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二
關燈
小
中
大
見勝則止。
将者上不制于天,下不制于地,中不制于人,寬不可擊而怒,清不可事以财。
臣按:所謂不制者,甚言将在軍當有執守,不可受制耳。
夫将之所以戰者民也,民之所以戰者氣也,氣實則鬥,氣奪則走。
令者一衆心也,衆不審則數變,數變則令雖出衆不信矣。
上無疑令則衆不二聽,動無疑事則衆不二志,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,未有不得其力而能緻其死戰者也。
國必有禮信、親愛之義,則可以饑易飽;國必有孝慈、廉恥之俗,則可以死易生。
戰者必本乎率身以勵衆士,如心之使四肢也,志不勵則士不死節,士不死節則衆不勸勵。
使什伍如親戚、卒伯如朋友,止如堵牆,動如風雨,車不結轍,士不旋踵,此本戰之道也。
地所以養民也,城所以守地也,戰所以守城也,故務耕者民不饑,務守者地不危,務戰者城不圍。
勤勞之師,将必先己,暑不張蓋,寒不重衣,險必下步,軍井成而後飲,軍食熟而後飯,軍壘成而後舍,勞佚必以身同之,如此,師雖久而不老不弊。
将帥者心也,群下者支節也,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,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。
夫民無兩畏也,畏我侮敵,畏敵侮我,見侮者敗,立威者勝。
凡将能其道者,吏畏其将也;吏畏其将者,民畏其吏也;民畏其吏者,敵畏其民也。
是故知勝敗之道者,必先知畏侮之權。
愛在下順,威在上立,愛故不二,威故不犯,故善将者愛與威而已。
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,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,不然,雖刑賞不足信也。
凡挾義而戰者,貴從我起,争私結怨,應不得已,怨結雖起,待之貴後,故争必當待之,息必當備之。
臣按《漢志》,《尉缭子》二十九篇,今逸五篇,首章稱“梁惠王問”及第二篇引吳起言,蓋戰國時魏人雲。
其卒章有曰“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則威加四海”,其言如此,其術可知,今擇其言之善者錄出于此。
《李衛公問對》:李靖曰:“謝玄之破苻堅,非謝玄之善也,蓋苻堅之不善也。
” 凡将正而無奇則守将也,奇而無正則鬥将也,奇正皆得則國之輔也。
敵實則我必以正,敵虛則我必為奇,苟行不知奇正,則雖知敵虛實,安能緻之?千章萬句,不出乎緻人而不緻于人而已。
以誘待來,以靜待躁,以重待輕,以嚴待懈,以治待亂,以守待攻,反是則力有弗逮。
兵散則以合為奇,合則以散為奇。
分不分為縻軍,聚不聚為孤旅。
攻是守之機,守是攻之策,同歸乎勝而已。
兵有不戰,有必戰,夫不戰者在我,必戰者在敵。
臣按: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,說者多謂其為宋人阮逸假托,雖蘇轼、朱熹皆以為然,馬氏《通考》則據宋國史謂“宋神宗熙甯中,明诏樞密院與王震等校正分類解釋,令可行”,以為非逸之作。
然神宗诏止雲李靖兵法雜見《通典》,不言其為《問對》,或又别有一書欤?臣嘗考,宋元豐中以《孫子》《吳子》《司馬法》《李衛公問對》《尉缭子》《三略》《六韬》頒之武學,令習之,号七書,至今襲而用焉。
武臣之胄世守之,如儒家之于六經。
然臣抑嘗因是而通論之,漢《藝文志》:“兵家者流蓋出古司馬之職,主官之武備也。
《洪範》八政,八曰師,孔子曰‘為國者足食足兵’,‘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’,明兵之重也。
湯武受命,以師克亂而濟百姓,動之以仁義,行之以禮讓,《司馬法》是其遺事也。
自春秋至于戰國,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,漢興,張良、韓信序次兵法,凡百八十二家,删取要用,定着三十五家,諸呂用事而盜取之。
武帝時,軍政楊仆捃摭遺逸,紀奏《兵錄》,猶未能備。
至于孝成,命任{穴}論次兵書為四種,曰權謀、曰形勢、曰陰陽、曰技巧。
”是則兵之為書在古者亦雲多矣,後世皆不複存,今所傳者僅七書焉耳。
說者謂其類多假托之書,真赝相半,然以今觀之,非但真赝相半,而其得失亦相半也。
去其非而存其是,有之終勝于無,能取其長皆可用也。
嗚呼,孔子謂以不教民戰是謂棄其民,而臣亦謂将不學而與敵戰是謂棄其身,将棄其身一人耳,君不知兵而使将統兵,豈獨棄其臣與民?蓋棄其國也。
然則保國之要在文與武,有天下國家者,其于文經武藝烏可偏廢乎哉? 孫膑曰:“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,救鬥者不搏擀,批亢搗虛、形格勢禁,則自為解耳。
”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。
趙屠曰:“道遠險狹,譬之兩鼠鬥于穴中,将勇者勝。
” 婁敬曰:“夫與人鬥,不扼其吭、拊其背,不能全勝。
”李左車曰:“善用兵者,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。
”晁錯曰:“有必勝之将,無必勝之民。
” 帝王之道,出于萬全。
韓安國曰:“用兵者以飽待饑,正治以待其亂,定舍以待其勞。
”田祿伯曰:“步兵利險,車騎利平地。
”王朔曰:“禍莫大于殺已降。
”趙充國曰:“百聞不如一見,兵難隃(遙同)度。
” 擊虜以殄滅為期,小利不足貪。
窮寇不可迫,緩之則走不顧,急之則還緻死。
兵所以明德除害也,故舉得于外,福生于内,不可不謹。
帝王
将者上不制于天,下不制于地,中不制于人,寬不可擊而怒,清不可事以财。
臣按:所謂不制者,甚言将在軍當有執守,不可受制耳。
夫将之所以戰者民也,民之所以戰者氣也,氣實則鬥,氣奪則走。
令者一衆心也,衆不審則數變,數變則令雖出衆不信矣。
上無疑令則衆不二聽,動無疑事則衆不二志,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也,未有不得其力而能緻其死戰者也。
國必有禮信、親愛之義,則可以饑易飽;國必有孝慈、廉恥之俗,則可以死易生。
戰者必本乎率身以勵衆士,如心之使四肢也,志不勵則士不死節,士不死節則衆不勸勵。
使什伍如親戚、卒伯如朋友,止如堵牆,動如風雨,車不結轍,士不旋踵,此本戰之道也。
地所以養民也,城所以守地也,戰所以守城也,故務耕者民不饑,務守者地不危,務戰者城不圍。
勤勞之師,将必先己,暑不張蓋,寒不重衣,險必下步,軍井成而後飲,軍食熟而後飯,軍壘成而後舍,勞佚必以身同之,如此,師雖久而不老不弊。
将帥者心也,群下者支節也,其心動以誠則支節必力,其心動以疑則支節必背。
夫民無兩畏也,畏我侮敵,畏敵侮我,見侮者敗,立威者勝。
凡将能其道者,吏畏其将也;吏畏其将者,民畏其吏也;民畏其吏者,敵畏其民也。
是故知勝敗之道者,必先知畏侮之權。
愛在下順,威在上立,愛故不二,威故不犯,故善将者愛與威而已。
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,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,不然,雖刑賞不足信也。
凡挾義而戰者,貴從我起,争私結怨,應不得已,怨結雖起,待之貴後,故争必當待之,息必當備之。
臣按《漢志》,《尉缭子》二十九篇,今逸五篇,首章稱“梁惠王問”及第二篇引吳起言,蓋戰國時魏人雲。
其卒章有曰“古之善用兵者能殺卒之半則威加四海”,其言如此,其術可知,今擇其言之善者錄出于此。
《李衛公問對》:李靖曰:“謝玄之破苻堅,非謝玄之善也,蓋苻堅之不善也。
” 凡将正而無奇則守将也,奇而無正則鬥将也,奇正皆得則國之輔也。
敵實則我必以正,敵虛則我必為奇,苟行不知奇正,則雖知敵虛實,安能緻之?千章萬句,不出乎緻人而不緻于人而已。
以誘待來,以靜待躁,以重待輕,以嚴待懈,以治待亂,以守待攻,反是則力有弗逮。
兵散則以合為奇,合則以散為奇。
分不分為縻軍,聚不聚為孤旅。
攻是守之機,守是攻之策,同歸乎勝而已。
兵有不戰,有必戰,夫不戰者在我,必戰者在敵。
臣按: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》,說者多謂其為宋人阮逸假托,雖蘇轼、朱熹皆以為然,馬氏《通考》則據宋國史謂“宋神宗熙甯中,明诏樞密院與王震等校正分類解釋,令可行”,以為非逸之作。
然神宗诏止雲李靖兵法雜見《通典》,不言其為《問對》,或又别有一書欤?臣嘗考,宋元豐中以《孫子》《吳子》《司馬法》《李衛公問對》《尉缭子》《三略》《六韬》頒之武學,令習之,号七書,至今襲而用焉。
武臣之胄世守之,如儒家之于六經。
然臣抑嘗因是而通論之,漢《藝文志》:“兵家者流蓋出古司馬之職,主官之武備也。
《洪範》八政,八曰師,孔子曰‘為國者足食足兵’,‘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’,明兵之重也。
湯武受命,以師克亂而濟百姓,動之以仁義,行之以禮讓,《司馬法》是其遺事也。
自春秋至于戰國,出奇設伏變詐之兵并作,漢興,張良、韓信序次兵法,凡百八十二家,删取要用,定着三十五家,諸呂用事而盜取之。
武帝時,軍政楊仆捃摭遺逸,紀奏《兵錄》,猶未能備。
至于孝成,命任{穴}論次兵書為四種,曰權謀、曰形勢、曰陰陽、曰技巧。
”是則兵之為書在古者亦雲多矣,後世皆不複存,今所傳者僅七書焉耳。
說者謂其類多假托之書,真赝相半,然以今觀之,非但真赝相半,而其得失亦相半也。
去其非而存其是,有之終勝于無,能取其長皆可用也。
嗚呼,孔子謂以不教民戰是謂棄其民,而臣亦謂将不學而與敵戰是謂棄其身,将棄其身一人耳,君不知兵而使将統兵,豈獨棄其臣與民?蓋棄其國也。
然則保國之要在文與武,有天下國家者,其于文經武藝烏可偏廢乎哉? 孫膑曰:“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,救鬥者不搏擀,批亢搗虛、形格勢禁,則自為解耳。
”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。
趙屠曰:“道遠險狹,譬之兩鼠鬥于穴中,将勇者勝。
” 婁敬曰:“夫與人鬥,不扼其吭、拊其背,不能全勝。
”李左車曰:“善用兵者,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。
”晁錯曰:“有必勝之将,無必勝之民。
” 帝王之道,出于萬全。
韓安國曰:“用兵者以飽待饑,正治以待其亂,定舍以待其勞。
”田祿伯曰:“步兵利險,車騎利平地。
”王朔曰:“禍莫大于殺已降。
”趙充國曰:“百聞不如一見,兵難隃(遙同)度。
” 擊虜以殄滅為期,小利不足貪。
窮寇不可迫,緩之則走不顧,急之則還緻死。
兵所以明德除害也,故舉得于外,福生于内,不可不謹。
帝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