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三
關燈
小
中
大
曰夷服,又其外方五百裡曰鎮服,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藩服。
鄭樵曰:“《禹貢》有五服,職方有九服,五服、九服之制不同,詳考制度無不相合。
禹之五服各五百裡,自其一面而數之;職方九服各五百裡,自其兩面而數之也。
”又曰:“周之王畿有鄉、遂、稍、縣、都即禹之甸服納總稭、祇粟米之地,周之侯服即禹采、男之地,周之男服即《禹貢》揆文教之地,周之采服即《禹貢》奮武衛之地,周之衛服即《禹貢》三百裡夷之地,周之要服即《禹貢》二百裡蔡之地,周之夷服即《禹貢》三百裡蠻之地,周之鎮服即《禹貢》二百裡流之地,周之藩服即《禹貢》九州之外地也。
” 臣按:禹服周畿要、荒、蠻、夷邈然處于侯、甸、采、衛之外,其為當世制也嚴矣,其為後世慮也遠矣。
又考賈公彥謂蕃之義以其最在外為藩籬,故以蕃為稱,後世通謂外國為蕃,蓋本諸此。
《春秋》:隐公二年,公會戎于潛。
臣按:漢以南單于款五原塞,賜姓為藩臣,其後劉淵、劉聰大為晉室患;唐至中葉以安祿山守範陽,其後盡以蕃将易漢将,河朔之禍直至唐亡。
嗚呼,春秋以列國之諸侯一與會于壇坫之間,猶謹其微如此,況延之入吾疆域之中,雜于編民之内,甚者又付之以兵戈之柄,居将領之職,列宿衛而專邊阃,何不思之甚哉?雖聖人以天下為一家,一視以同仁,然仁之中不可以無義,信之中不可以無智,不可苟徇于目前,必須遠慮于身後,處之必欲盡其道,安之必各止其所,非獨以全吾安彼之心,亦使彼得以全其所以報吾之義焉。
蓋彼以窮困而歸我,我不受之義者不為也,既受之矣,因其俗而制之,順其勢而安之,使其衛吾邊境可也。
予之以爵位而不極其所欲,賜之以金帛而不徇其所求,任之以偏裨而不付以獨柄,如此,則彼得以自安而吾無後患矣。
然此所以處新附者耳,若夫久附易世者,必須以漸而為之,因事而處之,不使之群而居也,不使之專其位也,不使之聯其職也,不使之統其類也,不使之臨乎邊也,不使之治其國也,所聚之處一郡不許過百,所居之市一縣不許過十,所任之官一署不許過二,如此消之以其漸,為之因其機,處之服其心,使彼不知不覺則久久自然潛消而日化矣。
庚辰,公及戎盟于唐。
臣按:《費誓》篇首言“徂茲淮夷,徐戎并興”,而孔穎達謂此戎蓋帝王所羁縻居九州之内,所謂淮夷、徐戎非若後世化外之戎夷,蓋亦徐淮之間近邊之地,自昔有一種不閑禮義之人耳。
莊公三十年,齊人伐山戎。
杜預曰:“山戎,北狄。
” 胡安國曰:“齊人者齊侯也,其稱人,譏伐戎也。
夫北戎病燕,職貢不至,桓公内無因國,外無從諸侯,越千裡之險為燕辟地,可謂能修方伯、連帥之職,何以譏之乎?桓不務德,勤兵遠伐,不正王法,以譏其罪,則将開後世之君勞中國而事外夷、舍近政而貴遠略,困吾民之力争不毛之地,其患有不可勝言者,故特貶而稱人,以為好武功而不修文德者之戒。
” 莊公三十有一年,齊侯來獻戎捷。
左丘明曰:“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,王以警于夷,中國則否,諸侯不相遺俘。
” 胡安國曰:“軍獲曰捷,獻者下奉上之辭。
齊伐山戎,以其所得躬來誇示,書來獻者,抑之也。
後世宰臣有不賞邊功以沮外徼生事之人,得《春秋》抑戎捷之意。
” 臣按:以中國諸侯而能成武功,除戎狄之患而以其捷來獻,豈非美事哉?然而不奉天子命而越境出疆以啟邊釁,除戎之功小,擅師之罪大,漸不可長,不可以功而掩罪也,《春秋》謹微之意深矣。
僖公三十二年,衛人及狄盟。
宣公三年,楚子伐陸渾之戎。
成公元年秋,王師敗績于茅戎。
程頤曰:“王師于諸侯不言敗,諸侯不可敵王也;于茅戎不言戰,茅戎不能抗王也。
” 陸淳曰:“王者之于天下也,蓋之如天,容之如地,其有不庭之臣則告谕之、訓誨之,如又不至則增修其德而問其罪,故曰王者之師有征無戰。
今王師與茅戎為敵,此取敗之道,非戎所能敗也,故以自敗為文,所以深譏王也。
” 臣按:程氏謂王師于茅戎不言戰,茅戎不能抗王也,然不謂之不可而謂之不能,可見王者所以尊嚴而為天下之所畏服者,其不專在于師旅也,必有所以制伏勝人之本而人自有不能敵者焉。
然則有天下者,其可不知所以自反而自強乎? 九年,秦人、白狄伐晉。
鄭樵曰:“《禹貢》有五服,職方有九服,五服、九服之制不同,詳考制度無不相合。
禹之五服各五百裡,自其一面而數之;職方九服各五百裡,自其兩面而數之也。
”又曰:“周之王畿有鄉、遂、稍、縣、都即禹之甸服納總稭、祇粟米之地,周之侯服即禹采、男之地,周之男服即《禹貢》揆文教之地,周之采服即《禹貢》奮武衛之地,周之衛服即《禹貢》三百裡夷之地,周之要服即《禹貢》二百裡蔡之地,周之夷服即《禹貢》三百裡蠻之地,周之鎮服即《禹貢》二百裡流之地,周之藩服即《禹貢》九州之外地也。
” 臣按:禹服周畿要、荒、蠻、夷邈然處于侯、甸、采、衛之外,其為當世制也嚴矣,其為後世慮也遠矣。
又考賈公彥謂蕃之義以其最在外為藩籬,故以蕃為稱,後世通謂外國為蕃,蓋本諸此。
《春秋》:隐公二年,公會戎于潛。
臣按:漢以南單于款五原塞,賜姓為藩臣,其後劉淵、劉聰大為晉室患;唐至中葉以安祿山守範陽,其後盡以蕃将易漢将,河朔之禍直至唐亡。
嗚呼,春秋以列國之諸侯一與會于壇坫之間,猶謹其微如此,況延之入吾疆域之中,雜于編民之内,甚者又付之以兵戈之柄,居将領之職,列宿衛而專邊阃,何不思之甚哉?雖聖人以天下為一家,一視以同仁,然仁之中不可以無義,信之中不可以無智,不可苟徇于目前,必須遠慮于身後,處之必欲盡其道,安之必各止其所,非獨以全吾安彼之心,亦使彼得以全其所以報吾之義焉。
蓋彼以窮困而歸我,我不受之義者不為也,既受之矣,因其俗而制之,順其勢而安之,使其衛吾邊境可也。
予之以爵位而不極其所欲,賜之以金帛而不徇其所求,任之以偏裨而不付以獨柄,如此,則彼得以自安而吾無後患矣。
然此所以處新附者耳,若夫久附易世者,必須以漸而為之,因事而處之,不使之群而居也,不使之專其位也,不使之聯其職也,不使之統其類也,不使之臨乎邊也,不使之治其國也,所聚之處一郡不許過百,所居之市一縣不許過十,所任之官一署不許過二,如此消之以其漸,為之因其機,處之服其心,使彼不知不覺則久久自然潛消而日化矣。
庚辰,公及戎盟于唐。
臣按:《費誓》篇首言“徂茲淮夷,徐戎并興”,而孔穎達謂此戎蓋帝王所羁縻居九州之内,所謂淮夷、徐戎非若後世化外之戎夷,蓋亦徐淮之間近邊之地,自昔有一種不閑禮義之人耳。
莊公三十年,齊人伐山戎。
杜預曰:“山戎,北狄。
” 胡安國曰:“齊人者齊侯也,其稱人,譏伐戎也。
夫北戎病燕,職貢不至,桓公内無因國,外無從諸侯,越千裡之險為燕辟地,可謂能修方伯、連帥之職,何以譏之乎?桓不務德,勤兵遠伐,不正王法,以譏其罪,則将開後世之君勞中國而事外夷、舍近政而貴遠略,困吾民之力争不毛之地,其患有不可勝言者,故特貶而稱人,以為好武功而不修文德者之戒。
” 莊公三十有一年,齊侯來獻戎捷。
左丘明曰:“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于王,王以警于夷,中國則否,諸侯不相遺俘。
” 胡安國曰:“軍獲曰捷,獻者下奉上之辭。
齊伐山戎,以其所得躬來誇示,書來獻者,抑之也。
後世宰臣有不賞邊功以沮外徼生事之人,得《春秋》抑戎捷之意。
” 臣按:以中國諸侯而能成武功,除戎狄之患而以其捷來獻,豈非美事哉?然而不奉天子命而越境出疆以啟邊釁,除戎之功小,擅師之罪大,漸不可長,不可以功而掩罪也,《春秋》謹微之意深矣。
僖公三十二年,衛人及狄盟。
宣公三年,楚子伐陸渾之戎。
成公元年秋,王師敗績于茅戎。
程頤曰:“王師于諸侯不言敗,諸侯不可敵王也;于茅戎不言戰,茅戎不能抗王也。
” 陸淳曰:“王者之于天下也,蓋之如天,容之如地,其有不庭之臣則告谕之、訓誨之,如又不至則增修其德而問其罪,故曰王者之師有征無戰。
今王師與茅戎為敵,此取敗之道,非戎所能敗也,故以自敗為文,所以深譏王也。
” 臣按:程氏謂王師于茅戎不言戰,茅戎不能抗王也,然不謂之不可而謂之不能,可見王者所以尊嚴而為天下之所畏服者,其不專在于師旅也,必有所以制伏勝人之本而人自有不能敵者焉。
然則有天下者,其可不知所以自反而自強乎? 九年,秦人、白狄伐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