其封守,此所以中國奠安而外侮不侵也。
以上内外之限(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