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一四二
關燈
小
中
大
▲經武之要(下)
《六韬》曰:天下非一人之天下,乃天下之天下也,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,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。
日中必彗,操刀必割,執斧必伐,凡用賞者貴信,用罰者貴必,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聞見,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。
鸷鳥将擊,卑飛斂翼;猛獸将搏,弭耳俯伏。
用兵之害,猶豫最大;三軍之災,莫過狐疑。
見利不失,遇時不疑,失利後時,反受其殃。
智者從之而不釋,巧者一決而不猶豫,是以疾雷不及掩耳、迅電不及瞑目。
将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。
臣按:将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,此一語凡為将者尤所當知者也。
得賢将者兵強國昌,不得賢将者兵弱國亡。
臣按:《六韬》者設為武王與太公問答,其辭多鄙俚,中引避正殿,乃戰國後事,決非太公語也。
晁說之謂其為兵家權謀之書,陳埴謂為後世依托,得之矣。
惟葉适謂:“自《龍韬》以後四十三篇條畫變故、豫設方禦,皆為兵者所當講習。
《孫子》之論至深而不可測,此四十三篇繁悉備舉,似為《孫子》義疏也。
然其中所言九征,《莊子》亦有之,其作此書者取莊言而附益之耳。
”适謂豈《莊子》不知其非僞,豈其然哉? 《孫子》曰:兵者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
故經之以五事,校之以計而索(探也)其情,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,五曰法。
道者令民與上同意,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。
天者,陰陽、寒暑、時制也(謂順天時而制征讨)。
地者,遠近、險易、廣狹、死生也。
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。
法者,曲(部曲,隊伍曲折)、制(金鼓、旌旗節制)、官(偏一校列官司)、道(所必經由道路)、主(主管之人)、用(合用之事)也。
凡此五者,将莫不聞知之者勝,不知者不勝,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。
嶽飛曰:“用兵之術,仁、智、信、勇、嚴阙一不可。
” 戴溪曰:“《孫子》之書十三篇,其說備矣,其操術有餘于權謀而不足于仁義,能克敵制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,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将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之佐,然後世之人苟達《孫子》權謀之用,而以仁義存心庶其賢乎?” 臣按:後世專以權謀用兵始于《孫子》,凡其所以舍正而鑿奇、背義而依詐者,固無足取也,篇首此數言者雖不盡純然用兵之法,亦有國家及本兵柄、司人命者所當知者也。
擇其法制之善者而用之,其言與意之不善者則略焉,是亦為将之一助也。
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;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
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于無算乎? 臣按:古者興師命将,必緻齋于廟,授以成算,然後遣之,謂之廟算。
千裡饋糧,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,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,攻城則力屈,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、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,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。
故兵聞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
臣按:孫武生戰國時,所著書主于列國相争,故欲速戰,恐諸侯之乘其弊而起,若夫天下一家,四海一國,中國與外夷戰、朝廷與盜賊戰,當主趙充國之言為當。
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,善用兵者役不再籍、糧不三載,取用于國,因糧于敵。
故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國家安危之主也。
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,攻城之法為不得已。
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,故小敵之堅、大敵之擒也。
知勝有五,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,識衆寡之用者勝,上下同欲者勝,以虞待不虞者勝,将能而君不禦者勝。
知彼知己者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者,一勝一負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必敗。
善戰者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,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
守則不足,攻則有餘。
故善戰者之勝也,無智名、無勇功。
用戰者以正合、以奇勝,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海。
又曰:奇正相生,如循環之無端,熟能窮之。
蘇轍曰:“古之善戰必以兩擊之,既為之正又為之奇,故我之受敵者一而敵之受我者二,我一而敵二則我佚而敵勞,以佚擊勞,故曰三軍之衆可以使之必受敵而無敗。
自唐季以來古之戰法遺散而不講,今世用兵之将置陳而不知奇正,夫置陳而不知奇正猶作樂而不用五聲、饪食而不用五味,宮竭而商不繼,甘窮而酸不輔,一變而盡矣,不可複用也。
”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
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。
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,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。
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作之而知動靜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。
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避高而趨下,兵之形避實而擊虛,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,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。
不知山川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,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。
言不相聞,故為之金鼓;視不相見,故為之旌旗。
夫金鼓
日中必彗,操刀必割,執斧必伐,凡用賞者貴信,用罰者貴必,賞信罰必于耳目之所聞見,則所不聞見者莫不陰化矣。
鸷鳥将擊,卑飛斂翼;猛獸将搏,弭耳俯伏。
用兵之害,猶豫最大;三軍之災,莫過狐疑。
見利不失,遇時不疑,失利後時,反受其殃。
智者從之而不釋,巧者一決而不猶豫,是以疾雷不及掩耳、迅電不及瞑目。
将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。
臣按:将不宿戒則三軍失其備,此一語凡為将者尤所當知者也。
得賢将者兵強國昌,不得賢将者兵弱國亡。
臣按:《六韬》者設為武王與太公問答,其辭多鄙俚,中引避正殿,乃戰國後事,決非太公語也。
晁說之謂其為兵家權謀之書,陳埴謂為後世依托,得之矣。
惟葉适謂:“自《龍韬》以後四十三篇條畫變故、豫設方禦,皆為兵者所當講習。
《孫子》之論至深而不可測,此四十三篇繁悉備舉,似為《孫子》義疏也。
然其中所言九征,《莊子》亦有之,其作此書者取莊言而附益之耳。
”适謂豈《莊子》不知其非僞,豈其然哉? 《孫子》曰:兵者國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也。
故經之以五事,校之以計而索(探也)其情,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,五曰法。
道者令民與上同意,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。
天者,陰陽、寒暑、時制也(謂順天時而制征讨)。
地者,遠近、險易、廣狹、死生也。
将者,智、信、仁、勇、嚴也。
法者,曲(部曲,隊伍曲折)、制(金鼓、旌旗節制)、官(偏一校列官司)、道(所必經由道路)、主(主管之人)、用(合用之事)也。
凡此五者,将莫不聞知之者勝,不知者不勝,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。
嶽飛曰:“用兵之術,仁、智、信、勇、嚴阙一不可。
” 戴溪曰:“《孫子》之書十三篇,其說備矣,其操術有餘于權謀而不足于仁義,能克敵制勝為進取之圖而不能利國便民為長久之計,可以為春秋諸侯之将而不可以為三代王者之佐,然後世之人苟達《孫子》權謀之用,而以仁義存心庶其賢乎?” 臣按:後世專以權謀用兵始于《孫子》,凡其所以舍正而鑿奇、背義而依詐者,固無足取也,篇首此數言者雖不盡純然用兵之法,亦有國家及本兵柄、司人命者所當知者也。
擇其法制之善者而用之,其言與意之不善者則略焉,是亦為将之一助也。
夫未戰而廟算勝者,得算多也;未戰而廟算不勝者,得算少也。
多算勝,少算不勝,而況于無算乎? 臣按:古者興師命将,必緻齋于廟,授以成算,然後遣之,謂之廟算。
千裡饋糧,日費千金,然後十萬之師舉矣,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,攻城則力屈,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、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,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。
故兵聞拙速,未睹巧之久也。
臣按:孫武生戰國時,所著書主于列國相争,故欲速戰,恐諸侯之乘其弊而起,若夫天下一家,四海一國,中國與外夷戰、朝廷與盜賊戰,當主趙充國之言為當。
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,善用兵者役不再籍、糧不三載,取用于國,因糧于敵。
故知兵之将,生民之司命,國家安危之主也。
百戰百勝,非善之善者也;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
故上兵伐謀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,攻城之法為不得已。
故用兵之法,十則圍之,五則攻之,倍則分之,敵則能戰之,少則能逃之,不若則能避之,故小敵之堅、大敵之擒也。
知勝有五,知可以與戰不可以與戰者勝,識衆寡之用者勝,上下同欲者勝,以虞待不虞者勝,将能而君不禦者勝。
知彼知己者,百戰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者,一勝一負;不知彼不知己,每戰必敗。
善戰者先為不可勝,以待敵之可勝,不可勝在己,可勝在敵。
守則不足,攻則有餘。
故善戰者之勝也,無智名、無勇功。
用戰者以正合、以奇勝,故善出奇者,無窮如天地,不竭如江海。
又曰:奇正相生,如循環之無端,熟能窮之。
蘇轍曰:“古之善戰必以兩擊之,既為之正又為之奇,故我之受敵者一而敵之受我者二,我一而敵二則我佚而敵勞,以佚擊勞,故曰三軍之衆可以使之必受敵而無敗。
自唐季以來古之戰法遺散而不講,今世用兵之将置陳而不知奇正,夫置陳而不知奇正猶作樂而不用五聲、饪食而不用五味,宮竭而商不繼,甘窮而酸不輔,一變而盡矣,不可複用也。
” 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
故善戰者緻人而不緻于人。
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,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。
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作之而知動靜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。
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避高而趨下,兵之形避實而擊虛,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,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。
不知山川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,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。
言不相聞,故為之金鼓;視不相見,故為之旌旗。
夫金鼓