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二

關燈
之師以全取勝,是以貴謀而賤戰,戰而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,故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。

    兵以計為本,故多算勝,少算不勝。

    戰不必勝不苟接刃,攻不必取不苟勞衆。

     兵勢,國之大事,當為後法。

    光武曰:“常勝之家難以慮敵。

    ”光武诏征鄧禹還,曰:“毋與窮寇争鋒。

    ”班超曰:“不入虎穴,安得虎子。

    ” 虞诩曰:“志不求易,事不避難,臣之節也。

    不遇盤根錯節,何以别利器乎?”皇甫嵩曰:“兵有奇變,不在衆寡。

    ” 諸葛亮曰:“有制之兵、無能之将,不可勝也;無制之兵、有能之将,不可勝也。

    ” 馬谡曰:“用兵之道,攻心為上,攻城為下;心戰為上,兵戰為下。

    ” 鄧艾曰:“國之所急惟農與戰,國富則兵強,兵強則戰勝,農者勝之本也。

    ”陸抗曰:“德均則衆者勝寡,力侔則安者制危。

    ”蔣濟曰:“虎狼當路,不治狐狸。

    先除大害,小害自已。

    ” 谯周曰:“射幸數跌(差也),不如審發,時可而後動,數合而後舉。

    ”廖化曰:“智不出敵,力小于寇,用之無厭,将何以存?” 羊祜曰:“兵勢好合惡離,疆場之間,一彼一此,慎守而已。

    彼專為德,我專為暴,是不戰而自服也。

    ”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,況大國乎?裴诜曰:“蝮蛇螫手,壯士斷腕,蛇已螫頭,頭可斷乎?” 韋睿曰:“将軍死綏,有前無卻。

    ”韋孝寬曰:“不因際會,難以成功。

    ” 邢巒曰:“先為萬全之計,然後圖功,得之則大利,不得則自全。

    ” 李靖曰:“王者之兵,吊人而取有罪,彼其驅脅以來,藉以拒敵,本非所情,不容以叛逆比之。

    ” 張巡曰:“使兵識将意,将識士情,投之而往,如手之使指,兵将相識,人自為戰,不亦可乎?陳而後戰,兵法之常,運用之妙,在乎一心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自古名将不用古兵法者三人,漢霍去病、唐張巡、宋嶽飛而已,皆能立功當時,垂名後世,然則兵法果不可用耶?曰兵法譬則奕者之譜也,譜設為之法爾,用之以應變制勝則在乎人,兵法亦猶是焉。

    嗚呼,世之藝術豈但兵哉?儒者之于六藝亦莫不然,孟子曰:“梓匠輪輿能與人規矩,不能使人巧。

    ”法度可以言傳,妙法必由心悟。

     杜甫曰:“射人先射馬,擒賊先擒王。

    ” 臣按:此杜甫《出塞》詩語也。

    “射人先射馬”一言,雖詩人吟詠之語,然制勝之要法也,禦邊者不可不知。

    陸贽曰:“兵貴拙速,不尚巧遲。

    速則乘機,遲則生變。

    ” 急者宜備之以嚴,緩者宜圖之以計。

     當離者合之則召亂,當合者離之則寡功,當疾而徐則失機,當徐而疾則漏策。

    有功見知,人必悅勸。

    将貴專謀,兵以奇勝。

     病同者雖胡越而相湣,憂同者不邀結而自親。

     知其事而不度其時則敗,附其事而不失其稱則成,立大而敵脆則先其所難,力寡而敵堅則先其所易,非萬全不謀,非百克不鬥。

     寇小至則張聲勢以遏其入,寇大至則謀其大以邀其歸,據險以乘之,多方以誤之。

    武欲勝其敵,必先練其兵。

     事有便宜而不拘常制,謀有奇詭而不徇衆情,進退死生,惟将所命。

    撫之以惠則感而不驕,臨之以威則肅而不怨。

    統帥專一則人心不分,人心不分則号令不貳。

     軍法無貴賤之差,實無多少之異,所以同其心志而盡其力。

    将欲定邊,先宜積谷。

    陳貫曰:“争地之利,先居則佚,後起則勞。

    ”範仲淹曰:“将不擇人,以官為先後,取敗之道也。

    ” 又曰:“将不知古今,匹夫勇耳。

    ”宋祁曰:“馬少則騎精,步多則鬥健。

    ”蘇轼曰:“善兵者先服其心,次屈其力。

    ” 鄒浩曰:“兵家之事,未戰則以決勝為難,既勝則以持勝為難。

    ” 嶽飛曰:“勇不足恃,用兵在先定謀,栾枝曳柴以敗荊,莫敖采樵以緻絞,皆謀定也。

    ”胡寅曰:“善覆者靡不勝,遇覆者靡不敗。

    ”吳昵曰:“弱者出戰,強者繼之。

    ” 餘端禮曰:“敵弱者先聲後實以襲其氣,敵強者先實後聲以俟其機。

    ”程頤曰:“兵法,遠交近攻,須是審行此道。

    ”行兵須不失家計(遊兵夾持)。

     兵陳須先立定家計,然後以遊騎旋旋量力,分外面與敵人合,此便是合内外之道。

    韓信多多益辦,隻是分數明。

    兩軍相向,必擇地可攻處攻之,右實則攻左,左實則攻右。

     朱熹曰:“厮殺别無法,隻是能使人舍死向前而已。

    ” 臣按:諺雲“一夫舍死,萬夫莫當”,若為将者以節制行兵,而在行列者人人皆舍死向前,天下無堅敵矣。

     又曰:“厮殺無巧妙,兩軍相拄,一邊立得腳住不退者便赢,立不住退者便輸,須是死中求生方勝也。

    ”兵之勝負全在勇怯。

     用兵之要,敵勢急則自家當委曲以纏繞之,敵勢緩則自家當勁直以沖突之。

     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。

    拳音绻,攘臂繩,今之罥袖手圈也。

    言解鬥者當善解之,不可牽引绻繩也。

    批亢搗虛。

    亢音剛,喉嚨也。

    言與人鬥者,不扼其喉拊其背,未見其能勝也。

     臣按:程、朱道學大儒,其于兵事亦皆通曉而常言之,可見儒道無所不該而文武無二道也。

     以上經武之要(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